一、基本理论

一、基本理论

声调也叫字调,是指汉语音节所固有的,可以区别意义的声音的高低和升降。声调贯穿音节始终,主要作用在韵腹上,它同声母、韵母一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如mǎi cài(买菜)——mài cài(卖菜)、jiē chù(接触)——jiě chú(解除)。

图3-3 调值示意图

调类指的是对声调的分类。普通话声调有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类。

调值指的是声调高低、升降、曲直、长短的变化,也就是声调的实际读法。一般采用五度标记法记录调值,用一条竖线做标尺,自下而上分为五度,分别是低、半低、中、半高、高,用1、2、3、4、5表示。普通话中声调的调值分别是:

阴平:高平调,55;

阳平:中升调,35;

上声:降升调,214;

去声:全降调,51。

普通话声调的发音如下:

阴平:基本上没有升降变化,实际发音时,在起音后稍微升高一点,末尾又略有一点降的趋势,总体来说首尾差别不大。全调时值排第三,比阳平、上声略短,比去声稍长。

阳平:起调中起,逐渐升到最高。阳平发音的关键在于起调要保持较高,升高时不能拐弯儿。全调时值排第二,比阴平、去声略长,比上声略短。

上声:普通话中唯一有平滑的弯曲变化、先降再升的声调。上声发音的关键在于:起调要低,然后能降下来,还要能升上去;由1度向4度扬起时不能硬拐弯儿;1度到4度上升过程中不能随音高升高加大音量,而应该是音高逐渐升高、音量逐渐降低,到最后又变为升高的一种趋势。全调时值最长。

去声:声音由高降到最低,去声发音的关键在于起调要高,之后迅速下降,降到最低。全调时值最短。

普通话声调发音时容易出现的问题是:阴平调值不够高,阳平拐弯上不去,上声硬拐弯,去声下不来。

声调发音时,还要注意将调值变化与气息控制结合起来,要做到:

阴平:起音高平莫低昂,气势平均不紧张。

阳平:从中起音向上扬,用气弱起逐渐强。

上声:上声先降转上挑,降时气稳扬时强。

去声:高扬直送向低唱,强起到弱气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