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自律100天”的三件事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老子《道德经》
身处职场中的人们每天都有无数的事情要做,焦头烂额已是常态。于是很多人就开始学习各种时间管理课程,期望通过更高效地做事让自己脱离这种状态。
每个人都有颗向好之心,都希望自己能够梦想成真,然而自己丰满的大梦想,却不知道从骨感的现实中的哪一步开始实施。
本书提倡每天做好“三件事”,持续100天时间,是最简单的时间管理工具,更是最容易实现梦想的行动计划。
一、主动积极的生活决策
所谓“决策”,就是看看自己有什么可选项,从中选一个最好的。绝大多数人在绝大多数时候根本谈不上决策,因为没有可选项。
造成我们没有可选项的原因是日程表早就排满了,我们只好被事情推着走。当我们面对满满的日程表,只剩下焦虑,没有从容。
其实深究一下,我们在生活中大部分的焦虑是源于“被动”地应付一些紧急的事情,如果自己在每天能够尝试“主动”做一点对未来有价值的事情,那么持续一段时间后就能很好地缓解这种被动。
例如你有个报告要周五提交,如果到了周四的晚饭时间你还没写,那么对周四晚上来说,写报告就是你被动必须紧急做的事儿。但是,同样是写这个报告,对周一来说,它就不是必须紧急做的事。
再想想周一是什么情形:你可以不写这个报告,也可以写。如果你选择写,那是你的一个主动的选择——你手里有主动权,你不是“被人用枪指着头”,你对事情充满控制感。如果你在周一提前把这个报告写完了,你的生活中就少了一件“必须紧急做的事儿”。
如果我们始终领先于自己的时间表,那么就没有必须紧急做的事儿。这就能让自己每天都“主动”选择做对未来有价值的事情。
例如,很多人都是在被医院检查出来某些指标不正常的时候才想起来去控制饮食和运动,这时候就会让生活陷入被动。
当我开始践行“每日三件事”之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过去让我焦头烂额的“写课件”和“做培训”这样烧脑的工作现在都变得很轻松,因为我每天都在主动积累一些资料,这种持续的积累让我在培训中可以信手拈来,从而让我拥有了更多的课程掌控感。
每天选择做“三件事”,是一种主动积极的生活决策,这种生活决策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缓解焦虑,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对生活拥有更多的掌控感。
二、乔布斯的“三件事”实践
《乔布斯传》里提到,乔布斯每年都要带着他最有价值的员工进行一次“百杰外出集思会议”,来决定公司每年最重要的事情。
首先,乔布斯要挑选他认为最优秀的100名员工。怎样挑选?就问:假如你只能带上100人跳上求生船去创办下一家公司,你会带上谁?
当重要工作的讨论结束后,乔布斯会站在白板前问:“我们下一步应该做的10件事情是什么?”大伙会相互争论,希望自己的建议能被采纳。乔布斯会把这些建议写下来,删掉那些他认为愚蠢的建议。几轮辩论之后,他们会最终确定前“十大最应该做的事”。
最后,乔布斯会把最后七件全部划掉,然后宣布:“我们只做三件”。
伟大的乔布斯通过不断做减法,颠覆性地设计出了极简约的苹果手机。只做三件事统御了他的设计理念和经营理念。那么对普通个体来说,对自己人生的决策是不是也要从纷繁芜杂中选择出最值得做的三件呢?
我每个”自律100天”都会为自己找到最值得做的三件事,例如第九个”自律100天”,我选定的三件事情是:视觉化笔记、书稿写作、行楷练习。
三、避免犯“无能之错”
人类的大脑很是神奇,看似有150亿个神经元,但其实大脑能够记住的事情并没有太多,尤其是在忙乱的情况之下,大脑会犯很多“无能之错”。
人类常犯两大类型错误:第一类是无知之错,犯错是因为没有掌握正确的知识,这类错误无法避免,但可以被原谅。第二类是无能之错,犯错是因为没有正确使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这类错误可以避免,但无法被原谅。
造成无能之错有两大原因:第一是大脑的缺陷,记不住所有的事情。第二是记忆和经验的不稳定性,容易麻痹大意。
《清单思维》这本书上举过一个关于消防队员的案例:消防队员在火灾现场的死亡率都没有在救火途中出车祸死亡率高,车祸原因是因为情况危急,司机在开车过程中容易出意外,而消防队员死于车祸的原因是忘记系安全带。
其实作为正常人而言,上车系安全带是常识,根本不用提醒,然而,在危急情况下,消防队员的大脑根本就记不得这样简单的事情。
就如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要运动要学习,这都是很简单的事情,然而日常生活中总是处理那些紧急的事情,就让大脑容易忘记这些真正值得做的事情。
《清单思维》这本书中给予大家的建议,对于容易忘记的简单而重要的事情,就是列出执行清单,在每次执行这件事情的时候核对一下,以避免犯“无能之错”。
我们提倡做的“每日三件事”,其实就是给我们列出一个执行清单,每天核对一下有没有做对未来有价值的事情。
四、为生活制造确定性
人们的焦虑大多来自想得太多而做得太少,我开始践行这个计划的起因就是因为陷入到了持续的焦虑当中。当时的我对现状极其不满,很想谋求改变,每天脑海中都会冒出无数个想法,然而因为想法太多却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每天都处于“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焦虑中,一点儿都不夸张,那半年我的头顶多了20多根的白头发。
我经常拿田地和荒地来类比人的心境。荒地不是一片贫瘠寸草不生,而是长满杂草,远看也是枝繁叶茂,杂草的生长没有明确的方向性,当然也没有明确的产出。田地里只有单一的农作物,具备明确的方向性,即有田垄,并且在每个季节都有确定性的得到,即收成。
充满焦虑的心犹如荒地,里面全是各种无指向性的想法,一会儿想着要去运动健身,一会儿想着要去读书写作,一会儿想着要去辞职创业……这些想法充斥着内心,就如不同方向的力拉着一辆车,看似很用力,结果车却纹丝不动。
当确定下每天必须要做的三件事之后,就让自己的心有了方向,这种单一性也会在持续一段时间后实现确定性的得到。例如连续100天的运动健身,一定可以让自己的身材看起来更好;例如100天的读书写作,一定可以让自己的认知得到升级;例如100天的创业考察,一定更可以让自己能够做出一个较之前明智的决定。
五、养成微小的习惯让自己更自律
自律这个词语出自《左传•哀公十六年》,指在没有人现场监督的情况下,通过自己要求自己,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遵循法度,用它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
自律仿佛已经成为当代人的精神图腾,从现在各种盛行的打卡就可以看出来。人们对于自律的向往,也充分说明了每个人都希望掌控自己的人生。很多人错误地认为自律是让自己从此之后“四大皆空”,其实,根据自律的定义就能知道,如果一个人能主动地去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情,不管这个事情大小,只要能自己每天做到,就是自律。
我们就要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开始对自我的训练,让自己越来越自律。我最早的自我训练是每天回家擦一下鞋底,从这件小事开始,做了100天之后,慢慢加上了画简笔画、练字、写笔记、写作等其他事情。
每天做三件小事,持续100天,足以让自己养成习惯,从而成为更自律的人。
六、为忙碌的现代生活找到专属意义
马克思?韦伯有句话:人是悬挂在意义之网上的动物。生而为人,我们得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找到意义,我们得明白每天的生活是为了什么。忙碌而快速的现代生活,当金钱成为衡量人生成功的重要标准,或许是一些人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很多人觉得生活的意义就是赚钱,而没有赚到钱的人生就没有意义,而那些赚到钱的人在发出“穷得只剩下钱了”这样的感慨后,也没有发现生活的意义所在。
每天三件事,每次做100天,让我们的注意力聚焦到这对自己有价值的三件事上,就会让一个人开始感受到自己的专属意义。
每天清晨,当我把这三件事在朋友圈发送,成了开启每天的仪式感,据说有很多学员每天早上都以看到我的这条朋友圈为开启自己一天的仪式感,这更让我感到这件事情的专属意义。
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来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
——李开复
一、选择的底层逻辑:价值观
很多人都想养成好习惯,例如运动、早睡早起等等,然而想法是美好的,而现实却是骨感的。
为什么很多人没有养成好习惯的成功经验,却有无数个失败的教训?
在确定要把“每日三件事”作为自己要养成的习惯时,一定要想清楚为什么这三件事对你而言是最重要的。选择做什么尤为重要,因为你绝无可能事事都有时间做。
如何确定那些生命当中最重要的事呢?那也就意味着一个人要明确知道自己的价值观。
心理学家施瓦茨( Schwartz)在62个国家做了价值观的跨文化调查,总结出人类的10个普世价值观,并画出了人类的价值观地图。

这10个价值观分别是:自主独立、精彩刺激、享乐、成就、权力地位、安全、老实听话、保守、友善、博爱。
施瓦茨最大的贡献,是通过巧妙的心理学测量,发现这些价值观呈现一种圆形结构——越是相邻的价值观,行为就越接近,而越是距离远的价值观,行为就越冲突。
很多时候我们的矛盾都是源于自己不确定自身的价值观类型,例如自己本来是追求刺激有趣的生活,然而却日常做着重复的工作。
听从内心,明白现阶段什么才是自己最需要的,学会和自己比,而不是复制别人的生活。
无论你选择哪种价值观,总有一半人在你的对立面。
二、选择的方法论
1.把精力集中在最重要的选择上
我们践行“每日三件事”自律100天计划,其实也是为了让自己的精力集中在三件真正对自己未来有价值的事情上。
2.成为选择者,而不是捡拾者
与别人安排相比,自己做决定带来的满足感会更大。
每个人都有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事情。首要的事情是去满足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参照别人的标准。有一个说法是:复制别人的生活最多是第二名,而我们是要做我们生活的第一名。
3.做一个满足者,而不是最大化者
很多时候,要想找到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东西是一种妄念,只会增加自己的烦恼。
苏格拉底著名的麦穗理论说明了这个道理:传说古希腊哲学大师苏格拉底的三个弟子曾求教老师,怎样才能找到理想的伴侣。于是苏格拉底带领弟子们来到一片麦田,让他们每人在麦田中选摘一支最大的麦穗——不能走回头路,且只能摘一支。第一个弟子刚刚走了几步便迫不及待地摘了一支自认为是最大的麦穗,结果发现后面有很多更大的麦穗;第二位一直左顾右盼,东瞧西望,直到终点才发现,前面最大的麦穗已经错过了;第三位把麦田分为三份,走第一个1/3时,只看不摘,分出大、中、小三类麦穗,在第二个1/3里验证是否正确,在第三个1/3里选择了麦穗中最大的一支。
4.别太在意机会成本
为了得到一样必然失去另外一样,所以才有“鱼与熊掌不可得兼”。对于失去的感到释怀,对于得到的倍感珍惜,这样的选择才会让人拥有更多的幸福感。
5.做不可逆的选择
就是在做选择时不给自己留退路,就如当年项羽的破釜沉舟,这是需要巨大勇气的。
当我开始练字的时候我就在朋友圈开始打卡,这就相当于在考验自己的信用,因为如果我做不下来的话,那就是啪啪打脸。
6.培养感恩之心
感恩之心会让人的心态平和,因为人在情绪激动时是无法做出明智选择的。
我们提倡每天做一个关于“小确幸”的反思,这样每天晚上都可以让自己感受到幸福满满。
7.告诉自己不后悔
这世界上最难吃的就是后悔药,无论多么后悔,都无法改变当年的决定。
就如电影《夏洛特烦恼》的男主人公,他非常后悔当年的选择,他竟然穿越回去修改了当年的决定,不过后来的结局还是让他很后悔。
有句话说得好:每一步路都不白走。那些当年的愚蠢决定也在提示着我们现在的进步。
8.为适应做好心理准备
一个调查显示,那些遭遇意外而残废的人,他们是在最初的几个月感到崩溃,之后就会慢慢适应,一年左右就恢复到了正常的幸福水准。
无论做出的选择带来的结果是多么好还是多么不好,我们终有一天都会适应。
9.控制过高的期望
降低期望对提升满意度常常很有帮助,就如我们常说“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就如我在辅导身边的人开始做“每日三件事”的时候,都会建议他们先从7天或者21天开始做起来,而不是一开始就是100天。
10.避免社会比较
我们要学会更少地关注他人,更多地关注让自己感到快乐以及让自己生活有意义的事物。
记住:少一些比较,多一些满足。
11.把选择的限制看成解放而非束缚
当有些选择是别人给出的一些建议,其实这对于我们来讲最大的好处是精力的节约。
就如我们在制定自己的“每日三件事”的时候,可以参照下那些已经做成的小伙伴们的方法。
三、选定“每日三件事”的8个问题
【问题1】为什么要选择这三件事作为我自律100天计划的事项?
【问题2】这三件事于我而言为什么那么重要?请分别说明。
【问题3】当我每天都做到了这三件事,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用三个关键词来描述。
【问题4】当你成为这样的人之后,除了你之外,还有谁会受益?
【问题5】如果用一种颜色来形容你那个时候的状态,会是什么颜色?为什么?
【问题6】如果用一种动物来形容你那个时候的状态,你会选择哪种动物?为什么?
【问题7】从今天开始,你会选择什么时间来完成这三件事?
【问题8】如果每日三件事你都完成了,你将会给自己什么奖励?
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胡适
一、营造一个让自己不断成长的“场”
“场”其实是包含大量行为线索的环境,这些行为线索会刺激你做出特定的行为。例如,到了卧室你就想睡觉,到了办公室自然想工作,而到了餐厅自然想吃饭。
因为“场”的不同,在某一些地方你会努力工作,而在另一些地方你会懈怠;在一些地方你会沉默不语,而在另一些地方你会滔滔不绝。
“场”的第一个来源:别人在这个空间里的行为。
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如果在一个空间里,别人都在努力修炼自己,你自然也不能虚度时光。
我们组建的“自律100天”社群,就是为了给大家营造这样的一个场域,当看到小伙伴们每天都在睡觉之前打卡“每日三件事”,对于自己也是一种激发。
“场”的第二个来源:你以前在这个空间里的行为。
“场”也是你在一个空间里的做事习惯,习惯会形成稳定的心理预期,进而又会巩固习惯的行为。你在这个空间里做的事情越纯粹、越持久,这个空间“场”的力量就越大。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提倡要把“每日三件事”做够100天的原因,因为这种持续会形成自己的场域。
二、通过微小改变成就大的成长
我们的躯体里其实有两个自我:一个感性的自我,一个理性的自我。区分这两个自我,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对于理解改变非常重要。
积极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曾用一个有趣的比喻来描述两个自我之间的关系:人的情感面就像一头大象,而理智面就像一个骑象人。
骑象人骑在大象背上,手里握着缰绳,好像是他在指挥大象,但事实上,他的力量微不足道。一旦和大象发生冲突,他想往左,而大象想往右,那他通常是拗不过大象的。
“大象”的脾气是怎么样的呢?
第一个特点是:力量大。一旦它被激发了,理智就很难控制它。就如我们明白要早起,但是躺着的舒服实在是让我们无法抗拒。
第二个特点:它是受情感激发的。它既容易被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驱动,也容易被爱、怜悯、同情、忠诚等积极情绪所驱动。所以它既可能成为改变的阻力,也能成为推动改变的强大动力。
第三个特点:它是受经验支配的。也就是说,它只认我们切实体会过的“经验的好处”,而不认我们理智所构想的“期待的好处”。
期待的好处就是我们想象中的好处。比如,我们都能想到做到自律,我们的人生一定会更美好,然而这都是我们想象出来的,我们并没有深刻地体验过这种好处。
就如我们都体验过睡懒觉的美好感觉,但是却没有体会过早起的好处,所以“大象”就阻止了“骑象人”关于早起的决定。
做一点小改变,先让大象感受到改变带来的好处,也会塑造一种希望感,让大象相信改变是可能的,并促使大象不断迈开步伐。
例如我在很多人眼里是能够做到“惨无人道”的自律,常年做到“早起、运动、学习和写作”,其实在最早期我训练自己的自律是从很小的改变开始的,例如每天回到家后擦鞋底和每天擦马桶。
《扫除道》这本书给了我很大启发。作者说他因为对于卫生方面的自律让自己取得了匪夷所思的成就,他分享了自己的一些习惯,其中就包括每天回到家后擦鞋底,每天擦马桶。我看到这两件事情做起来很容易,所以就开始践行,当每天都做到这些事情后,获得了成就感,体会到了自律的好处,之后一点一点加大挑战,所以就有了现在的“自律100天”——每天写一篇简书,每天写一篇视觉化学习笔记,每天运动。
利用小改变养成好习惯最成功的案例是“匿名戒酒者协会”,这个机构的创始人叫比尔?威尔逊,他自己原来是一个酒鬼,戒酒成功后,创办了这个组织。
虽然他已经去世七十多年了,但这个协会仍然在正常运转和扩展,每年有210万人到这里寻求帮助,共有多达1000万人在这里成功戒酒了。
匿名戒酒者协会有个最著名的“十二步法”。它的第一步,就是承认在对付酒精上,我们自己已经无能为力了。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承认自己失控,这样你就不用把注意力放到你控制不了的事情上去了。然后就用小改变原理,让人们把目光聚焦于他们能控制的事情上。它要求会员设立的是“一天一次”的目标。
也就是说,不要去想你“已经戒了酒,一辈子不碰酒了”这样的承诺,你只要承诺自己在接下来的这24小时内不要喝酒就可以了。24小时以后呢?那又是新的一天了。
三、通过持续践行让大脑习惯改变
为了更有效地践行“每日三件事”,我们得了解下大脑的构成。
两千多年前,苏格拉底和斐得罗这二位聊天,柏拉图在旁边做了记录:他们当时认为,人的灵魂有三重本质,还为此画了一个图:一个骑手驾驭着一辆由一黑一白两匹带着翅膀的马拉着的战车。
黑色的马代表欲望,白色的马代表意志,而那个骑手,该表理性,他要驾驭者这两匹神驹勇往直前。
两千多年过去,脑科学飞速发展,研究成果证明了两千多年前这两位大师的直觉是多么准。
我们的大脑分为三层。最里面的哪一层在爬行动物时代就发展好了,我们把它称为“鳄鱼大脑”,它用来指导我们的身体完成各种应激反应,就好像鳄鱼那样。鳄鱼只有这一层大脑,他们没有情绪,没有理智,只有应激反应:战斗、逃跑、僵住。
我们人类的第二层大脑在哺乳动物时代就发展出来了,我们把它称为“猴子大脑”。简单来说,这一层大脑用来生成各种情绪,包括最基本的恐惧、兴奋等等。这样的情绪实际上是对各种外部刺激的高级综合反应,感受到危险要产生恐惧,以便迅速逃离,见到猎物要足够兴奋,以便身体各个部分协调起来足够有效率……
人类最终发展出了几乎独一无二的第三层大脑,学名为“前脑额叶”,不夸张地说,一切的人类文明都建立在前脑额叶之上或者之中。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去解释,所谓更为理性的人只不过是前脑额叶区域相对更为发达。
鳄鱼大脑对应着直觉,即那个黑马;猴子大脑对应着情绪即那匹白马,骑手对应着理智即人类大脑。
我们每个人的战车刚开始的时候是这样的:
强大的黑马,也就是直觉很厉害,或者说仅凭直觉做事。例如小孩刚出生不用教就懂吃奶,困了坐在自行车后座都能睡觉;
强壮的白马,也就是有激烈的情绪,例如一点不合心意就开始情绪失控大喊大叫;
骑手在刚开始时也只不过是个小孩,也就是极其微弱的理智。
所以我们刚开始的战车实在是不堪入目,破破烂烂,跑起来也是歪歪扭扭,弄不好总是在兜圈圈,马不听话,骑手太小,啥也不太会……
这就是我们无法控制我们自己的阶段,那么我们不能任由这样的状况下去,我们需要做的事情包括:
1.想尽一切办法改进战车的性能;
2.想办法让骑手尽快成长;
3.想办法让白马和黑马一样强大;
4.让他们三个配合得很好。
为了让我们能够更好地调控我们自己,需要的升级策略如下:
1.我们的身体对应着战车,通过合理的饮食、充足的睡眠和适量的运动,保证这辆战车的良性运转。
2.骑手对应着理智,我们要通过不断的自我教育去提升。
3.让白马更受骑手的影响,换言之,情绪应该是理智的快捷方式,最有效的调教白马的手段就是让骑手不断学习新的概念,打磨更新的概念,不断锤炼更好的价值观,然后通过重复思考,反复应用,而后交给白马,即建立正确的情绪。
4.让黑马更受白马的影响,即让直觉成为情绪的快捷方式,方法就是当新知识新技能白马用得多了,它还能把新东西传递给黑马,而黑马的反应更快。
我们要深刻理解快捷方式建立的过程,即新习得的知识的内化,需要很长时间,需要很多很多重复,需要很多次的应用,直至能够不假思索地完成。
就如《卖油翁》中的一句话:“无它,但手熟尔”。让骑手不断升级知识,不断成长,从而影响白马的反应模式,最后影响黑马的反应模式。
这就意味着我们要通过不断的持续践行,让值得做的“每日三件事”经过理性大脑的慎重思考后,通过这些微小的改变积累每天做成三件事情的成功经验,从而让“猴子大脑”感受到开心愉悦,最终让“鳄鱼大脑”自然而然地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