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 “自律100天计划”开启指南
你需要同时揣着两个真理上路,一个真理是,世界是为我创造的;另一个真理是,我只是泥巴和尘埃。
——犹太名言
一、工具指南
笔记本、三色以上彩笔(彩铅、荧光笔等)、个人三件事所需工具
二、项目指南
1.每日必做三件事
确定100天时间内每天都要做的三件事。
2.每日小确幸
记录每天值得感恩的事情。
3.每日时间记录
记录每天的时间都用在了哪里。
4.每日原则总结
复盘每天的错误,总结出一句话原则。
5.每日挑战一件事
让自己每天都能走出舒适区,进入学习区。
三、心态指南
1.培养耐心
我们没有使用流行的“21天养成一个习惯”这一通用做法,而是呼吁大家开启“自律100天计划”,因为100天时间更能培养我们的耐心,而耐心是一切成长的“刚需”。
英国拍过一部纪录片,讲述了一个对比实验。实验召集了一批中年人,有成功者、平庸者,也有失败者,然后把这些人分成两组,进行各种各样的才艺竞赛,类似《开心辞典》、《一站到底》这种节目。
在才艺比赛中,这两组的成绩分不出高下,甚至平庸组(输家组)有时候的得分比赢家组还要高。
但在另一个游戏中,平庸组败下阵来。这个游戏叫“一堆干草里的针”。要求两组人比赛用最短的时间在干草里找到针。
事实上,这两堆干草里根本就没有针,那么比的是什么呢?是找针的时间,也就是从开始到放弃之前这两组的所用的时间。

最后的结果让人感到诧异:平庸组(输家组)找针的时间只有赢家组的1/5.平庸组在干草堆里翻来翻去翻了一会儿就陷入了绝望,他们认定自己在完成一项不可能的使命,于是选择放弃。而赢家组则一直坚持,直到导演叫停才停止。
很多时候,赢家和输家在智力层面上差异并不大,甚至有时候输家在智力方面高于赢家。但在某个最关键又好像最不起眼的点上,赢家做事情不轻言放弃的习惯和能力要远高于输家,那就是耐心的胜利。
我自己决心做100个自律100天计划,这是对自我耐心的磨砺。
2.相信复利的奇迹
复利的力量非常强大,爱因斯坦曾经把“复利”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在华尔街流传着一个人们津津乐道的故事:
1626年,美国的土著印第安人以24美元的价格出售了现在纽约曼哈顿所在的那块地。假如当年印第安土著把这24美元放进银行,按每年6%的复利来算的话,到2010年,这24美元就会变成1250多亿美元,比曼哈顿第五大街的房地产总市值还要高。
巴菲特就是早早明白了复利的力量,实现了财富上的超级成就。巴菲特在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说:“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这里的滚雪球,指的就是复利。
用一句话总结复利就是:你今天本金产生的收益,会在未来和本金一起贡献更多的收益。
时间也是我们的一项本金,利用时间让我们个人能力增值,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智力资本也会实现复利。所以,我们不能只努力一天两天,而是至少100天。
每天一点的学习,每天一点的成长,表面上看不出有什么变化,就如我们身边也总有这样的人,他们每天做的事情和我们差不多,只不过会每天多翻几页书,比我们每周多锻炼几次,多学一门课程。好像就只比我们多努力了一点点,这一点点在我们眼中甚至有些微不足道,忽然有一天,我们就发现他们变得很厉害,而当我们发现了这种差距的时候,往往是短时间已经赶不上了。
相信长期努力的价值,相信时间复利的奇迹,相信100天的持续自律之后,你会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当然,如果N个自律100天计划执行完毕后,我们都会成为让别人“仰望”的存在。
3.用好“自证预言”
“自证预言”一词由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在1948年首次提出。根据默顿的说法,“自证预言指一开始对形势的错误见解激发新的行为,而这一行为却让原本错误的见解成真。自证预言具有似是而非的正当性,让错误无法得以更正。而提出预言的人会把事情的发展当作自己从一开始就正确的证据”。
自证预言的力量如此强大,罗森塔尔对此一度深深的担忧。如果你做实验用的那些小白鼠,能够感受到你想要什么结果,并且按照你想要的结果去行动,那你的实验结果还有意义吗?
在1960年,罗森塔尔据此写了一篇质疑整个学界的文章,但是没有受到广泛重视,这个问题可能到今天也没解决。但是,有一位名叫雅各布森( Jacobson)的小学校长看了罗森塔尔的论文后,决定做一个实验来验证罗森塔尔的观点。这就引出了一个无比经典的教育实验。
美国小学的老师一般只教一个固定的年级,并不跟班走,所以学生每学年遇到的老师都是新的。在这个小学的新学年开学的时候,雅各布森和罗森塔尔把每个班的学生都分成了三组:天赋组、中等组、低于平均水平组。学生和家长都蒙在鼓里,他们只把分组情况告诉了老师,说这是上
学期测验的结果。
真相是,分组完全是随机的,但是老师对此并不知情。结果老师们对“天赋组”的学生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在接下来的八个月里,他们在教学中更关注这些学生,给这些学生更有挑战性的问题,就算学生一时之间做不好,他们也认为这个学生肯定是有潜力的,只不过还没发挥出来。
这些被随机分配到天赋组的学生真的非常非常幸运。实验结束后的一个测验,一年级的班级平均成绩提高了12分,而“天赋组”的平均成绩提高了27.4分。二年级的班级平均提高7分,“天赋组”提高了16.5分。
你认为这些学生是什么水平,他们最后就真的表现出这种水平。后来人们发现这个现象实在是太普遍了。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莫顿( Robert .K .Merton)将这一现象称为“自证预言( Self-fulfilling prophecy)”——你“预言”局面会成真,因为你按照这个想法去做了,结局就真的会如你所愿。
自证预言的力量就是“预期”的力量,那么你对自己有哪些预期呢?
我们提倡做“每日小确幸”,做“每日原则”,都是为了给我们的大脑输入积极的暗示。比如,本杰明•富兰克林每天早上就会问自己:“我今天又会做什么特别棒的事?”乔布斯则是每天都会站在镜子前面问自己:“如果今天是我人生的最后一天,我还愿不愿意做今天要做的事?”想想看,100天后,当这些自证预言都会成为事实,那么人生怎能不逆袭?
4.摆脱习得性无助
1967年,美国积极心理学家之父塞利格曼用三组狗做了一个实验。
在一个大箱子中间有一个矮闸,矮闸把箱子分成两半,箱子的一边有电击,狗从箱子有电击的一边跳过矮闸,可以穿梭到箱子的另一边,躲开电击。在实验正式开始之前,他先让三组狗经历一些过程。实验人员向第一组狗电击,同时演示,它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逃避电击,教它们用鼻子去碰墙上的按钮,电击就停止了;第二组狗经历的是,不论狗怎么叫、跳还是挣扎,电击都不会停止;第三组狗,不受任何电击。

经过这些过程后,实验正式开始,研究人员把三组狗相继放到箱子里接受电击,结果呢?第一组,也就是教它们用鼻子控制电击的狗,进入箱子后,几秒钟之内就发现自己可以跳过矮闸逃避电击。第三组,也就是未受过训练的狗,进入箱子后也是在几秒之内就跳过了矮闸。而第二组呢,也就是之前被训练无论怎么做电击都不会停止的那组狗,进入箱子之后,一直都停留在有电机的这一边,忍受电击,什么也没做。
这就是习得性无助,即人们只有在觉得做什么都于事无补的时候才会产生放弃的念头。就像实验中的第二组狗一样,它们经历的过程是,不管做什么电击都不会停止,也就是研究人员对狗狗制造了习得性无助。相反,在人们觉得他对一件事有控制力的时候,他是不会放弃的,就像实验中的第一组狗一样,它们知道电击是可以控制的。
此后的20多年,心理学家们做了大量关于习得性无助的研究,所有的实验结果都非常一致。这些结果都指认出了习得性无助的来源,那就是“经验”。一个人或者动物,如果他们觉得不管怎么做都不能成功,他们的行为不能带给自己想要的东西,那么这个经验就会让他们认为他们的行为在未来依然是无效的。也就是说,习得性无助的经验,造成了一个人悲观的思维方式。
很多人在过去的生活中有过“半途而废”的经验,所以就认为自己肯定不能坚持下来,这种习得性无助的念头一旦产生,那么就会对践行自律100天计划产生巨大的障碍。
如果我们能够成功践行一个自律100天计划,那就相当于为我们制造了一个新的经验,让我们摆脱习得性无助就多了一份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