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障碍一:做了一段时间,但看不到成效

第2节 障碍一:做了一段时间,但看不到成效

人生本没有什么意义,但我们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确立一个意义。

——毕淑敏

做了一段时间看不到成效,就没有动力做下去。这个障碍会让很多人在践行“自律100天”计划时半途而废。如果我们无法彻底厘清这个障碍产生的原因,那么不仅“自律100天”计划没法持续下去,而且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很多计划也很难真正实现。

一、障碍分析

根据波利亚解题四步法,我们先列出来关于这个障碍的问题清单。

1.为什么看不到成效?

2.为什么成效对于我们如此重要?

3.时间和成效之间有着什么关系?

我们根据这个问题清单去厘清障碍产生的根本原因,从而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

1.为什么看不到成效?

原因一:练习的方法不对

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提出“一万小时定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这本书出版之后,“一万小时定律”这一说法风靡全球,很多人以为只要在一件事情上花费足够多的时间,就一定能够看到效果。然而这个理论用起来没那么简单。例如家门口那个下了一辈子棋的人早已超过一万小时,然而他还很可能是“臭棋篓子”。

再如练习拉小提琴,如果每天拼命练习一首曲子,这种方式就是“傻练”。什么叫真正的练习?是把大的知识体系拆碎,拆成为一个一个小模块,成为一个一个小的知识罐头,然后一个个去练,这才是练习。美国有一个音乐学院就很“变态”的要求,一首曲子要拆成非常细碎的片段,一点一点地去练,甚至提出一个很极端的看法,即如果听你练琴的人听得出来你在拉哪首曲子,对不起,你的训练方法已经错了。

你计划做的事情,每天做的方法对么?能拆解出来这些细节么?

拿我个人来说,早期练字的时候,每天照着字帖临摹一页,然而100多天下来,依旧看不出效果,我意识到这种训练方法应该有问题,开始咨询专业人士,才知道要从最基础的笔画开始练习,而且每个字要写满一张纸,而不是临摹一篇文章。

原因二:练习的时间还没到

“一万小时定律”不是成为高手的充分必要条件,而是成为高手的必要条件。

有句话说得好:大多数人努力程度之低,远远没有达到拼天赋的程度。很多人做事情都是浅尝辄止,遇到困难就放弃,这就给那些掌握了正确方法,并持续不断付出的人更多的机会。

哲学上讲“从量变到质变”,我们想要看到“质变”的成效,那得先经历“量变”的积累,这是需要时间的。

原因三:短期内没有感受到成效

每当有亲戚朋友见到自己的孩子,总会感慨长得这么快,而我们自己却没有感觉,因为每天都看着孩子,这种微小的变化我们是体会不到的。

我们在践行“自律100天”计划时,因为每天的变化都是微小的,所以这种“感觉的偏差”导致了我们感受不到这种变化。

2.为什么成效对于我们这么重要?

我们人类从基因上是追求反馈的,尤其是即时反馈。在原始狩猎时代,人们就希望每做一件事都能直接看到它的结果。比如,做一个小首饰,戴在头上,很好看;做一把小石刀,可以切开兽皮,等等。做的事和这事的用途、结果之间的关系,是直接的、可见的。

但是在现代社会呢?你当前做的很多件事,都很难有直接可见的结果。比如,你寒窗读书12年,是为了最后的高考,但我们每认一个字,每做一道题,却不能直接兑换为高考分数。再比如,你的每一项工作,当下的结果都不可见,总是要等到月度考评或年终的时候,才能看到成绩

这就有必要谈到很多人沉迷游戏的原因,是因为游戏有清晰的即时反馈。在游戏里,你每打一只怪,都会非常明确地获得100点的经验值,绝不落空。你的每一个成就,都会记录在徽章系统、排行榜系统和分数系统里。你可以随时知道自己的进步,现在的游戏设计会竭尽全力地优化这些反馈。

3.时间和成效之间有着什么关系?

时间和成效之间的关系,可以参照下面一张图。

在做一件事情的初期阶段,一般都看不到什么效果,而且这个阶段会持续很长的一段时间,很多人都是因为没有熬过这段时间而放弃掉。

我们想要达到那种“眼睛可见的飞扬状态”,即看到成效,是要经过前面长时间没有明显效果的“积累”。这就需要极大的耐心,而耐心又是大多数人缺失的,因为人们从本性上追求“即时反馈”。

二、方案

解决方案一:正确的练习方法

有一个说法是:我们不需要重新发明一遍轮子。大部分的方法其实早已存在,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找到这些正确的方法。

其实套路也是一种方法,所有的知识体系都是这样构架出来的,我们把前人的经验封装在一个小的概念当中,后人直接拿来就用,而不是临时重新去思考。

例如过去我一直有运动的习惯,虽然看似取得了一点成绩,然而还是因为方法不当让脚受伤,后来我找了一个专业的私教,才知道关于运动的那些练习套路。

解决方案二:具备“长期”思维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一说法其实有点夸张,也给很多人造成了误区。其实,真正的学习带来的成长和改变不仅三天看不出来,甚至三个月也没有什么改变,用前百度首席科学家吴恩达的说法是:学习的秘诀是不要只学一个周末,而是周复一周,年复一年,持续上十年。时间的尺度是以月或年为单位的,而不是周。

如果不具备长期思维,只能看到眼前的回报,而不停地去追逐那些短期有用、但长期没用,甚至有副作用的事情,那么一定难以获得从长期看有意义的成功。

一个不错的解决方法就是:先去做那些长期看来一定有用的事情。因为只有真的体会过长期给你带来的好处,你才会在其他事情上也同样采取这种标准。例如,我选择了练字和运动这两件事情,三年下来,我的字终于从“像狗爬一样”到现在可以做出能看的笔记,运动方面也从一个彻底的门外汉而到现在可以去指导别人。

公众号“孤独大脑”老喻给过一个极简的人生成就公式:成就=核心算法×时间2.这里的核心算法可以理解为正确的练习方法,接下来就是长期地去做,持续地去做,最终一定会取得想要的成就。

解决方案三:通过记录等方式,让自己明确感受到成长

为了让我们可以对微小的变化有感觉,可以采用记录并回看记录的方式,这样就有了参照的标准。例如,我们在前面已经提过可以用手写笔记或者拍照等方式做记录。

再如,我刚开始运动的时候是从跑1公里开始的,最早期通过软件记录自己跑一公里的时间是9分钟,三个月下来可以跑到7分钟之内,如果没有这些记录,我就无法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方案四:设计即时反馈的践行流程

如果有可能,为自己做的事情找到提供即时反馈的“教练”或者“导师”。

美国有一个非常棒的大学篮球教练,叫约翰?伍登,有一些心理学家专门跟踪他在训练场上的行为,发现他只有5%~6%的话是在表扬和批评,也就是说他很少对球员进行评价。他75%的话都是在非常具体地给球员反馈,这个动作做得怎么样,改,下一个动作去做什么。伍登在训练场上的话永远很短,心理学家在旁边掐表,从来没有一句话超过20秒。

我们还可以设计一套即时反馈的践行流程,让自己更有乐趣去践行下去。例如我在跳绳的时候,每次跳够500下就放一支笔在地上,地上一支支增加的笔就是一种即时反馈,让我可以把枯燥的跳绳都能跳到10000下。

方案五:培养自己的耐心

耐心会产生奇迹。就如爱因斯坦说,“复利是世界上第八大奇迹,它的威力甚至超过了原子弹”。而复利就是关于金钱在时间的耐心下产生出来的奇迹。

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的事情都在消耗着我们的耐心,例如游戏的即时反馈,短视频的流行,这些所谓商业的便利就是在满足着我们“即时反馈”的需要,对于培养耐心没有任何好处。

耐心可以说是做成一切事情的必要条件,没有耐心的人什么都干不成。怕麻烦的人会被麻烦缠身一辈子,拥有耐心的人就不怕麻烦。因为这些人对于即时反馈没有太大需要,而是让自己活在未来。可以说,一个人活在多远的未来,就会有多大的耐心。

耐心的培养可以从日常生活当中的小事开始,例如开始从头学习一项技能,接受刚开始笨拙而低效率的自己;可以养植物,用精心的培育感受时间的力量;可以让自己从短发变成长发……我们践行的“自律100天”计划,就是为了培养人们更多的耐心,在耐心中成长。

三、持续实践

在实践的过程中根据以下问题清单进行检查:

1.我正在做的事情方法正确吗?

2.身边有没有专业人士可以给予正确的指导?

3.对于短期目标我有没有期待过高?

4.我的长期目标明确吗?

5.我可以看到自己多远的未来?

6.为了自己的目标,我每天是否可以安排出时间做有助于目标实现的事情呢?

7.我的情绪稳定么?

8.每天的记录能按时做么?

四、复盘总结

1.按照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

2.只要方向正确,慢一点也没关系。

3.越是看不到效果越是要持续做下去,因为做下去才有可能看到效果。

4.功不唐捐,每一步路都不会白走。

5.日拱一卒,聚沙成塔,相信时间的力量。

6.调低短期目标,放大长期目标。

7.生活在多远的未来,就有多大的动力。

8.人生成就公式=核心算法×时间2,要找到核心算法并坚持执行。

9.耐心是做成事情的宝贵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