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节 障碍四:执行一段时间后,进入倦怠期
如果你到了地狱,那就继续保持前行。
——丘吉尔
任何一件事情做得时间久了,难免会进入倦怠期,这也是人性使然。然而我们知道,成长是一生的课题,我们不能因为倦怠而放弃成长,放弃执行“自律100天”计划。何况已经开始那么久了,放弃了是多么可惜。
一、障碍分析
根据波利亚解题四步法,我们先列出来关于这个障碍的问题清单。
1.为什么倦怠感让我们这么难过?
2.为什么会产生倦怠感?
3.为什么坚持做一件事情这么难?
1.为什么倦怠感让我们这么难过?
倦怠感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个表现是“心好累”。专业术语叫“情绪衰竭( Emotionalexhaustion)”,感觉自己情绪和资源都被消耗完了,既不想干,也不想承担任何责任,对什么都没热情。
第二个表现是“不想干”。专业术语叫“去人格化(Deper Gsonlization)”,对组织和同事都很不满,对客户关系冷淡。这种情况下经常有冲突是必然的。
第三个表现是“我不行”。专业术语叫“低个人成就感(Di Gminished personalaccomplishment)”,对自己的工作评价低,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怀疑自己的价值。经常说的是“我不行,我没用”。
所以连起来说就是:我的心好累,我不想干这些事情了,我觉得我不行,但是我已经做出承诺,又必须得干……
这种倦怠感让人不难受才怪,而倦怠感是每个人都会在长期从事某项事情时大概率会经历的一种状态,只不过有的人很快就能从倦怠状态中走出,而有的人就在倦怠感中沉沦下去。
2.为什么会产生倦怠感?
原因一,倦怠感是一种正常的心理波动周期
确定一次完整的波动周期,可以从一个波峰到另一个波峰,也可以从一个波谷到另一个波谷。波峰是指波在一个波长的范围内波幅的最大值,与之相对的最小值则被称为波谷。
波动周期告诉我们有波峰就有波谷,即使你看到的那种从起点到终点呈直线上升趋势的事物,也是经历过无数个波峰和波谷的周期。如下图。

很多人幻想着一直处在波峰状态的美好,因此一旦处于波谷位置,就会开始怀疑人生。
原因二,倦怠感源自我们自身精力有限
有些人心里明白,如果能够长期践行“自律100天”计划,肯定能让自己有很大的成长。然而,每天在忙完生活和工作的事情之后,他们就觉得已经没有精力再去执行自己定的自律计划。
我们特别羡慕那些精力旺盛的朋友,他们每天的工作量比我们大得多,却总是神采奕奕精神饱满,从来没有倦怠的感觉。而我们没有他们忙碌,却感到倦怠,是因为精力有限。
3.为什么坚持做一件事情这么难?
原因一,习惯引力的作用
所有的习惯坚持不下去的过程都是有规律的,即存在着一种阻力,这种阻碍坚持的力量叫做“习惯引力”。
所谓“习惯引力”,是指当身体处在固定的状态时,往往感觉比较舒适,而发生变化就会觉得是一种威胁。比如你天天刷牙,有一天早上没刷牙,就会觉得特别不舒服。
若要将某项行动转化为习惯的话,必须克服这种习惯引力。不过,凡事都有两面性,一旦你突破前一个阶段的习惯引力的阻碍,养成习惯后,大脑就会把这种行为认为是日常功能,就会拼命地维持这种行为。
原因二,过多关注做事的目的,却忽视做事的动机
就如我们从小到大的学习,大多是被家长各种“威逼”而定下的目标。同时,父母在给你设定目标的同时,也给你设定了一个恐惧,你要是不好好学习,将来就考不到好的初中、好的高中、好的大学,你就只能去干什么,而不能干什么……很多时候,我们的学习不是因为我们想学习,而是因为我们不得不学习。
斯坦福大学教育研究所的威廉?戴蒙教授通过长期研究发现,优秀的、真正有创新潜力的学生,学习动机往往不是由阶段性目标外在驱动的,而是由内在目的驱动的。前者可以叫“要我学习”,后者叫“我要学习”。
对应英文当中的两个词,一个是target,一个是purpose。 Target就是一个具体的目标,本意是靶子,确切的阶段性的目标。Purpose是目的,做事的内在缘由和企图。
我们要更多关注自己执行“自律100天”计划的“purpose”,而不是纠结于每天要完成打卡的“target”。
原因三,无法从所做的事情中体会到乐趣
一件事情,如果自己觉得做起来特别有乐趣,估计别人拼命拦你,你都不想停下来。
孜孜不倦地,充满乐趣地去做一些事情,我们一般会把这种状态称之为“充满激情”。那些能够把普通工作做得不同凡响的人,或许是已经参透了激情这个密码。
一件事情越是能够做得不同凡响,我们就越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从而就越能保持做事的激情状态。
二、方 案
方案一:用正确的方法应对倦怠
倦怠用英文表达就是“Burn Out”(燃烧殆尽) 。我们可以想象蜡烛燃烧的景象。
我们做一个思想实验;“蜡烛效应”。假设有两根蜡烛,一高一矮,同时点燃后,直立放在桌面上;再用两个同样大小的杯子盖住。你觉得谁先灭?

答案是:高的蜡烛先熄灭。因为燃烧产生二氧化碳,热气体上升,占据了杯子的上半部空间,而高的蜡烛的火苗会先被二氧化碳笼罩,因此更快熄灭。
这是一个很清晰的隐喻:蜡烛高度代表能力;火苗是工作状态;空气是动力;二氧化碳则是压力。
为什么越优秀的人越容易倦怠?因为高的蜡烛需要大空间,它们烧得最起劲,因此最快被二氧化碳包围。当矮的蜡烛觉得空气足够的时候,高的蜡烛已经觉得窒息,最后停止燃烧了。
那该怎么办呢?可以尝试从这么几个角度入手。首先看看自己能做的事。
1.调整燃烧速度
如果意识到自己陷入倦怠,有可能是自己烧得太猛,就重新定义执行“自律100天”计划的边界。例如对于自己说过的话发过的誓就一定要履行到底么?其实真未必,承认自己也有做不到的地方,承认自己也有犯蠢的时候,没什么大不了。
就如很多旁观者看我在朋友圈打卡,看似好像做到了很多承诺,其实那些我没有做到的事情大家不知道而已。例如我承诺自己要练英语口语和听力,结果不了了之;例如我决定要练毛笔字,结果不了了之;例如我要运作公众号,结果不了了之。
这些做不到的地方就是一个人在前进过程中的后退,接受这种状态,同时反思自己当初制定的目标是不是太高了,做到随时调整即可。
2.降低二氧化碳的含量,加入新鲜空气
在执行“自律100天”计划中,三种东西是严重的“二氧化碳”。
第一种是重复性的工作。如果每天都在做着一样的事情,就时刻提示自己要做点改变。例如每天做不同类型的笔记,或者调整完成计划的时间,或者给自己更多游戏化做事的感觉。
第二种是缺乏人际沟通。人是社会动物,人际间良好的反馈互动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满足感。例如可以采用定点打卡的方式,我在最早期是一个人默默练字,一段时间后就进入到了倦怠期,之后我就开始了每天向我的书法老师打卡,每次书法老师哪怕是给我两个字的反馈,都能很好地激发我的状态。
第三种是缺乏控制感。电影《无间道》里梁朝伟扮演的陈永仁去做卧底,天天提心吊胆。在天桥打电话给上司,说:“见面?你想我死啊?警察局里有内鬼!?我去干什么?我去看心理医生!我心理变态啊!就这样!”当一个工作要求高而我们缺乏时间或方式完成的时候,就很容易被失控裹挟,从而让自己心好累。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做的是拆分自己的目标,让自己选择每天执行的项目变得没有什么难度。例如我早期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每天都要写一篇中文读书笔记和英文读书笔记,在执行了20多天之后,发现自己的状态越来焦躁,我就主动把英文读书笔记去掉了。
3.换更大的杯子
主动要求,创造更大的工作空间,让自己可以更多地“吸氧”。例如,从过去只是给闺蜜们打卡,变成在更大的社群里进行打卡。
方案二:相信自己可以从“波谷”迈入“波峰”
“库布勒罗斯改变曲线”(Kubler-Ross change Curve) ,这个曲线反映了大部分新生事物发展的规律。
谷底那花花绿绿的标记都是止步于波谷状态,而未能前进到下一个周期的“希望”阶段。

大部分事物的发展规律是:前进两步后退一步。当前进时,我们高歌猛进;当后退时,我们要咬紧牙关去接受。当我们处于倦怠期的时候,要提醒自己,熬过这段“波谷”状态,接下来就会慢慢回升到“波峰”状态。这时候,希望就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流浪地球》这部电影中有句台词:希望是比钻石还要珍贵的东西。希望,对于处于波谷倦怠状态的我们而言,的确是比钻石还要珍贵的东西。
处于波谷状态时,切忌给自己下负面定论,很多人在波谷状态时说过一句话:我不是做这件事情的料。这种定论会让人立马泄气,无法持续到下一个周期的到来。
人生中最宝贵的是什么?是希望。希望之光是可以点亮生命,尤其是可以点亮处于波谷状态的人的生命,坚信自己可以走过这段波谷状态,坚信自己可以看到下一个波峰的到来。
人生中大部分真正的波峰时刻,是可以拥有那种“肉眼可见”的“飞扬”状态。然而,为了达到这样的状态,我们得经历很长一段时间几乎看不到有任何升起状态的直线,这是很多人陷入倦怠的根本原因。
希望是什么?就是一个人相信自己的明天会因为今天的努力而变得更好。让自己心怀希望,让自己在倦怠时也绝不放弃,让自己相信时间的复利力量,让自己可以有耐心走到那个眼睛可见的飞扬状态,让自己保护好这点“希望之光”。
方案三:做好精力管理
心理学家吉姆?洛尔( Jim Loehr)提出了精力管理的金字塔模型。

1.精力由四部分构成:
体能——情绪——注意力——意义感,越底层,越基础。
2.底层的精力会影响上层的精力。
a)体能影响情绪:身体不好的时候,心情也不好。
b)情绪影响注意力:在情绪不佳的时候,注意力也很难集中。
c)注意力影响意义感:只有专注于那些值得做的事情上,才能感到真正的意义感。
①金字塔模型第一层——体能
体能好的人精力会更旺盛,才能承担更多的工作。现在的医学发现,体能好,尤其是心肺能力特别突出的人,大脑的供血、供氧、供糖都会更好。所以大脑的工作效率也高,长时间工作更不容易疲劳。
好的体能是精力充沛的基础,它是我们金字塔的最底层。体能和我们的健康状况、饮食选择、运动习惯、睡眠质量都有关系。
②金字塔模型第二层——情绪
情绪好的时候,我们做事自然会精神抖擞;而被负面情绪困扰的时候,我们做什么都没有心情。有一个说法是:人的累都是心累。
打个比方说,体能好比汽车发动机的马力,而情绪就好比发动机的火花塞。没有积极的情绪,再足的马力也启动不了。
③金字塔模型第三层——注意力
注意力能够让我们的精力有效地输出,创造出有效的结果。
注意力如同汽车行驶的道路,不管汽车的马力多强、火花塞有多好,如果不行驶在正确的道路上,也无法到达终点。所以提出心流理论的心理学家米哈里曾经说过,注意力是我们拥有自主控制力的最重要的资源。
注意力如同我们的大脑与外部世界建立的一条通道,能够塑造世界,也反过来塑造我们自己。没有注意力的精力就好比是空转的发动机,无法输出能量,人的意识也没有办法得到成长和塑造。
④金字塔模型最顶端——意义感
意义感是人活着最高的追求,是驱动我们做事的底层逻辑,是人生的操作系统,是精力的最终源泉。所以,尼采说:“知晓生命的意义,才能够忍受一切。”
方案四:用“大教堂思维”让自己拥有坚持执行计划的动机
“大教堂思维”来自“三个石匠”的比喻:一个人遇到三个石匠,问他们在干什么?其实他们三个干的都是一样的活,但是三个石匠的回答截然不同。第一个石匠说,我终于找到了一个不错的饭碗;第二个石匠说,我做的是方圆几十里数一数二的石器活;问到第三个石匠的时候,他说我在建大教堂。
“大教堂思维”,就是说我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哪怕自己看不到这件事的完成,但是你知道自己做的这件事是与一个宏伟的目标连在一起的,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使命感。
管理学家经常用这三个石匠的回答来比喻三种做企业的境界:第一个石匠和第二个石匠,他们做事的动力都是来自一个很具体的、阶段性的目标,得利或者是得名。而第三个石匠的回答是:我在建一个大教堂。大教堂与一般的小教堂不一样的是,它从开工之日到完工之时,往往要隔一两百年甚至两三百年。第三个石匠的回答,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表述,就是purpose。它是一种长远的、并不局限于具体的哪件事上的一种目的。
无论做什么事情,在开始之前,都要想尽一切办法为这个事情赋予重大的意义,甚至多重重大的意义。
而任何事情的重大意义通常都和这件事所需要的时间相关。短期能够实现的重大意义并不多,但是如果你能把眼光放到足够长远,几乎每一件事都能找到对应它的重大意义。
让自己具备“大教堂思维”,让自己更多从长期来考量自己所做的事情,这样你才有机会看到更加重大的意义,你也会更容易把这件事情“坚持”下去。
方案五:专注投入,把事情做好
专注投入的表现是:
1.时间感停止,自己觉得刚过去5分钟,事实上已经2个小时。那种看着表等下班时间的人是无法体会这种专注投入的感觉的;
2.自我消失,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忘我体验,在运动场上运动员会说那是“人球合一”的极致体验;
3.忘记很多生理需求,不知饥渴,甚至连厕所都不用去;
4.不在意他人评价,只是沉浸在自己的事情中,自得其乐;
5.有控制全局的感觉,专注时感觉自己就是这件事情的君王,可以掌控一切;
6.做事的过程已经是享受,过程即回报。
能够专注投入把事情做好的人大多是因为体会到真实的快乐,每个人都没办法拒绝自己真实的快乐,如果能情不自禁地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花时间,不知不觉地投入一万小时就在那里。
然而成就最高的那批人,他们还有一个比快乐更重要的天分——痛苦。向上爬,严格自律、昼度夜思,殚精竭虑,这样年复一日的日子,委实不快乐。驱动他们的,是痛苦,巨大的痛苦,这也会让他们无法停下来。
如何让自己更能专注持续地把事情做下去?一方面找到自己快乐的那个原点;另一方面找到自己无法忍受的痛点。
三、践 行
在践行以上方案的时候,随时用以下问题清单来检查:
1.执行计划的节奏是否太快?
2.经常采用哪些方式呈现自律计划?
3.对于践行完计划后的更好未来,有没有信心?
4.我的体能管理有助于精力管理么?
5.近一周以来,我的情绪状态如何?
6.为自己所做的事情赋予了哪些非做不可的意义感?
7.评测下处在习惯养成的哪个时期?
8.每天专注的时间有多少?
四、总 结
1.状态的周期波动是正常现象,坦然面对倦怠感。
2.关注自己执行计划的节奏。
3.体能管理是做事的基础。
4.希望是最宝贵的财富。
5.意义感让我们可以忍受现实。
6.坚持,是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
7.习惯的养成要遵循正确的方法。
8.宏大的梦想具有导向作用。
9.过程即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