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自律100天”的呈现

第2节 “自律100天”的呈现

100

看见即是降伏。

——文化人类学家

为了使“自律100天”发挥出更好的效果,我们要想办法将自己的“自律100天”呈现出来。当然,呈现形式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

一、呈现具有仪式感

《小王子》中有一段小王子和狐狸之间关于仪式感的对话:

“你每天最好在相同的时间来,”狐狸说,“比如说,你下午4点来,那么从3点起,我就开始感到幸福。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感到幸福。到了4点的时候,我就会坐立不安,就会发现幸福的代价。但是,如果你随便什么时候来,我就不知

道在什么时候该准备好我的心情……应当有一定的仪式。”

“仪式是什么?”小王子问。

“这也是经常被遗忘的事情,”狐狸说,“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简单来说,仪式感就是一种强烈的自我暗示,是一种精神上的礼仪。应用到“自律100天”上,这种自我暗示就是一条明确的分界线,将我们的自律状态与日常状态划分开来。

一旦我们完成“打开笔记本、穿上运动服”这样充满仪式感的动作,内心便会出现提示,这种提示能让自我发生变化——让自己的反应能力、思考能力、专注能力在一段时间内提升到一个“绝对自律”的状态。

仪式感有两个作用:第一是让自己迅速静下来;第二是作为触发按钮,开启下一步的事情。

在《巅峰表现》一书中,大部分的高手需要一套固定仪式来让自己静下来并迅速进入状态。比赛状态和自律状态都不是自然状态。自然的人面对大场面的比赛会紧张,自然的人坐在电脑前更想看看新闻而不是马上潜心工作

固定的仪式、固定的流程,是顺利进入状态的好办法。心理学家斯金纳( B。F。Skinner)说,人的行为是可以“设计”的——你要做的是设置好“触发器”。老鼠看见食物就想吃,人看到一张椅子就想坐下,你在回家的路上看见“一点点”的奶茶店就往右转,食物、椅子和那家奶茶店就是“行为触发器”。

习惯就是这么养成的。因为你多次这么做,触发器和行为之间就有了一个强烈的连接,以后你一遇到触发器就会自然这么做,根本不用费力说服自己。

“如果你每次要做某件事时都需要思考一下,那么你很可能不能长久坚持地去做这件事。”因为选择是最耗费心理能量的事情之一。而建立“仪式感”,其实就是让你排除这样的“思考”,给自己建立的一种自动反应机制——即潜意识指导意识。

你可以把时间和行为连接起来,每天一到点就做同样的事。例如我在每天早上起床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在朋友圈发自己的“自律100天”。我每天晚上睡觉前的最后一件事情就是复盘总结一天的时间记录、计划事项完成情况及每日的原则总结。

具体选择什么样的流程,可以根据个人喜好,但关键是流程要固定不变。有人考察了50个近代最有影响力的作家、哲学家和思想家,他们的流程各有不同,但共同点是都有自己的流程。例如康德每天总是在同一个时间从家里去大学,以至于路上的围观群众都能用他出现的时间对表。

二、呈现是他律

“自律”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凡想要坚持做过一些事情而后半途而废的人应该都有体会。何况我们执行的“自律100天”更多是有关学习成长的,而学习习惯是最难养成的。因为从学习的本质来看,学习是一件非常艰苦的事情。所谓“快乐学习”、“轻松学习”是自欺欺人之论,谁信谁上当。人类的本性是追求快乐逃避痛苦的,面对如此艰难的学习,单靠自律真的是太考验意志力。

学习及其他让自我成长的事情,既然是这么辛苦的事,那除了极少数能自律的人之外,绝大多数人都需要来自他人的约束甚至强制,才能完成学习。强制不见得是棍棒,一群人之间的共同学习,就是一种他律,即靠他人来提供一种约束,仅仅因为自尊心,你就会克制懒惰,拿起书本苦读。

他律带来自律在职场上也是如此。从技术上来说,现在很多公司都不需要员工到办公室上班了,远程办公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但为什么很少有公司这么做呢?为什么一些曾经尝试过在家办公的公司也让员工纷纷回归办公室呢?原因就是大家在一起,众目睽睽之下,这种他律就让我不好意思上班睡觉或者打游戏。而自己在家办公的话,很容易放任自己。

每天通过数字呈现自己在“自律100天”中的表现,并且通过手写笔记、朋友圈或者社群打卡的方式公示出来,这就相当于为自己创造了一个约束环境,让他律代替自律。

例如,有两次因为网络的原因,早上的“自律100天”朋友圈打卡我没有发出去,结果好几个朋友私信我为什么早上起床后没有看到信息,这种他律让我变得更加自律,无论早上几点起床,第一件事情就是发“自律100天”的图片。

当然,未来的你如果能够做到完全的自律,就可以放弃这种他律。我想在我执行完100个“自律100天”后,我会真正养成这样的自律吧。

三、呈现是个人印象管理

所谓“个人印象管理”就是: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因此刻意采取一些方法来管理个人形象。而经常按照某种方法来管理个人形象之后,就会实现自居效应,即一个人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扮演着一种什么样的角色,这种角色常常表现为一种自我暗示。

或许你会觉得这是一种“表演”吧,然而,欧文《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指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社会日常行为,其实在某种程度上,都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特定的表演行为,它们的出现绝不是孤立的,它们是在特定环境下存在的产物,都带有浓厚的、迎合社会期望的成分。为了达到这种社会期待,人们就必须表演。

当我们通过朋友圈或者社群等工具“表演”了100天的自律之后,我们从内心里也就接纳了自己就是“自律”的这种角色设定,当然也在其他人的心目中留下了“自律”的这种形象设定。这也就建立起我们个人和自律的隐秘联系。

这种隐秘联系有多大作用呢?

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实验:把一群数学天才招到一个班里分成A组和B组,让这两组人都读20世纪最伟大的数

学家哥德尔的传记。

但是这两组阅读的传记有一个微小的差别,A组阅读的就是一个在百科全书上标准的传记,B组阅读的传记有一个小小的改动,就是哥德尔的出生日期是不一样的,当每一个学生读到这份传记的时候,他发现哥德尔的出生的日期和他自己是一样的。

这个小小的差别最后导致了两组的成绩有明显的不同: B组学生的成绩明显高于A组学生。

其中的奥妙在哪儿?就是“自居作用”。当他读到哥德尔传记的时候,竟然发现自己跟哥德尔是在同一个月份、同一天出生的时候,他会不自觉地认为自己跟哥德尔之间有一种隐秘的相关性,或者说悄悄地认为自己可能是个小哥德尔,这种神秘的巧合会对他形成一种强烈的暗示,这就叫“自居作用”。

《正能量》这本书的引文标题是:Act asif,so you are。就是当你表现出你好像是的样子,时间久了,你就是。

就如在中国有一个公益组织,他们在东莞、深圳这些有很多女工的地方教这些女工表演话剧,目的是为了让她们建立起真正的自信心。为什么表演话剧的方法就很有效呢?有过表演经历的人都知道,当你在表演一个角色,比如说让你去演埃及艳后克利奥佩特拉的时候,你一定要全情投入,表现出一个女王的样子。尽管你心里头觉得自己并不是,这种持续的全情投入,会让你习惯性地进入一种你不是的角色当中。

让我们更多通过公众呈现的方式去传递自己的“自律”形象,100天之后,你从内心里也就真正接受了自己的“自律”角色设定。

100

不要用大脑思考,要用笔思考。

——培根

我们在前面的文章中提到“看见即是降伏”,即要把“自律100天”所做的每件事情都要通过记录的方式呈现出来,当我们看到这些内容时,它们已经被我们“降伏”住。

呈现的形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设定,我在践行“自律100天”的过程中,常采用有以下四种呈现形式:

1.手写笔记

海尔创始人张瑞敏在2019年新年寄语里说,他不用手机,也没有微信朋友圈。很多人问过他为什么不用微信。他的回答是:一怕信息碎片化;二怕记忆外包。因此他选择读书和做笔记。

在数字化时代下呼吁大家用古老的书写方式来做笔记好像是一种倒退,然而,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当今的电子时代中,手写的重要性在逐渐凸显。

华盛顿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手写作文的小学生更容易写出完整的句子,阅读速度也更快。在另一项研究中,手写记录课堂笔记的学生在考试中比打字记笔记的学生表现得更好,而且在考试结束很久之后,他们还能够记得这些知识。比起打字,动手写字所带来的触觉训练能更有效地刺激大脑。手写同时激活了大脑中的多个区域,因此所学的知识会更深地烙印在脑中,所以才有流传至今的教诲: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我们过去放弃书写是因为觉得手写效率太低,打字或者用语音做转化的速度的确要快很多,然而动手写字的好处也来自它的低效。我们不可能把一本书或者一场会议一字不落地记录下来,所以我们就不得不去精简语言,用自己的话去归纳,去理解,这种经由自己思考而后转化出来的内容,是真正的知识内化,而内化后的知识才是属于自己的知识。

通过动手写字,不仅可以增强知识的内化,而且还能够促进联想思维,得出一些不同寻常的解决方案或者见解。就如现在很多互联网公司内部开会都放弃了使用PPT,而改为直接用大白纸书写呈现的方式。我在这三年以来也已经逐步放弃了在培训课堂上使用PPT的习惯,而改用在大白纸上手写课程内容,无论是从授课效果还是课程的知识密度,都实现了质的飞跃。

我们专门为这本书匹配了“自律100天”的笔记本,就是希望大家开始,用手写的方式来做记录,尤其是每天的学习笔记。

笔记本的大部分被设计为空白页,是为了让我们能更随心所欲地表达自我。我们每个人根据自己的需求设计每页的版式,相当于为自己定制了一份成长记录,最终让这本笔记成为独一无二的存在,除了向时光致敬,还让自己的生活呈现“高级定制”的奢侈品品质,从而提升自己的整体价值。

这份定制版的笔记本可以同时具备多种用途:因为有学习笔记,所以就可以做自己的资料库;因为有每日计划,所以就清楚地知道这段时间自己做了多少事情,让自己更有成就感;因为有每日小确幸,所以自己每次翻看都能体会到当天的美好;因为有每日原则总结,所以自己可以清晰地看到认知成长的轨迹;因为有每日时间记录,所以自己可以更高效地利用时间。当认真地书写完这样一本笔记,你会发现生活中潜在的各种联系及各种可能性。

当我们用“自律100天”笔记本时,我们每天都会打开新的一页,每天都在提示着自己这是新的开始,这种新的开始会让我们摆脱过往的存量思维,让我们更能以增量思维的方式来迎接今天,而且我们也清晰地知道这页笔记写完就相当于圆满地完成了今天,为自己增加成就感。

每一个“自律100天”的完成都会收获一本记录满满的笔记本。当我们写完100本,那时候除了让生命更有意义之外,我们也为自己建立一个强大的生命图书馆,可供自己随时翻阅。

手写笔记这种看似低效,但长远来看又是非常高效的记录方式,会让我们在无比喧嚣信息过载的时代中,能更有效地摘选出有价值的内容,去滋养我们的精神,去丰盛我们的生命。

2.拍照记录

用手写的笔记去记录思想,用拍照的图片去记录表现。就如我们在翻看过往照片的时候经常会感慨原来自己当年如此青春,如此苗条,其实在当时我们自己并未觉得,唯有照片可以把过往封存。

我们不能单靠回忆来记录过往,因为回忆经常会被我们自己篡改。

在20世纪上半叶,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巴特利特做了一系列有名的记忆实验,就证实了这一点。他给志愿者念了一段虚构出来的离奇故事,结果发现每个人回忆这个故事的方式都独具一格。但其中有个共同点,就是人们倾向于把故事修改得更符合常理,更好理解。对故事中的鲜明情节记得比较准确,而对其他情节,就会通过自己的加工来重建这个故事。

根据这些实验,巴特利认为,人们在回忆时会对自己看到的事情赋予一些意义,这会影响他们对这件事的记忆。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两个人看同一个电影,回忆却不同,就是因为人们对电影中打动自己的、符合自己预期的情节印象深刻,所以记得清楚,而对于其他情节的记忆就不太准确,可能会在回忆的时候被重建起来。在重建的过程中,加入的是人们已有的认知。

为了避免这种记忆错位的情况,我会采用拍照的方式去做记录。例如我用拍照的方式记录每天健康餐的搭配,记录每个阶段身材的变化,记录每个阶段练字的变化等等。

3.线上社群

我们会有“自律100天”训练营这样的线上社群,每个人在社群里面打卡自己的自律内容,形成一种“同侪效应”的氛围,激发自己的好胜心,并且让自己获得归属感,从而让“自律100天”计划变得更容易执行。

同侪这个词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指的是与自己在年龄、地位、兴趣等等方面相近的平辈。有研究表明,同侪在一起会有两方面的效果:一方面,同侪团队更易于形成相互竞争的氛围;另一方面,同侪团队之间更易于相互的交流、支持和影响。我们把这两种效果都称为“同侪效应”。

当我开始在我的“闺蜜团”这个小社群打卡两周后,我的闺蜜们都陆续开启了每天的打卡呈现。每天大家在打卡自己手写笔记的时候,都会@一下其他人,无形中起到了监督和激发的作用。我的一个闺蜜说,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一个氛围,所以让自己在最艰难的时候都未曾放弃,这就是“同侪效应”。

我们的“自律100天”训练营会形成更强大的“同侪效应”,因为大家的目标更一致,尤其是人数越多大咖就会越多,这会形成更强大的“他律”氛围。我就是因为在训练营里看到小伙伴做出了很漂亮的手写笔记,才决定开始练简笔画来优化自己的笔记。

4.朋友圈打卡

我个人的习惯是每天一起床就在朋友圈发送关于“自律100天”的内容,采用的是照片+文字的方式。

选择在朋友圈打卡,这是一种自我承诺,会让自己更有动力也更有压力地去持续完成承诺的内容,虽然看似踏上了一条不归路,然而,持续迈向更好本就是一条不归路。就如利用朋友圈打卡,我终于治愈了熬夜和拖延着两大“顽疾”,因为我当初承诺用100天的时间让自己养成早起的习惯,所以就每天早上起床后在朋友圈打卡,显示自己的起床时间,为了早起打卡就必须要早睡,否则真起不来。因为我当初承诺每天完成“每日三件事”并在朋友圈打卡,所以养成了见缝插针的工作习惯,不再被拖延困扰。

作为成年人,我们选择在朋友圈打卡不仅需要自我承诺的勇气,还要有接受他人监督或者诟病的勇气。你可能会有疑惑:为什么你在做一件让自己变得更好的事情,别人会有负面的评价呢?原因本质上就两个:一个是大部分的人对于改变是排斥的,另一个是大部分的人不想改变但也不想变差,而你在变得更好也就意味着他在变差。

朋友圈相当于一个人的“个人品牌”发布会,当每天你都在输出“自律”这样的品牌调性,你会建立起越来越强大的品牌影响力。

在我持续朋友圈打卡“自律100天”900多天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进来,他们很多人都私信我这么做之后生活发生了多大的改变,这也是我要写这本书的缘由之一,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让我们通过“自律100天”磨砺我们的心性,成就我们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