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障碍二:计划制定好了,但总因为一些突发事情而打断计划
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
——万维钢
用“WOOP”思维来制定计划,即把执行计划过程中会遇到的障碍都能提前预想出来,现实生活中还是有太多预估不到的情况发生,打断我们的“自律100天”计划。
一、障碍分析
根据波利亚解题四步法,我们先列出来关于这个障碍的问题清单。
1.为什么会有突发事情?
2.为什么计划被打断后就不能持续?
3.为什么我们那么讨厌被打断?
4.为什么计划没有变化快,还是要做计划?
1.为什么会有突发事情?
原因一,外界不可控因素
我们可以改变自己,但无法改变这个世界。塔勒布在《黑天鹅》这本书中主要论述的就是世界的不确定性。书中讲述了欧洲人一直认为天鹅只有一种颜色,就是白色,直到欧洲人第一次登陆澳大利亚,发现当地竟然有成群的黑天鹅!这一次观测结果,就颠覆了上千年观测所得出的结论。
黑天鹅事件无法预测,却不可避免地发生,我们只能从心理上做好准备,并积聚力量去应对。
原因二,不良做事习惯
第一个不良习惯:分不清哪些是该干的事情,哪些是不该干的事情。有些人看似每天都很忙,但是工作效率却不高,因为他们不懂抓大放小。一个人如果总是干不该干的事情,那么等真正该干的事情来的时候就觉得自己没有时间做。例如我们常说的老好人,从不拒绝任何人的请求,每天忙得像陀螺,却没有时间处理处理自己的事情。
第二个不良习惯:忽视平时需要改进的小事。
美国飞机涡轮机的发明者帕布斯?海恩提出“海恩法则”——一个关于航空界安全飞行的法则。海恩发现,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都有大约30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事故,以及上千个事故隐患。如果在事故隐患时期就给处理掉,那么就不会有后来让整体失控的大的事情发生。
第三个不良习惯:拖延。
拖延是人的本能,现在几乎人人都说自己有拖延症。历史上最著名的拖延症患者就是达•芬奇,一幅《蒙娜丽莎》他花了4年才完成,他拿起画笔又搁下,一度觉得自己很失败。我们的拖延把很多不紧急的事情拖成了紧急事情,让自己特别被动。
2.为什么计划被打断后就难以持续?
原因一,切换成本太高
《被打断的程序员》( Chris Parnin)这份报告对来自86位程序员的10000份编程情景记录进行了研究。在代码编辑工作被打断后,程序员需要10-15分钟来重新开始他的工作。在编辑方法时被打断,程序员只有10%的概率会在一分钟内继续工作。程序员可能每天只有2小时的连续时间未被打断,而被打断15分钟的平均代价是1个小时。
原因二,人类的一致性倾向
查理?芒格提出,“一致性”是人们的心理开关之一,即人们讨厌前后不一,总想前后协调起来。我们被打断后,这样的一致性就被破坏了。为了维持一致性,有可能就会在新的事情上花费更多的时间。
原因三,习惯没有真正养成
真正的习惯是我们靠潜意识就能完成的事情,不需要思考。例如我们在出门前即使再有突发的事情,一般而言都会记得锁门。这就是潜意识习惯的力量。被打断后就忘记了做这件事情,只能说这件事情还没有进入到自己的潜意识。
3.为什么我们那么讨厌被打断?
因为我们发自内心的完美情结。从内心中,我们希望自己是完美的。尤其是在幼年阶段,我们觉得自己就是完美的。心理学上称之为“全能自恋”,这是每个人在婴儿早期就具备的心理,婴儿会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只要一动念头,全世界(其实是养育者)就会按照自己的意愿转动。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慢慢走出全能自恋的偏见认知,开始明白完美是一种违背自然、具有破坏性的心理。可以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样物品完全符合我们对完美的定义:即没有任何一样物品是完美无瑕、没有提升空间的。尤其是我们个人,当我们意识到自己个体的渺小和无知之后,才是成长的开始。如果一个人一直有“全能自恋”的心理状态,那么就是典型的“巨婴”。
4.既然计划没有变化快,为何还要做计划?
对于计划和变化,我们得建立一个新的认知:做成任何一件大事,计划和变化缺一不可。
德国总参谋部有一项特长,就是在战前制定详细周全的作战计划。德国人制定作战计划时的详细和刻板程度超出了很多人的想像。就拿一战前的“施里芬计划”来说,它居然详细规定到了每一支部队每天的进展。比如,右翼部队的主力,从动员开始后第12天要打开列日通道,第19天拿下布鲁塞尔,第22天进入法国,第39天要攻克巴黎,一天都不能错。每一支部队有多少力量,配备多少武器装备,战争开始后,从驻地到前线的铁路运输计划等等,全都详细规定好了。
但一位德国将领坦率地说,战前必须制定作战计划,但一旦开战,所有的计划也就作废了。
那为什么计划注定会被作废,还是要制定计划呢?因为做计划的过程中主要实现三大作用;第一,让我们明确前进的方向,方向错误才是真正的错误;第二,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我们开始准备资源,当有变化发生的时候,我们知道自己有什么资源可以用;第三,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相当于已经把小的行动模块制定出来,即使有变化,我们也有行动的参照依据。
二、方案
方案一:用自己的确定去应对外界的不确定
确定性是我们的向往,但“黑天鹅”事件又是必然,那么我们能做的就是让自己的确定性增加,以此让自己对于生活多一份掌控力。例如,康德每天下午三点准时外出走路,邻居们都拿他出门的时间来对表;小说家村上春树每天跑步1小时,已经坚持了20年以上。
我们在“自律100天”计划中,让大家一定要定下“每日必做事项”,就是为了提升我们自身的确定性。
方案二:学会拒绝
我们要做一个有想法的人,而不是一个好好先生或好好女士。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写过这样一份标准回函,他真的把拒绝用到极致。这封标准回函内容翻译过来是这样的:
彼得?德鲁克先生非常感谢您的邀请。但是,他不能评论您的著作、论文或建议书。他不能参加您的圆桌、论坛或董事会。他不能参与您的调查或研究项目。他不能接受您的约稿或约访。他也必须婉拒各种推荐和背书的要求。
所以,我们必须能够勇敢地说“不”,并且有智慧区分开哪些必须说“不”。
方案三:专注做一件事情
“多任务同时处理”(Multitasking)的工作方式其实就是“一心多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曾做过一项研究,表明人脑同步思考的能力其实非常有限,在某一时刻只能接收、保留和处理少量的信息。因此“一心多用”不仅会降低工作效率,还容易导致错误不断。
在脑子里过度积压任务,一开始的时候,或许不会造成太大的问题,但是当有限的脑力跟不上一心多用的野心,任务积压时,大问题就会集中爆发。
我们要专注于自己手头重要的事情,尽力排除外界的干扰,即使那件事情必须要做,也得排在我们手头的事情做完之后。
曼联传奇教练亚历山大•弗格森的领导力秘诀之一,是专注。他称之为“排除干扰的艺术”。弗格森说:“我还没碰到过哪个取得巨大成功的人,没有把自己封闭于其他人的需求之外,并且放弃消遣。”他以足球巨星克里斯蒂亚诺•罗纳尔多( C罗)为例,C罗不抽烟、不喝酒,严格控制饮食,严格执行健身计划,知道如何控制时间以确保长期停留在巅峰状态。
方案四:拥有“Wabi-sabi”思维
日本有个哲学概念叫“Wabi-sabi”,描述了非圆满之美,短暂之美,残缺之美。“Wabi-sabi”推崇短暂无常、孤寂以及不完美,认为事物有了这些特点才显得独特、真实而美好。就如锅炉上的裂痕、歪斜的树木、石上的落叶、溅出的墨水,这些东西都有各自的美。这一概念折射出佛家禅学智慧的思考,即认为智慧来自平和接受自身容易犯错的本质。
拥抱我们的不完美,重点在认清不完美的实质,然后不断改进。即使我们的计划暂时被打断,那有什么关系呢?接下来继续开始就可以啦。
方案五:保持冗余
保持冗余是大自然的智慧,比如人有两只眼睛、两个肺、两个肾,这种重复配置是应对意外情况的可靠保险。
从投资角度说,保持冗余就是持有充分的现金,尽管现金无法带来收益,但会让你扛过危机。
从执行计划的角度来讲,保持冗余就是提前完成计划量。例如我给自己定的计划是每天在简书上输出一篇文章,那么我会提前写好3篇文章放着,以防止当天因为有特殊事情而无法完成写作。
保持冗余会给我们带来“余闲”( slack) ,这个概念来自《稀缺》这本书。余闲代表任何一种多出来的、可以任意使用的资源,可以是金钱、时间或者空间。
余闲带来的好处一方面让我们总是有充分的选择权,而不是总是被外面的事情推着走。另一方面让我们不怕犯错,可以多去尝试其他的事情。所以当有外面的事情打断时,如果你有冗余和余闲,也就意味着让自己多了一种体验。
方案六:领先时间表做事
领先时间表做事会让我们获得“主场”作战的掌控感。“主场”作战和“客场”作战会给人带来完全不同的心理感受,当然也会直接影响做事的效果。
比如有个报告必须周五交,如果到了周四的晚饭时间你还没写,那么对周四晚上来说,就是明显的“客场”被动感觉,没有了选择权,只能硬着头皮写。但是同样是写这个报告,如果周一你就开始着手写,那是你的一个主动的选择,就已经具有了主动权。手里有主动权,就充满控制感。如果你在周一提前把这个报告写完了,你的生活中就少了一件“必须做的事儿”,你也不会因为这件事情必须要做而影响自己的安排。
三、践 行
在践行以上方案的时候,随时用以下问题清单来检查:
1.每日必做事项需要调整为更微小的事情么?
2.我每天给自己制造的“确定性”习惯有哪些?
3.我拒绝别人不合理要求的标准清晰么?
4.我每天在自己重要的事情上专注多长时间?
5.有哪些事情还需要改进和提升?
6.为了应对不确定性,我给自己制造的“冗余”够么?
7.我每天有多少“余闲”时刻?
8.哪些事情我可以提前完成呢?
四、总 结
1.心平气和接受不可控的外部环境。
2.尽最大努力为自己制造确定性习惯。
3.拒绝别人不合理的要求是对自己人生的负责。
4.制定自己选择事项的标准。
5.让自己更专注于手头重要的事情。
6.做完一件事情后再开启第二件。
7.制造冗余是一种生活智慧。
8.每天让自己多点“余闲”时刻。
9.积极主动提前完成必做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