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 障碍三:周围人不理解,甚至冷嘲热讽
这个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杨绛
我们热气腾腾地开始了“自律100天”的计划,做一件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情。当我们开始在朋友圈每天打卡,我们以为自己的努力会得到朋友们的赞赏和鼓励。然而事实有时候正相反,周围有一些朋友不仅不理解,而且还对你冷嘲热讽,甚至他们还断言你就是三分钟热度。你可能很苦恼,开始怀疑自己这么做的价值,甚至担心如果真的如他们预言的那样坚持不下去,那岂不是很丢脸……
一、障碍分析
根据波利亚解题四步法,我们先列出来关于这个障碍的问题清单。
1.为什么周围的人会不理解?
2.为什么周围人的冷嘲热讽会让自己想放弃?
3.为什么自己受到干扰就没信心执行计划?
1.为什么周围的人会不理解?
原因一:每个人都是“洞穴人”
“洞穴人”是一个柏拉图著名的哲学隐喻。一群生活在洞穴里的人,从出生就在这个黑暗的洞穴里,他们的腿、手,甚至脖子都被铁链绑着,不能朝别的地方看。他们的后面是一堆火,前面有一堵墙,因此他们只能看见墙上的影子。洞穴人觉得那就是真实的世界,他们不知道这个真实的世界其实就是他们的影子。
一天,有一个洞穴人挣脱了铁链,他发现了一个秘密通道,我们把它叫作“虫洞”。这个人一下子就意识到,自己生活的那个世界是如此狭小,他第一次看到了:世界不是火光映照的幻影,而是太阳普照下的万物——他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世界。
每个人因为思维方式的不同,看到的世界也不一样,从这个角度来讲,每个人都是“洞穴人”。周围人不理解我们的做法,可能是因为他们待在他们固有的“洞穴”中。
原因二:每个人看待别人的层级不同
每个人看待别人的层级,大抵上要经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I'm not OK,and You're not OK.(我不咋地,你也不咋的。 )
第二阶段——I'm not OK,and You're OK.(我不咋地,你很好。 )
第三阶段——I'm OK,and You're not OK.(我很好,你不咋地。 )
第四阶段——I’m OK,and You’re OK.(我很好,你也很好。 )
一般而言,第一阶段我们会很快越过,而绝大多数人终生都在第二个状态与第三个状态之间反复穿梭:要么你行我不行;要么我行你不行……大多数人永远无法进入最后一个状态:我挺好的,你也挺好的……
周围的朋友对我们所做的“律100天”冷嘲热讽,就说明了他们在看待别人这件事情上,处在“我挺好的、你不咋地”这一阶段。
为什么很多人迟迟无法进入第四阶段呢?原因就在于,一个人只有在某个或某些方面得到普遍认可,才可能真正做到心态平和。达到了这个阶段之后,人们就会放下比较心。
原因三:朋友圈的“质量差异”
《第五项修炼》这本书中讲到,你是谁取决于你跟谁混。
审视一下对你冷嘲热讽的人,他们是不是你想要成为的人。如果不是,一方面,他们的说法你可以忽视;另一方面,你可以考虑远离这样的人。
美国成功学的创始人吉姆?罗恩曾说过一句著名的话:“你是与你相处时间最多的五个人的平均值”。这一说法被称为“五人定律”。
如果对你的改变进行冷嘲热讽的人是你经常交往的朋友,那么你就得反思一下你交往的朋友圈。
我一直死磕“自律100天”计划,那是因为我周围的好多朋友都在做,而且他们自律的程度比我更高。
2.为什么周围人的冷嘲热讽会让自己想放弃?
原因一:逆商不够
1997年,美国著名作家、白宫知名商业顾问保罗?斯托茨在各国科学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顺境要EQ(情商) ,逆境需AQ(逆商)的观点。
“AQ”,是英文“Adversity Quotient”的缩写,意为“逆商”。它主要是用来表示挫折承受力的一种指标,反映一个人面对逆境、挫折时的心理状态和应变能力,是衡量某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忍受逆境、战胜逆境的素质标准。
古话云:人生之不如意十之八九。每个人在任何时候都会遭遇逆境,只是在面对这些逆境时,有的人努力奋进,有的人却选择偃旗息鼓。
原因二:表现型人格
哥伦比亚商学院的Heidi Grant Halvorson博士在她的《成功:我们如何达成目标》一书中将人分为两种:表现型人格( Be-good Type) :这些人更关注当前的表现,常常因为害怕表现不好而直接放弃。进取型人格( Be-better Type) :这些人更关注将来的结果,所以当前表现不佳并不影响他们继续努力。
表现型人格的常规表现就是特别爱面子,在乎当下。进取型人格的常规表现就是特别在意成长,关心未来。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表现型人格?请参照以下特征进行自测:
别人说你不好的时候,你就会放弃。
做一件事情经常会因为看不到结果而半途而废。
随时希望得到别人的表扬。
希望能马上看到结果。
成功是测评一件事情的唯一标准。
……
如果你符合以上特征,那么就是妥妥的“表现型人格”。
在我们的百天计划实践过程中,别人不理解和冷嘲热讽,就让自己觉得特别没面子,而且还开始怀疑自己,那就是由表现型人格造成的。
3.为什么自己受到一点干扰就没信心执行计划?
原因一:抗干扰能力不够
《高绩效教练》一书提出过一个著名的绩效公式:
绩效=潜能-干扰
( P=p-i)
这个理论说明,所有能够提升绩效( P)的方法,都是通过开发潜能(p)和减少干扰( i)来实现的。
想要更快地实现目标,开发潜能,说实话有点难度。因为潜能需要通过一定的时间和经历才能显现出来,但外界的干扰却是很快就可以识别出来,也很快可以被排除。
现实中,我们很容易被身边的干扰分心,别人的一个说法让自己难过大半天,刷朋友圈能让自己忘记工作等等。
原因二:“能量”不够
有一些人在职场或者生活中总是处于“能量不够”的状态。如果用“充电”和“放电”来类比的话,被别人鼓励就是“充电”,被别人冷嘲热讽就是“放电”,如果自身“能量”不够,那么被嘲讽几次,自己就没有“电量”啦。
二、应对方案
方案一:换位思考
这是一幅埃舍尔的画,一眼看上去是一群白色的鸟从左往右飞,如果你仔细再看的话,还是这一幅画,但是我们看到的是一群黑色的鸟,从右往左飞。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站在不同的角度来看,就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同样是对待早起这件事情,有的人会认为早起让自己获得更多的掌控感,而有的人却认为早起简直是对自我的折磨。
我们并非住在客观世界里,而是住在自己的主观世界中。你所看到的世界与我看到的不同,每个人看到的世界都不同。
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每个人发表的观点也仅代表自己所在的“位置”。“观点”这个词语拆开来理解就是,“观”代表看见的东西,“点”指位置,即所站的位置。
当周围的朋友发表了他们不同的观点后,你也就知道了这些朋友所在的“位置”,如果他们是处在“迷路”状态,你可以为他们指点下迷津;如果他们是处在南辕北辙的状态,你可以提醒他们关于方向的错误。当然,你可以什么都不用给这些朋友讲,你只用赶你的路,没必要苛求每个人都看到同样的风景。
方案二:课题分离
课题分离是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Alfred Adler)提出的一个理论,指的就是要想解决人际关系的烦恼,就要区分什么是你的课题,什么是我的课题。我只负责把我的事情做好,而你也只负责把你的事情做好。例如你可以将马牵到水旁,但是你不能强迫马一定要喝水。将马牵到水旁,是你的课题。而马是否要饮水,则是马的课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无法让别人满足我们的期待,我们也没必要完成他们对我们的期待。
就如我们自己决定践行“自律100天”计划,这是我们自己的事情,而别人怎么看那是他的事情。
我们能够做到课题分离的前提是自我接纳。所谓自我接纳,就是接受自己的水平确实不够,然后下次继续努力。这也是斯多葛主义的立足点,关注你可以改变的,接受你不能改变的。
如果我们在朋友圈中打卡的内容水平的确不够高,那么别人的冷嘲热讽也是正常的,就如我刚开始打卡我的练字字帖时,就有人给留言:“我都看你晒了三个多月的字帖啦,你的字怎么还那么丑?”我们控制不了别人对我们的冷嘲热讽,但我们可以控制如何面对这些冷嘲热讽。我当时的回复是:对呀,就是练了三个多月字还这么丑,所以我还得继续练下去。
方案三:让朋友圈中更多“贵人”,少点“损友”
这里有两条朋友圈管理的高效建议:
第一,始终和你的人生目标在一起。
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社交活动也应该与人生目标绑定。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优秀的职业女性,就要与敬业、好学、终生奋斗的人在一起,每天闲云野鹤,动不动就说要辞职满世界去看看的人,不是你的同类。如果你想减肥成功,你就要退出美食群,加入减肥者的行列。
如果你想更好地践行“自律100天”的计划,那就与一直在践行的人在一起,加入我们的社群,或者自己组建一个小的微信群。
第二,多交“贵人”,少交“损友”。
如果我们的朋友圈都是可以帮到我们的贵人,而没有那些拖我们下水的“损友”,那么践行“自律100天”计划可以更顺畅,而且能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如虎添翼。以下是李笑来提出的关于“贵人”的12条“原则”:
1.乐观的人更容易成为他人的贵人;
2.贵人更容易遇到贵人;
3.能帮助他人进步的人,才是真正的贵人;
4.优秀的人、值得尊重的人,更容易获得帮助;
5.乐于分享的人,更容易获得帮助;
6.不给他人制造负担的人,更容易获得帮助;
7.不以求助为耻的人,更容易获得帮助;
8.求助的时候,不应该仅仅用金钱作为回报,帮助他人的时候也不应该收取金钱作为回报;
9.贵人不一定是牛人,牛人常常只不过是自顾自地牛,贵人可不一样,他们常常“以和为贵”,并且更懂得“独贵贵不如众贵贵”;
10.很多时候,人们的成功来源于大量的人希望看到他成功。反过来,若是有大量的人不愿意看到某人成功,那么这个人真的很难获得所谓的“贵人相助”;
11.正在做正确事情的人,更容易获得贵人相助,所谓得道多助,说的就是这个;
12.活在未来的人更容易遇到贵人,因为别人能在他的身上看到未来。
方案四:提升抗压力
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提升自我的抗压力:
1.控制
所谓控制,是你在多大程度上觉得自己能够控制局势。斯托茨认为,一个人的控制能力来自他的控制感。一个人的控制感越高,逆商就越高,控制感越低,挫折商就越低,控制感和逆商成正相关。
我们在践行“自律100天”计划之初,建议大家选择不需要太多意志力的事项作为每日必做事项,通过100天的持续践行,让自己收获这种控制感。
我们在遭遇冷嘲热讽的时候,根据“课题分离”,做到控制自己不崩溃。其实,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越来越能明白一个现实,能够一直给你鼓励的人永远是少数,
2.归因
当挫折发生了,我们要分析发生的原因,这就是归因。
逆商低的人,倾向于消极归因。他们要么是外部归因,将挫折归因为他人、环境等外部因素,认为自己没有一点责任;他们要么是消极自我归因,认为自己应该为逆境负责。
相反,逆商高的人倾向内归因。首先他们会主动承担责任,无论什么情况下都倾向于认为自己应该为逆境负责。同时,他们会进行积极归因,相信自己一定能改善局面。
逆境必然有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但进行外部归因经常于事无补,因为我们通常无法改变外在环境。
进行自我归因的人虽然可能会给自己施加太多的压力,但这种压力会帮助他寻找自己的弱点,然后进行改善。而外部归因的人,在逆境发生后会对自己说一句“这不是我的错”,然后就放弃了自我改善的努力。
3.延伸
所谓延伸,就是你是否会自动将一个逆境的挫败感延伸到其他方面。
逆商高的人是低延伸,他们会将逆境的恶果控制在特定范围之内,也就是逆境发生的所在范畴里,他们知道一个逆境事件只是一个逆境事件。
相反,逆商低的人是高延伸,他们遇到一个逆境事件,很容易会产生“天塌下来”的感觉,从而觉得一切都糟透了。这样一来,挫折感就像瘟疫一样延伸到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使他们因为一个逆境而否定自己的一切。
斯托茨认为,高延伸是逆商低的根本。逆商低的人,他们不仅没有办法超越逆境,还会让挫折感泛化到生活中的其他方面。相反,逆商高的人,会将挫折感严格控制在特定的逆境事件上,不让它对自己的其他方面产生大的影响,接着想办法去超越逆境。
别人只是评价了你的做法,但你却因为别人的不理解就觉得自己是一个特别失败的人,这就是典型的高延伸。
4.耐力
斯托茨认为,耐力是影响逆商最重要的因素,在计算逆商时,他给出的公式是:逆商=控制+归因+延伸+两倍的耐力。其中耐力这一因素占了两份。
斯托茨所说的耐力,并不是像老黄牛一样无限地忍受。他说,有些人因为怕得罪别人,所以习惯了忍受,这种忍耐力并不是他所说的耐力。他认为,逆商高的耐力是富有智慧的忍耐,是建立在洞察力、希望和乐观主义之上的耐力。
逆商低的人,即便在形势非常有利的时候,也会受不了看起来不利的消息,因此会产生过分的担忧,最终产生“怎么做都没有用”的想法,于是就放弃了。
方案五:培养自己“成长型人格”
1.提升自己的元认知能力
元认知能力就是对自己的思考过程的认知与理解。
当你的“元认知能力”被激活并开始发挥作用的过程中,你会意识到自己过往的思考模式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当你因为别人不认可而想要放弃的时候,这时候“元认知能力”就会提示你:又进入表现型人格啦。
当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就会慢慢规避这种错误模式,开始调平心态,让自己用加倍的努力去成长,笃信未来一定会有更好的结果呈现。
2.活在更远的未来
我们经常犯的思维错误是:短期目标预估过高,而对长期目标预估过低。
时间的复利力量是非常可怕的。当我们看到有些人突然间有了巨大成绩之后经常会心生艳羡,然而却忽略了他们在这成绩之前所有的默默付出。
当你笃信你可以通过持续努力成长为更强大的人,那么就不用太在意当下的努力的姿势是否好看,因为持续的练习之后未来的姿势一定够漂亮。
活在更远的未来,你将会被赋予更大的能量去抵抗当下的挫折。
3.培养耐心
表现型人格的人是没有耐心的,因为他们期待即刻的回报。殊不知任何技能的习得都是要经历初期的笨拙,经由持续不断的刻意练习之后才会渐入佳境。进取型人格的人会更有耐心去等待努力之后的结果呈现。
4.注意力资源的谨慎利用
每个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资源。一个人花了大量的注意力去追网剧还是花了大量的注意力去读书,只要你和他聊天超过五分钟就可以感受得到其中的差异。
表现型人格的人的注意力大多放在他人身上,期待他人总是给予正向评价,而事实上负向打击会更多。那么这部分注意力就被完全地浪费了,除了让自己失望放弃之外没有太大的价值。
进取型人格的人的注意力更多放在自我身上,期待自己通过努力持续成长,每天关注更多的是自己是否努力是否成长。
方案六:增强大脑的专注度
大脑专注做事时会是什么感觉?那就是绝对忘却时间和一切干扰,用三个词可以形容这种状态:浑然忘我、犹如神助、灵感迸发。《盗火》这本书的作者把这种做事的最高境界称之为“出神状态”。
如果我们能够培养自己处于“出神状态”,那么外界的干扰就再也不会影响到我们。
1.冥想训练
那些长期进行冥想训练的人会更容易进入到“出神状态”,在脑科学领域,把冥想称为“大脑体操”。作为大脑体操的冥想训练是非常简单的:
1.找个计时器,定时15分钟以上(以后再慢慢加长) ;
2.找一个舒服的姿势(起初不一定要用不习惯的“正确姿势”,但最好“挺直脊背”) ;
3.闭眼(有人即便睁眼也能做到) ;
4.缓慢均匀地呼吸(不一定要可以控制) ;
5.把你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到呼吸上(别在乎自己走神了,发现自己走神就再回来) 。
2.关闭大脑中的两个声音
第一个需要关闭的声音是“自我批评”。不再自我批评指的是加强心理素质,进入一种忘我的状态。
自我批评是一种内在沟通模式,这种对自我的苛责会让潜意识关闭,而意识层面的功能也会受到限制。例如,当你陷入“不够好不够强不够美”等自我批评时,你连正常的水准都发挥不出来。自我批评是属于负向的自证预言,我们一点要想办法在大脑中把它关闭。
第二个需要关闭的声音是“时间感”。忘记时间意味着专注做事情的时候不要考虑过去,也别担心将来,要专注于眼前。
3.关注饮食和姿势
碳水化合物会直接影响人体胰岛素水平,碳水化合物含量越多,人体就会释放越多的胰岛素,从而让大脑唤醒人体荷尔蒙中的血清素、色氨酸出来工作。它们一旦被释放,就会让人想打盹,就会降低工作效率,我们平时吃的淀粉制品和含糖食物中,有很多都是碳水化合物,所以可以减少一些这些食物的摄入量。
方案七:高能量姿势练习
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有一句著名的话:“我唱歌,因为我快乐;我快乐,因为我在唱歌。”这个观点指出:是身体的体验而非其他因素导致了情感的变化。我们的身体体验了某种感觉或者做出了某个动作,这使我们有了某种特定的情感。
心理学上专门有个名词叫“具身认知”,即我们的心智活动与身体状态密切相关。这个观点背后的理论依据是,我们的大脑并不能清晰地区分生理和心理,管理生理的大脑区域通常也是管理心理的大脑区域。既然如此,我们就可以利用身体来影响甚至创造心智。
在比赛场上,所有赢得比赛的运动员们都做过一个动作:双臂高高举起,挺胸抬头,敞开怀抱。而输了比赛的运动员则不约而同地出现了双肩下垂、含胸缩背的动作。这种姿态的选择并非是后天习得,而是与生俱来的认知。因为即便是残奥会中双目失明的运动员,他们在赢得比赛后也使用了同样的肢体语言,然而他们从未见过其他人如何表达骄傲或是胜利。
因此,我们可以刻意在日常训练高能量姿势,让自己获得更多的能量。
第一个是最常用的力量姿势:站立,双脚稍比肩宽,挺胸抬头,双手叉腰,就像超人一样,你可以感受到全身都涌动着正能量。
第二个是感恩姿势:站立,高举双臂成V形,仰起头,就像做伸展运动那样。保持这个姿势,呼吸3~4次,让人感到自信。
第三个是平静姿势:抬头挺胸,双脚分开,膝盖放松;双手合十,放在胸前做祈祷状。闭上眼睛,保持姿势,深呼吸6次,能有效缓解焦虑、紧张。
三、践 行
在践行以上方案的时候,随时用以下问题清单来检查:
1.我真的理解别人的说法么?
2.能分清楚哪些是自己可以控制的事情,哪些是不能控制的事情么?
3.评测下自己朋友圈中哪些是“贵人”,哪些是“损友”?
4.根据关于“贵人”的12个原则,对每天所做的事情做一下反思,看是否有助于成为“贵人”。
5.当自己的情绪被外界影响时,是否已提醒自己启动“元认知能力”?
6.每天所做的事情,更多体现的是“表现型人格”还是“成长型人格”?
7.每天留出时间做“大脑体操”训练了么?
8.每天刻意高能量身体姿势了吗?
四、总 结
1.观点无对错,不要为不同的观点争辩。
2.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建构的世界里,所以每个人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
3.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4.成为别人愿意帮助的那个人。
5.当别人鼓励自己时,表示感谢;当别人诟病自己时,表示接纳。
6.被别人讨厌,有时候不证明是自己的失败,还有可能说明自己的勇气。
7.无需证明自己,如果持续成长,证明自动完成。
8.专注在自我成长上,屏蔽掉一切不利于成长的干扰。
9.姿势会影响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