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资源循环与可持续发展

五、促进资源循环与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日益重视,将生态文明列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特别是党的十九大首次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该报告明确,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纳入国家现代化战略目标,并写入宪法。而垃圾分类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和关键领域,是生态文明的重要抓手。

201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发布,要求“提高全社会资源产出率,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实行垃圾分类回收,推进产业循环式组合,促进生产和生活系统的循环链接”。

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发布,从制度体系构建角度出发,提出“要建立和实行资源产出率统计体系、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垃圾强制分类制度、资源再生产品和原料推广使用制度等制度,从而完善资源循环利用制度”。

2016年12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提出要“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关系13亿多人生活环境改善,关系垃圾能不能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要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努力提高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

2017年3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7〕26号)发布,提出“到2020年底,基本建立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在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2020年底前,在重点城市(包括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确定的第一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的城区范围内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

为破解“垃圾围城”,进一步提升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实效,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于2018年4月21日发布了《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年)》,其中提到:到2020年上海将改造完善17 000个垃圾箱房,更新全市40 600个道路废物箱标识,建立8 000个两网融合回收网点,建立混装混运监督举报平台,改造41个中转站,增加180只湿垃圾专用集装箱,可回收物回收量达到1 100吨/日,湿垃圾处理能力将达到7 000吨/日,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2019年1月31日,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2019年7月1日正式施行。

2019年2月20日下午,上海市生活垃圾工作动员大会举行。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强调,强化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自觉,凝聚全社会共同推进的强大合力,打赢打好生活垃圾分类的攻坚战、持久战。

垃圾分类不是举手之劳,而是一个科学体系,这项工作综合体现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一座城市的管理水平,全体民众的素质高低。因此,时尚不仅是个名词抑或形容词,更是一个动词,它意味着每个人都要为生态文明建设做贡献。

一个人,无论是什么职业,担任什么职务,都是一个社区的居民。心理学家研究指出,一项看似简单的行动,如果你能坚持重复21天以上,你就会形成习惯;如果坚持重复90天以上,就会形成稳定习惯;如果能坚持重复365天以上,你想改变都很困难。让我们从身边的点滴做起,从垃圾分类做起,为建设美好家园,为上海的更高战略——走向低废无废城市,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思考题:

1.我国何时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纳入国家现代化战略目标,并写入宪法?

2.如何理解生活垃圾分类是一场变革?

3.讲述生活垃圾分类的意义。

4.采用堆放和简易填埋的方法处置生活垃圾,会对水体造成哪些污染?

5.如何将湿垃圾“变废为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