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

4.生活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

临空园区是长宁区推进单位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首个试点。自2017年9月以来,园区内1 000多家企业的近10万常驻办公人员开始从源头参与垃圾分类。园区管理办及25家楼宇物业管理单位通过多种形式,将推进垃圾分类作为优化园区营商环境、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的重要抓手。

据世博公司设施企划部行政主管张丽萍介绍,分类后有效果。世博公共区域的垃圾一直实行分类管理,分别交由具备资质的专业收运公司处理。唯一的薄弱环节就是员工脚边的小垃圾桶——这些垃圾一直靠保洁阿姨二次分拣,清运前再分拣一道。她说:“推行垃圾分类,首当其冲便是撤‘小圆桶’;之后一整年,我们又通过新老员工培训、垃圾分类主题宣传、环保竞赛活动、分类知识问答、改造茶水间和餐厅、建立垃圾分类台账等形式,吸引、鼓励员工分类垃圾。”

“分类之初,每周都群发邮件,通报分类效果和遇到的问题,和各部门负责人一起做员工的思想工作,逐个攻破薄弱环节。”张丽萍说。一开始很多人没意识到分类的重要性,广泛宣传后,大家都有了分类意识,状况就好起来了。2018年,世博公司生活垃圾总量比2017年减少了1 500千克。

据临空园区办公室发展部田军介绍,垃圾分类牵涉单位多,实施范围广,推进难度大,园区按照“先易后难、分步实施”原则,先在长宁区属国有物业单位——临空物业和瑞创物业,具有垃圾分类经验的台资企业——明基电通,投资开发园区多个项目的建滔集团等四家单位所辖72栋楼宇中试点分类,打造分类样板房,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2018年3月,再在剩余19家物业单位管理的97栋楼宇全面推广垃圾分类。

中山国际广场是临空园区垃圾分类首批试点楼宇之一。据临空物业中山国际广场项目经理杜青介绍,最重要的试点经验就是坚持两条“责任线”——按照“园区管物业,物业管企业,企业管个人”和“个人在企业内部的分类保洁,企业内部到楼层的分类保洁”,坚持“定人、定责、定时、定点”,把分类责任落实到每个环节的责任人,明确保洁垃圾不分类不出楼层、不出楼宇、不出小区。

中山国际广场现有15家单位入驻,日常约有2 500人办公。开展生活垃圾分类之前,这里一天约产生25桶混装垃圾,多的时候平均每人每天约产生7千克垃圾。分类开始前后,临空物业公司的保洁、保安和工程等部门全员上阵,改造配套硬件,张贴分类指南等宣传资料,培训保洁人员,监督楼道扔垃圾状况。目前,楼层视频监控重点监控分类垃圾桶的使用情况,乱投放行为可追溯到个人。杜青说:“一开始有单位的保洁嫌分类太麻烦,把楼道分类桶封起来不让用。我们建了单位垃圾分类微信群,把这些影响分类的现象发在群里。垃圾分类需要强制推行,但物业公司只能以商量、督促、鼓励为主,因此只有引起企业负责人的重视,才能推动下去。”

加大宣传力度,首批垃圾分类试点楼宇的经验正在临空园区全面推广,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便是告知承诺制。园区拟定了《单位生活垃圾分类责任告知书》和《单位生活垃圾分类承诺书》,通过与企业签约实现垃圾分类百分百知晓。目前,园区已发放1 110份告知书和承诺书,回收1 076份,签约率近97%。

试点过程中,临空园区还总结指定了垃圾分类指导手册、操作流程等宣传资料。垃圾分类最主要的是从源头上改变观念和习惯,把废纸篓撤掉,往分类桶里丢,自觉行动起来就不难了。园区还拍摄了微电影宣传垃圾分类,以后计划邀请白领和孩子参加拍摄,“大手牵小手”一起分类。

目前,临空园区的干垃圾量减幅约在40%。垃圾分类,轰轰烈烈启动容易,持之以恒坚持却不容易。园区还要加大宣传力度,形成铺天盖地的主题宣传氛围;邀请园区各界人士建立啄木鸟队,监督垃圾分类行为;评比分类先进,树立分类典型,奖励和警告并举;总结分类技巧和方法,让垃圾分类入脑、入心、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