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家桥率先启动垃圾分类试点
在长宁区,垃圾分类有一种“程家桥模式”。程家桥街道于2018年10月在上航新村两个小区率先启动垃圾“两网协同”一体化(将可再生资源回收与生活垃圾分类清运体系协同合一,也叫两网融合,融合是分类和回收的渠道,从源头应收尽收,再分类收运,这一再生资源一体化的闭环)和定时定点分类投放试点工作,成效显著。在此基础上,程家桥街道党工委书记张源继续调研区域垃圾分类工作,在实践中探索垃圾分类的有效路径。自2007年下半年启动试点以来,42个居住小区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100%覆盖,居民支持率均超95%,投放准确率基本达98%,破袋投放率达95%,日均利用化达40%~60%。同时,42家社区单位全部跟进落实,7条商业道路上的194家沿街商铺全部参与生活垃圾分类。
(1)缩短居民(包括洋居民)与垃圾箱房的距离感。传统的垃圾箱房往往给居民较为脏乱的印象,为改变这一现象,程家桥街道实施了垃圾箱房“美加净”变身计划,即“美”化外观、“加”装便民设施、保证箱房洁“净”,缩短居民与垃圾箱房的距离感。每户居民每天都需要处理生活垃圾,但大多数居民对生活垃圾分类还存在“不了解、怕麻烦、没信心、忧混装”等问题。推行垃圾分类,应该努力在让居民“听得懂、做得了、看得见”上下功夫。为此,程家桥街道和居委干部深入社区做好垃圾分类宣传工作,入户宣传率和居民知晓率均达到100%,制作全市第一套垃圾定时定点分类宣传明信片。同时,定制干湿分类垃圾桶,并送到每户居民手中;在试点小区设立公示栏,公示每天垃圾减量情况和分车运输垃圾时间等,让居民充分了解垃圾分类。
(2)垃圾分类需要因地制宜。2018年,程家桥街道提出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居民区、不同类型小区、售后公房“三个全覆盖”的工作目标。通过调研发现,既要复制推广上航新村垃圾分类成功的经验模式,也要结合不同小区的特点抓推进。在街道层面,制定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整体方案、整区域推进工作方案,做好总体谋划,设计“规定动作”;在居民区层面,在垃圾投放时间、垃圾运输时间、垃圾箱房设计、志愿者组织规模等方面因地制宜,不搞“上下一般粗”。如何在实践中将定时定点的工作要求落地生根?程家桥街道积极落实“两网协同”工作人员,确保一人一箱房,结合调研倡导属地化用人原则;组建由党员干部、楼组长、居民代表等组成的志愿者队伍,起到了良好作用。同时,街道结合不同小区特点,制定了台账登记制度、数据分析制度、减量公示制度、监督考核制度等八项制度,探索党建引领下的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定类、定人、定制度”的“五定”工作模式。
(3)垃圾减量检验社区治理成效。程家桥街道对每个试点小区的垃圾分类情况进行日统计、周分析、月汇总,通过统计对比发现,垃圾减量线和社区的治理水平成正比。通过垃圾分类,既可检验治理的成效,也倒逼治理本领的提升。
街道党工委将垃圾分类工作作为加强党建引领,提升组织力、社区治理水平的重要载体来抓,依托新成立的航空行业党建联盟平台,主动协调区域单位共同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倡导居民区以垃圾分类为抓手,提升社区治理水平。
垃圾分类看似是围着垃圾转,实质是党建引领下的思想认同、价值认同、行为认同的一个过程,而认同的关键就是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