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箱房“涂脂抹粉”升颜值
天山街道推行差异化垃圾分类,有条件商品房小区推广“智能化”垃圾箱房、普通售后公房“微更新”垃圾箱提高“颜值”。天山街道根据区域内不同小区特点,给垃圾箱房“穿”上不同“外衣”,“量身定制”差异化垃圾分类实施方案。
天山街道商品房数量少,大部分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工人新村,售后公房占大多数,且大部分小区60%以上房屋出租,给垃圾分类带来很大压力。天山街道在大调研契机下,最终确定新安公寓、纺大小区、虹桥华庭等小区,到2018年9月底全部施行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这些小区涵盖商品房、售后公房、部队小区等多种类型。
“‘美丽天山’垃圾箱房微更新项目以售后公房为主,一小区一方案,为垃圾箱房‘涂脂抹粉’。对接长宁区‘互联网+’特色,在小区推广‘智能化’垃圾箱房,可完成居民自觉分类、投放、自助扫码、自助兑换全过程。”街道将在有条件的商品房小区予以推广,同时挖掘老旧小区潜力,力争在部分老小区也能实行“智能化”。
垃圾箱“变脸”了,志愿者们在垃圾箱旁的围墙上涂鸦,萌萌的卡通人物和艳丽的色彩,主题是垃圾分类投放。其实,在纺大等小区,垃圾分类4年前就迈出了第一步。当时针对部分居民缺乏垃圾分类意识的情况,纺大等居民区党总支先征集“金点子”。小区有很多东华大学的退休教授,他们对垃圾箱房设置、投放时间等提出了很多建议。居民合理化建议被采纳,大家觉得在小区很有“存在感”,宣传的“软着陆”使居民从内心接受了这一惠民工程。
如何让垃圾分类真正落地?纺大居民区又提出“党员先行、垃圾分类自治‘大合唱’”的做法,党总支牵头组建了一支由110余名志愿者组成的小区环境管理小分队,党员带头包干到楼、到户,帮助居民规范分类。
小区出租户难推动怎么办?纺大“求知辅导班”开设了垃圾分类课堂,加强对外来人员子女宣传,让他们把理念带回家。居民区引入各种资源加强培训,解答了垃圾分类“不会分”的难题。2018年,党总支与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景观处党支部签约党建共建,开展知识讲座、“垃圾去哪儿”体验活动等,以提升居民的兴趣。目前,小区垃圾分类率实现100%,破袋投放率达到90%以上。
街道党委书记潘敏说:“我们依托居民自治平台,小区开听证会、楼组长会议等让居民自主决定箱房开放时间。街道还在小区开展‘环保达人’‘环保志愿者’等评选,老、中、青三代一起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