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佛国记》又名《法显传》《历游天竺记》《昔道人法显从长安行西至天竺传》《释法显行传》《历游天竺记传》等,东晋法显撰,成于义熙十二年即公元416年。《佛国记》全文13980字,是法显本人记述公元399至413年的旅行经历。它被译为英、法、日、印地、尼泊尔、乌尔都等多种文字,是研究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交通和历史的重要史料。
法显(约334—420),平阳郡武阳人,是我国东晋时代的一位高僧。关于法显的出生地,向来有两说:一说法显出生于山西省临汾市,二说法显出生于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莫衷一是。为了探其究竟,2017年4月,特邀有志于弘扬法显精神的人士赵兴国、冯春海、郭晓宏、张军民、贾雪梅、段秀红等一行专程赴山西省临汾市西南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并走访了刘翠菊等当地法显研究者。最后,大家达成共识,一致认为,法显出生于临汾市襄汾县。其理由是:《出三藏记集》《高僧传》《开元录》等都说他是“平阳武阳人”。在晋及十六国时平阳郡所辖唯有平阳县而无武阳县,当时平阳郡内亦未闻有武阳之地名,武阳或为平阳之误,故《历代三宝记》等即称之为“平阳沙门”。当时平阳郡治所即在平阳县,县城故址在临汾西南。襄汾县襄陵镇,原襄陵县,即位于临汾西南。法显可能出生于此。旧襄陵城北门内东侧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寺,当地称之为北寺。此寺已不复存在,但在寺院原址上有一株千年古银杏树,依然生机勃勃地屹立在那里,似乎想说点什么。据当地人讲,原北寺在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地震时损毁,其后建立了新北寺,亦称庐舍院。据说,新北寺西侧有圣寿寺,该寺为纪念法显而建。当地有年“腊八节”举办“浇雪山”活动以纪念法显的习俗,该习俗已相承千余载。
综上所述,法显出家之寺院,有可能就是北寺。法显去天竺取经之前已在各地寺院活动六十余载。长治市襄垣县距临汾市襄汾县只有咫尺之遥,法显或许在那里的寺院生活过。有人误以为他出生在那里也就不足为奇了。
法显感慨戒律残缺,决心亲往天竺(印度)取经求律,瞻仰佛迹,“欲令戒律流通汉地”。于是,他于公元399年以65岁高龄毅然偕同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人从长安出发前往天竺取经。途经上无飞鸟、下无走兽、没有路径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的大沙漠,翻越崖岸险绝、壁立千仞、临之目眩的葱岭……倍尝艰辛,游览了30余国,历时14载。与他一同西行的先后有10人,或半途折回,或病死异国,或久留不还。只有法显一人,百折不挠,坚韧不拔,孜孜不倦,终于完满夙愿,由海路携经而归。回国后,抵建康(南京)与外国禅师佛驮跋陀罗直接从梵文译出《大般泥洹经》等经律,开创了把梵文佛教经典直接译成汉文的先河。并把自己在国外的所见所闻撰写成《佛国记》一书,为后人留下了一部珍贵的历史文献。最后圆寂于荆州(湖北江陵)辛寺,春秋八十有六。
法显的足迹所至,不仅汉之张骞、甘英未到,就连西晋之朱士行、东晋之支法领也未涉足。他是海陆并遵,广游西土,留学天竺,携径而返的第一人。中外学者对他的壮举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梁启超说:“法显横雪山以入天竺,赍佛典多种以归,著《佛国记》,我国人之至印度者,此为第一。”斯里兰卡史学家尼古拉斯·帕拉纳维达在谈到有史以来访问斯里兰卡的中国人时,也首推法显,称誉他为“伟大的旅行家”。印度尼西亚学者甫榕·沙勒说:“人们知道访问过印度尼西亚的中国人的第一个名字是法显。”他还说,法显的《佛国记》关于耶婆提的描述,“是中国关于印度尼西亚第一次比较详细的记载”。法显的游历,扩大了中国和南亚诸国及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文化交流,增进了与这些国家的友谊。南亚诸国在提及与中国的友谊和交往时必谈到法显。法显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友好使者。
在我国佛教史上,人们常把法显与玄奘并称。而法显比玄奘早去天竺230余年。唐代僧人义净在他所著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中写道:“观夫自古神州之地,轻生殉法之宾,显法师则创辟荒途,奘法师乃中开正路。”法显与玄奘都是舍身求法并具有卓越贡献的高僧。但对比起来,创辟荒途要较继开中路更加艰难。玄奘之去印度和从印度归来,都取道陆上,而法显之陆去海还,曾身历鲸波巨浪之险。另外,玄奘在西行中曾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大力帮助,归国后又得到唐太宗、高宗父子的种种庇护。而法显虽也得到过如张掖王段业、敦煌太守李嵩这样一些人的施舍,但基本上他始终是一个寻常的和尚。他因于外力者少,而自身奋发者多,松风山月,似乎更觉高人一等。
佛教,曾是“一带一路”沿线很多国家人民的共同信仰,谱写了千古传诵的友好交流篇章,是增进人民友好感情的重要渠道和纽带。历史上,许多中外佛教高僧大德秉持普度众生的悲愿,怀着为法忘躯的精神,沿着联通东西方的“丝绸之路”,共同打开了友好交往的大门,促进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汇融合,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法显就是此中的佼佼者。
本书在出版过程中,得到北京建德技术培训中心和北京海洋绿洲节能技术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特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袁维学
2017年5月1日
诸天赞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