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五 法显评说

附录五 法显评说

1.于是感叹斯人(法显),以为古今罕有。自大教东流,未有忘身求法如显之比。

《佛国记》跋,416年

2.法流中夏,自法显始也。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470—527)

3.法显道人,至自祗洹,具说佛影,偏为灵奇。幽岩嵌壁,若有存形。容仪端庄,相好具足。莫知始终,常自湛然。

南北朝时期诗人、文学家、旅行家谢灵运(385—433)

4.昔法显、智严亦一时之士,皆能求法导利群生;岂使高迹无踪,清风绝后?大丈夫会当继之。法显、智严犹能孤游天竺,而我安能坐致耶?

唐代三藏法师、旅行家、翻译家玄奘(600—602)

5.自古神州之地,轻生殉法之宾,(法)显法师则创辟荒途,(玄)奘法师乃中开王路。

唐代高僧义净(635—713)

6.开凿之功始自腾显,弘阐之力乃资什安。

唐高宗时太常博士柳宣

7.然伽蓝记虽翼翼婉秀,而三藏传极为详缛,要之不若《佛国记》。

明代学者沈士龙

8.法显横雪山而入天竺,赍佛典多种以归,著《佛国记》,我国人之至印度者,此为第一。

著名学者、思想家梁启超(1873—1929)

9.法显斯可为梵土前哲悲,亦为汉土尊宿幸足矣。

思想家、国学大师章太炎(1869—1936)

10.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夜写《法显传》讫,都一万二千九百余字,十三日毕。并赋诗曰:“礼赞晋法显,空前之伟人。中华脊梁骨,名句万百存。此言非过誉,当之无愧人。”

作家、思想家鲁迅(1881—1936)

11.中国高僧为了寻求知识,曾先后来到这个地区(印度),他们从你们这里学习了许多东西,丰富了当时的中国文化。我们落到法显和玄奘后面了。

政治家、新中国首位总理周恩来(1898—1976)

12.西行中,最有成绩的是法显。法显不朽的“游记”和其他方面的成就,可能令人忽视他最初求律的动机和这方面的成就。

书法家、佛学家赵朴初(1907—2000)

13.海陆并遵,广游西土,留学天竺,携经而返者,恐以法显为第一人。

教育家、国学大师汤用彤(1893—1964)

14.《法显传》虽然质朴,但由于亲身经历亲笔自写,常在字里行间射出深厚的感情,十分触动人心;有许多境界往往是《大唐西西域记》所不能达到的。

中西交通史专家、历史学家章巽(1914—1994)

15.既通梵语,又善华言,译起经……既不伤文,也不伤质,法显就是一个最著名的例子。法显之所以高出众人之上者,因为,他是有确凿可靠证据的真正抵达天竺的第一人。

著名学者、教育家季羡林(1911—2009)

16.法显以后,南北僧侣络绎西行。

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翦伯赞(1898—1968)

17.中国最伟大的第二位留学生是玄奘,第一位则是晋朝的法显。

实业家、著名学者南怀瑾(1918—2012)

18.法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留学生,而且最有成绩和最为成功。

著名作家柏杨(1920—2008)

19.法显是中国西游印度的第一位留学生。被誉为中国佛教史上三大西行求法的高僧,精神是一贯的,而其中首位乃是法显,此后的玄奘及义净,都受他的影响。

曹洞宗第五十代传人圣严(1931—2009)

20.法显所得来之成就,却远比玄奘来得艰巨。中印佛教文化交流之发展、开花、结果,都是以法显为“零界点”。其光辉多为玄奘大师所掩盖。燧人氏发明火,比之今世发明火箭在时代上说更为艰巨。我们以此一态度,来还原法显大师在中国历上之地位或许是公平的。

中华佛学研究所名誉所长李志夫

21.《佛国记》是我国现存有关海上交通最早而详细的纪录。

《辞源》,1986年

22.法显,伟大的旅行家、翻译家、中国僧人到天竺留学的先驱者。

《辞海》,1979年

23.法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为郑和七下西洋打下了基础。

《海洋小百科全书—海洋探险》,2002年

24.《佛国记》是汉朝以来关于印度国情、文化、宗教等方面,最权威的书籍。

《中国外交通史》,1996年

25.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即公元五和七世纪,中国两位旅行家所做的关于印度佛学历史和地理的详细记录,是目前印度及其邻国现有梵文和巴利文著作所不能比拟的,这实在令我们震惊!

英国学者、《佛国记》英译者:萨缪·比尔(1825—1889)

26.法显到过中亚和印度的几乎每一部分。忍着难言的艰辛和困苦,长途跋涉到印度去取经,带回了大量的佛经进行翻译。在这些朝圣者当中,第一个伟大的名字是法显。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史》著者:李约瑟(1900—1995)

27.在印度朝圣的中国僧侣法显之记载,是了解笈多王朝的重要史料。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1889—1975)

28.《佛国记》是中国文献中最古老的游记。

《剑桥世界名人百科全书》

29.《法显传》至其年代与事实之正确及记述之简洁明快亦远出于《大唐西域记》之上。西域探险家及印度佛迹调查者,尤为重视《法显传》,大有必携之指南针之概。

日本汉学家足立喜六(1871—1949)

30.佛教传入中国后,译经宣传,初皆由西土东来诸大德所担任;六朝以降,中国已不满足于此,故进而欲至五天竺地,亲求法宝者相望于道,而刘宋法显实肇其端。

日本汉学家石田干之助(1891—1974)

31.公元四至八世纪,有数百位求法僧往返于中印之间,然撰写并留下纪录者极少;作为中亚和印度完整的最初纪录者,法显的《法显传》(一名《佛国记》)尤为重要。

日本汉学家长泽和俊《法显传译注与解说》(1996)

32.在具有长达几千年历史的中国,这是首次完成了足以留存史册的大长征。无论是玄奘还是义净,对于其他许多求法僧来说,《佛国记》已成他们去天竺的路标。

日本创价学会名誉会长池田大作

33.中国的旅行家,如法显和玄奘,给我们留下有关印度的宝贵记载。

印度学者恩·克·辛哈

34.人们朝拜佛迹圣地,是作为一人生目的的;这种做法一直延续着,就像阿育王和法显一样。他们把朝圣视为接近佛的一种方式,而且是达到彻悟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

《印度大百科全书》

35.法显和玄奘广泛游览,几乎游遍全印,在这些方面,他们比希腊旅行家有无可怀疑的有利之处。

印度历史学家马宗达

36.如果没有法显、玄奘和马欢的著作,重建印度史是完全不可能的。

印度历史学家阿里

37.《佛国记》照亮了印度。

印度学者,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

38.法显的《佛国记》与玄奘的《大唐西域记》等文化瑰宝是两大文明交流的结果,是两国的共同遗产。

印度前总统普拉蒂巴·帕蒂尔

39.人们知道访问过印度尼西亚的中国人的第一个名字是法显。

斯里兰卡史学家尼古拉斯·沙勒

40.《佛国记》中关于耶婆提的描述是“中国关于印度尼西亚第一次比较详细的记载”。

斯里兰卡史学家尼古拉斯·沙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