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国记》原文

《佛国记》原文

法显昔在长安[1],慨律藏[2]残缺。于是,遂以弘始二年[3],岁在己亥,与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同契[4]至天竺[5]寻求戒律。

初,发迹长安。度陇[6],至乾归国[7]夏坐[8]

夏坐讫,前行至耨檀国[9]

【注释】

[1]长安:地址在现在的陕西西安市西北。

[2]律藏:佛教经典的一部分称为律,与经、论合称“三藏”。

[3]弘始二年:即公元399年。

[4]同契:指志趣投合者。

[5]天竺:我国古代对印度半岛的称呼。古人亦称印度为“身毒”。

[6]陇:陇山的简称,又称“陇坻”和“陇坂”。位于六盘山南段,今陕西陇县西北,延伸于陕、甘边境,是古代经由今甘肃、新疆通往中亚、近东以及印度次大陆的要隘。

[7]乾归国:法显路经乾归国为公元399年,此时,西秦都城尚在金城。在今甘肃兰州市西。

[8]夏坐:印度佛教徒于每年雨季时于室内坐禅静修,也称为安居、坐夏、坐蜡。中国及日本佛教则以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为安居期。

[9]耨檀国:此处的“耨檀国”指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南凉的都城西平(今青海西宁市)。

度养楼山[1],至张掖镇。张掖大乱,道路不通。张掖王段业,为作檀越[2]。于是与智严、慧简、僧绍、宝云、僧景等相遇,欣于同志,便共夏坐。

夏坐讫,复进到敦煌,有塞,东西可八十里,南北四十里,共停一月余日。法显等五人随使先发,复与宝云等别。敦煌太守李暠供给度沙河[3]

沙河中多有恶鬼、热风,遇则皆死,无一全者。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莫知所拟,唯以死人枯骨为标帜耳。

行十七日,计可千五百里,得至鄯善国[4]。其地崎岖薄瘠,俗人衣服粗与汉地同,但以毡褐为异。其国王奉法,可有四千余僧,悉小乘[5]学。诸国俗人及沙门[6]尽行天竺法,但有精粗。从此西行,所经诸国,类皆如是,唯国国胡语[7]不同,然出家人皆习天竺书、天竺语。住此一月日。

【注释】

[1]养楼山:养楼山即养女山,位于今青海西宁市以北、大通河以南一带。

[2]檀越:意为“施主”。

[3]沙河:指敦煌以西至鄯善国之间的沙漠地带。

[4]鄯善国:鄯善国即古楼兰国,其国都抒泥城故址在今新疆若羌县东境的米兰。

[5]小乘:公元一世纪出现的佛教新教派将此前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称之为“小乘”,自称为“大乘”。

[6]沙门:原为古印度对非婆罗门教的出家人的泛称,中土用其专指佛教僧侣。

[7]胡语:此处所说“胡语”,乃指当时西方诸胡族所用的方言。

复西北行十五日,到焉夷国[1]。焉夷国僧亦有四千余人,皆小乘学,法则齐整。秦土沙门至彼都,不预其僧例。法显得苻行堂公孙经理,住二月余日,于是还与宝云等共。

为焉夷国人不修礼义,遇客甚薄,智严、慧简、慧嵬返向高昌[2],欲求行资。法显等蒙苻公孙供给,遂得直进。西南行,路中无居民,沙行艰难,所经之苦,人理莫比。

在道一月五日,得到于阗[3]。其国丰乐,人民殷盛,尽皆奉法,以法乐相娱。众僧乃数万人,多大乘学,皆有众食。彼国人民星居,家家门前皆起小塔,最小者可高二丈许。作四方僧房,供给客僧及余所须。国主安堵法显等于僧伽蓝[4]。僧伽蓝名瞿摩帝,是大乘寺,三千僧共犍槌食。入食堂时,威仪齐肃,次第而坐,一切寂然,器钵无声。净人[5]益食,不得相唤,但以手指麾。

慧景、道整、慧达先发,向竭叉国[6]。法显等欲观行像[7],停三月日。

【注释】

[1]焉夷国:即今新疆焉耆县。

[2]高昌:西域古国名,其遗址位于今新疆吐鲁番县以东约五十里的胜金口之南,二堡(即哈喇和卓)和三堡(阿斯塔那)之间。

[3]于阗:西域古国,大约位于现今新疆和田县西南二十余里的姚头冈。

[4]僧伽蓝:中国佛教通常称之为寺院或佛寺。

[5]净人:指未出家而在寺院之中充当杂役的俗人。

[6]竭叉国:竭叉国王城故址,位于现今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

[7]行像:每年四月佛诞日前后,西域、印度各国都要将佛像安奉于车上巡行。这一做法也传入了中土。

其国中十四大僧伽蓝,不数小者。从四月一日,城里便扫洒道路,庄严巷陌,其城门上张大帏幕,事事严饰。王及夫人、婇女,皆住其中。瞿摩帝僧是大乘学,王所敬重,最先行像。离城三四里,作四轮像车,高三丈余,状如行殿,七宝[1]庄校,悬缯幡、盖。像立车中,二菩萨侍。作诸天侍从,皆金银雕莹,悬于虚空。像去门百步,王脱天冠,易着新衣,徒跣持华、香,翼从出城迎像,头面礼足,散华烧香。像入城时,门楼上夫人、婇女遥散众华,纷纷而下。如是庄严供具,车车各异。一僧伽蓝,则一日行像。四月一日为始,至十四日行像乃讫。行像讫,王及夫人乃还宫耳。

其城西七八里,有僧伽蓝,名王新寺,作来八十年,经三王方成。可高二十五丈,雕文刻镂,金银覆上,众宝合成。塔后作佛堂,庄严妙好,梁柱、户扇、窗牖,皆以金薄。别作僧房,亦严丽整饬,非言可尽。

岭东六国[2]诸王所有上价宝物,多作供养,人用者少。

既过四月行像,僧绍一人,随胡道人向罽宾[3]

法显等进向子合国[4]。在道二十五日,便到其国。国王精进,有千余僧,多大乘学。

住此十五日已,于是南行四日,入葱岭山[5]

【注释】

[1]七宝: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珍珠、玫瑰。

[2]岭东六国:岭东六国指西域南道的鄯善、且末、精绝、抒弥、于阗、莎车。

[3]罽宾:即今克什米尔。

[4]子合国:子合国都城故址位于现今新疆叶城县。

[5]葱岭山:我国古代对今新疆西部帕米尔高原以及附近山脉的总称。

到于麾国[1]安居。

安居已止,行二十五日到竭叉国[2],与慧景等合。

值其国王作般遮越师。般遮越师,汉言五年大会也。会时请四方沙门,皆来云集。集已,庄严众僧坐处,悬缯幡盖,作金银莲华,著缯座后,铺净坐具,王及群臣如法供养。或一月、二月,或三月,多在春时。王作会已,复劝诸群臣设供供养,或一日、二日、三日、五日。供养都毕,王以所乘马,鞍勒自副,使国中贵重臣骑之,并诸白氎、种种珍宝、沙门所须之物,共诸群臣发愿布施。布施已,还从僧赎。

其地山寒,不生余谷,唯熟麦耳。众僧受岁已,其晨辄霜,故其王每赞众僧,令麦熟然后受岁。

其国中有佛唾壶,以石作,色似佛钵。又有佛一齿,国人为佛齿起塔。有千余僧,尽小乘学。

自山以东,俗人被服粗类秦土,亦以毡褐为异。沙门法用转转胜,不可具记。其国当葱岭之中。自葱岭已前,草木果实皆异,唯竹及安石留[3]、甘蔗三物与汉地同耳。

从此西行向北天竺。在道一月,得度葱岭。葱岭冬夏有雪,又有毒龙,若失其意,则吐毒风、雨雪,飞沙砾石。

遇此难者,万无一全。彼土人人即名为雪山人也。

【注释】

[1]于麾国:于麾国故址可能即在今奇盘庄西南之库拉玛特山口更西南之叶尔羌河中上游一带。

[2]竭叉国:大致位于今克什米尔东部的拉达克境内。

[3]安石留:简称石榴。

度岭已,到北天竺。始入其境,有一小国名陀历[1],亦有众僧,皆小乘学。

其国昔有罗汉以神足力将一巧匠上兜率天,观弥勒菩萨长短、色貌,还下,刻木作像。前后三上观,然后乃成。像长八丈,足趺八尺,斋日常有光明,诸国王竞兴供养,今故现在。

于此顺岭西南行十五日,其道艰阻,崖岸险绝,其山唯石,壁立千仞,临之目眩,欲进则投足无所。下有水,名新头河[2],昔人有凿石通路施傍梯者,凡度七百。度梯已,蹑悬縆过河。河两岸相去减八十步。九译所记,汉之张骞、甘英皆不至。

众僧问法显:“佛法东过,其始可知耶?”显云:“访问彼土人,皆云古老相传,自立弥勒菩萨像后,便有天竺沙门赉经律过此河者。像立在佛泥洹后三百许年,计于周氏平王时。由兹而言,大教宣流,始自此像。非夫弥勒大士继轨释迦,孰能令三宝[3]宣通,边人识法?固知冥运之开,本非人事,则汉明之梦4],有由而然矣。”

度河便到乌苌国[5]

【注释】

[1]陀历:故址在今克什米尔西北部印度河北岸达尔德斯坦的达丽尔。

[2]新头河:即印度河。发源于中国西藏冈底斯山脉西麓,流经印度、巴基斯坦,注入阿拉伯海,全长三千一百八十公里,为亚洲著名的大河。

[3]三宝:指佛、法、僧。

[4]汉明之梦:汉明,即东汉明帝刘庄,公元57年至75年在位。相传汉明帝曾梦见神人,醒来后有人告之所梦神灵为佛。明帝于是派遣使者至西域传写佛经,并由此在洛阳建起中国内地第一所佛教寺院。「汉明之梦」即是指此。

[5]乌苌国:此国在巴基斯坦斯瓦特河流域。

乌苌国是正北天竺也,尽作中天竺语,中天竺所谓中国[1]。俗人衣服、饮食亦与中国同。佛法甚盛,名众僧住止处为僧伽蓝。凡有五百僧加蓝,皆小乘学。若有客比丘[2]到,悉供养三日。三日过已,乃令自求所安常。

传言佛至北天竺,即到此国已。佛遗足迹于此,迹或长或短,在人心念,至今犹尔。及晒衣石、度恶龙处,亦悉现在。石高丈四,阔二丈许,一边平。

慧景、道整、慧达三人先发,向佛影那竭国。法显等住此国夏坐。

坐讫,南下到宿呵多国[3],其国佛法亦盛。昔天帝释试菩萨,化作鹰、鸽,割肉贸鸽处。佛即成道,与诸弟子游行,语云:“此本是吾割肉贸鸽处。”国人由是得知,于此处起塔,金银校饰。

从此东下五日,行到犍陀卫国[4],是阿育王[5]子法益所治处。佛为菩萨时,亦于此国以眼施人,其处亦起大塔,金银校饰。此国人多小乘学。

自此东行七日,有国名竺刹尸罗[6]。竺刹尸罗,汉言“截头”也。佛为菩萨时,于此处以头施人,故因以为名。

【注释】

[1]中国:中天竺,即印度中部地区。

[2]比丘:即出家的佛教僧人,俗称“和尚”,客比丘,即外来的和尚。

[3]宿呵多国:今巴基斯坦斯瓦特。

[4]犍陀卫国:此国的故地约在斯瓦特河与喀布尔河交汇处之地区。

[5]阿育王:阿育王是古印度孔雀王朝创始人旃陀罗笈多之孙,宾头沙罗之子,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二三二年,公元前二七三年在位。古印度名王。

[6]竺刹尸罗:曾为犍陀罗首都。今巴基斯坦塔克西拉。

复东行二日,至投身喂饿虎处。此二处亦起大塔,皆众宝校饰。诸国王、臣民竞兴供养,散华然灯,相继不绝。通上二塔,彼方人亦名为四大塔也。

从犍陀卫国南行四日,到弗楼沙国[1]。佛昔将诸弟子游行此国,语阿难云:“吾般泥洹后,当有国王名罽腻伽于此处起塔。”后腻伽王出世。出行游观,时天帝释欲开发其意,化作牧牛小儿,当道起塔。王问言:“汝作何等?”答曰:“作佛塔。”王言:“大善。”于是,王即于小儿塔上起塔,高四十余丈,众宝校饰,凡所经见塔庙,壮丽威严,都无此比。传云:“阎浮提塔,唯此为上。”王作塔成已,小塔即自傍出大塔南,高三尺许。

佛钵即在此国,昔月氏王大兴兵众,来伐此国,欲取佛钵。既伏此国已,月氏王笃信佛法,欲持钵去,故兴供养。供养三宝毕,乃校饰大象,置钵其上,象便伏地,不能得前。更作四轮车载钵,八象共牵,复不能进。王知与钵缘未至,深自愧叹。即于此处起塔及僧伽蓝,并留镇守,种种供养。可有七百余僧,日将中,众僧则出钵,与白衣等种种供养,然后中食,至暮烧香时复尔。可容二斗许,杂色而黑多,四际分明,厚可二分,莹彻光泽。贫人以少华投中便满,有大富者,欲以多华供养,正复百千万斛终不能满。

宝云、僧景只供养佛钵便还,慧景、慧达、道整先向那竭国,供养佛影、佛齿及顶骨。慧景病,道整住看,慧达一人还,于弗楼沙国相见。而慧达、宝云、僧景遂还秦土。慧应在佛钵寺无常。由是,法显独进,向佛顶骨所。

【注释】

[1]弗楼沙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市西北。

西行十六由延[1],便至那竭国[2]界。酰罗城中有佛顶骨精舍[3],尽以金薄、七宝校饰。国王敬重顶骨,虑人抄夺,乃取国中豪姓八人,人持一印,印封守护。清晨,八人俱到,各视其印,然后开户。开户已,以香汁洗手,出佛顶骨,置精舍外高座上,以七宝圆砧砧下,琉璃钟覆上,皆珠玑校饰。骨黄白色,方圆四寸,其上隆起。每日出后,精舍人则登高楼,击大鼓,吹螺,敲铜钹。王闻已,则诣精舍,以华、香供养。供养已,次第顶戴而去。从东门入,西门出。王朝朝如是供养、礼拜,然后听国政。居士、长者亦先供养,乃修家事。日日如是,初无懈倦。供养都讫,乃还顶骨于精舍。中有七宝解脱塔,或开或闭,高五尺许,以盛之。精舍门前,朝朝恒有卖华、香人,凡欲供养者,种种买焉。诸国王亦恒遣使供养。精舍处方四十步,虽复天震地裂,此处不动。

从此北行一由延,到那竭国城,是菩萨本以银钱贸五茎华,供养定光佛处。城中亦有佛齿塔,供养如顶骨法。

城东北一由延,到一谷口,有佛锡杖,亦起精舍供养。杖以牛头旃檀作,长丈六七许,以木筒盛之,正复百千人举不能移。入谷口四日,西行,有佛僧伽梨精舍供养。彼国土亢旱时,国人相率出衣,礼拜供养,天即大雨。那竭城南半由延有石室,博山西南向,佛留影此中。去十余步观之,如佛真形,金色相好,光明炳著,转近转微,仿佛如有。诸方国王遣工画师模写,莫能及。彼国人传云:“千佛尽当于此留影。”

【注释】

[1]由延:印度古代用来衡定里程的长度单位。每一由延平均合六点五里。

[2]那竭国:故址在今阿富汗的贾拉拉巴德。

[3]精舍:佛教寺院。

影西百步许,佛在时剃发剪爪。佛自与弟子共造塔,高七八丈,以为将来塔法,今犹在。边有寺,寺中有七百余僧。此处有诸罗汉、辟支佛塔,乃千数。

住此冬二月,法显等三人南度小雪山[1]。雪山冬夏积雪,山北阴中,遇寒风暴起,人皆噤战。慧景一人不堪复进,口出白沫,语法显云:“我亦不复活,便可时去,勿得俱死。”于是遂终。法显抚之悲号:“本图不果,命也!奈何?”复自力前,得过岭。

南到罗夷国[2]。近有三千僧,兼大小乘学。住此夏坐。

坐讫,南下,行十日,到跋那国[3],亦有三千许僧,皆小乘学。

从此东行三日,复渡新头河,两岸皆平地。过河有国名毗荼[4]。佛法兴盛,兼大、小乘学。见秦道人往,乃大怜愍,作是言:“如何边地人,能知出家为道,远求佛法?”悉供给所须,待之如法。

从此东南行减[5]八十由延,经历诸寺甚多,僧众万数。

过是诸处已,到一国,国名摩头罗[6]。有经捕那河[7]

【注释】

[1]小雪山:一般认为小雪山指今贾拉拉巴德城以南的塞费德科山脉。

[2]罗夷国:大概在今阿富汗境内。

[3]跋那国:今巴基斯坦北部的邦努。

[4]毗荼:其位置处于邦努与摩头罗间的直通道路上。

[5]减:通“咸”,全、都之意。

[6]摩头罗:在今朱木拿河西岸的马霍里。

[7]经捕那河:今名为朱木拿河。

河边左右有二十僧伽蓝,可有三千僧,佛法转盛。

凡沙河已西,天竺诸国,国王皆笃信佛法。供养众僧时,则脱天冠,共诸宗亲、群臣手自行食。行食已,铺毡于地,对上座前坐,于众僧前不敢坐床。佛在世时,诸王供养法式,相传至今。

从是以南,名为中国[1]。中国寒暑调和,无霜、雪,人民殷乐,无户籍官法,唯耕王地者乃输地利,欲去便去,欲住便住。王治不用刑罔,有罪者但罚其钱,随事轻重,虽复谋为恶逆,不过截右手而已。王之侍卫、左右皆有供禄。举国人民,悉不杀生,不饮酒,不食葱、蒜,唯除旃荼罗[2]。旃荼罗,名为恶人,与人别居。若入城市,则击木以自异,人则识而避之,不相唐突。国中不养猪、鸡,不卖生口,市无屠行及酤酒者,货易则用贝齿,唯旃荼罗、猎师卖肉耳。

自佛般泥洹后,诸国王、长者、居士,为众僧起精舍供养,供给田宅、园圃、民户、牛犊。铁券书录,后王王相传,无敢废者,至今不绝。众僧住止房舍、床褥、饮食、衣服,都无缺乏。处处皆尔。众僧常以作功德为业,及诵经坐禅。客僧往到,旧僧迎逆,代担衣钵,给洗足水、涂足油,与非时浆。须臾,息已,复问其腊数[3],次第得房舍、卧具,种种如法。众僧住处,作舍利弗塔,目连、阿难塔,并阿毗昙、律、经塔。安居后一月,诸希福之家劝化供养僧,作非时浆。众僧大会说法。说法已,供养舍利弗塔,种种香华,通夜然灯,使彼人作舍利弗本婆罗门时诣佛求出家。大目连、大迦叶亦如是。

【注释】

[1]中国:即中天竺。

[2]旃荼罗:印度种姓之中最低贱的亚种姓之一。旃荼罗的常见或曰“法定”职业为屠夫。

[3]腊数:即僧腊之数,指僧尼出家的年龄。

诸比丘尼[1]多供养阿难塔,以阿难请世尊听女人出家故。诸沙弥[2]多供养罗云[3]。阿毗昙师者,供养阿毗昙。律师者,供养律。年年一供养,各自有日。摩诃衍人则供养般若波罗蜜、文殊师利、观世音等。众僧受岁竟,长者、居士、婆罗门等,各持种种衣物,沙门所须,以布施僧,众僧亦自各各布施。佛泥洹已来,圣众所行威仪法则,相承不绝。

自渡新头河,至南天竺迄于南海,四五万里,皆平坦,无大山川,正有河水。

从此东南行十八由延,有国名僧伽施[4]。佛上忉利天三月为母说法来下处。佛上忉利天,以神通力,都不使诸弟子知。未满七日,乃放神足,阿那律以天眼遥见世尊,即语尊者大目连:“汝可往问讯世尊。”目连即往,头面礼足,共相问讯。问讯已,佛语目连:“吾却后七日,当下阎浮提。”目连既还,于时八国大王及诸臣民,不见佛久,咸皆渴仰,云集此国,以待世尊。时优钵罗比丘尼即自心念:“今日国王、臣民皆当奉迎佛,我是女人,何由得先见佛?”

【注释】

[1]比丘尼:指出家并且受过具足尼戒的女子,原则上年满二十岁方可由式叉摩尼受具足戒成为比丘尼。

[2]沙弥:沙弥是指出家并且受过十戒的男子,是出家求道的第一个阶梯。沙弥的年龄最低不能低于七岁,最高不能超过七十岁。

[3]罗云,传为释迦牟尼之子,十五岁出家为沙弥,为佛教有沙弥之始。

[4]僧伽施:一般均认为,此国国都位于现今印度的北方邦法鲁迦巴德县德桑吉沙村。

即以神足化作转轮圣王,最前礼佛。佛从忉利天上来,向下。下时,化作三道宝阶。佛在中道七宝阶上行;梵天王亦化作白银阶,在右边执白拂而侍;天帝释化作紫金阶,在左边执七宝盖而侍,诸天无数从佛下。佛既下,三阶俱没于地,余有七级现。后阿育王欲知其根际,遣人掘看,下至黄泉,根犹不尽。王益信敬,即于阶上起精舍,当中阶作丈六立像。精舍后立石柱,高三十肘,上作师子,柱内四边有佛像,内外映彻,净若琉璃。有外道[1]论师与沙门诤此住处,时沙门理屈,于是共立誓言:“此处若是沙门住处者,今当有灵验。”作是言已,柱头师子乃大鸣吼见证。于是外道惧怖,心伏而退。佛以受天食三月故,身作天香,不同世人,即便浴身。后人于此处起浴室,浴室犹在。优钵罗比丘尼初礼佛处,今亦起塔。佛在世时,有剪发、爪作塔及过去三佛[2]并释迦文佛坐处、经行[3]处及作诸佛形象处,尽有塔,今悉在。天帝释、梵天王从佛下处,亦起塔。

此处僧及尼可有千人,皆同众食,杂大、小乘学。

住处一白耳龙,与此众僧作檀越,令国内丰熟,雨泽以时,无诸灾害,使众僧得安。众僧感其惠,故为作龙舍,敷置坐处,又为龙设福食供养,众僧日日众中别差三人,到龙舍中食。每至夏坐讫,龙辄化形作一小蛇,两耳边白。众僧识之,铜盂盛酪,以龙置中,从上座至下座行之,似若问讯,遍便化去,年年一出。

【注释】

[1]外道:佛教以为自己契合真理,故称自己的学说为“内学”;又认为其他宗教与学说均心游道外,故称其为“外道”。

[2]过去三佛:指释迦牟尼佛以前的三佛,即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

[3]经行:以养身为目的的散步。

其国丰饶,人民炽盛,最乐无比。诸国人来,无不经理供给所须。

寺北五十由延,有一寺,名火境。火境者,恶鬼名也。佛本化是恶鬼,后人于此处起精舍,以精舍布施阿罗汉,以水灌手,水沥滴地,其处故在。正复扫除,常现不灭。此处别有佛塔,善鬼神常扫洒,初不须人工。有邪见国王言:“汝能如是者,我当多将兵众住此,益积粪秽,汝复能除不?”鬼神即起大风,吹之令净。此处有百枚小塔,人终日数之,不能得知。若至意欲知者,便一塔边置一人已,复计数人。人或多或少,其不可得知。有一僧伽蓝,可六七百僧。此中有辟支佛食处、泥洹地,大如车轮,余处生草,此处独不生。及晒衣地处,亦不生草。衣条着地迹,今故现在。

法显住龙精舍夏坐。坐讫,东南行七由延,到罽饶夷城[1]。城接恒水[2],有二僧伽蓝,尽小乘学。

去城西六七里,恒水北岸,佛为诸弟子说法处。传云说无常苦,说身如泡沫等。此处起塔犹在。度恒水南行三由延,到一村,名呵梨[3]。佛于此中说法、经行、坐处,尽起塔。

【注释】

[1]罽饶夷城:亦称“曲女城”,其故址在今印度北方邦西部的卡瑙季城。

[2]恒水:即恒河。恒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南麓,流经印度、孟加拉国,最后注入孟加拉湾。

[3]呵梨:此城遗址一般认为位于现今卡瑙季城东南三十五公里的般葛尔冒以北的奈瓦尔。

从此东南行十由延,到沙祇大国[1]

出沙祇城南门,道东,佛本在此嚼杨枝,刺土中,即生长七尺,不增不减。诸外道婆罗门嫉妒,或斫或拔,远弃之,其处续生如故。此中亦有四佛经行、坐处,起塔故在。

从此南行八由延,到拘萨罗国舍卫城[2]。城内人民稀旷,都有二百余家。即波斯匿王所治城也。大爱道故精舍处,须达长者井壁,及鸯掘魔得道、般泥洹、烧身处,后人起塔,皆在此城中。诸外道婆罗门生嫉妒心,欲毁坏之,天即雷电霹雳,终不能得坏。

出城南门千二百步,道西,长者须达起精舍。精舍东向开门,门户两厢有二石柱,左柱上作轮形,右柱上作牛形。池流清净,林木尚茂,众华异色,蔚然可观,即所谓祗洹精舍也。

佛上忉利天为母说法九十日,波斯匿王思见佛,即刻牛头旃檀作佛像,置佛坐处。佛后还入精舍,像即避出迎佛。

【注释】

[1]沙祇大国:故址位于今印度北方邦中部法扎巴德以东约六里的哥格拉河旁的阿约底。其齿木长十二指,短不减八指,大如小指。一头缓须熟嚼,良久净刷牙关。至于这一佛陀所嚼齿木又生长杨枝的故事,玄奘在印度也曾听闻过。

[2]舍卫城:拘萨罗国的国都。舍卫城的故址位于现今印度北方邦奥德境内的贡达与巴赫雷奇二县交界处的沙赫特-马赫特村。

佛言:“还坐,吾般泥洹后,可为四部众[1]作法式。”像即还坐。此像最是众像之始,后人所法者也。佛于是移住南边小精舍,与像异处,相去二十步。祗洹精舍本有七层,诸国王、人民竞兴供养,悬缯幡盖,散华烧香,然灯续明,日日不绝。鼠衔灯炷,烧华幡盖,遂及精舍,七重都尽。诸国王、人民皆大悲恼,谓旃檀像已烧。却后四五日,开东小精舍户,忽见本像,皆大欢喜。共治精舍,得作两重,还移像本处。

法显、道整初到祗洹精舍,念昔世尊住此二十五年,自伤生在边地,共诸同志游历诸国,而或有还者,或有无常者,今日乃见佛空处,怆然心悲。彼众僧出,问显等言:“汝从何国来?”答云:“从汉地来。”彼众僧叹曰:“奇哉!边地之人乃能求法至此!”自相谓言:“我等诸师和上[2]相承以来,未见汉道人[3]来到此也。”

精舍西北四里有榛,名曰得眼。本有五百盲人,依精舍住此。佛为说法,尽还得眼。盲人欢喜,刺杖著地,头面作礼。杖遂生长大,世人重之,无敢伐者,遂成为榛,是故以得眼为名。祗洹众僧中食后,多往彼榛中坐禅。

【注释】

[1]四部众:即“四部弟子”“四众”,有“佛弟子四众”和“出家四众”两种说法。“佛弟子四众”包括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出家四众”包括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

[2]和上:即和尚。

[3]道人:即得道之人。唐宋之前僧人自称“道人”,唐宋以后成为道教出家者的专门称呼。

祗洹精舍东北六七里,毗舍佉母[1]作精舍,请佛及僧,此处故在。

祗洹精舍大援落有二门:一门东向,一门北向。此园即须达长者布金买地处也。精舍当中央,佛住此处最久。说法、度人、经行、坐处亦尽起塔,皆有名字。乃孙陀利杀身谤佛处。

出祗洹东门,北行七十步,道西,佛昔共九十六种外道[2]论议,国王、大臣、居士、人民皆云集而听。时外道女名旃柘摩那起嫉妒心,及怀衣著腹前,似若妊身,于众会中谤佛以非法。于是天帝释即化作白鼠,啮其腰带断,所怀衣堕地,地即劈裂,生入地狱。及调达毒爪欲害佛,生入地狱处,后人皆标识之。又于论议处起精舍,精舍高六丈许,里有坐佛。

其道东有外道天寺,名曰影覆,与论议处精舍夹道相对,亦高六丈许。所以名“影覆”者,日在西时,世尊精舍影则映外道天寺;日在东时,外道天寺影则北映,终不得映佛精舍也。外道常遣人守其天寺,洒扫、烧香、然灯供养。至明旦,其灯辄移在佛精舍中。婆罗门恚言:“诸沙门取我灯自供养佛。”为尔不止。婆罗门于是夜自伺候,见其所事天神持灯绕佛精舍三币,供养佛已,忽然不见。婆罗门乃知佛神大,即舍家入道。传云:近有此事。

绕祗洹精舍有九十八僧伽蓝,尽有僧住处,唯一处空。

【注释】

[1]毗舍佉母:是弥伽罗长者之母。

[2]九十六种外道:佛陀创立佛教之时,在印度思想界于婆罗门教之外有见解不同的六种大的思想流派,总称为“六师外道”,而“六师”之中各有十五种异说。合上述“六师”及其异说派别即称“九十六种外道”。

此中国有九十六种外道,皆知今世、后世,各有徒众。亦皆乞食,但不持钵。亦复求福,于旷路侧立福德舍,屋宇、床卧、饮食,供给行路人及出家人、来去客,但所期异耳。调达亦有众在,供养过去三佛,唯不供养释迦文佛。

舍卫城东南四里,琉璃王欲伐舍夷国,世尊当道侧立,立处起塔。

城西五十里,到一邑,名都维,是迦叶佛本生处,父子相见处、般泥洹处,悉皆起塔。迦叶如来全身舍利亦起大塔。

从舍卫城东南行十二由延,到一邑,名那毗伽,是拘楼秦佛所生处,父子相见处、般泥洹处,亦有僧伽蓝,起塔。

从此北行,减一由延,到一邑,是拘那含牟尼佛所生处,父子相见处、般泥洹处,亦皆起塔。

从此东行,减一由延,到迦维罗卫城[1]。城中都无王、民,甚如丘荒,只有众僧、民户数十家而已。白净王故宫处,作太子母形像,乃太子乘白象入母胎时。太子出城东门,见病人回车还处,皆起塔。阿夷相太子处,与难陀等扑象、捔、射处,箭东南去三十里入地,令泉水出,后世人治作井,令行人饮之。佛得道还见父王处。五百释子出家,向优波离作礼,地六种震动处。佛为诸天说法,四天王守四门,父王不得入处。佛在尼拘律树下东向坐,大爱道布施佛僧伽梨处,此树犹在。琉璃王杀释种子,释种子先尽得须陀洹,立塔,今亦在。城东北数里有王田,太子树下观耕者处。

【注释】

[1]迦维罗卫:迦维罗卫城位于尼泊尔南部的提劳拉柯特,此地距塔赖首府陶里伐以北两英里。

乘象入胎

城东五十里有王园,园名论民。夫人入池洗浴,出池北岸二十步,举手攀树枝,东向生太子。太子坠地,行七步,二龙王浴太子身。浴处遂作井,及上洗浴池,今众僧常取饮之。

凡诸佛有四处常定:一者成道处,二者转法轮处,三者说法论议伏外道处,四者上忉利天为母说法来下处。余则随时示现焉。

迦维罗卫国大空荒,人民希疏,道路怖畏白象、师子,不可妄行。

从佛生处东行五由延,有国名蓝莫[1]。此国王得佛一分舍利,还归起塔,即名蓝莫塔。塔边有池,池中有龙,常守护此塔,昼夜供养。阿育王出世,欲破八塔作八万四千塔,破七塔已,次欲破此塔,龙便现身,持阿育王入其宫中。观诸供养具已,语王言:“汝供若能胜是,便可坏之持去,吾不与汝争。”阿育王知其供养俱非世之有,于是便还。

此中荒芜,无人洒扫,常有群象以鼻取水洒地,取杂华香而供养塔。诸国有道人来,欲礼拜塔,遇象大怖,依树自翳,见象如法供养,道人大自悲感:此中无有僧伽蓝可供养此塔,乃令象洒扫!道人即舍大戒,还作沙弥,自挽草木,平治处所,使得净洁,劝化国王作僧住处,己为寺主。今现有僧住。此事在近,自尔相承至今,恒以沙弥为寺主。

从此东行三由延,太子遣车匿、白马还处,亦起塔。

【注释】

[1]蓝莫:即《大唐西域记》卷六蓝摩国,故址在今尼泊尔南部之达马里附近。

九龙灌浴

从此东行四由延,到炭塔,亦有僧伽蓝。

复东行十二由延,到拘夷那竭城[1]。城北双树间希连河边,世尊于此北首而般泥洹。及须跋最后得道处,以金棺供养世尊七日处,金刚力士放金杵处,八王分舍利处。诸处皆起塔,有僧伽蓝,今悉现在。

其城中人民亦稀旷,止有众僧、民户。

从此东南行十二由延,到诸梨车欲逐佛般泥洹处。而佛不听,恋佛不肯去,佛化作大深堑,不得渡。佛与钵作信遣还。其处立石柱,上有铭题。

自此东行五由延,到毗舍离国[2]。毗舍离城北,大林重阁精舍,佛住处,及阿难半身塔。其城里,本菴婆罗女家,为佛起塔,今故现在。城南三里,道西,菴婆罗女以园施佛,作佛住处。佛将般泥洹,与诸弟子出毗舍离城西门,回身右转,顾看毗舍离城,告诸弟子:“是吾最后所行处。”后人于此处起塔。

城西北三里,有塔,名放弓仗。以名此者:恒水上流有一国王,王小夫人生一肉胎,大夫人妒之,言:“汝生不祥之征。”即盛以木函,掷恒水中。

【注释】

[1]拘夷那竭城:此城大概位于廓拉克浦尔以东三十五英里的迦西亚村。

[2]毗舍离国:毗舍离国为古代印度著名的大国,为恒河中游的交通中心。向西有大道可以通向迦维罗卫城,向东有大道可以通向摩竭提国王舍新城。此国为释迦牟尼佛重要的游化之地。其故址在现今印度比哈尔邦北部木扎伐浦尔地区的巴沙尔。

掷象成坑

下流有国王游观,见水上木函,开看,见千小儿,端正殊特,王即取养之。遂使长大,甚勇健,所往征伐,无不摧伏。次伐父王本国,王大愁忧。小夫人问王:“何故愁忧?”王曰:“彼国王有千子,勇健无比,欲来伐吾国,是以愁耳。”小夫人言:“王勿愁忧!但于城东作高楼,贼来时,置我楼上,则我能却之。”王如其言。至贼到时,小夫人于楼上语贼言:“汝是我子,何故作反逆事?”贼曰:“汝是何人?云是我母?”小夫人曰:“汝等若不信者,尽仰向张口。”小夫人即两手抅两乳,乳各作五百道,堕千子口中。贼知是我母,即放弓仗。二父王于是思惟,皆得辟支佛,二辟支佛塔犹在。后世尊成道,告诸弟子:“是吾昔时放弓仗处。”后人得知,于此立塔,故以名焉。千小儿者,即贤劫千佛是也。佛于放弓仗塔边告阿难言:“我却后三月,当般泥洹。”魔王娆固阿难,使不得请佛住世。

从此东行三四里,有塔。佛般泥洹后百年,有毗舍离比丘错行戒律,十事证言佛说如是。尔时诸罗汉及持戒律比丘凡夫者,有七百僧,更检校律藏。后人于此起塔,今亦在。

从此东行四由延,到五河合口[1]。阿难从摩竭国[2]向毗舍离,欲般涅槃,诸天告阿阇世王,阿阇世王即自严驾,将士众追到河上。毗舍离诸梨车闻阿难来,亦复来迎,俱到河上。阿难思惟:“前则阿阇世王致恨,还则梨车复怨。”则于河中央入火光三昧,烧身而般泥洹。分身作二分,一分在一岸边。于是二王各得半身舍利,还归起塔。

【注释】

[1]五河合口:指五大河流的汇聚之处,位于从毗舍离城至摩竭提国巴连弗夷的恒河渡口,为甘达克、腊普提、哥格拉、恒河、宋河五大河流合流之处,汇聚之后成为恒河下游而继续东流。

[2]摩竭国:摩竭提国的略称,其领域大致相当于现今印度比哈尔邦的巴特那和加雅地方。摩竭提国是印度古代最为强大的国家之一,在印度历史上占据非常突出的地位。

临终遗教

度河南下一由延,到摩竭提国巴连弗邑[1]。巴连弗邑是阿育王所治,城中王宫殿皆使鬼神作,累石起墙阙,雕文刻镂,非世所造,今故现在。

阿育王弟得罗汉道,常住耆阇崛山[2],志乐闲静。王敬心请于家供养。以乐山静,不肯受请。王语弟言:“但受我请,当为汝于城里作山。”王乃具饮食,召诸鬼神而告之曰:“明日悉受我请,无坐席,各自赍来。”明日,诸大鬼神各持大石来,辟方四五步,坐讫,即使鬼神累作大石山。又于山底以五大方石作一石室,可长三丈,广二丈,高丈余。

有一大乘婆罗门子,名罗沃私婆迷,住此城里,爽悟多智,事无不达,以清净自居。国王宗敬师事,若往问讯,不敢并坐。王设以爱敬心执手,执手已,婆罗门辄自灌洗。年可五十余,举国瞻仰。赖此一人,弘宣佛法,外道不能得加陵众僧。

于阿育王塔边,造摩诃衍僧伽蓝,甚严丽;亦有小乘寺。都合七八百僧众,威仪庠序可观。四方高德沙门及学问人,欲求义理,皆诣此寺。婆罗门子师,亦名文殊师利,国内大德沙门、诸大乘比丘,皆宗仰焉,亦住此僧伽蓝。

【注释】

[1]巴连弗邑:巴连弗邑的故址位于现今印度比哈尔邦的巴特那西北至顶那浦尔的中途。

[2]耆阇崛山:即灵鹫山。

双林入灭

凡诸中国,唯此国城邑为大,民人富盛,竞行仁义。年年常以建卯月[1]八日行像,作四轮车,缚竹作五层,有承栌[2]、揠戟[3],高二疋余许,其状如塔。以白氎缠上,然后彩画,作诸天行像。以金、银、琉璃庄校其上,悬缯幡盖,四边作龛,皆有坐佛,菩萨立侍。可有二十车,车车庄严各异。当此日,境内道俗皆集,作倡伎乐,华、香供养。婆罗门子来请佛,佛次第入城,入城内再宿,通夜然灯,伎乐供养,国国皆尔。其国长者、居士,各于城中立福德医药舍,凡国中贫穷、孤独、残跛、一切病人,皆诣此舍,种种供给,医师看病随宜,饮食及汤药皆令得安,差[4]者自去。

阿育王坏七塔,作八万四千塔。最初所作大塔在城南三里余。此塔前有佛脚迹。起精舍,户北向塔。塔南有一石柱,围丈四五,高三丈余,上有铭题,云:“阿育王以阎浮提布施四方僧,还以钱赎,如是三反。”

塔北三四百步,阿育王本于此作泥梨城[5],中央有石柱,亦高三丈余,上有师子。柱上有铭,记作泥犁城因缘及年数、日月。

从此东南行九由延,至一小孤石山[6],山头有石室,石室南向。

【注释】

[1]建卯月:这是法显使用中土干支法对天竺月份的称呼。法显所说的“建卯月”就是中土的二月。

[2]承栌:栌,大柱柱头承托栋梁的方木,即斗拱。

[3]揠戟:揠戟是用竹子绑扎的塔最上部的轮盘即“相轮”。

[4]差:病痊愈。

[5]泥梨城:意为“地狱城”。

[6]小孤石山:位于王舍城以东六英里的吉里也克山。此山也称为“帝释窟”。

均分舍利

佛坐其中,天帝释将天乐般遮[1]弹琴乐佛处。帝释以四十二事问佛,佛一一以指画石,画迹故在。此中亦有僧伽蓝。

从此西南行一由延,到那罗聚落,是舍利弗本生村,舍利弗还于村中般泥洹。即此处起塔,今亦现在。

从此西行一由延,到王舍新城[2]。新城者,是阿阇世王所造,中有二僧伽蓝。出城西门三百步,阿阇世王得佛一分舍利,起塔,高大严丽。

出城南四里,南向入谷,至五山[3]里。五山周围,状若城郭,即是芊沙王旧城。城东西可五六里,南北七八里,舍利弗、目连初见頞鞞处,尼犍子作火坑、毒饭请佛处,阿阇世王酒饮黑象欲害佛处。城东北角曲中,耆旧于庵婆罗园中起精舍,请佛及千二百五十弟子供养处,今故在。其城中空荒,无人住。

入谷,搏山东南上十五里,到耆阇崛山。未至头三里,有石窟,南向,佛本于此坐禅。西北三十步,复有一石窟,阿难于中坐禅,天魔波旬化作雕鹫,住窟前恐阿难。佛以神足力隔石舒手摩阿难肩,怖即得止。鸟迹、手孔今悉存,故曰“雕鹫窟山”。

【注释】

[1]天乐般遮:天国中的乐神。

[2]王舍新城:新王舍城距离旧城以北四里,而王舍旧城故址位于现今印度比哈尔邦巴特那以北的一个叫拉杰吉尔的山村。

[3]五山:环绕王舍旧城的有五座山峰:在其南边为萨多般那求诃山,即举行第一次结集的七叶窟山,现今的索那山;在其东边为帝释窟山,现名为吉里也克山;在其西北为毗布罗山,现今的鞞婆罗山;在其东北则为萨簸恕昆底迦山,即现今的费普那山;在其略东偏北为耆崛山,也就是佛教史上重要的灵鹫山。

窟前有四佛坐处,又诸罗汉各各有石窟坐禅处,动有数百。佛在石室前,东西经行。调达于山北崄巇间,横掷石伤佛足指处,石犹在。佛说法堂已毁坏,止有砖壁基在。其山峰秀端严,是五山中最高。

法显于新城中买香、华、油、灯,倩[1]二旧比丘送法显上耆阇崛山,华、香供养,然灯续明。慨然悲伤,收泪而言:“佛昔于此住,说《首楞严》。法显生不值佛,但见遗迹处所而已。”即于石窟前诵《首楞严》。停止一宿,还向新城。

出旧城北行三百余步,道西,迦兰陀竹园精舍,今现在。众僧扫洒。精舍北二三里有尸摩赊那。尸摩赊那者,汉言弃死人墓田。搏南山西行三百步有一石室,名宾波罗窟。佛食后常于此坐禅。又西行五六里,山北阴中有一石室,名车帝。佛泥洹后,五百阿罗汉结集经处。出经时,铺三空座[2],庄严校饰,舍利弗在左,目连在右。五百数中少一阿罗汉。大迦叶为上座。时阿难在门外不得入,其处起塔,今亦在。搏山亦有诸罗汉坐禅石窟甚多。

【注释】

[1]倩:借助。请别人替自己做事叫“倩”。

[2]铺三空座:因为舍利弗、目连皆为释迦牟尼佛的大弟子,并且先于释迦牟尼佛涅槃,所以,在第一次结集中,大迦叶波铺设三个空座。释迦牟尼佛之座居中央,舍利弗之座居左,目连之座居右。

出旧城北,东下三里,有调达石窟。离此五十步,有大方黑石,昔有比丘在上经行,思惟是身无常、苦、空,得不净观,厌患是身,即捉刀欲自杀。复念世尊制戒,不得自杀。又念虽尔,我今但欲杀三毒贼[1],便以刀自刎。始伤,再得须陀洹;既半得阿那含[2];断已成阿罗汉果,般泥洹。

从此西行四由延,到伽耶城[3],城内亦空荒。

复南行二十里,到菩萨本苦行六年处,处有林木。从此西行三里,到佛入水洗浴、天按树枝得攀出池处。又北行二里,得弥家女奉佛乳糜处。从此北行二里,佛于一大树下石上,东向坐食糜,树、石今悉在。石可广、长六尺,高二尺许。中国寒暑均调,树木或数千岁,乃至万岁。

从此东北行半由延,到一石窟,菩萨入中,西向结跏趺坐,心念:“若我成道,当有神验。”石壁上即有佛影现,长三尺许,今犹明亮。时天地大动,诸天在空中白言:“此非过去、当来诸佛成道处。去此西南行,减半由延,贝多树[4]下,是过去、当来诸佛成道处。”诸天说是语已,即便在前唱导,导引而去,菩萨起行。离树三十步,天授吉祥草[5],菩萨受之。复行十五步,五百青雀飞来,绕菩萨三币而去。

【注释】

[1]三毒贼:佛教称贪、瞋、痴为“三毒”。

[2]阿那含:意为“不还”。指断尽欲界诸惑,不再还生欲界。

[3]伽耶城:今译加雅,位于现在印度的比哈尔邦。

[4]贝多树:此指毕钵罗树,即一般所说的菩提树,与佛典所说的其叶可用来书写的“贝多罗树”并非同一树种。因为佛陀在此种树下成道,因而又称此树为菩提树。

[5]吉祥草:又作“香茅”“上茅”,音译“孤沙”“固沙”。王舍旧城就因多生此草而被称为“上茅宫城”。

菩萨前到贝多树下,敷吉祥草,东向而坐。时魔王遣三玉女从北来试,魔王自从南来试。菩萨以足指按地,魔兵退散,三女变老。自上苦行六年处,及此诸处,后人皆于中起塔立像,今皆在。佛成道已,七日观树受解脱乐处。佛于贝多树下东西经行七日处。诸天化作七宝台供养佛七日处。文鳞盲龙七日绕佛处。佛于尼拘律树下方石上东向坐,梵天来请佛处。四天王奉钵处。五百贾客授麨蜜处。度迦叶兄弟师徒千人处。此诸处亦起塔。佛得道处,有三僧伽蓝,皆有僧住。众僧民户供给饶足,无所乏少。戒律严峻,威仪、起坐、入众之法,佛在世时圣众所行,以至于今。

佛泥洹已来,四大塔处相承不绝。四大塔者:佛生处,得道处,转法轮处,般泥洹处。

阿育王昔作小儿时,当道戏,遇释迦佛行乞食。小儿欢喜,即以一掬土施佛。佛持还,泥经行地。因此果报,作铁轮王,王阎浮提。乘铁轮案行阎浮提,见铁围两山间地狱治罪人。即问群臣:“此是何等?”答曰:“是鬼王阎罗治罪人。”王自念言:“鬼王尚能作地狱治罪人,我是人主,何不作地狱治罪人耶?”即问群臣等:“谁能为我作地狱主治罪人者?”臣答曰:“唯有极恶人能作耳!”王即遣臣遍求恶人。见池水边有一人长壮、黑色、发黄、眼青,以脚钩兼鱼,口呼禽兽,禽兽来便射杀,无得脱者。得此人已,将来与王。王密敕之:“汝作四方高墙,内殖种种华、果,作好浴池,庄严校饰,令人渴仰。牢作门户,有人入者,辄捉,种种治罪,莫使得出。设使我入,亦治罪莫放。今拜汝作地狱王。”有比丘,次第乞食,入其门,狱卒见之,便欲治罪。比丘惶怖,求请须臾,听我中食。俄顷,复有人入,狱卒内置碓臼中捣之,赤沫出。比丘见已,思惟:此身无常、苦、空,如泡如沫,即得阿罗汉。既而狱卒捉内镬汤中,比丘心颜欣悦,火灭汤冷,中生莲华,比丘坐上。狱卒即往白王:“狱中奇怪,愿王往看。”王言:“我前有要[1],今不敢往。”狱卒言:“此非小事,王宜疾往。”更改前要,王即随入。比丘为说法,王得信解。即坏地狱,悔前所作众恶。由是信重三宝,常至贝多树下,悔过自责,受八斋[2]。王夫人问:“王常游何处?”群臣答言:“恒在贝多树下。”夫人伺王不在时,遣人伐其树倒。王来见之,迷闷躃地。诸臣以水洒面,良久乃苏。

王即以砖累四边,以百罂牛乳灌树根,身四布地,作是誓言:“若树不生,我终不起。”誓已,树便即根上而生,以至于今。今高减十丈。

从此南三里,行到一山,名鸡足[3],大迦叶今在此山中。劈山下入,入处不容人,下入极远,有旁孔,迦叶全身在此中住。孔外有迦叶本洗手土,彼方人若头痛者,以此土涂之即差。

【注释】

[1]有要:有约定。要,约定。

[2]八斋:即“八关斋戒”“八斋戒”,佛教居士应该遵守的八条戒律。内容为: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非梵行(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涂饰香鬘,歌舞观听;七不眠坐高广严丽床座;八不食非时食。前七条是“戒”,最后一条是“斋”而非“戒”,因此称其为“八关斋戒”。“八关斋戒”通常是在六个斋日里一日一夜受持,无须终身受持。在中土,六斋日一般为阴历的每月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以及月底的最后两日。

[3]鸡足:因为此山山岭向三方分开,其形状很像鸡足,因而名之为“鸡足山”。位于现在的加雅城东北十六英里处,库尔基哈尔以北约一英里的三个峰顶。

此山中即日[1]故有诸罗汉住,彼方诸国道人,年年往供养迦叶。心浓至者,夜即有罗汉来,共言论,释其疑已,忽然不现。此山榛木茂盛,又多师子、虎、狼,不可妄行。

法显还向巴连弗邑。顺恒水西下十由延,得一精舍,名旷野[2]。佛所住处,今现有僧。

复顺恒水西行十二由延,到迦尸国[3]波罗捺城[4]。城东北十里许,得仙人鹿野苑精舍[5]

此苑本有辟支佛住,常有野鹿栖宿。世尊将成道,诸天于空中唱言:“白净王子出家学道,却后七日当成佛。”辟支佛闻已,即取泥洹,故名此处为仙人鹿野苑。世尊成道已,后人于此处起精舍。佛欲度拘驎等五人,五人相谓言:“此瞿昙沙门本六年苦行,日食一麻、一米,尚不得道,况入人间,恣身、口、意,何道之有?今日来者,慎勿与语。”佛到,五人皆起作礼处。

复北行六十步,佛于此东向坐,始转法轮度拘驎等五人处;其北二十步,佛为弥勒受记处;其南五十步,翳罗钵龙问佛:“我何时当得免此龙身?”此处皆起塔,见在。中有二僧伽蓝,悉有僧住。

【注释】

[1]即日:指大迦叶寂灭之日。也就是说,从大迦叶寂灭之日起,此山中就有罗汉常住。

[2]旷野:意为“旷野鬼”或“大元帅”,是十六药叉将之一。即今巴特那以西的阿拉赫西约六英里处的马莎尔村。

[3]迦尸国:“迦尸”是古代印度的十六大国之一。在佛陀活动的时代,迦尸国已经衰落。在憍萨罗国胜军王即位之前,迦尸国已经被憍萨罗国吞并。在佛陀晚年时,摩揭陀国未生怨王打败憍萨罗国,称霸北印度时,迦尸国也就随之并入摩揭陀国。

[4]波罗捺城:波罗捺城是古代印度迦尸国的国都。今址是印度北方邦的贝拿勒斯,后来改名为瓦腊纳西。

[5]仙人鹿野苑精舍:鹿野苑,又称为“施鹿林”,其故址位于今瓦腊纳西以北约四英里处。鹿野精舍在阿育王时期已负盛名,为佛教四大圣地之一。

自鹿野苑精舍西北行十三由延,有国,名拘睒弥[1],其精舍名瞿师罗园。佛昔住处,今故有众僧,多小乘学。

从东行八由延,佛本于此处度恶鬼处,亦尝在此住,经行、坐处皆起塔。亦有僧伽蓝,可百余僧。

从此南行二百由延,有国名达儭[2],是过去伽叶佛僧伽蓝,穿大石山作之。凡有五重:最下重作象形,有五百间石室;第二层作师子形,有四百间;第三层作马形,有三百间;第四层作牛形,有二百间;第五层作鸽形,有百间。最上有泉水,循石室前绕房而流,周围回曲,如是乃至下重,顺房流,从户而出。诸层室中处处穿石,作窗牖通明,室中朗然,都无幽暗。其室四角头穿石作梯磴上处,今人形小,缘梯上,正得至昔人一脚所蹑处。名此寺为波罗越。波罗越者,天竺名鸽也。其寺中常有罗汉住。此土丘荒,无人民居,去山极远方有村。皆是邪见,不识佛法、沙门、婆罗门及诸异学。彼国人民常见人飞来入此寺。于时诸国道人欲来礼此寺者,彼村人则言:“汝何以不飞耶?我见此间道人皆飞。”道人方便答言:“翅未成耳。”

【注释】

[1]拘啖弥:又作“憍尚弥”“拘尸弥”等,其遗址在印度北方邦南部阿拉哈巴德西南三十里的科桑村。

[2]达儭:“达儭”是“南方”的意思,所以此国的全名应为“南憍萨罗国”,其古代疆域包括现今纳格浦尔以南的钱达全部及其以东的康克尔一带地区。

六年苦行

达儭国幽崄,道路艰难,而知处。欲往者,要当赍钱、货施彼国王。王然后遣人送,展转相付,示其迳路。法显竟不得往。承彼土人言,故说之耳。

从波罗捺国东行,还到巴连弗邑。法显本求戒律,而北天竺诸国皆师师口传,无本可写。是以远步,乃至中天竺。于此摩诃衍僧伽蓝得一部律,是《摩诃僧祇众律》,佛在世时最初大众所行也,于祗洹精舍传其本。自余十八部各有师资,大归不异,于小小不同,或用开塞。但此最是广说备悉者。复得一部《律抄》,可七千偈,是《萨婆多众律》,即此秦地众僧所行者也,亦皆师师口相传授,不书之于文字。复于此众中得《杂阿毗昙心》,可六千偈。又得一部《綎经》,二千五百偈。又得一部《方等般泥洹经》,可五千偈。又得《摩诃僧祇阿毗昙》。故法显住此三年,学梵书、梵语,写律。

道整既到中国,见沙门法则,众僧威仪,触事可观,乃追叹秦土边地,众僧戒律残缺。誓言:“自今已去至得佛,愿不生边地。”故遂停不归。

法显本心欲令戒律流通汉地,于是独还。

顺恒水东下十八由延,其南岸有瞻波大国[1],佛精舍、经行处及四佛坐处,悉起塔,现有僧住。

【注释】

[1]瞻波大国:“瞻波国”,意为“无胜”。瞻波城是古代印度的六大城市之一,位于瞻波河和恒河岸边,在巴迦尔普尔附近。

从此东行近五十由延,到多摩梨帝国[1],即是海口。其国有二十四僧伽蓝,尽有僧住,佛法亦兴。法显住此二年,写经及画像。

于是载商人大舶,泛海西南行。得冬初信风,昼夜十四日,到师子国[2]。彼国人云,相去可七百由延。

其国本在洲上,东西五十由延,南北三十由延,左右小洲乃有百数,其间相去或十里、二十里,或二百里,皆统属大洲。

多出珍宝珠玑,有出摩尼珠[3]地,方可十里。王使人守护,若有采者,十分取三。

其国本无人民,正有鬼神及龙居之。诸国商人共市易。市易时鬼神不自现身,但出宝物,题其价直[4],商人则依价置直取物。因商人来、往、住故,诸国人闻其土乐,悉亦复来,于是遂成大国。

其国合适,无冬夏之异。草木常茂,田种随人,无所时节。

【注释】

[1]多摩梨帝国:其古城遗址位于今印度西孟加拉米德那浦尔县的塔姆鲁克,在鲁甫纳拉扬那河的西岸。

[2]师子国:即现今的斯里兰卡国。

[3]摩尼珠:又作“末尼”,意为“珠”“宝”“离垢”“如意”,是佛教对于最珍贵的“宝珠”的总称。

[4]价直:价值。直,通“值”。

佛至其国,欲化恶龙,以神足力,一足蹑王城[1]北,一足蹑山顶[2],两迹相去十五由延。于王城北迹上起大塔,高四十丈,金银庄校,众宝合成。

塔边复起一僧伽蓝,名无畏山[3],有五千僧。起一佛殿,金银刻镂,悉以众宝。中有一青玉像,高二丈许,通身七宝炎光,威相严显,非言所载,右掌中有一无价宝珠。

法显去汉地积年,所与交接悉异域人,山川草木,举目无旧。又同行分披,或留或亡,顾影唯己,心常怀悲。忽于此玉像边见商人以晋地一白绢扇供养,不觉凄然,泪下满目。

其国前王[4]遣使中国[5],取贝多树子[6]于佛殿旁种之。高可二十丈,其树东南倾,王恐倒,故以八九围柱拄树。树当拄处心生,遂穿柱而下,入地成根,大可四围许。柱虽中裂,犹裹其外,人亦不去。树下起精舍,中有坐像,道俗敬仰无倦。

【注释】

[1]王城:指师子国的首都阿努拉达普拉。

[2]山顶:指现今斯里兰卡境内的苏摩那俱多山。

[3]无畏山:无畏山僧伽蓝是斯里兰卡著名的古刹。位于阿努拉达普拉城的北部,修建于公元前一世纪。

[4]前王:指与摩竭陀国孔雀王朝阿育王同时代的师子国国王天爱帝须,在位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47至207年。师子国佛教是在其在位时期传入的。

[5]遣使中国:中国,中天竺。

[6]贝多树子:应该为“贝多树枝”。僧伽密多来师子国传教时,从佛陀成道处——“菩提伽耶”的那棵菩提树上截取了一根树枝,移植到师子国国都内的“大云林园”内。

城中又起佛齿精舍,皆七宝作。王净修梵行,城内人信敬之情亦笃。其国立治已来,无有饥荒丧乱。众僧库藏多有珍宝、无价摩尼。其王入僧库游观,见摩尼珠,即生贪心,欲夺取之。三日乃悟,即诣僧中,稽首悔前罪心。因白僧言:“愿僧立制,自今已后,勿听王入其库看,比丘满四十腊,然后得入。”

其城中多居士、长者、萨薄商人[1],屋宇严丽,巷陌平整,四衢道头皆作说法堂。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铺施高座,道俗四众[2]皆集听法。其国人云,都可六万僧,悉有众食。王别于城内供五六千人众食,须者则持本钵往取。随器所容,皆满而还。

佛齿常以三月中出之。未出十日,王庄校大象,使一辩说人,着王衣服,骑象上,击鼓唱言:“菩萨从三阿僧祇劫苦行,不惜身命,以国、妻、子及挑眼与人,割肉贸鸽,截头布施,投身饿虎,不吝髓脑,如是种种苦行为众生故。成佛在世四十五年,说法教化,令不安者安,不度者度,众生缘尽,乃般泥洹,泥洹以来一千四百九十七年。世间眼灭,众生长悲。却后十日,佛齿当出,至无畏山精舍。国内道俗欲殖福者,各各平治道路,严饰巷陌,办众华香、供养之具。”

【注释】

[1]萨薄商人:指古代阿拉伯半岛西南部萨巴地区的居民,以善于航海、经商著名。

[2]四众:即“四部众”,有“出家四众”与“佛弟子四众”两种说法。这里指“佛弟子四众”,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如是唱已,王便夹道两边,作菩萨五百身已来种种变现,或作须大拿[1],或作睒变[2],或作象王,或作鹿、马,如是形象,皆彩画庄校,状若生人。然后佛齿乃出,中道而行,随路供养,到无畏精舍佛堂上。道俗云集,烧香、然灯,种种法事,昼夜不息。满九十日乃还城内精舍。城内精舍至斋日则开门户,礼敬如法。

无畏精舍东四十里,有一山[3]。山中有精舍,号跋提,可有二千僧。僧中有一大德沙门,名达摩瞿谛,其国人民皆共宗仰。住一石室中四十许年,常行慈心,能感蛇鼠,使同止一室而不相害。

【注释】

[1]须大拿:释迦牟尼昔日曾经为国王之太子,名叫“须大拿”。

[2]睒变:啖变为释迦的另一个前身。他孝敬盲父母,遇到国王出猎,误中毒箭,感动天帝,使其父母康复复明。

[3]有一山:指师子国国都阿努拉达普拉以东八里的密兴多列山,相传玛亨德到斯里兰卡后于此山初会天爱帝须王,故佛教徒尊之为圣山。

成等正觉

城南七里有一精舍,名摩诃毗诃罗[1],有三千僧住。

有一高德沙门,戒行清洁,国人咸疑是罗汉。临终之时,王来省视,依法集僧而问:“比丘得道耶?”其便以实答言:“是罗汉。”既终,王即案经律,以罗汉法葬之。

于精舍东四五里,积好大薪,纵、广可三丈余,高亦尔,近上著旃檀、沉水诸香木,四边作阶,上持净好白氎周币,蒙积上。作大舆床[2],似此间輀车[3],但无龙鱼耳。

当阇维[4]时,王及国人、四众咸集,以华、香供养,从轝至墓所,王自华、香供养。供养讫,舆著积上,酥油遍灌,然后烧之。火然之时,人人敬心,各脱上服,及羽仪、伞盖,遥掷火中,以助阇维。阇维已,收检取骨,即以起塔。法显至,不及其生存,唯见葬时。

王笃信佛法,欲为众僧作新精舍。先设大会,饭食僧。供养已,乃选好上牛一双,金银宝物庄校角上,作好金犁。王自耕顷四边,然后割给民户、田宅,书以铁券。自是已后,代代相承,无敢废易。

【注释】

[1]摩诃毗诃罗:意为“大寺”。这是斯里兰卡最早的佛寺,从古以来就是斯里兰卡佛教的中心寺域。位于师子国都城南方的大云林。

[2]大舆床:可载人的大车。

[3]輀车:丧车。

[4]阇维:意为“焚烧”。火葬法是印度传统的处理尸体的方法,佛陀涅槃后,也遵从这一传统葬法。

法显在此国,闻天竺道人于高座上诵经,云:“佛钵本在毗舍离,今在揵陁卫。竟若千百年,(法显闻诵之时,有定岁数,但今忘耳!)当复至西月氏国。若干百年,当至于阗国。住若干百年,当至屈茨国。若干百年,当复来到汉地。住若干百年,当复至师子国。若干百年,当还中天竺。到中天竺已,当上兜率天上。弥勒菩萨见而叹曰:‘释迦文佛钵至!’即共诸天华香供养七日。七日已,还阎浮提,海龙王持入龙宫。至弥勒将成道时,钵还分为四,复本频那山上。弥勒成道已,四天王当复应念佛如先佛法。贤劫千佛共用此钵。钵去已,佛法渐灭。佛法灭后,人寿转短,乃至五岁。五岁之时,粳米、酥油皆悉化灭。人民极恶,捉木则变成刀、杖,共相伤割杀。其中有福者,逃避入山。恶人相杀尽已,还复来出,共相谓言:‘昔人寿极长,但为恶甚,作诸非法故,我等寿命遂尔短促,乃至五岁。我今共行诸善,起慈悲心,修行仁义。’如是各行信仪,展转寿倍,乃至八万岁。弥勒出世,初转法轮时,先度释迦遗法弟子、出家人及受三归、五戒、斋法,供养三宝者,第二、第三次,度有缘者。”法显尔时欲写此经,其人云:“此无经本,我止口诵耳。”

法显住此国二年,更求得《弥沙塞律藏本》,得《长阿含》、《杂阿含》,复得一部《杂藏》,此悉汉土所无者。

得此梵本已,即载商人大船,上可有二百余人。后系一小船,海行艰崄,以备大船毁坏。得好信风,东下二日,便值大风,船漏水入。商人欲趣小船,小船上人恐人来多,即斫縆断。商人大怖,命在须臾,恐船水漏,即取粗财货掷著水中。法显亦以君墀[1]及澡罐并余物弃掷海中,但恐商人掷去经、像。唯一心念观世音及归命汉地众僧:“我远行求法,愿威神归流,得到所止!”如是大风昼夜十三日,到一岛边,潮退之后,见船漏处,即补塞之。于是复前。

海中多有抄贼,遇辄无全。大海弥漫无边,不识东西,唯望日、月、星宿而进。若阴雨时,为逐风去,亦无准。当夜暗时,但见大浪相搏,晃然火色,鼋、鼍水性怪异之属,商人荒遽,不知那向。海深无底,又无下石住处。至天晴已,乃知东西,还复往正而进。若值伏石,则无活路。

如是九十日许,乃到一国,名耶婆提[2]

其国外道、婆罗门兴盛,佛法不足言。

停此国五月日。复随他商人大船,上亦二百许人。赍五十日粮,以四月十六日发,法显于船上安居。东北行,趋广州。

一月余日,夜鼓二时,遇黑风暴雨,商人、贾客皆悉惶怖。法显尔时亦一心念观世音及汉地众僧。蒙威神佑,得到天晓。晓已,诸婆罗门议言:“坐载此沙门,使我不利,遭此大苦!当下比丘置海岛边,不可为一人令我等危崄!”法显本檀越言:“若下此比丘,亦并下我!不尔,便当杀我!汝其下此沙门,吾到汉地,当向国王言汝也。汉地王亦敬信佛法,重比丘僧。”诸商人踌躇,不敢便下。

【注释】

[1]君墀:意为“瓶”“水瓶”,是比丘十八物之一。

[2]耶婆提:印度尼西亚的爪哇或苏门答腊岛。

于时天多连阴,海师[1]相望僻误,遂经七十余日,粮食、水浆欲尽,取海咸水作食。分好水,人可得二升,遂便欲尽。商人议言:“常行时正可五十日便到广州。尔今已过期多日,将无僻耶?”即便西北行求岸。昼夜十二日,到长广郡[2]界牢山[3]南岸,便得好水、菜。但经涉险难,忧惧积日,忽得至此岸,见藜藿菜[4]依然,知是汉地。

然不见人民及行迹,未知是何许。或言未至广州,或言已过,莫知所定。即乘小船,入浦觅人,欲问其处。得两猎人,即将归,令法显译语问之。法显先安慰之,徐问:“汝是何人?”答言:“我是佛弟子。”又问:“汝入山何所求?”其便诡言:“明当七月十五日,欲取桃腊佛。”又问:“此是何国?”答言:“此青州[5]长广郡界,统属晋家。”闻已,商人欢喜。即乞其财物,遣人往长广。

【注释】

[1]海师:熟悉海上航道、驾驶海船的人。

[2]长广郡:东晋长广郡属于北青州统辖,领四县,治所在不其,故址在今山东崂山县北。

[3]牢山:即崂山,位于今山东青岛市崂山区东。

[4]藜藿菜:泛指野菜。藜,灰藋、灰菜,一年生草本植物,嫩叶可食,老茎可为杖。藿,豆叶,嫩时可食。

[5]青州:汉代置青州,魏及晋初因之,南北朝仍置州,治所屡迁,辖领不一。

太守李嶷敬信佛法,闻有沙门持经、像乘船泛海而至,即将人从至海边,迎接经、像,归至郡治。商人于是还向扬州[1]。刘沇青州[2]请法显一冬、一夏。夏坐讫,法显远离诸师久,欲趣长安。但所营事重,遂便南下向都[3],就禅师[4]出经律。

法显发长安,六年到中国[5],停六年[6],还三年[7]达青州。凡所游历,减三十国。沙河以西,讫于天竺,众僧威仪法化之美,不可详说。窃惟诸师来得备闻,是以不顾微命,浮海而还,艰难具更。幸蒙三尊[8]威灵,危而得济,故竹帛疏所经历,欲令贤者同其闻见。是岁甲寅[9]

【注释】

[1]扬州:东晋扬州治所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市),大体领有今江苏、安徽两省长江以南部分地区以及浙江全省之地。

[2]刘沇青州:指兖、青州刺史刘道怜。其时刘道怜在彭城。

[3]都:指东晋国都建康,即今江苏南京市。

[4]禅师:此禅师为佛驮跋陀罗(觉贤)。

[5]六年到中国:法显于公元399年从长安出发,至公元404年到达中天竺的摩头罗国,恰为六个年头。

[6]停六年:法显由公元404年抵达中天竺摩头罗国,直到公元409年离开瞻波大国,恰为六个年头。

[7]还三年:法显由公元409年离开东天竺多摩梨帝国,中间在师子国停留两年,海上航行(包括在耶婆提国停留五个月)一年,直到公元412年方到达青州,恰为三年。

[8]三尊:即佛、法、僧“三宝”。

[9]是岁甲寅:指法显完成此书的东晋义熙十年,即公元414年。

跋文

晋义熙十二年[1],岁在寿星,夏安居末,慧远迎法显道人。既至,留共冬斋。因讲集之际,重问游历。其人恭顺,言辄依实,由是先所略者,劝令详载。显复具叙始末。

自云:“顾寻所经,不觉心动汗流。所以乘危履崄,不惜此形者,盖是志有所存。专其愚直,故投命于不必全之地,以达万一之冀。”于是感叹斯人,以为古今罕有。自大教东流,未有忘身求法如显之比。然后知诚之所感,无穷否而不通;志之所奖,无功业而不成。成夫功业者,岂不由忘失所重,重夫所忘者哉!

【注释】

[1]晋义熙十二年为公元416年。这段文字是他人为《佛国记》所写的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