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

印度

印度,全称为印度共和国,别称婆罗多,是古印度一个名叫婆罗多的国王建立的国家。印度一词由信德河而得名,古代印度人以信度一词表示河流,所以印度最初指印度河流域这个地理名称。后来,才逐渐包括恒河流域以至整个南亚次大陆。古波斯语将信度变为“印督”;古希腊人又变“印督”为“印度伊”,在希罗多德的《历史》中,印度称为“印度斯”,后来罗马沿袭了这个词。历史上,中国对印度的称呼几经改变。西汉译为“羌独”,东汉称它为“天竺”。唐代玄奘则仔细探讨了天竺的名称,放弃了天竺、身毒、贤豆这些名称,而根据当地发音,称作“印度”。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中载:“译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归云身毒,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印度这个名称就是这样演变而来的。

印度是法显西行的主要目的地,游历了许多地方:摩头罗,在今朱木拿河西岸的马霍里;僧伽施,国都位于现今印度的北方邦法鲁迦巴德县德桑吉沙村;罽饶夷城,亦称“曲女城”,其故址在今印度北方邦西部的卡瑙季城;呵梨,此城遗址位于现今卡瑙季城东南三十五公里的般葛尔冒以北的奈瓦尔;沙祇大国,故址位于今印度北方邦中部法扎巴德以东约六里的哥格拉河旁的阿约底;舍卫城,拘萨罗国的国都,其故址位于现今印度北方邦奥德境内的贡达与巴赫雷奇二县交界处的沙赫特-马赫特村;拘夷那竭城,位于廓拉克浦尔以东三十五英里的迦西亚村;毗舍离国,该国为古代印度著名的大国,为恒河中游的交通中心。向西有大道可以通向迦维罗卫城,向东有大道可以通向摩竭提国王舍新城。此国为释迦牟尼佛重要的游化之地。其故址在现今印度比哈尔邦北部木扎伐浦尔地区的巴沙尔;摩竭国,摩竭提国的略称,其领域大致相当于现今印度比哈尔邦的巴特那和加雅地方。摩竭提国是印度古代最为强大的国家之一,在印度历史上占据非常突出的地位;巴连弗邑,其故址位于现今印度比哈尔邦的巴特那西北至顶那浦尔的中途;王舍新城,新王舍城距离旧城以北四里,而王舍旧城故址位于现今印度比哈尔邦巴特那以北的一个叫拉杰吉尔的山村;伽耶城,今译加雅,位于现在印度的比哈尔邦;迦尸国,“迦尸”是古代印度的十六大国之一。在佛陀活动的时代,迦尸国已经衰落。在憍萨罗国胜军王即位之前,迦尸国已经被憍萨罗国吞并。在佛陀晚年时,摩揭陀国未生怨王打败懦萨罗国,称霸北印度时,迦尸国也就随之并入摩揭陀国;波罗捺城,该城是古代印度迦尸国的国都。今址是印度北方邦的贝拿勒斯,后来改名为瓦腊纳西;达嚫,“达嚫”是“南方”的意思,所以此国的全名应为“南憍萨罗国”,其古代疆域包括现今纳格浦尔以南的钱达全部及其以东的康克尔一带地区。

古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2500年至1500年之间创造了印度河文明。已知的最古老的印度文明是公元前第三千纪的印度河流域文明,通常以其代表遗址所在地哈拉帕(在巴基斯坦西旁遮普)命名,称为哈拉帕文化。哈拉帕文化在达到相当发达和成熟的情况下,由于至今不明的原因而衰落以至最终彻底消失。

取代哈拉帕文化的是由西北方进入印度的雅利安人带来的新文化体系。公元前1500年左右,原居住在中亚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进入南亚次大陆,征服当地土著,建立了一些奴隶制小国,确立了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兴起。公元前四世纪崛起的孔雀王朝统一印度,中世纪小国林立,印度教兴起。这一文化(有时以其圣典的名字称为吠陀文化)是古典印度文化的起源。种姓制度在这时大概已经出现。这一历史时期是所谓的列国时期,因为佛教产生于这一时期,也常称为佛陀时期。列国时代的印度精神生活十分活跃,出现了许多哲学或宗教流派,其中影响最为久远的即是佛教和耆那教。

1600年英国侵入,建立东印度公司。1757年沦为英殖民地。1947年8月15日,印巴分治,印度独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国成立,为英联邦成员国。

印度是南亚地区最大的国家,面积为298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7位。印度的人口为13.26亿人(2016年),是世界上仅次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二人口大国。印度的种族有五个主要类型:尼格罗人(the Negroids)、原始澳大利亚人(the Proto-Austroloids)、地中海人(the Mediterraneans)、迪纳拉人(the Alpoinarics)以及印度土著人。

印度的语系主要有印欧语系、汉藏语系、南亚语系、德拉维达语系。语言复杂,大约有2000种语言,其中55种有自己的文字和文学。官方语言是印地语。

印度的每个宗教在次大陆都有它的信徒。整个印度次大陆遍布无数美丽的庙宇、雄伟的教堂、宏大的清真寺、香火旺盛的佛教寺庙、犹太教堂和拜火教寺院。印度西部商业特大都市孟买可以说是印度宗教、民族、语言多样性的一个缩影。市内除了以上各教的庙、堂外,还有著名的亚美尼亚教堂、神道教庙和大同教庙等。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五世纪的古印度,其教理影响了世界哲学,其教法传遍了东亚、东南亚及南亚诸国。然而就是如此伟大的宗教,在经历了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后,却从其发源地印度灭亡了。

佛教在印度为何会灭亡?其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两点:一是佛教自身为了迎合印度的外道,结果也变成了与外道合流而使自己融入于印度教中。二是伊斯兰教军队的屡次入侵与彻底摧毁,而使佛教没有了容身之地。

印度大乘佛教发展到后期,是密教的时期。密教大量采用了婆罗门教的仪规和形式。从大乘佛教对入世的融合思想来说,这并不是什么过错,也是佛教自我发展的一种方法。但是密教在这个融会的过程中却偏离了方向。它过多的流于繁琐的仪式,一些密行修持的方法,成为邪师们放纵自我的借口。最终,它失去了信徒的拥护和敬仰。

大乘佛教的自由思想,原本出于佛教完善自我而逐步兴起。然而自由的思想,即需要人为努力的把握,不使其偏离正途,但密教“承固有之倾向而流于极端者有之,融摄外道者有之”。最终,使得佛教在印度画上了句号。

当然,密教的滥觞只是一个标志。在印度佛教末期,还有众多内部的问题。例如,比丘自身学识开始退步,并脱离大众。作为专职的佛教弘传者,应当有相当的佛学造诣,足以指导世人。早期的大乘佛教兴盛,无不与优秀的大师们住世有关。如弥勒、龙树等时期。而精湛的学识更需要以平易的方式流传于众。当印度末期之佛教,论理务琐屑玄谈,供少数者之玩索,已失去了佛教之救世精神。佛教“于教内大成其哲学的教理,表面上虽然表现得很辉煌,但其反面亦正意味着佛教渐渐自从民众游历出去的结果。”(明石惠达《印度佛教史略》)脱离了最基本的大众,即脱离了佛教发展的基础,失去了根基。

就佛教外部的影响而言,印度教的兴起直至伊斯兰教的入侵是直接使印度佛教灭亡的原因。约九世纪开始伊斯兰教军队开始不断入侵印度,到了十一世纪,波罗王朝末期及斯那王朝时代,伊斯兰教军队更加深入,终将佛教的最后据点之东印一隅,也被一扫而光。于是,密教的大师星散,多经克什米尔诸地而避入西藏,部分则逃至尼泊尔一带。硕果仅存的那烂陀寺,也只剩下七十余人。不久王室改宗伊斯兰教,未逃出的佛教徒,不改信伊斯兰教,便入于印度教,公元十二世纪末,佛教便在印度绝迹了。

1950年4月1日中印建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