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

法显等翻越葱岭以后,就进入了北天竺,到了陀历国。陀历国故址在今克什米尔西北部印度河北岸达尔德斯坦的达丽尔。后又到了位于巴基斯坦斯瓦特河流域的乌苌国;当今称为斯瓦特的宿呵多国;故地在斯瓦特河与喀布尔河交汇处的犍陀卫国;在今白沙瓦市西北的弗楼沙国;曾为犍陀罗首都,今为塔克西拉的竺刹尸罗国;位于今巴基斯坦北部的邦努的跋那国。

法显在巴基斯坦留下了众多足迹。

巴基斯坦,全称为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巴基斯坦”意为“圣洁的土地”、“清真之国”。

巴基斯坦位于南亚次大陆西北部,南濒阿拉伯海,东接印度,东北邻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北与阿富汗交界,西邻伊朗。巴基斯坦全国领土为880254平方公里(包括巴控克什米尔地区),海岸线长980公里。南部属热带气候,其余属亚热带气候。首都伊斯兰堡,前首都卡拉奇是全国最大城市。

巴基斯坦95%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是一个多民族伊斯兰国家。国语为乌尔都语。

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印度河文明产生在巴基斯坦境内。直至公元前2000年,生活在中亚的雅利安人来到巴基斯坦印度河流域,征服了当地的达罗毗荼人,印度河文明逐渐衰亡。此后的“吠陀时代”,雅利安人的政治中心开始向东转移到印度。

法显游历巴基斯坦时,值鸠摩罗.笈多国王时期,笈多王朝颇为兴盛。佛教尚未衰落。虽然现在巴基斯坦是伊斯兰国家,但佛教遗迹尚存,精湛的犍陀罗艺术闻名遐迩。

犍陀罗地区原为公元前六世纪印度次大陆古代十六列国之一,本部在今巴基斯坦北部印度河与喀布尔河交汇处的白沙瓦谷地。印度河以东的塔克西拉曾作为犍陀罗的首府,可以说是犍陀罗艺术的摇篮。白沙瓦谷地北边的斯瓦特河谷、西边阿富汗喀布尔河流域的哈达、贝格拉姆等地,也往往被划归犍陀罗艺术流派的范围。犍陀罗艺术是希腊式的佛教艺术,形成于公元一世纪,公元五世纪后衰微。孔雀王朝时传入佛教,一世纪时成为贵霜帝国中心地区,文化艺术很兴盛,犍陀罗艺术主要指贵霜时期的佛教艺术而言。因其地处于印度与中亚、西亚交通的枢纽,又受希腊——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希腊——巴克特里亚等长期统治,希腊文化影响较大,它的佛教艺术兼有印度和希腊风格,故又有“希腊式佛教艺术”之称。犍陀罗艺术形成后,对南亚次大陆本土及周边地区(含中国新疆、中国内地、日本、朝鲜等国和地区)的佛教艺术发展均有重大影响。

犍陀罗艺术是由来自于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地区的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前356—前323)东征中亚、南亚次大陆西北部地区时所带来的古典希腊文化与东方(中亚和印度次大陆)文化融合的结果。以希腊、罗马式装饰手法表现中亚和印度次大陆地区的题材,后来越过帕米尔高原流传到我国新疆西南部地区,为我国的绘画、雕刻、建筑、工艺美术带来了希腊罗马风韵。

犍陀罗艺术的主要贡献在于佛像的创造。佛教在公元前六世纪末兴起后,数百年间无佛像之刻画,凡遇需刻佛本人形像之处,皆以脚印、宝座、菩提树、佛塔等象征。一世纪后,随大乘佛教的流行,信徒崇拜佛像渐成风气,遂有佛像的创作。最初佛象乃从印度民间的鬼神雕像转化而来,而在犍陀罗地区,佛像的制作又较多地吸收了希腊式雕像和浮雕的风格。现存最早的犍陀罗艺术的佛像约作于一世纪中叶,是一块表现释迦牟尼接受商人捐赠花园的浮雕,其中佛和商人、信徒的形象皆用当地流行的希腊风格表现,仅佛头部雕有光轮以显示其神圣。其后表现佛从诞生、布道说法到涅槃的浮雕渐多,并有圆雕佛像出现。现存最早的犍陀罗圆雕佛像出土于马尔坦,佛的脸型、衣衫皆有浓厚的希腊特色,但神态肃穆,颇具佛教精神。公元一世纪末至二世纪中叶是犍陀罗佛像制作的成熟期,这时已成功地融汇印度、希腊、波斯、罗马、中亚草原地区风格于一炉,形成独具一格的犍陀罗风格。其特色是佛像面容呈椭圆形,眉目端庄,鼻梁高而长,头发呈波浪形并有顶髻,身披希腊式大褂,衣褶多由左肩下垂,袒露右肩,佛及菩萨像有时且带胡须等。呾叉始罗城址和今巴基斯坦白沙瓦附近的贵霜王国首都富楼沙城址出土的佛像和浮雕,都是这种风格的典型代表。与此同时,犍陀罗的佛塔建筑也有较大发展,对印度原有的窣堵婆式圆塔作较大改动,基座层级加多加高,圆塔本身变为基座的一层,上部伞盖亦加高增大,从而成为高耸入云的佛塔。犍陀罗式佛塔也经中亚传入中国,和中国固有的楼阁形式结合,形成常见的多层宝塔。

巴基斯坦原是英属印度的一部分。1947年8月14日英国实行印、巴分治,巴基斯坦成为英联邦的一个自治省。1956年3月23日,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成立。

1951年5月21日,中、巴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