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结论
本文从公共外交承载载体的争论出发,发现海外华人华侨具备承载公共外交职能的特征,认同海外华人华侨是公共外交主体的观点,进而论证了华裔新生代作为海外华人华侨未来主力军,从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华侨公共外交职能承载的现在及未来的情况。因此,研究华裔新生代与公共外交承载之间的关系具有现实和紧迫的意义。
本研究运用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探讨了华裔新生代与公共外交之间的关系,发现华裔新生代具有强烈的身份和文化认同,这是华裔新生代作为公共外交主体,作为中国文化与形象的传播者的基础所在,而华裔新生代具有的自强不息、视野开阔、心态包容、自我认知清晰的特征使得华裔新生代具备跨文化传播者的显性传播能力。另外,华裔新生代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潜在影响力,这些能力的挖掘及为公共外交职能服务,将成为华裔新生代传播中国的潜在传播能力。但是另一方面,随着华裔代次的增加、当地文化包容性、华裔新生代跨文化适应策略的选择及全球化的影响,华裔新生代成为公共外交的主体并非自然而然之事,这就需要针对华裔新生代群体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公共外交素养教育。具体情形如图(结论图)所示:
本研究的结论图
我们将影响华裔新生代承担公共外交职能的因素称为噪音,如全球化影响、濡化策略等。如图所示,华裔新生代成为公共外交主体,成为传播中国形象和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传播者的传播意愿是认同基础,而传播能力则包括显能力和潜能力两部分,但不管传播意愿还是传播能力都受噪音的影响而削减,所以最终能否成为公共外交主体,则需要视三种作用力的综合作用,可用以下公式表示:
华裔新生代的公共外交主体地位=传播意愿+传播能力-噪音
虽然有研究认为华裔新生代存在对中国的发展缺乏认识,对自己的华人身份存在偏见等问题[42],但随着中国实力的提升,回母国学习发展的华裔新生代的增加,华裔新生代在对祖国的认识和身份冲突上的实际表达上与先前研究已有了很大不同。华裔新生代具备成为公共外交主体的潜力,但他们传播中国形象的效果到底如何,其是否能够取得足够的信任,信息是否能够被当地民众合理的解读,这些问题是此研究尚未涉及的,也是公共外交在跨文化传播领域中需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作者简介:
安 然,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博导,研究方向:跨文化传播、多元文化教育。广东公共外交协会第一届会员。
魏先鹏,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跨文化传播。
基金项目:
本研究系作者主持的广东省政协理论研究会立项课题“华裔新生代时代特点与公共外交职能承载研究”【编号:2012-ZX-016】的成果。并荣获第12届广东省高校统战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
联系方式:
E-mail:(安然)sieanran@scut.edu.cn
【注释】
[1][Allen C.Hansen(1989),USIA:Public Diplomacy in the Computer Age(2nd Edition),New York:Praeger,p.2.]
[2][Jarol B.Manheim(1994),Strategic Public Diplomacy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p.3.]
[3][.S.Advisory Commission on Public Diplomacy(2000),Consolidation of USIA Into the State Department :An Assessment After One Year,Washington D.C.,p.2.]
[4][美]尼古拉斯·卡尔:《公共外交:以史为鉴的七条法则》,钟新等译,《国际新闻界》,2010年第7期
[5]赵可金:《公共外交的理论与实践》,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第250页
[6]赵启正:《由民间外交到公共外交》,《外交评论》,2009年第5期
[7]赵启正:《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8]蒋蓓、伍慧萍:《德国对华公共外交:以“德中同行”活动为例》,《欧洲研究》,2011年第4期
[9]贾付强:《公共外交研究:理论、实践及不足》,《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2年第2期
[10]Glassman J.Speech at the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Washington,D.C.,July2.2008,http//:www.america.gov/st/texttransenglish/2008/July/20080702123054xjsnommis0.3188745.html
[11]Ross C(2003).Pillars of Public Diplomacy.Harvard International Review,Summer,p22
[12]Tuch H N(1990).Communicating with the World:US Public Diplomacy Overseas.New York:St.Martin’s Press,p3
[13]Dizard W Jr(2004).Inventing Public Diplomacy:The Story of the U.S.Information Agency.Boulder:Lynne Rienner Publishers,p4
[14]Ross C(2003).Pillars of Public Diplomacy.Harvard International Review,Summer,p22
[15]胡锦涛:《在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9年07月21日
[16]金正昆、臧红岩:《当代中国侨务公共外交探析》,《广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17]转引自邓三鸿、许鑫:《近10年国内华人华侨研究状况——基于CSSCI的分析》,《东岳论丛》,2011年第11期
[18]金正昆、臧红岩:《当代中国侨务公共外交探析》,《广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19]Glaser,B.,& Strauss,A.(1967).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Chicago,IL:Aldine
[20]orbin,J.,& Strauss,A.(1990).Grounded theory research:Procedures,canons,and evaluative criteria.Qualitative Sociology,13
[21]同上
[22]Lofland,J.,& Lofland,L.H.(1995).Analyzing social settings:A guide to qualitative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Wadsworth:Belmont,CA
[23]Rossman,G.B.,& Rallis,S.F.(1998).Learning in the field:An 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research.Thousand Oaks,CA:Sage
[24]Rossman,G.B.,& Rallis,S.F.(1998).Learning in the field:An 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research.Thousand Oaks,CA:Sage.p18
[25]Glaser,B.,& Strauss,A.(1967).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Chicago,IL:Aldine
[26]代帆:《论海外华侨华人的认同》,《嘉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27]Branscombe,N.R.,Schmitt,M.T.,& Harvey,R.D.(1999).Perceiving pervasive discrimination among African Americans:Implications for group identification and well-being.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77,135-149
[28]Schmitt,M.T.,& Branscombe,N.R.(2002).The meaning and consequences of perceived discrimination in disadvantaged and privileged social groups.In W.Stroebe & M.Hewstone(Eds.),European review of social psychology,Vol.12(pp.167-199).Chichester:John Wiley & Sons
[29]Berry,J.W.(1980).Acculturation as varieties of adaptation.In A.Padilla(Ed.),Acculturation:Theory,models and some new findings(pp.9-25).Boulder:Westview Press
[30]Berry J.W.(2008).Globalisation and accultur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32,8-336
[31]赵启正:《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32]转引自李德芳:《全球化时代的公共外交》,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第15页。
[33]单纯:《海外华人经济研究》,海天出版社,1999年版,第249页。
[34][美]约翰·奈斯比特:《亚洲大趋势》,外文出版社,第13-14页。
[35]茅根红:《海外华侨华人世界的新变化及其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影响》,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第22-26页。
[36]曹云华:《变异与保持一一东南亚华人的文化适应》,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年,第4页。
[37]McLuhan,M.(1962).The Gutenberg galaxy.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38]McGrew,A.(1992).A global society.In S.Hall,D.Held,& T.McGrew(Eds.),Modernity and its futures(pp.1-102).Cambridge:Polity Press
[39]单波:《跨文化传播的问题与可能性》,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
[40]转引自单波、石义彬:《跨文化传播新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4-25页。
[41]详见苏国勋、张旅平、夏光:《全球化:文化冲突与共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28-32页。
[42]转引自茅根红:《海外华侨华人世界的新变化及其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影响》,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第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