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内容的结构及其应用
在实践意义上,“无内容”和“无意义”两大认识误区“节省”了内容的深度加工成本,确实使得公共外交活动的开展更“容易”、更“有效率”。但这就导致了公共外交实践中内容运用的简单化和随意化现象非常普遍。在效果层面,这些扁平、碎片化的内容一方面难以形成影响态度、触及心灵的有效交流,另一方面也难以在横向的众多行为主体之间和自身纵向的多次实践之间形成合力和持续积淀,结果往往事倍功半。常见的现象是,原封不动地向外国人展示各种中国元素,现场热热闹闹,过后便归为沉寂。如,很多外国人认为,在中国人人都会功夫,但却对中国人是否友善毫无概念;在巨大投入和真诚努力之后,却遭受误解甚至反对,如前述中美市长对话案例及我国在非洲遭遇民间抵制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