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的满月

The Full Moon At Xinglong
兴隆的满月

“这脚一定要踩稳”,我盯着斜下方一个满是积雪的平台对自己说。平台只有半米宽,离我一步之遥,旁边就是陡峭的山坡。我半蹲着身子,双手攥紧草根,左脚用力扎进雪里,右脚一迈,成功地踏了过去。下山后我回过头看了看那条蜿蜒向上的雪路,我爬了两次都没能成功,只好无奈地摇摇头。这是2019年12月的一天,在河北兴隆县三义村东北方的一个小山附近,我从北京开了3个小时的车来这里考察机位,为第二天拍摄月升做准备。我如此兴师动众是有原因的,因为这次月升确实非同一般。

兴隆县隶属河北省承德市,位于北京的东北,燕山山脉的主峰雾灵山的南麓。兴隆县城以东十几公里的山上有一个著名的地方——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兴隆站建在一座小山头上,于20世纪60年代竣工,是国家天文台恒星与星系光学天文观测的基地。站里先后建有9台大型光学望远镜,其中LAMOST(也叫郭守敬望远镜)和2.16米望远镜位置比较靠近山头西南的边缘,若是驾车从县城沿着G112国道一路往东,远远就能看得见。一个月前我第一次在国道上看见这两台望远镜的时候,马上就意识到这是一个绝佳的月升地景,后来在App里做了一下模拟,发现附近山体的遮挡严重,只有新年前后最偏北的那两个满月前后才能找到合适的拍摄机位。这么看来马上临近的这次满月恰恰就是个机会,所以我在App里认真选了三个备选机位,并且决定拍摄的前一天去现场熟悉一下地形。第一个机位就在那座小山的山顶,结果我爬不上去。

45 我在巧摄App里标记的机位

在去往第二个机位的路上,我意外发现在三义村东边国道上有一个桥头貌似不错,停好车后我下来看了一下环境,感觉特别棒。这里离天文台差不多1公里,可以清楚地看见山顶的两个望远镜,说是望远镜,其实就是两栋巨型的建筑。左边的建筑有个白色的圆顶,内部是2.16米光学望远镜,在它右边稍远一点就是LAMOST。

LAMOST的全称是“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分为左右两个部分,左边也是一个圆顶建筑,用来容纳可跟踪天体运动的定天镜;右边是一个倾斜向上的巨型筒状建筑,由一低一高两座楼共同撑起,巨筒向下对着定天镜的圆顶,向上对着天,筒里是LAMOST的主镜。我与两个望远镜之间没有村庄,也看不见任何电线,视野特别好。这里唯一的不足在于太靠近柏油路,往外不到一米就是沟,不过拍摄的时候稍微留意一下车辆就行了,不是什么大问题。看好环境之后,我拿出手机打开App确认这个地点,然后皱起了眉头。因为从这里看去,月亮会从LAMOST巨筒的右侧升起,而不是在两个望远镜之间,角度差得有些远。我只好遗憾地回到车里,按原计划继续去寻找第二个机位,却在心中默默记下了这个地点。

第二个机位离得不远,就在三义村后面的山顶,我在山下一个大型的电厂外停好车,远远看见上山的路没有多少积雪,便开始往上爬。刚开始确实不难走,但一会儿走到山的阴面,路上的积雪就变多了。不过这条路的坡度比之前那座山要缓一些,所以我四脚并用最后终于爬到了山顶。山顶是一大片梯林,有四五层平台,种的全是栗子树,平台之间堆着厚厚的栗子壳,一脚下去快没到了膝盖。我艰难地爬了几层平台总算来到最高处我标记的机位,却发现前方有一片树林,不偏不倚正好挡住了天文台的方位,这在App里是无法预知的。我擦了一下额头的汗,一屁股坐在栗壳堆里,看着薄云在远处的群山上萦绕,大脑一片空白。不过这是没办法的事情,我瞥了一眼手表,还有时间去瞅瞅第三个机位,所以就决定下山。“上山容易下山难”是一句真理,尤其是在雪路上,尽管我每一步都很小心,但刚才的体力消耗还是让我吃了亏。在一个稍陡的斜坡处,我右脚没踩实,然后整个人坐在雪坡上开始往下滑。好在我当时重心很低,路边又有不少矮树和杂草,我抓了两下后就停住了。但在这之后我心里反而轻松了许多,因为很难想象我扛着一身设备,两手再拿着脚架,在月升后的黑夜里下山会发生什么,所以我不再去纠结那片树林,集中精力走好每一步,最终安全地回到了山下。

46 在第三个机位做的模拟

我振作精神,来到三义村南边G112国道的对面,这是我标记的最后一个备选机位了。这边的山坡很平缓,坡上也是梯林,种的全是果树,我爬了一层平台后就来到了机位。从这里望向天文台,可以躲开下层平台的树杈,但回避不了三义村的电线和电塔。不过这里的角度还不错,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了,就这样当天的考察结束,我启程返回了北京。

次日下午我直接来到第三个机位,架起600毫米的长焦和4SE望远镜,做好了拍摄延时的准备。当天万里无云,却狂风大作,温度低于零下10摄氏度,两个相机陪着我在风中瑟瑟发抖,与我一起坚守着。我们坚持到了日落,看到地影渐渐吞噬天文台下方的山坡,看到两个建筑表面由金黄变得刺眼再逐渐黯淡;我们看到天边渐渐泛出粉红色,那是地球影子的边缘,俗称美丽的维纳斯带;我们看到月亮从2.16米望远镜圆顶后面冒出头来,在两台望远镜中间变成圆月然后升起,穿过一根根电线后闪闪发光。这些画面让我激动不已,冻透了的双脚不停地剁着地面,而两台相机也好像有了生命一般,“啪嗒啪嗒”兴奋地叫个不停,将这些美丽的瞬间全部都记录了下来。但那些讨厌的电线,尽管后期用软件都擦除了,在我心中一直是挥之不去的阴影,暗示着这并不是一次成功的拍摄。

47 2.16米反射望远镜与月升

48 维纳斯带月升

终于完成了一个心愿,拍摄了国家天文台兴隆站的月升。但这个延时制作得比较痛苦,仅擦除电线就用掉了一天一夜的时间。

好在上天很快就给了我一次弥补遗憾的机会,一个月后,2020年第一次满月的前一天,又是个大晴天,我又回到兴隆去实现未完成的心愿。这次我和拍月小王子郑老师、星缘山风队的拍月大神汤波,还有精通星空、极光、水下、野生动物摄影——年纪轻轻却成绩斐然的女摄影师Tea-tia,一起来到三义村国道边的那个拥有绝佳视野的机位,爽快地拍了一次从LAMOST后面穿过的满月升。这台由我国自主研制的望远镜,不久前刚帮助国家天文台的研究团队发现了迄今为止质量最大的恒星级黑洞,让我们在这个时候拍摄LAMOST显得格外有意义。月亮出现的时候我们都欢叫起来,引得路过的车辆纷纷慢下,摇下窗户也和我们一样看向月亮。只见它在LAMOST的背后,沿着镜筒倾斜而笔直的边缘,缓缓却坚定地向上爬着,最后飘进粉色的维纳斯带里。没有云和讨厌的电线,只有银白而耀眼的月光,洒在小山上、小路边、梯林间和栗树旁。

49 拍摄时的花絮

50 LAMOST月升串

8倍速的月升,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画面中是著名的郭守敬望远镜。月亮冒出头来的一刹那,美得像童话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