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追“新智”彗星
七追“新智”彗星
2020年夏天,一颗名为NEOWISE的彗星(编号C/2020 F3或称为“新智”彗星)成为天文界最火热的一个目标,由于在它之前的两个具有大彗星潜质的彗星双双夭折,因此它也并未被大众看好。但黑马就是在出其不意的情况下脱缰而出的,当“新智”突然出现在夜空时,所有人都感到意外,并因它与日俱增的亮度而变得狂热起来,这其中自然也包括我。从7月初开始,我在十天之内从北京往返了四次内蒙古,驾车跑了几千公里的路程,拍下了很多与“新智”彗星有关的照片。
7月7日凌晨,北京故宫西北角楼
在我以往的经历中,彗星总是很难拍的,所以一开始对于这颗逐渐热门的网红彗星并没有抱太大希望。当大家都议论北半球可以拍摄这颗彗星的时候,正好新冠疫情也有了好转,因此我拿起久久未碰的设备,准备试一试。7月7日凌晨,我与老友闷闷儿、肉堆以及郑老师相约在筒子河,守望着景山公园后面的星空。前一夜刚下过雨,北京的空气不错,即使隔着口罩也是沁人心脾。这样的天气能见度自然不错,肉眼可见的星星比平时都多,御夫座的五车二在景山万春亭上方闪耀,按照软件预报,彗星会在它的左下方出现。当我们在晨光中清晰地拍到“新智”彗星的小尾巴时,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虽然天很快就亮了,彗星如昙花般一现,但之后的每一天它都会越来越亮,按照目前的亮度,将来会很值得期待。
02 万春亭与彗星
7月8日凌晨,北京密云望京台
第一次“新智”彗星的成功拍摄让我们都上瘾了,所以第二天我们又出门进行了一次尝试。这次去的是北京北部的山区,目的是躲开城市的灯光拍摄一些彗星的细节。当天的空气质量有所下降,天边有薄薄的雾霾,即使在怀柔和密云的山里也能感觉到地平线上方是白茫茫的一片。不过最终我们依然很轻易地拍到了目标,这也让我对这颗彗星的亮度有了新的认识。
03 彗星从望京台的山上升起
7月9-10日,内蒙古正镶白旗明安图太阳观测基地
两次拍摄让我对“新智”彗星有了更多的想法,当时最想拍的是彗星与天文仪器的组合,因此在看好了天气之后,我和星空摄影师叶梓颐相约,前往400多公里之外的明安图太阳观测基地,同行的还有她的同事天淳。我们差不多中午出发,傍晚赶到,一下午头顶的云量都不小,在淅淅沥沥的雨中穿行着。幸运的是日落前太阳露了面,让我们遇到了美丽的彩虹和火烧云。
04 日落时的彩虹
05 星空
06 雷暴与天线
入夜后月亮在多层包裹的云里缓慢下了山,银河与我们短暂见了面,木星与土星刚刚变得耀眼,便很快就被云挡住。云图依然显示夜里会晴天,可眼前的情况让我们都很不安,因为我们看见西北方向地平线上出现了密集的闪电,而且看样子那片雨云正朝着我们的方向移动。既来之则安之,我们没有放过天上的一切变化,准备用相机把它们都记录了下来。午夜前后,雨云压到了观测基地的头顶,先是扑面而来的狂风,然后便下起了大雨。我们在下雨前的最后一刻收了相机,挪到办公楼的屋檐下继续拍闪电。
07 一群闪电的叠加
闪电与流星雨的拍摄方法略有不同,流星雨是高感光大光圈短曝光,但闪电比流星要亮很多,因此要收一些感光和光圈以免瞬时过曝,同时放慢快门来保证地景的清晰。当晚下了一夜雨,一直到日出时才放晴,拍摄彗星自然是失败了。但因为拍到了很多射电望远镜天线和闪电照片,因此也算不虚此行。
08 日出
前两天与叶子一起去明安图太阳观测站追彗星,但草原的天气却又一次跟我们开了个大大的玩笑,本来晴朗的夜空变成了火烧云、彩虹、闪电、雷暴的演出。这是我彻夜拍摄的十几个延时的集锦,以纪念这次没有彗星的彗星之夜。
7月13-14日内蒙古正镶白旗明安图太阳观测基地
内蒙古的天气琢磨不定,但我还是准备再去明安图试一次。7月13日的云图不错,因此我和郑老师一起,出发拍摄心心念念的射电天线与彗星。我们下午出发,连夜来到观测基地大门外的路边,在我们几十米之外就是一台巨大的二十米射电天线。漫天的繁星让我们心情舒畅,但天线后面的低空有一点云,晴天率超过了95%。我们都捏了一把汗,这样的天气对于拍银河来说丝毫没有影响,但拍摄彗星需要极其晴朗的低空,而目前低空黑压压的一片,没有透出半颗恒星,一切都不太明朗。天亮前的两个小时里,我们终于从云缝里看见了“新智”彗星的尾巴,彗星仿佛与云层和曙光在赛跑,彗核在条纹状的云层里时隐时现,我们抓住机会拍到了预想的构图,才长吁了一口气,这次总算没有白跑一趟。
2020.7.14内蒙古明安图太阳观测基地彗星观测彗星升起的时刻,有追逐的人在远望。
09 彗星与20米天线
7月14日北京怀柔河防口长城
彗星运行的速度很快,因此拍摄的时机和方位也在不断变化。从第一次在角楼拍摄“新智”彗星算起已经一周了,它不断向西北移动,凌晨出现的高度越来越低,却相应地在傍晚越升越高。等到7月中旬的时候已经可以在日落后西北天边看见它了。从明安图回来的当天,也许是因为还沉浸在成功拍摄的喜悦中,我一点也不觉疲倦。便于当天傍晚又约了好友Tea-tia和她弟弟修铨,来到北京怀柔拍摄黄昏时的“新智”彗星。我们选择的地景是河防口长城,拍摄地在某个村的采摘园附近。我们在采摘园的栏杆外,用三脚架倚住栏杆,长焦镜头从栏杆缝里伸进去,瞄向远处山脊上连绵的长城。虽然有讨厌的电塔电线,虽然有从地面射向天空的光柱,但我们还是成功拍到了黄昏的彗星,它的角度更加倾斜,更适合横构图的照片。
10 长城上的彗星
7月15-16日内蒙古赤峰乌兰布统草原
首次在黄昏的拍摄让我感觉这才是拍摄“新智”彗星最佳的时机,因此约了大家去内蒙古的乌兰布统草原。乌兰布统有世界级的星空以及完美的自然景观,我们常去的地方叫透风沟,那里草坡此起彼伏,坡上还有零星的孤树,很适合拍摄星空人像。这次我们一行六人,除了我还有民族文化宫的晓娟、供电局的大庚、北京晚报的白继开老师、外交学院的郑老师以及中行保险报的小丁,各行各业的摄影爱好者齐聚几百公里外的乌兰布统,赶到透风沟的时候太阳就要落山了。好在我们对附近的环境比较熟悉,很快便找到了满意的机位。我们选了两棵在草坡上的树,让大庚和晓娟在树下做模特,其他人把机器架在几十米外的草丛里,镜头对准他们以及远处缓缓下落的“新智”彗星。当晚前半夜没有月光,日落后很快就进入黑夜,在乌兰布统的暗夜环境下,“新智”彗星展现出我们从未见过的样子,耀眼的彗核光芒四射,长长的彗尾甩出老远,甚至在100毫米焦距的镜头里都爆了框。唯一的遗憾是彗星临近落山的时候又被一层低空云遮住了彗核,让这次拍摄美中不足。不过彗星只是短暂沉到地平线下方几个小时,凌晨时它还会在东边再次升起,因此我们来到另一处朝东的草坡,一晚上拍了两次彗星。
11 彗星与20米天线
12 彗星与我们
浪漫的彗星之夜
2020.7.15-16,乌兰布统草原上浪漫的彗星之夜。
7月18-19日内蒙古察哈尔右翼后旗土牧尔台
乌兰布统的拍摄经历有一点点遗憾,那就是没有在黄昏拍到完整的彗星,但这个遗憾两天后就被我们弥补了。临近7月下旬的时候,农历恰逢月末,锡林郭勒盟遇到了一次入夏后难得的大晴天。我们没有放过这次机会,经过千里跋涉来到乌兰察布,体验了一次难忘的拍摄经历。这次白老师与小丁各自带了家人,还有两位新朋友,以及王骏和出差归来的闷闷儿及肉堆。
13 我与大彗星
14 气辉中的彗星,离子尾清晰可见
我们在乌兰察布的四子王旗找到了一个偏僻的高点,紧邻着一片石头山,这里的地形也比较丰富,有距离适中的石堆来拍人像,也有那种远及天边、适合用广角拍摄的草场。老白的朋友带来了两台望远镜,并把它搬到石堆上做前景,于是我用85毫米的镜头拍了一组彗星、望远镜的自拍照,算是拍摄“新智”彗星以来最满意的照片。肉堆和闷闷兴奋到不行,他们自从在北京与我拍了两次彗星之后就去江南出差了,那时彗星还是长焦镜头里的小扫帚,而今中短焦镜头的画面都快要被它装满,亮度也是亮到肉眼可见。这当然不是因为彗星本身发生了变化,而是因为彗星更靠近地球、更远离曙暮光,且拍摄地的夜空环境更好的结果。
这次出行是我7次拍摄“新智”彗星以来最满意的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从那之后要么天气不佳,要么月相不合,等到一切都合适的时候,“新智”也离我们远去了,据说它下次再接近地球需要等到7000年后,这么看来应该算是永别。10天内几千公里的跋涉确实比较辛苦,但能与它邂逅7次,也算完成了一个小小的心愿。希望“新智”彗星一路平安,7000年后与我们的后辈再次相见,也希望在我辈的生命里多一些让人如此难忘的彗星。那还真说不定,因为宇宙总给人们惊喜,让我们充满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