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澳印象
西澳印象
89 尖峰石阵和南天银河
2019年7月,我随家人来到西澳大利亚,在那里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假期。西澳是澳大利亚最大的一个州,面积相当于西欧的大小。它濒临印度洋和南大洋,海岸线长达12500公里,地广人稀,有很多沙漠、盐湖以及世界级的自然奇迹,也是澳大利亚最富有原始自然景观的地方。但我行程的一半在西澳的西南部,属于冬季温和多雨的地中海式气候,据说这样的天气一直要到8月之后才能有所好转,所以我短短十天的行程里能有几次机会拍到星空,还真是个未知数。
珀斯的阴雨印证了我的担忧,太阳每天都在和我们捉迷藏,一会儿晴一会儿雨的天气似乎是这里的常态。路上的行人好像也适应了这样的情况,少有几个人带着伞。我们在珀斯停留了两晚,直到第三天离开城市往北行进了两百公里之后,才驶出雨云。还有一个好消息,根据云图的预报,我将在行程中唯一计划拍星的景点遇到一次彻夜的晴天。
这次行程我只做了一个拍星计划,就是去拍摄南邦国家公园内的尖峰石阵(Pinnacles)。尖峰石阵位于珀斯以北260公里,是整个西澳大利亚州最知名的景点之一。我最早是从女星空摄影师Tea-tia的照片里得知的这个地方,她在珀斯读书,但此时人在国内,从她的照片中可以看出,尖峰石阵的地貌非常独特,很具辨识性。尖峰石阵在太古时代曾是一片原始森林,在漫长的地质变迁中,森林先是沉入海中变成化石,然后又随着隆起的海底浮出水面,再经过雨水和风的长年侵蚀,最后在沙漠里风化成数千个石笋形态的石灰岩柱。这些石柱遍布公园内的各个角落,大的高达5米,小的却只有10厘米。有些石柱风化程度较轻,顶部比较平整,也有的风化很严重,顶部尖尖甚至分叉,但大多数都是上窄下宽的锥体,并在根部周围的地面上堆积着大量手指粗细的石灰岩。公园内有土路可供车辆通行,下车后也可以在石柱间步行穿梭,这种近距离接触的感觉很棒,像是巨人游走在小人国的山林里一样。
公园夜间也对外开放,因此我早上勘查好地景之后,傍晚又回到了公园内,为晚上的拍摄做准备。在尖峰石阵里找拍星的前景并不难,这里有很多自然凑成一群的石柱,要么并排而立,要么像开会一样围在一起,都是很好的构图元素。我身边不远有一个石柱群,几块石柱紧紧围在一起,让我想起了佛祖的手掌。我把脚架放在“手指”当中的地面上,脚架的高度调至最低,再将相机接上鱼眼镜头仰面向上。夜幕降临后,半人马座的几颗亮星高高地闪耀着,银河越来越清晰,银心既完整又明亮。大自然对南半球的眷顾,也让我既羡慕又嫉妒。我趴在地上查看相机屏幕,发现银河和石柱全都被收纳在鱼眼镜头的画面里,这样的构图让我很满意,便调整参数开始了第一段延时的拍摄。
90 半人马座
这次出行我还带了一枚EF 85 F1.2的镜头,目的是拍摄南天星空的另一个标识性天体——大麦哲伦星云。大麦哲伦星云又叫大麦哲伦星系,它和小麦哲伦云一样都在南天极附近,因此对北半球绝大部分地区来说都是不可见的。大麦哲伦星云是银河系的伴星系,天文学家目前已经在其中发现了60个球状星团、数百个行星状星云以及数十万计的巨星和超巨星,所以它在夜晚是非常明亮的天体,甚至连月光都难以遮挡它的光辉。大麦哲伦星云的可视面积很大,相当于200多个满月之和,用85毫米这样的中焦镜头拍摄很合适。而且我带的这支镜头有1.2的大光圈,这也能极大缩短曝光的时间,使得拍出来的延时视频节奏会比较舒缓。大麦哲伦星云在地平线上的高度并不高,视线相对较平,因此我在公园里来回溜达,寻找适合它的地景。我要找的是适合在50米之外的距离拍摄的大型石柱,因为中焦大光圈的景深比较浅,需要较远的距离才能尽量把大麦哲伦星云与石柱同时拍摄清晰。我最终选中了一排平行而立的石柱,每根都在3米以上,有四五根,像狐獴一样前后站成一排。透过相机曝光可以看见石柱后面位于地平线上方的少量云雾,在光污染的照射下显得有些亮。不过这对我的拍摄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因为大麦哲伦星云的轨迹是从石柱上方经过的,那个高度的星空还算比较干净。
91 大麦哲伦星云
这一晚的拍摄比较成功,前半夜公园里偶有一些车辆经过,总体来说没有受到打扰。后半夜海风中湿润且温暖的空气在沙漠的地表上凝结,让我的镜头蒙上了一层水雾,影响了我的几段延时,除此之外一切都很顺利。凌晨月出之后,尖峰石阵里的景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石柱面向月光的一面被照亮,地面上出现了一条条长长的影子,每个石柱两侧的凹凸表面上都呈现了明显的分界线,让它们的结构更加立体。
尖峰石阵是一个让人寻味的地方,我相信在这片公园里一定有很多可挖掘的地景,广角和长焦机位都非常适合。一晚的拍摄实在是走马观花,将来如果有机会再来的话,我一定还会有更多的收获。随后的两天里,我们从西澳的中部经过珀斯折回到西南部,又回到了多雨的地中海式气候。一连几天的阴雨已经让我对剩下的行程不抱什么希望了,但幸运的是,云图突然发生了变化,让我在回程之前又遇到了一个晴夜。
当时我住在西澳南部的巴瑟尔顿,除了靠近城市的巴瑟尔顿栈桥之外,对适合拍星的地景并不了解。好在Tea-tia对这附近比较熟悉,她向我推荐了附近一个叫舒格洛夫岩(Sugarloaf Rock)的景点,我看了她拍的美图之后,决定就去那里试试运气。舒格洛夫岩直译的意思是甜面包岩石,在西澳西南角的立文-纳多鲁利斯角国家公园的最北端,是一块被海水环绕的巨大花岗岩岛。我白天没有去过那里,因此对附近的路一点也不熟悉。夜里三点左右,我跟着导航来到景区停车场,停车场在悬崖边,只有海浪拍打礁石的巨大声响,却看不见海的踪影。我沿着一条不起眼的小径一路下坡走到了海边,眼前出现了礁石滩,这些礁石都有半人高,而且高低不平,我打开头灯努力向更远处张望,除了空气中弥漫着的飞沫之外什么也看不清,更别提所谓的舒格洛夫岩了。我静静地站在原地倾听了一会,感觉左边的海浪声比较凶猛,猜想那应该就是海水拍打巨岩的声音,因此决定朝那个方向走去。我左手抓着两支三脚架,右手空出来扶着礁石,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前迈进,礁石很滑,眼前又全都是飞沫,因此走得比较辛苦。每走几步,我就停下来一会儿,关掉灯顺着海浪声在黑暗中找寻巨岩的影子。也不知道走了多久,我终于隐约看见前方不远处有一个模糊的黑影,看形状十分接近照片上的样子,这就是舒格洛夫岩给我的第一印象。看到巨岩让我很受鼓舞,手脚的动作也变得坚定起来了。我麻利地爬上了一块较平整的礁石,在这里支起脚架,通过试拍来确定距离和方位。
92 巴瑟尔顿酒店的星空
这晚的天气非常晴朗,海面上几乎没有云,我和巨岩的距离刚刚好,银河在它身后很高的位置正慢慢下沉,我估计还有至少两个小时的拍摄时间。在巨岩右面目测几公里远的地方,有一道周而复始不停旋转的亮光,那是纳多鲁利斯灯塔,由于距离太远,它对我并没有太大影响。我在脚下找了一块平稳且坚固的礁石,用半高的脚架支起相机开始拍摄银河下沉的延时,然后走到一块位置好但坡度较大的礁石上,用另一台相机接片。可能因为礁石太滑了,拍摄的过程中脚架带着相机和镜头突然倒向一边,幸亏我及时抬起一条腿挡了一下,相机和镜头才没有重重摔在地上,但我却因为重心不稳而跪倒在地。索性我和设备都没有什么大碍,手在撑地的时候被礁石划破了点皮,脚架的一条腿摔得有点不太好使,倒是勉强能坚持这次拍摄。这次意外之后我变得分外谨慎,双脚如磐石般踩稳礁石,能不动绝对不动。接完片后,我把这幅受伤的脚架缩短到低位,让这套设备也拍摄延时,然后自己跑到另一块较高的礁石上坐着休息。银河与巨岩在黑暗里越来越清晰,相比之下我的两支相机工作灯反而显得越发刺眼了。
突然一道光从我身后一扫而过,我立即回头查看,只见在几十米远的悬崖边有两个小小的身影,灯光就是来自他们的方向。我此时的视力很好,能清楚地看见他们手中的脚架,所以这应该也是两个拍星的同好。他们站的位置就在停车场那里,因此应该是看见了我的车,但我不确定他们是否看得见我的相机灯,以及坐在石头上的我。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他们并不知道下到海边的路,两个人看样子在悬崖边来回试探,其中一人曾走下了几米,但随后又退缩了回去。从我这里看得很明显,他们所在的悬崖虽然不高,但比我来时走的那条小径要陡峭很多,也难怪他们没有勇气往下走。又过了一会儿,他们打算再尝试一次,我也决定不再沉默,便打开灯,帮他们从下方找路。这个时候我才发现,我身后确实是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的,看样子一直可以通向悬崖顶端。我便用头灯照着路,一边走一边用英文大喊“这边走!这边走!”喊声淹没在海浪的呼啸声里,即使是我自己都听不太清。不知那两个人是看见了我还是听见了我的喊声,突然调过头迅速爬回了悬崖,然后就消失不见了。我懵了几秒,然后开始自责,也许他们认为我是来驱赶他们的吧?不过我不能离设备太远,所以只好回过头继续坐下,一边目送着木星沉入大海,一边无奈地苦笑。这件事之后那两个人就再也没有出现,但我却因此发现了一条上去的路,不用再按照原路爬礁石回去了。银河沉入海平面后,月亮也升起来了,我收拾好设备,在月光下轻盈地爬上悬崖,发现这条小路也就在顶端的时候比较陡峭,其实越往下越好走,如果不是被我“赶”跑了,那两位兄台一定能下得来。
这天的拍摄也大获成功,虽然以一副脚架作为代价,但在这里拍到的延时和照片可以说是我近年来最满意的银河作品。回到珀斯以后,我见到了刚从国内回来学校的Tea-tia,她用西澳最有名的雪蟹来招待我们,席间也跟我介绍了许多澳大利亚的拍星胜地。难怪Tea-tia如此喜爱拍星,因为无论是尖峰石阵还是舒格洛夫巨岩,都是世界级的景观及星空,这样的地点在澳大利亚不胜枚举,确实是星空摄影师的天堂。不过雨季里我能在十天里遇到两个晴天,而且收获了四段星空延时和十几张照片,我已经非常满足了。反正星空还在那里,西澳的山河也不会改变,我没走到的地方就等以后再慢慢来体会吧!
用一曲海洋主题的音乐,为您呈现本次西澳之行的延时。雨季里十天能遇到两个晴夜,夫复何求!
93 甜面包岩的银河拱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