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坐、跪、拜
年轻时候看旧戏,老百姓见官得跪着,小官见大官得跪着,大官见皇帝也得跪着,跪之不足有时还得拜上几拜,心里好生纳罕,好像人们长着膝盖就是为着跪、拜似的。为什么会有这种礼节呢?
后来读了些书,证明戏台上的跪、拜确是反映了古代人们的生活礼节。例如清末大学士瞿鸿禨的日记上就记载着清朝的宰相们和皇帝、皇太后谈话的时候都一溜子跪在地上,他们大多数人都年纪大了,听觉不好,跪在后边的听不清楚皇帝说的什么,就只好推推前边跪的人问到底说的是什么。有的笔记还记着这些年老的大官怕跪久了支持不住,特地在裤子中间加衬一些东西,名为护膝。而且不只是宫廷、官府如此,民间也是这样的。如蔡邕《饮马长城窟行》:“长跪读素书,书上竟何如?”古诗:“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后汉书·梁鸿传》说孟光嫁给梁鸿,带了许多嫁妆,过门七天,梁鸿不跟她说话,孟光就跪在床下请罪。《孔雀东南飞》:“府吏长跪答,伏维启阿母。”可见妇女对男子、儿子对母亲也是有长跪的礼节的。这到底是什么缘故呢?
原来古代人是席地而坐的,那时候没有椅子、桌子之类的家具,不管人们在社会上地位的高低,都只能在地上铺一条席子坐在地上。例如汉文帝和贾谊谈话谈到夜半,谈得很投机,文帝不觉前席,坐得靠近贾谊一些听取他的意见。至于三国时代管宁和华歆因为志趣不同割席的故事,更是尽人皆知不必细说了。正因为人们日常生活学习也罢工作也罢都是坐在地上的,所以跪、拜就成为表示礼节的方式了。宋朝朱熹对坐、跪、拜之间的关系有很好的说明。他说:“古人坐着的时候,两膝着地,脚掌朝上,身子坐在脚掌上,就像现在的胡跪。要和人打招呼,肃拜就拱两手到地;顿首呢,是把头顿于手上;稽首则不用手而以头着地,像现在的礼拜。这些礼节都是因为跪、坐着而表示恭敬的。至于跪和坐又有小小不同处:跪是膝着地伸腰及股。坐呢?膝着地以臀着脚掌。跪有危义,坐则稍安。”
从朱子这篇文章看来,宋朝人已经弄不清跪、坐、拜的由来了,所以朱熹得做这番考证。
有人不免提出疑问:人们都坐在地上,又怎么能工作和吃饭呢?这也不必担心,古人想出了办法,制造了一种小案放在席上,可用以写字、吃饭。梁鸿和孟光夫妻相敬如宾吃饭的时候,孟光一切准备好了,举案齐眉。把案举高到齐眉毛。这个案是很小、很轻的。要不然像今天一般桌子那样大小,孟光就非是个大力士不可。
因为古代人们都是坐在地上的,所以就得讲清洁卫生,要不然一地的灰尘,成天坐着,弄得很脏,成何体统?
到了汉朝后期,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家具——胡床传进来了。行军时使用非常方便,曹操就曾坐在胡床上指挥作战。后来从胡床一变而为家庭使用的椅子。椅子高了就得有较高的桌子,从此人们就离开了席子,不再席地坐,改为坐椅子、凳子了。家庭也罢,机关也罢,内部的陈设也随之而改变了。
人们的生活环境起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根据席地而坐滋生的礼节跪和拜却仍旧习惯地继承下来。坐和跪、拜分了家,以此跪和拜也就失去了原来生活上的意义,单纯地成为表示敬意和等级差别的礼节了。
由此看来不是我们的祖先喜爱跪、拜,而是由生活方式、物质条件决定的。辛亥革命以后,不止革了皇帝的命也革了跪、拜的命,不是很好的说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