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甲午海战》

谈《甲午海战》

甲午海战是中国近百年史上一件大事。在这一仗以前,1884年的中法战争,清朝打败了。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朝打败了。再前些年,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朝打败了。从1840年起,清朝政府打了一连串的败仗,丧权辱国,引起全国人民的愤怒。

清朝政府以前打了几次大败仗的敌人是当时世界上的强国:英国和法国。甲午战争呢,敌人却是方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当时世界上还没有取得强国地位的日本。这个国家和清朝政府一样,以前也是被这些强国欺侮的。但是,这一仗,却打败了当时世界上的大国。清朝政府又一次丧权辱国,除了赔款二万万两以外,还割让了领土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

中国人民从此更深切地认识了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更深刻地明白了要免于被奴役宰割的命运,只能依靠人民自己的力量,团结起来进行斗争。轰动世界的义和团运动,就是在这一连串对外战争失败,特别是甲午战争的刺激下爆发的。光绪二十六年(1900),也就是甲午海战后六年,这一年五月二十七日有个御史刘家模上了一个奏折说:方今天下强邻虎伺,中土已成积弱之形,人心愤激久矣。每言及中东一役,愚父老莫不怆然泣下。是以拳民倡义,先得人和,争为投钱输粟。倡始山东,盛于直隶,现传及各省。所至之处,人多赢粮景从,父兄莫能拴束,妻子不能阻挠,独悻悻以杀敌致果为心。

多次的对外战争失败,屈辱,“人心愤激久矣”。特别是甲午一战,痛巨痛深,非知识分子的“愚父老”——广大人民也无不“怆然泣下”,要和中国人民的敌人——帝国主义拼个你死我活了。说明了甲午之战的失败教育中国人民认清了帝国主义的恶毒贪婪,认清了清朝政府的无能腐败,丢掉了幻想,起来进行斗争。

《甲午海战》这个历史戏,真实地反映了历史情况,集中地突出地描写了当时广大人民和下层官兵的爱国热忱。虽然这一仗是打败了,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了,却通过艺术处理,刻画了中国人民和士兵的英勇斗争,和不为失败所吓倒,再接再厉一往无前地反对帝国主义的雄心壮志,从而起到鼓舞士气,激励人心的政治效果。在看了戏,读了剧本以后,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个戏是好戏,好历史戏。说是历史戏,因为戏中的历史事实是有根据的,除了方伯谦改为方仁启以外,连水手李仕茂、王国成都是实有其人的。丰岛之战、大东沟之战和刘公岛全军覆没,都符合历史实际。

说是好历史戏,因为这个戏不只是真实地反映了历史实际,还从历史实际中得出有益教训;不是简单地描画历史,而是艺术地处理历史题材,把它更强化、集中、突出了,收到了强烈的效果。这个戏对当时清朝统治者企图用退让,甚至屈辱的方法,来取得暂时的和平的妥协路线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歌颂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疑对今天的读者和观众是有很大教育意义的。

当时的日本,正在明治维新之后,新兴的资产阶级和军国主义集中力量向外发展,向北侵吞朝鲜,向西侵略中国。

清朝政府呢?这个垂死的封建统治阶级,在遭到一连串对外失败之后,不但没有从中得到教训,相反,却更加屈从于外来的压力,不但不想反抗,却反而企图用所谓“用夷制夷”的办法,想利用这一批侵略者来抵制另一批侵略者。在日本海陆进攻的军事威胁下,他们不是下定决心抵抗,用反侵略战争战胜侵略战争,而是妄想祈求英、俄、法、美等国,通过外交,恳求日本停止侵略。只要不打,赔点钱,吃点亏,什么都可以。这一派人以保守的西太后那拉氏为中心,起主要作用的是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

那拉氏从来不想抵抗外来侵略,这一年,她正六十岁,想太太平平地风风光光地过一个生日。

李鸿章是北洋海军统帅,他搞了十几年海军,这是他的个人资本,他的一帮人淮军系统的饭碗。淮军腐化的情况,他是知道的。北洋海军军官纪律废弛的情况,他也是知道的。他不想打,只要不打,赔钱、屈辱,不是他个人的事。打了,万一打败,他的资本就光了,关系到个人和淮军系统的地位。以此,从一开始,他便把希望寄托在列国调停上,求俄、求英、求法、求德,最后求美国。一味打电报给驻外使臣,一味找各国使节商谈,目的只有一个,求日本不打。甚至,在大东沟海战以后,留下来的一部分舰队,实力并未受到很大伤害,只要用几十天时间修理以后,还可一战的情况下,海军提督丁汝昌要求出战,李鸿章十分愤怒,责骂丁汝昌道:“你只要保住船,其他不是你的事!”不许出战,一直弄到日军海陆夹攻,全军覆没。

相反,也有主战派。主战派的中心人物是光绪皇帝,他要抵抗。政治上他和那拉氏有深刻矛盾,只有抵抗侵略,他才能取得一部分人的支持,当家做主。他的代言人是翁同龢和一些文人。这些人没有实力,没有兵权,也没有办法。只是通过主战作为宫廷斗争的手段。

由于那拉氏和光绪皇帝的对立,李鸿章和翁同龢的对立,李鸿章办海军,翁同龢不给钱,在甲午战前五六年,没有买过一条船,更不用说弹药了。钱是有的,用去修颐和园,办别的事去了。

正在这期间,日本大办海军,日本海军舰只新、快;炮位多、发射快。清朝的呢?军舰老、旧;大炮少、发射慢。更重要的,由于政治腐化,北洋海军也腐化了,军官纪律废弛,斗志不强。海军内部矛盾重重,提督是陆军出身的,顾问有英国的、德国的,其他国家的。军官大多数是福建人,和广东籍的军官有地域成见。军官大都贪污,扣压士兵的俸饷,引起士兵不满。后勤部门的官员贪污得更厉害,买炮弹不管口径对不对,只顾打回扣,尽买些过时报废的废品。到作战时,不是对口径的炮弹不够,便是根本不能用。

以此,甲午海战首先败在政治上。由于政治腐化,抵抗不抵抗成为宫廷斗争的手段。带兵的、有实力的,要以妥协退让求得不打;文官、无实力的,却高声喊打。等到敌人动了手,陆军入侵,海军在打沉了运兵船高升号之后,接着,用挂着美国旗的军舰逼近清军舰队,临近了才改挂日本旗,开炮轰击。大打之后,李鸿章还下令北洋舰队的任务是保船,不许出战。这样的政府,这样的领导,如何能不打败仗?

其次,才是军事的失败。北洋海军的精华是两条铁甲舰,大东沟之战,原来的阵势是摆人字形,两条铁甲舰在前。但到临战时,总兵刘步蟾怕敌人火力集中在自己这条铁甲舰上,突然改变阵势,成为半月形,把弱点暴露在敌舰的火力下,阵势整个乱了,虽然双方实力差不多,却打了败仗。

在战斗激烈时,提督丁汝昌在指挥台上,刘步蟾突发一炮,震坏了指挥台,丁汝昌受了伤,还坚持指挥。刘公岛被围,他拒绝了外国洋员其中包括美国洋员强迫投降的威胁,最后服毒自杀,表现还不错。

表现最英勇的是管带邓世昌。他带的船英勇作战,打伤了敌舰,到炮弹用尽,无法再战,便把船开足速度,直冲敌舰,被敌舰鱼雷击中,兵舰沉没,他落在海中,拒绝援救,光荣殉职。

相反,另一管带方伯谦,在护送高升号遭遇敌舰时,他仓皇逃避,挂白旗投降。在大东沟海战时,又首先逃避,撞坏了另一条兵舰。这个可耻的懦夫逃将,最后结局是被清朝政府所杀。剧中改作为人民所俘获处死,是完全可以的。

这个戏强烈地表现了正面人物邓世昌的耿直、爱国、英勇,和士兵的特别是从头到尾都贯串着深受苦难的人民群众的爱国英勇气概和一往无前的斗争精神,矛盾突出,对比鲜明,斗志昂扬,意气风发。同时也揭露了李鸿章的以妥协退让求不战,通过马四爷这个豪绅表现了清朝政府的腐败,刘步蟾的畏缩,方仁启的投降通敌,是个成功的艺术作品。

说是好戏,好历史戏,但也还有点小意见,提供参考。

甲午战争时,日本间谍在中国活动得很厉害,曾经有两个间谍被擒获处死。戏里写日本间谍活动是应该的,必需的。但是,在看了戏,读了剧本以后,似乎有这样印象,间谍活动的比重似乎太重了一些。福岛这个间谍从第一场一直到结尾,贯串着整个剧本,还夹杂有其他国家的关系。这样写,很可能使观众片面地理解成甲午海战失败,日本间谍破坏是主要因素,也很可能把政治腐化这一根本因素削弱了。以此,我设想,假如把日本间谍活动做适当的描写,把马四爷这一封建统治阶级的下层代表人物做适当的加强,通过他更多地表现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内部矛盾,似乎这个好戏会更好些,更完整些。

我再说一句,这个戏是好历史戏,不但写得好,也演得好。我希望,由于这个戏的成功,今后,会更多地出现这样的好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