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的七次下西洋
郑和出使南洋,第一是经济的原因。
明初对南洋诸国的态度,从明太祖的消极的保境安民政策,突转为明成祖的积极经营海外政策,实有其内在的原因。自太祖建国后,连年征战,北征蒙古,东南防倭,西南蕃蛮迭次叛乱,加以宫室城庙的营建,诸王就封的王府营造,国帑空虚,民生凋敝。至建文帝(1399—1402)继位以后,靖难师起,转战四年,赤地千里。成祖继位后,遂突转而向南洋发展,以国产的锦绮瓷漆,易取南洋的香药宝货。一以阻钱货的外流,一以补国家之府库,虽输入多属奢侈品,如黄省曾所记:太宗皇帝入缵丕绪,将长驭远驾,通道于乖蛮革夷,乃大赍西洋,贸采琛异……由是明月之珠,鸦鹘之石,沈南龙速之香,麟狮孔翠之奇,梅脑薇露之珍,珊瑚瑶琨之美,皆充舶而归。
而贫民博买,图之致富,国家府库,因之羡裕。严从简云:自永乐改元,遣使四出,招谕海番,贡献迭至,奇货重宝,前代所希,充溢府库。贫民承令博买,或多致富,而国用亦羡裕矣。且“夷中百货,皆中国不可缺者,夷中欲售,中国必欲得之”。反之,国库的锦绮瓷漆,其于南洋诸国亦然。沿海居民,多恃入海博易为生计,一旦禁断,无所资生,往往流为海寇。张燮云:海滨一带,田尽斥卤,耕者无所望岁,只有视渊若陵,久成习惯。富家征货,固得捆载而归,贫者为佣,亦博升斗自给。一旦戒严,不得下水,断其生活。若辈悉健有力,不肯搏手困穷,于是所在连接为乱,溃裂而出。
要解决沿海平民的生活,和消除海寇的来源,也不能不开海通商,使公私都得其所。
第二是政治的原因。
郑和之出使,负有秘密使命,郑晓说:高皇何以有海外之使也?更始也。成祖西洋之,不已劳乎?郑和之泛海,胡淡之颁书也,国有大疑焉耳。所谓大疑,《明史·郑和传》已明白指出: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1405)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
次之,自洪武末年以来,西南诸国久不通贡。成祖是一个好大喜功的英主,他要恢复洪武初年诸蕃朝贡的盛况,令海南诸国,都稽首阙下,同为王臣。所以一即位便先派中官尹庆、马彬等遍使诸国,告以新帝的登基。接着便派郑和带船队出去,有不听命朝贡者便用武力解决。
在郑和所率领的船队未出发之前二年,政府已着手大造海船,以其为下西洋取宝之用,又称宝船,或称宝舡。其承造者或为军卫有司,或为工部。后又设大通关提举司,专造舟舰,世称宝船厂。所造船,大船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中船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就第一次船队之人数计之,每船平均可载四百五十人左右。船队之组织除使臣外,有“官校、旗军、火长、舵工、斑碇手、通事、办事、书算手、医士、铁锚木艌搭枋等匠、水手、民梢人等”。平均每次出发之人数,为二万七八千人左右。军士大抵由南京及直隶卫所运粮官军和水军右卫等卫官军中临时抽调,将校亦由各卫军官中选用。当时南洋诸国大抵多奉回教,故船队中之通事多为回教徒,今可知者有会稽、马欢、仁和、郭崇礼,西安羊市大清真寺掌教哈三。郑和本人也是回教徒;亦奉佛教,受菩萨戒。其幕下书手有太仓费信,应天巩珍,都有纪行书传世。南洋诸国也有奉佛教的,故在第四次出发时,有僧人胜慧同行。前后同奉命出使的使臣有内官王景弘、侯显、杨庆、洪保、杨敏、李恺、李兴、朱良、杨真、周福、张达、吴忠、用济、王贵通诸人。将校中在锡兰山、苏门答腊两次战役中有功者,有李实、何义宗、彭以胜、林全、唐敬、王衡、林子宣、胡复、哈只、陆通、马贵、张通、刘海、朱真诸人。
郑和,云南昆阳州人。本姓马,祖、父都是回教徒。其被阉入宫,当在洪武十五年(1382)傅友德、沐英定云南时,年约十岁。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永乐二年(1404)正月初一日御书郑字,赐以为姓,乃名郑和。累擢至内官监太监。身长七尺,腰大十围。公勤明敏,谦恭谨密。姿貌才智,内侍中无与比者。永乐三年(1405)六月受命出使西洋,带领空前绝后之远征军作第一次航海壮举。
第一次船队航行印度洋,“多赍金币,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率领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分乘六十二艘长四十丈、宽十八丈的大舶,艨艟蔽天,金甲耀日。当时印度洋上海盗纵横,剽掠商旅,各国入贡的使臣也被其邀劫,这次远航,也附有肃清海盗、开通航路的使命。
自唐、宋以来,三佛齐即为东西贸易之中心。至明代仍为“诸蕃要会”。故我国人侨居者最多。在郑和未出使以前,有梁道明雄长其地。《明史》记:有梁道明者,广州南海县人。久居其国,闽粤军民泛海从之者数千家,推道明为首,雄视一方。会指挥孙铉使海外,遇其子挟与俱来。永乐三年(1405)成祖以行人谭胜受与道明同邑,命偕千户杨信等赍诏招之。道明及其党郑伯可随入朝贡方物,受赐而还。
又有陈祖义亦广东人,亦为旧港头目,船队过苏门答腊时,祖义出降,遣使入贡。一面仍为盗海上,船队回帆时,复谋邀劫,被擒伏诛。梁道明的副手施进卿以助诛陈祖义有功入朝,授旧港宣慰使司宣慰使。这是我国在海外所设立的第一个正式保护侨民的官署。施进卿是侨民中第一个为政府所任命的保侨官吏。
第一次船队于永乐五年(1407)九月返国。在海上往返之三年中,曾至爪哇、苏门答腊、南巫里、古里、锡兰、满剌加诸地。经过爪哇时,遇爪哇内乱,官军登岸为爪哇兵所杀,爪哇王大惧,上表谢罪,次年遣使献黄金万两赎罪。郑和一行人之使命,第一次远航即得满意收获,海盗肃清,航路无阻。永乐六年(1408)九月癸亥,复奉命统领官兵,驾驶海舶四十八号,赍敕使古里、满剌加、苏门答腊、阿鲁、加异勒、爪哇、暹罗、占城、柯枝、阿拨把丹、小阿兰、南巫里、甘巴里诸国,赐其王锦绮纱罗。
第二次船队归来时,经过锡兰国,锡兰国王亚烈苦奈儿发兵拦劫,为郑和所败,生擒亚烈苦奈儿回国献俘。《明成祖实录》记:永乐九年(1411)六月乙巳,内官郑和等使西洋诸番国还。献所俘锡兰山国王亚烈苦奈儿并其家属。和等初使诸番,至锡兰山,亚烈苦奈儿侮慢不敬,欲害和,和觉而去。亚烈苦奈儿又不辑睦邻国,屡邀劫其往来使臣,诸番皆苦之。及和归,复经锡兰山,遂诱至国中,令其子纳颜索金银宝物,不与。潜发番兵五万余劫和舟,而伐木拒险,绝和归路,使不得相援。和等觉之,即拥众回船,路已阻绝。和语其下曰:“贼大众既出,国中必虚,且谓我客军孤怯,不能有为,出其不意攻之,可以得志。”乃潜令人由他道至船,俾官军尽死力拒之。而躬率所领兵二千余由间道急攻王城,破之,擒亚烈苦奈儿并其家属头目。番军复围城,交战数合大败之。遂以归。群臣请诛之,上悯其愚无知,命姑释之,给与衣服。命礼部议择其属之贤者,以承国祀。
礼部询所俘锡兰国人,国人皆举耶巴乃那。永乐十年(1412)复遣郑和使西洋封耶巴乃那为锡兰国王,号不剌葛麻巴忽剌查。
船队至苏门答腊时,王子苏干剌以赏赐不及,举兵邀杀,又为郑和所擒,献俘阙下,国威大震。《明成祖实录》记:十三年(1415)九月壬寅,郑和献所获苏门答腊贼酋苏干剌等。初和奉使至苏门答腊,赐其王宰奴里阿必丁(ZaynuL-Abtidin)纸币。苏干剌乃前王弟,方谋弑宰阿必丁,以夺其位。且怒使赐不及己,领兵数万邀杀官军。和帅众及其国兵与战,苏干剌败走。追至浡利国,并其妻子俘以归。至是献于行在。兵部尚书方宾言:“苏干剌大逆道,宜付法司正其罪。”遂命刑部按法诛之。
此行据马欢所撰《纪行诗》及《明史·外国传》之记载,凡占城、阇婆、三佛齐、苏门答腊、锡兰、柯枝、古里、五屿、溜山、忽鲁谟斯、加异勒、彭亨、急兰丹、阿鲁、南渤利诸国,均为航线所经,始越过印度南境,到波斯湾中。
第三次航行返国时,诸蕃国使臣随同朝贡。永乐十四年(1416)十二月郑和又奉命赍敕及锦绮纱罗等物,偕请蕃国使臣,赐各国王。做第四次之远征。此次航程除遍历前三次所经国家外,并曾到过阿丹、不剌哇、麻林、沙里湾泥、木骨都束、剌撤,横断印度洋而远至于非洲。于永乐十七年(1419)七月返国。忽鲁谟斯、阿丹等十六国使臣随来朝贡。
永乐十九年(1421)正月郑和等又奉命做第五次之航行,赐各国国王以锦绮纱罗,并送十六国使臣返国。这一次航行又到了非洲东岸的木骨都束和不剌畦,阿拉伯沿岸的祖法儿、阿丹。永乐二十年(1422)八月壬寅还,暹罗、苏禄、苏门答腊、阿丹等国都遣使随贡方物。
永乐二十二年(1424)正月旧港酋长施济孙遣使请袭宣慰使职,三月郑和又奉命做第六次之航海。回国时明成祖已经晏驾,仁宗(1424—1425)继位,罢西洋宝船。洪熙元年(1425)二月命和以下番诸军守备南京。仁宗宽宏仁厚,是一个守成的中主,在位不到一年便死了。宣宗(1426—1435)继位。这个青年皇帝从幼便为祖父所钟爱,在性格和魄力方面,也受了他祖父的遗传,很是精明强干。宣德五年(1430)六月,帝以外蕃贡使多不至,遣和及王景弘遍历诸国,又奉命风尘仆仆做最后一次的远征。据祝允明所记此次航海里程,郑和所率领之航队,以宣德五年(1430)闰十二月六日于南京龙湾开舡,然据《明成祖实录》则宣德六年(1431)二月中,曾令满剌加使臣附郑和舟返国。由是可知历次舰队均系分别出发,故满剌加使臣得附后发宝船还国。主队出发时,并曾派分队到古里,由古里再派人带货物到天方贸易。全队于宣德八年(1432)七月六日回京。
第七次船队返国后的第三年,宣宗崩,英宗(1436—1449,1457—1464)冲龄继位,杨士奇、杨荣、杨溥诸老臣当国,主少国疑,于是又回到了太祖时代的保守政策,不想再向海外发展。同时郑和也是六十几岁的老头子了,不能再做远行,三十年来的海外活动于此告一结束。《明史》说: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占城(Campa)、爪哇(Java)、真腊(Kemboja)、旧港(Palembang)、暹罗(Siam)、古里(Calicut)、满剌加(Malacca)、渤泥(Borneo)、苏门答腊(Atcbeb)、阿鲁(Aru)、柯枝(Cochin)、大葛兰、小葛兰(Quilon)、西洋琐里(Chola)、加异勒(Cail)、阿措把丹、南巫里(Lambri)、甘把里(Koyampadi)、锡兰山(Ceylon)、喃浡利(即南巫里)、彭亨(Pahang)、急兰丹(Kelantan)、忽鲁谟斯(Hormuz)、比剌(Brawa)、溜山(Maldives)、孙剌(Sofala)、木骨都束(Mogadishu)、麻林(Malinde)、剌撤、祖法儿(Djofar)、沙里湾泥(Sharwayn)、竹步(Juba)、榜葛利(Bengala)、天方(Mekka)、黎代(Lide)、那孤儿(Battak),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费亦不赀。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而和亦老且死。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明初出使海外著劳绩的,还有太监杨敕(敏)、侯显、尹庆诸人。杨敕于永乐十年(1412)奉使往榜葛剌等国,永乐十二年(1414)还京。侯显接着也出使榜葛剌、沼纳朴儿,令两国罢兵。后又命周鼎等往使。尹庆于永乐元年(1403)九月使满剌加、柯枝诸国。永乐三年(1405)九月返国,苏门答腊酋长宰奴里阿仲丁、满剌加国酋长拜里迷苏剌、古里国酋长沙米的俱遣使随还朝见。诸俱封为国王,与印诰,并赐彩币袭衣。复命尹庆往使。尹庆第一次出使满剌加时,内官马彬亦同时被命使爪哇、西洋、苏门答腊诸蕃。后又数奉命使占城。张谦于永乐八年(1410)与行人周航使浡泥国,永乐十年(1412)、十四年(1416)、十八年(1420)又奉使往使,永乐十五年(1417)九月又出使古麻剌郎国。杨庆于永乐十八年(1420)奉命往西洋公干,洪保于次年奉命送各蕃国使臣回还。吴宾于永乐初曾使爪哇。永乐三年(1405)朝使曾往招谕吕宋、麻叶瓮、番速儿、来囊葛卜、南巫里、娑罗六国。朝臣奉使西洋者有闻良辅、宁善、王复亨、马贵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