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导言

在讨论心脏和动脉的运动、活动和功能之前,我们非常必要说明一下在其他人的作品和民间百姓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以便使真理得以确认,使错误通过解剖、重复实验和正确观察得以矫正。

直到现在,几乎所有解剖学家、医生和哲学家都认同盖伦的观点,认为心搏和呼吸的目的一样,只有一个地方不同,即心搏取决于动物体,而呼吸取决于生命力,二者在目的和运动方式等其他方面表现一致。正如法布里修斯(Hieronymus Fabricius)在他最近发表的《呼吸》一书中所阐述的一样,心脏和动脉的搏动不足以满足血液的通风和散热,所以在心脏周围形成肺。此后可见,凡是讲到收缩和舒张以及心脏和动脉运动时,都会专门提到肺。

但是心脏的结构和运动方式与肺不同,动脉的运动也与胸部运动不同,因此很可能使得心脏和动脉的搏动在其目的、作用和功能等许多方面与胸部和肺的起伏运动和功能有所差别。因为如果动脉搏动和呼吸的目的相同,动脉在舒张状态吸入空气而在收缩时通过同样的肌肤通道排出污气,并且在舒张和收缩的间隙保留着空气;那么,空气、元气和污气三者中总有一种在某一时刻滞留在动脉中,然而在盖伦的书中特意指出动脉中除了血液没有其他的东西,既没有元气也没有空气,那么在同一本书中出现的、从实验和推理中得出的这一结论又该如何解释呢?现在假设在动脉舒张时充盈着空气(当搏动大而有力时大量空气渗入),那么,当把搏动大而有力的动脉放入水或油中时,搏动会立即变小、变慢,因为动脉周围的水或油介质会阻碍空气的穿透。同样,如果所有的动脉,无论深层和表皮,都在同时以同样的速率扩张,那么空气怎么可能在穿透皮肤、肌肉和其他结构到达深层动脉的同时到达表皮动脉的呢?胎儿的动脉又如何能通过母体腹腔和子宫体吸入空气到自身的腔体中呢?并且像海豹、鲸鱼、海豚及其他水生哺乳类及所有生活在深海中的鱼类,又如何能够透过巨大的水体通过它们的动脉吸入和排放空气呢?因为如果说它们吸入溶在水中的空气并且释放它们的代谢产物到同一水介质中,无异于在虚构一个故事。并且如果动脉在收缩状态通过皮肤、肌肉的孔隙排出污气,那为什么不排出据称同时存在于这些动脉,比污气和烟气更轻的元气呢?进一步讲,如果动脉像肺呼吸一样在收缩和舒张时分别排出和吸入空气,那么为什么当一部分肺受伤时,与动脉切开术中所见的情况不一样呢?当气管被分割时,可清楚看见空气由两个相反方向进出切口,而当动脉管被切开时,同样清楚可见的是血液的不断流出,而没有空气的流动。如果像肺的作用是给心脏散热一样,动脉的搏动是给身体几个部分降温,那么,通常认为动脉带着充满着生命力的元气的血液流经身体不同部位,供给这些部位热量,在睡眠时维持其基本活动、而当疲劳时重新补充热量这又作何解释?并且如果将动脉扎紧时,为什么会发生那些部位的麻木、变冷、呈死灰色,最后导致终止了养分的供给?根据盖伦的观点,这一现象是因为这些部位失去了来自心脏散发到身体各部的热量,那么动脉的作用显然是为身体各部位输送热量而不是散热。除此之外,动脉的舒张是如何将心脏元气转变为温暖身体各部位的热量的呢?而没有这些元气时意味着这些部位会变凉或降温的;更进一步说,尽管有些人肯定肺、动脉和心脏作用相同,他们却坚持认为心脏是元气产生的工厂;动脉的作用是贮存和传送元气;他们的观点与哥伦布的相反,否定肺可以产生或贮存元气;然后他们又与盖伦一起反对埃拉西斯特拉图斯(Erasistratus)的观点,认为是血液、而不是元气贮存于动脉中。

这些形形色色的观点看起来是如此不协调和相互抵触,以致每一个观点看起来都值得怀疑。盖伦的实验、动脉切开术和创口的实验都证实,只有血液是存在于动脉中的,因为像盖伦那样在不止一个部位切开一条动脉时,全身的血液会在半个小时(甚至不到)内流干。盖伦的实验显示的是:“如果你用两段绷带扎上一段动脉后纵向剖开,你所看到的只有血液。”这证明了动脉只含有血液。我们还可以推论如下:如果我们用同样的结扎方式在动脉中发现了与静脉中相同的血液,不管在尸体还是在活体动物中,都被我自己多次证实,我们就可以公正地得出动脉只含有与静脉同样的血液的结论。有些人为了减少论证这个问题的难度,便断言血液是充满元气的,是动脉特有的,这一说法实际上承认了动脉的功能是由心脏向全身各部分运送血液,因此动脉中充满着血液的观点;因为有生命力的液体也正是血液。并且此后尽管一部分血液流入静脉管,无人否认血液中浸透着元气。但是如果在动脉中的那部分血液富含元气,那么可以确信这些元气与血液是无法分离的——包括静脉中的那部分,血液和元气构成了一个整体(就像奶汁中的乳浆和黄油,或热水中的热量和水),充盈着动脉,来源于心脏并发散到全身,而这一整体中只有血液这一种物质。但是如果这些血液是动脉在舒张时由心脏中摄取,那么就可以推断出动脉在扩张时充满着血液而不是像以前认为的那样充满着空气;因为如果它们也充满着大气中的气体的话,那么我要问,它们是何时又是怎样接纳来自心脏的血液呢?如果答案是:在收缩期。我说那看来是不可能的,因为在收缩时动脉也要充盈,换种说法,即充盈但不膨胀。如果答案是:在舒张期;那么它们将同时行使相反的两种职能,即同时接受血液和空气,冷和热;而这是不可能的。并且,如果认定心脏和动脉同时舒张和收缩,那会出现另一个矛盾:两个相互连结的物体如果同时膨胀,又怎么会由其中一个物体中传递物质到另一个呢?同时收缩时,它们又怎么能接受来自对方的物质?因此看来,一个物体不可能像这样将另一个吸入自身体内,因为膨胀时膨胀是被动的,除非像海绵那样,事先被外力挤压,而恢复到自然状态的过程中进行吸收。但是在动脉中很难想象会发生类似现象。动脉膨胀是因为它们像膀胱和皮革瓶那样被充满着物质;而不是像风箱那样。我认为这一现象是容易演示的;并且相信我已证实了它。然而,盖伦在《动脉的血液》(Quod Sanguis Continetur in Arteriis)一书中,引用了一个与此结论相反的实验:一条动脉被剥出并纵向剖开,用一根芦管或其他管子从剖口处插入动脉,阻止血液外流和使创口闭合。他说:“这种安排下整个动脉仍会搏动;但是如果你在动脉管上紧紧系一根线,并将管腔膜与管子系紧,那么扎线之外的动脉管看不到搏动现象了。”我从未做过盖伦所描述的这一实验,并且我也认为在大量流血存在下的活体动物血管中,上述实验结果是不太可能出现的;只用管子而不用绷带封闭创口也不会太奏效;并且我可以肯定血液会从管子和扎线间流出。盖伦的实验仍是要证明搏动的功能起始于心脏并沿着动脉管壁传播,因为动脉的膨胀方式如同风箱而不像皮肤,所以当它扩张时,通过搏动而得以充满。但是在动脉解剖实验和创口实验中却清楚可见与之相反的情况,因为血液从动脉喷出后有力地向前推进,时远,时近,交替出现,或间断地喷出;间断喷射总是发生在动脉舒张时,而不在收缩状态发生。上述实验清楚显示动脉由于血液的搏动而膨胀;因为单靠它自身的力量是无法在舒张状态下使血液流那么远的;如果人们通常所认定的关于动脉的作用是正确的话,那么它应该可以通过创口将空气摄入自身腔内。不要让厚厚的管腔膜蒙住了我们的眼睛而误认为搏动的特性是由心脏起源而沿着它们向前传递的。因为在有些动物体内动脉和静脉无明显差别;并且在如脑、手等身体的特殊部位,动脉分支很细微的地方,单从管壁的外形上无法区别出动脉和静脉,二者的管壁膜非常相似。并且,在由于创伤或腐烂而导致的动脉瘤中,管壁膜是异常的,而其搏动状态却与正常动脉完全相同。博学的里奥拉努斯(Riolanus)在他的《第七部书》(Seventh Book)中证实了我的观点。

不要因为像盖伦所说的那样,由于在跑步、愤怒、热水浴等其他产生热量的因素的影响下,搏动和呼吸都同时出现急促而有力的现象,就认为它们的功能相同。尽管盖论极力为这种论点辩解,但是不仅来自经验的结论与此相反,我们还在多次重复实验中观察到随着充盈度的增大搏动变得更有力而呼吸却越来越缓慢,而且在青年人中发现搏动快、而呼吸速度慢的现象。在惊吓和焦虑状态下会出现同样的情况;有时,如在发烧时,搏动很快,而呼吸却比平时更慢。

上述事实及类似的其他异议可能被竭力用来反驳曾提到的观点,澄清关于心脏功能和搏动的观点时必定困难重重。按常人所说,心脏是活力元气的源泉和制造工厂,是供给身体其他部位生命力的中心点;然而那些人却否认右心室产生元气,而认为右心室的作用是为肺提供营养;这一观点坚持鱼类没有右心室(事实上没有肺的动物都没有右心室),因此右心室只为肺而存在。

1.当我们看到左右两心室的结构几乎完全相同,具有相同的肌纤维、韧带、瓣膜、管壁和相应的心房,并且在我们的解剖实验中出现相同的血栓——同样的黑色凝块,那么为什么就连二者的活动、运动方式和搏动也相同时,它们的作用却认为不同呢?如果位于右心室入口处的三尖瓣证明可阻止血液从右心室回流到大静脉,而在肺动脉入口处的三个半月瓣可以阻止血液回流到心室,那么当我们发现左心室具有相同的结构时,为什么却要否认它们都是出于同一目的:即在这里阻止流出而那里阻止血液回流呢?

2.再有,当我们看到左右心室的结构在大小、形状和位置几乎每个方面都相同时,为什么我们要坚持认为在左心室这种结构与元气的进出有关而在右心室却与血液有关?不能认为同样的结构可以无差别地适用于促进或阻止血液或元气的运动。

3.并且当我们看到像肺动脉和肺静脉这样的血液通道与管道在大小上密切相关时,那么为什么其中之一被想象成只用于自身的目的——比如营养肺部,而另一个却被认为具有公共职能呢?

4.如里尔德斯·哥伦布所说的:为什么如此大量的血液只是为满足肺部营养需要,而通向肺部管道如肺动脉会有比两条(骼骨)静脉更大的容量呢?

5.我更要问:既然肺叶如此靠近并处于持续运动状态,而供给它们血液的血管的容积又如此大,那么右心室的搏动又有什么作用和意义呢?为什么造物主仅仅出于营养肺的目的而需要增加一个肺呢?

如果说左心室从肺和右心窦摄取形成元气的原料,例如空气和血液,而以同样方式带着富含元气的血液进入主动脉,从那儿带走浊气,然后通过肺静脉进入肺,而元气同时被输送到主动脉,那么它们是通过什么方式进行分离并且元气和浊气又是怎样才能同进同出而不至于混淆呢?如果二尖瓣不能阻止浊气流出到肺部,它们又怎么能阻止空气的逸出呢?而半月瓣又怎么能在每次随着出现的心脏舒张阻止来自主动脉的元气的回流呢?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为什么他们能够认为富含元气的血液由左心室通过肺静脉进入肺却不受通道内二尖瓣的阻拦,而在此之前却断言空气由相同的通道由肺进入左心室时二尖瓣起到了阻止空气逆流的作用呢?我的上帝!为什么二尖瓣可以阻止空气的逆流而不阻止血液?

再者,他们既然确信管腔粗大且具有一般动脉膜的肺动脉只具有营养肺的单一功能,却怎么会认为与之大小相仿,管道膜柔软而松弛的肺静脉有三四种不同的功能呢?因为他们相信空气经过这些管道,从肺部进入左心室;浊气由心脏逸出并经这一管道到肺;并且一部分富含元气的血液经过它扩散到肺部以补充营养。

如果他们认为通过同一条通道浊气由心脏逸出而空气流向心脏,那么我要说大自然不会这样为两个方式和目的完全相反的运动只设计一条通路,这种情况在其他地方也从未遇见过。

如果浊气和空气像通透过支气管一样也能透过这个管道,为何我们剖开肺静脉时既没发现浊气也没有发现空气,而只看到管内充满着缓缓流动的血液呢?然而在肺中我们发现贮留着充足的空气。

如果谁再做一次盖伦割破活狗气管的实验,用风箱将肺有力地吹胀,然后将气管扎紧,当剖开喉管时会发现肺里充满着大量空气,甚至末端分支上的肺泡里也充满着空气,而在肺静脉和左心室中却未发现一点空气。但是如果活狗心脏能从肺中吸进空气或者空气可以由肺传递到心脏,那么上述解剖实验中也应该可以观察到的。如果有人在解剖中观察到肺膨胀起来后立即有空气沿着肺静脉这一通道流动,他还会怀疑这一通道的存在吗?但是肺静脉的这种作用,即将空气从肺运送到心脏的作用,如此被人看重,以致法布里修斯坚持认为肺部由于这条管道的存在而出现,并且它构成了肺部结构的首要成分。

但是我想要知道的是,如果肺静脉的作用是传递空气而它却具有血管结构的原因。身体内确实需要像支气管那样的环状管道,使得管道保持开放状态而且不易塌陷;并且和血管分开,以免液体干扰空气通道,这在肺部受重压或气管内带有痰,呼吸发出呼噜声时显得很明显。

还有一种令人难以接纳的观点,认为构成生命元气必具空气和血液两种物质,但是血液却被认为通过某些神秘孔隙由右心室渗入到左心室,而空气通过肺静脉从肺中被吸出;因而得出结论说心膈上有无数的孔洞以适应血液的传递。然而事实上这些孔洞却不能被证实存在。因为心脏室中膈是体内除了骨骼和肌腱而外最致密的结构,即使我们假设确实存在这些孔隙,而我们又已知道两心室几乎是同时舒张和收缩的,那么心室中的一个如何从另一个中抽取物质?(比如左心室从右心室中抽取血液)并且我们为什么不宁可相信,右心室从左心室中提取元气而认为左心室从右心室中获取血液呢?但是血液被普遍认为是从一些模糊而看不见的孔抽出而空气却在同时由敞开的通道传递,这一看法的确令人困惑和自相矛盾。并且我要问,既然存在一个如此通畅的肺静脉通道,为何却要求助于神秘而看不见的孔和模糊的通路来解释血液进入左心室的通道呢?我觉得,我对他们选择或想象出一条穿越厚实坚硬且致密的室中膈通道而放弃通畅的肺静脉和松弛柔软的海绵样的肺感到非常惊讶。此外,如果血液能够透过室中膈渗透或者可以由心室吸取,那么那些将分支延伸到心脏膈膜以供其营养的冠状动脉和冠状静脉的作用又是什么呢?更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在一切组织都松弛而柔软的胎儿,血液由右侧心脏进入左侧须经卵圆孔,由腔静脉到肺静脉,那么在成人体内,血液如何又能畅通无阻地通过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得更为致密的心脏间隔呢?

安德里斯·劳伦修斯(Andreas Luarentius)依照盖伦的权威著作和荷勒琉斯(Hollerius)的经验,断言并证实脓胸时的浆液和脓液可由胸腔吸入肺静脉,并可以通过左心室和动脉与尿和粪便一起排出。他引用了一个患忧郁症的病人的例子,这个病人经常昏倒,在排出大量浑浊、恶臭而具辛辣味的尿液之后病情缓减;但最后被这种病拖累而死;在他死后尸解时,在膀胱和肾中却没有发现那种类似他曾排出的尿液;但在左心室和胸腔中却积存了大量的这种液体;据此劳伦修斯宣称他已预告了这一病症的起因。我对上述看法持怀疑态度,因为他既然确信不同来源的物质可通过他描述的路径排出,那么他为什么没能发现,在自然状态下,血液可能由恰恰相同的路线由肺部输送到左心室。

因而,通过以上观点和其他许多具有相同效果的观点,可以清楚地看出,关于心脏和血管的运动和功能的观点还很模糊不清、矛盾重重,使人难以认真地考虑整个问题;对这个问题应该更细致地审视;需要认真琢磨,详细研究所有具心脏的动物的心脏和血管的运动,而不是单纯人的;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反复的活体解剖和视觉观察探索出事物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