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法构图

三分法构图

个人肖像外,如果主体总是位于画面中最明显的中心位置,这样的构图会显得十分呆板、乏味。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可以尝试将主体移出画框的中心,安排在三分法建议的区域——使用两条假想的水平线及两条假想的垂直线将画面上下左右均划分成三等份,而放置主体最好的区域是四条线相交点附近的区域,这正是视觉兴趣点所在,把作为主体的动物、鸟类或人放置于此,可以提供更多想象的空间,使画面充满美感。之所以会有如此效果,是因为三分法与黄金分割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色彩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色彩的世界,我们几乎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在一张图像中,色彩是最强大的视觉元素。我们不仅仅通过视觉看到颜色,我们也在情感层面感受它。色彩的感觉有时是如此强大,它可以感动得我们流泪,它的力量甚至超越了任何语言。它有趣又给人启迪,我们经常用色彩来形容一种感觉或情绪:神秘的黑色,永恒的蓝色,忧郁的紫色,活泼的橙色,火热的红色和宁静的绿色。

使用棱镜,白光可以被分解成色光光谱——红、橙、黄、绿、青、蓝和紫,每种颜色由光的特定波长而产生。形成一系列的颜色的方法之一是部分重叠不同颜色的光。例如,三原色红、绿、蓝,每种都覆盖光谱的三分之一,而这三种色光完全重叠的部分成为纯白色。这被称为加色法合成。

色彩的混合还可以通过油墨或染料完成。例如,黄色、品红和青色(用于彩色印刷领域),可以产生出全系列的色彩,而这三种色彩完全重叠的部分产生黑色。这被称为减色法合成,应用于大多数传统胶片摄影的色彩流程和所有彩色印刷中。

最好在曝光前完成影像构成,从而形成构图完整几乎不需要修改的照片;如果需要,在后期稍加裁剪即可。观察框是帮助前期构图的好方法。

把主体放置在画面中心,图片往往会变得沉闷。尝试把它放置在假想的三等份画面分割线的交叉点上。视觉上,这些点是影像中最突出的点。这就是“三分法”。
拍摄数据:快门1/200秒,光圈f/11,ISO80。

加色法合成。红色、蓝色和绿色光各自覆盖光谱的大约三分之一。这些色光,以不同比例的相互重叠可以产生所有色彩。三原色完全重叠的部分呈现出白色光。

鲁德色相环呈现出主要的色彩。红色、蓝色和黄色,还有间色——紫色、绿色和橙色。

减色法合成。黄色、品红色和青色颜料或染料混合可以产生整个范围的颜色,所有三个原色叠加的结果是黑色。这种原理用于所有彩色打印机。

当三原色两两混合,将产生间色:橙色(红色与黄色混合),绿色(黄色和蓝色混合),紫色(蓝色和红色混合)。如果这些间色与相邻的原色混合就产生新一级间色——比如,橙黄色、橘红色、紫红色、蓝紫色等,总计有12种颜色,即十二色相环这些都可以在鲁德色相环上的色彩序列里看到。颜色间相互融合,互补色和对比色的识别及应用,在本节后面部分会有讨论。这种色相环合理准确的呈现了棱镜折射出或彩虹展现出的光谱。

色彩特征

可以从三个角度理解色彩:色相,饱和度,纯度

色相

色相是指颜色的主要特征,是区别各种不同色彩的最准确的标准。事实上任何黑白灰以外的颜色都有色相的属性,而色相也就是由原色、间色和复色来构成的(见前一节所述)。色相的特征决定于光源的光谱组成以及有色物体表面反射的各波长辐射的比值对人眼所产生的感觉。那么,这其中就产生一个问题:我们看到一种色彩时,脑海中首先浮现的也许是对植物、花卉和动物的色彩描述。然而,这种色彩感觉是不固定的,虽然人的眼睛让人们误以为是固定的,因为景物色彩的认定其实是依赖于照射于景物上的色光。在自然界中,光的颜色时时刻刻始终在变化着。它可能是日出和日落时的红色,夏季正午时明亮的蓝白色或是阴天时沉闷的蓝紫色。

色温就是专门用来量度和计算光线的颜色成分的方法,用开尔文(K)度标识。常见光源的色温为:日光从日出或日落时的红色(1000-3000K)到正午的5400K,后者的色温值也是大多数闪光灯的输出色温;蓝天为12000-18000K;家用的灯光大多是2600K左右,而烛光的色温非常低,约1500K(接近于光谱红色的末端)。

在强烈的日光顶光下拍摄的菊花,色温约为5400K左右。
拍摄数据:快门1/250秒,光圈f/8,ISO64。

同一片菊花,与前一幅在同一时间拍摄,但是把菊花放在阴影区域,所以光更多呈现灰蓝色,造成相当不同的色彩效果。
拍摄数据:快门1/100秒,光圈f/8,ISO64。

当你正在明亮的日光下读一本书,纸页面看起来是纯粹的白色,但在室内低色温光源的照明下,它们会呈现为黄色,然而我们的大脑能够随时“校正”颜色,让我们看到的页面仍是白色的。

光的色温是以开尔文度标示,是由黑体加热时的颜色变化测定的,随着温度上升由红色变成白色。对于不同的色温以及混合照明的情况,数码相机基本能够很好的处理。

饱和度或彩度,是指颜色整体的亮度或密度。曝光不足结果会较暗,形成色彩更为饱和的图像,而曝光过度具有相反的效果。此图像曝光不足差1级,所以影像较暗。

“正确”曝光产生的效果看起来与原物相当。

曝光过度1级,色彩开始变亮,但蓝色还是蓝色,红色变亮成为了带有桃色的黄色。

曝光过度2级,苹果和葡萄的影像细节已经丢失图像无法使用。

饱和度

也称为彩度。在摄影中,曝光过度的图像效果很淡,色彩苍白;而在曝光不足的图像中色彩会更饱和、浓烈,最终会变为黑色。例如,红变暗成为深红色, 变亮产生粉红色,但是蓝色变化不明显,当然也会有浅蓝到深蓝的变化。摄影师大多喜爱更饱满的色彩,胶片时代可以设置一个更高的感光度来形成稍微曝光不足的图像,从而产生更丰富、更饱和的色彩。

纯度

原色中混合了白、灰、黑或者色环上其它的对比色时,它的纯度就降低了。很多自然景观都包含低纯度颜色,如灰色、棕色和深绿色,这些色彩带给人宁静平和的感觉。

另一方面,自然界中很少见纯粹的原色,这些原色往往会成为一幅画面中的视觉焦点,让原本平淡的画面变得夺目。例如,一只有黑色斑点的红色瓢虫在一片深绿色的叶子上。

色彩的协调和对比

同类色往往有很多共同点,而且在色环上彼此相邻。以自然界为例,七叶树的秋叶往往是红褐色慢慢成为深红色,最后变成棕红色。同样,美国梧桐的叶子,整个季节都是绿色,通常是黄绿色,然后在秋天变为黄棕色,也就是说,色环上彼此相邻的颜色一点点混入其中。

另一种颜色组合的生动形式是使用色环上颜色相对的色彩配合,例如,紫色和黄色,红色和绿色,橙色和蓝色等互补色。除了审美的原因,有一个生理上的原因可以解释为什么将它们配对——其实是我们的大脑造成这一现象:中灰色是色彩感觉系统补偿和平衡的结果,我们如果长时间注视某种色彩会产生中灰色后象,因此视觉容易被色环上相对的色彩所吸引。

也有人建议,可以三色共同工作。在色环内放置一个等边三角形,每个角都指向一种色彩,这样相对的三种色彩比如黄色、红色和蓝色一起使用。在日常生活里,如粉红色和橙色,棕色和蓝色或者橙色和紫色的组合,看起来有冲突,但也许是协调的。这些颜色的组合在自然世界也存在,比如粉橙色的晚霞,我们也是欣然接受的。

色彩的情绪反应

色彩通常比我们意识到的更为主观和难以判断,所有我们看到的色彩和色彩组合都略有不同。但是对于大多数人,大多数色彩的效果在美感和情感上引发的反应是明确的、可预见的——浓烈绚烂的色彩是强有力的、耀眼的,让人肾上腺素增高;而微妙、娇弱的色彩创造出完全不同的感觉:宁静平和、安详。

互补色是位于色环上相对的两个色彩,红色和绿色,黄色和紫色,橙色和蓝色是最明显的例子。这些颜色组合工作更具美感,而且从生理上,大脑感觉系统以中灰色调补偿和平衡色彩,而任何互补色彩的组合都会产生中灰色,这也是色环上相对色彩的特点。
拍摄数据:快门2秒,光圈f/16,ISO64。

色彩对我们会有情感的影响。这里呈现的几乎是单色处理的冬日场景。你可以感觉到冬天寒冷的空气。
拍摄数据:快门1/15秒,光圈f/11,ISO100。

观看者不仅形成了辉煌或微妙这样重要的色彩联想,而且色彩带有情感上和审美的暗示。一种颜色主导的图片能够唤起一种特定的情绪反应,往往与自然世界有关。例如,红色似乎要跳出画面,它是前进的、充满张力的色彩。红色和黄色让人联想到日出日落,引发出一种温暖甚至是火热的感觉,如同置身其中;而蓝色是天空和水的颜色,是纯净但冰冷的颜色,意味着平和与安宁。灰蓝色是冷的颜色,在冬天的场景中尤其明显,它可以营造一种寒冷荒凉的气氛。

郁金香花的局部。浓烈的红色花瓣衬托以不易分散注意力的绿色背景,绿色也恰好是红色的互补色。拍摄数据:快门1/2秒,光圈f/16,ISO100。

绿色是宁静的颜色,让人联想到草地和树木,有一种空间扩展和宁静的感觉,因此,在剧院和广播间,演员上台或受访者面对镜头之前会在“绿屋”里放松。绿色同时也是后退的、收缩的色彩,它不容易分散注意力,适合做户外和室内的微距拍摄的背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