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13

职业:

电视节目主播。

拍摄地点:

北京798 工厂。

拍摄时间:

2009 年下午5 点。

这组照片的现场环境是798 工厂动力街区的火车头,这个街区能让创作者感觉到青春和热情,如同燃烧的火焰激发出所有人的创造欲望。

竖幅构图直对火车头是希望让读者有一种“迎面而来”的感觉,摄影师将它比喻成一挺机关枪的枪口,将主火力点指向你,很有震撼力。他选用了长焦镜头压缩景深来实现下面的图1- 图3 的画面。

图1- 图3 中,摄影师都是让女孩子站在车头前方采取竖幅构图来完成的。

其中图1 和图2,人物站在火车头偏右的位置,目的是将车头完整地显露出来,尽管分别采用了站在栏杆上和站在地面上的不同动作,但是由于人物向右让开车头,反而让身后的参观棚区进入了画面,与车头很不协调,并且地面部分显得过多了一些。

图3 将女孩子的位置移动到车头的正前方,这时候发现,小小的身躯对庞大车头的遮挡并不是很明显,反倒加强了火车头“冲过来”的视觉效果,尽管画面右侧的参观棚区还是进入了画面的一部分,但是可以通过后期的裁切将画面处理干净。

通过观察,我们会发现,这3 张照片中最大的硬伤是火车头前面的护栏,这是现场环境决定的,无法改变。有这个护栏在,任何一个人都能看出来这不过是在一个城市的雕塑或展览品前面拍摄的,完全破坏了摄影师原先设想的车头迎面而来的设计预想。如何才能尽可能避免硬伤而达到相对满意的结果呢?

在图4 中,摄影师采取横幅构图加近景来避免护栏,长焦镜头将人物拉近并虚化了身后的车头。由于护栏的高度相当于一个人身高的五分之三以上,即便人物站在了护栏上,并降低相机的高度,适当采取仰拍来避开护栏,可是火车头只剩下上半部分,完整车头的效果就没有了,女孩也只剩下了胸部以上的部分,硬生生的没有任何动作(因为胸部以下被切掉,做任何动作也无法从画面中看到),人物构图很别扭。并且由于横向构图导致画面范围加宽,参观棚区无可避免地更多的进入了镜头,尽管光线和表情都比较到位,但整体效果并不理想。至此,摄影师决定放弃在车头正前方的方案,改换其他角度继续拍摄。

以火车为背景的拍摄,大多数人都会习惯地选择车头或车厢的横向部分,图5 就是这样一种横幅构图。在这张照片中,摄影师和女孩都距离火车比较远,这样蒸汽车头连同拉煤的车厢完整地进入了镜头,可是广场上来往的参观者、火车后面的工业设施、远处的住宅区楼房和大面积的广场地面也不约而同地被拍摄了下来。这附加的一切,都与女孩、火车头和拍摄创意没有任何关系。于是乎,一张标准的旅游纪念照被迫诞生了!(作为一张生活照是可以的,这可不是摄影师想要的人像摄影作品。)

正面不理想、侧面不满意,摄影师继续变换方位角度,重新构图。

这次换成了火车头左前侧45°方向,看一看效果:图6。女孩还是站在护栏上,双手拉住护栏将身体向后倾,动作活泼增加了动感;火车头由于斜侧方的角度,不仅车身取进画面的部分更多了,还增加了深度感,与前面几张照片中正面或侧面的纯平面形象大为改观(对比图1、图2、图3 发现,正面构图时,女孩和火车头的距离被拉近了很多)。但是同时前面出现的问题却依然存在,护栏、棚区、广场和闲杂的人继续破坏着构图,甚至女孩的头部还出现了一个电杆。

摄影师继续拉近镜头,在一个最合适的位置,新的构图出现了,图7 中造成画面杂乱的因素基本都被排除掉了,火车头有了立体感,也变得大了,并且有了一定的虚化,同时也达到了图1、图2、图3 中人与火车头距离缩近的效果。

女孩虽然头发没有保持完整,但是并不影响脸部的表情,还让女孩也动了起来,而且腰部以上部分都保留在镜头里,拉着护栏的双手、向后倾斜的腰身都能看出她顽皮的动作。这幅作品描述着这样一个场景:一列老式蒸汽列车驶过,当车头经过时,女孩子调皮地爬上另一列对开经过的老式火车的守车护栏上(也可以是路边的护栏),后仰着身体微笑着告诉你她发现了这列神秘的火车:这轰隆隆的黑色铁皮家伙转动着它红色的钢铁轮子,在“咣当咣当”的节奏中,冒着滚滚白烟,是开往那逝去的时光呢?还是传说中的童话王国?整幅构图略带一种海报式的夸张。

小贴士

计算机图形软件为现代数码摄影后期处理带来了相当大的方便,很多拍摄中出现的小问题,可以很便捷地进行处理,从而变成满意的作品。

这里,如果照片足够大的话,我们也通过后期软件处理,将图6 进行裁剪同样可以得到像图7 一样的效果,并且,尽管图7 中的火车头是静止不动的,但是如果制作成动感模糊的话,列车奔驰的效果会更明显,效果也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