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镜子、玻璃(窗)和水面是人像摄影中经常出现的一种道具,都具有共同或近似的特性:明亮、透彻,能够反射、折射光线,将影像投射出来,但在实际拍摄中,选取不同形式的这种道具并加以灵活运用,可以达到很多意想不到而又形式各异的好效果。

图1是一张正方形构图的作品,虚化的背影占据了图片右边一半的画面,镜子中的全身女孩安排在右侧半个画面的居中位置,镜头的焦点在镜中女孩的身上,与真实的背影形成了虚实明显的对比:真实的则虚,衬托着虚幻的真实。采用黑白画面可以屏蔽镜头中其他陪衬物的抢镜作用,突出了作为主体的女孩,尽管她正面的镜像不是最大,但一定是目光集中的点。
摄影师和女孩位于两面相对的大镜子中间,女孩子在其中一面镜子的正面,摄影师在她身体的左侧后方。这时需要寻找一个既能将女孩全面展示在镜中、又不让摄影师在镜子中穿帮的拍摄位置。
在图1中,摄影师特意选取镜中女孩为全身影像,真实的背影只保留了半个头部到臀部下方这一部分。摄影师也为女孩安排了很有趣的动作:背面看,女孩的右臂绕过后腰,右手勾在左臂肘处,这是一个很矜持的动作;正面看,女孩的左手张开放在胸前,左腿向前脚尖点地,配合着脸上略带挑逗的笑容,多少显露出一丝性感和大胆。动作很好地呼应着镜中镜外的虚实变化。
女孩身后的大镜子把她的背影又投射到正面的镜子中,而正面的镜子则又把女孩的正面影像再次投射到她身后的镜子中,周而复始,一个镜子的“长廊”就诞生了,虚幻的女孩也在这“长廊”中排成了纵队,画面活泼灵动,但是仔细观察你会发现,真正清晰的却只有第一次的正面镜像。

在拍摄图2这张照片的时候,摄影师借用了现场一面普通的移动式穿衣镜,镜子本身不大,宽度不是很理想,如何运用并构图就很重要。画面中穿衣镜不仅起到了活跃画面的作用,还在同一幅作品中给了观者第二个视觉角度,一个压缩但并不拥挤的空间。

两个模特在镜头前一正一反,背对镜头的模特大约占据了画面的三分之一左右,背影本身并没有太大的特点,但是妙就妙在她的表情你可以在右侧的镜子看到:那是一种神秘的微笑,是镜中另一空间里传达出来的神秘。
通过观察我们会发现,摄影师不仅利用镜子的反射镜像清楚地展现了两个人物的面部表情,还更好的利用了长条穿衣镜的反射角度,将占画面三分之二的两个模特在镜子中仅用了不到四分之一的画面就再次表现出来:面对镜头的模特的动作由真人展示,背对镜头的模特的表情由镜中展示。图2与图1都借助了镜子,但展现的镜中的空间却截然不同,同样神奇而妙趣横生。
图3还是借助镜子拍摄的作品,正方形构图的暖色调画面,本身就给人比较暧昧的感觉,而摄影师又偏偏只给了模特一个大大的背影,并让她的动作稍作扭曲,光线从右侧打来,模特头发右亮左暗,令人感觉到她身体似转非转,人物略带动感却缓慢,把一连串的悬念留在了镜头前:她是什么样子?她会不会转过来?她在哪里?她在想什么?她想去做什么?

带着这些悬念,观者只能把目光转向她身前的镜子中,谁知这次镜子真的只是一个普通的道具了,镜头焦点在真实的人物背影上,镜中的她是模糊的,照片中的故事都在这似乎能解开谜题的镜子前戛然而止,镜子留给你的只有猜测和遐想,无论如何你是找不到解答的。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么一面镜子,那么这张只有背影的照片是没有什么存在价值的。视线由模特开始,扫过镜子寻找答案而无果,再度回到模特身上,这就是摄影师利用镜子“借题发挥”的奇妙手笔。
初看之下,还以为这是一张工作照,其实这是一张巧妙安排的人像作品。
图4中,“工作照”是这张作品的风格,摄影师、摄影助理都加入到了照片中作为陪衬,烘托出强烈的现场气氛和真实感。
女孩面对镜头,占据画面主要部分,动作和表情并无与众不同之处;她胸前是摄影助理拿着测光表的手,带来第三者动作的同时增强了现场感。女孩的身后是一面很大的镜子,镜子里是她面对的空间,就是在这个空间里,我们可以看到摄影师本人了。正是摄影师自己在镜头中的出现,才营造了这幅作品的现场气氛。镜子此时不是为女孩准备的,是为真实烘托环境准备的,尽管摄影师不是画面的主角,但在这面镜子中他是主角,并出现在女孩身体的右侧,虚化的他与左侧摄影助理的手平衡了空间,陪衬着女孩的主角地位。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如果画面中有镜子,一定是为被拍摄的人物准备的,但是摄影师恰恰打破了这种常规,出人意料地将自己的正面安排在镜子中,出现在画面里。如果让我们拍摄一张照片(即便是张工作照),既要把模特的正面置于画面中,也要把拍摄她的摄影师的正面也放入画面中,更何况这还要摄影师自己拍摄,还有其他更好的方法么?也只有在这幅作品中,才能令观者有一种“我即是摄影师,我就在现场拍摄”的感觉吧。


在图5中,我们看到了身高、体型一模一样的女孩子:一个面对镜头,另一个背对着镜头。画面的远处,是练功房里整面的大镜子,在这个镜子中,我们又看到了一张与正面女孩一模一样的脸和笑容,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空间?难道镜子中真的存在另一个世界,有着一个和眼前一般无二的女孩?否则,正面的女孩是怎么出现在身后的镜子里的?正面和背面的女孩都是真实的么?还是一个是现实的,一个在镜子里?那么到底哪个在镜子外?而哪个又在镜子里呢?一连串的疑问不由得出现在脑子中。
这正是摄影师巧妙地利用模特和镜子的结果。其实,正面的女孩脸部清晰,背面的女孩的脸部是通过她面前的镜子反映给观者的,两张脸都是真实的,没有经过任何后期加工,不过,作为模特的女孩不是一个人,而是难辨真伪的双胞胎姐妹。为了取得一个几乎是纯垂直视线的效果,摄影师站在正面女孩的正前方,把自己的身体尽可能让正面女孩的身体遮挡而不在镜子中出现,尽管摄影师把自己已经扭曲得像天津麻花一样难以平衡站立,但镜头还是毫不客气地在女孩的肩上和腰部多多少少“穿帮了”一点点出来(这可以通过后期处理进行小小的加工,见图6),最终成就了这幅作品。

图7是一张很有小资味道的方画幅构图的黑白人像作品,法国女孩趴在咖啡厅的餐桌上,用她那没有目的而又懒散的目光,正在毫无思想地看着窗外发生的一切。
在她的面前,是咖啡厅朝向街道一面的窗子,从这个角度看去,窗子有着镜子所不具备的穿透性,又不像一般玻璃那样只具有通透感,似镜似窗,非镜而又非窗。
被投射出来的女孩,眼睛直直地望着真实世界中的自己,眼光不再是慵懒,那是一种带着疑问的凝视,一种对真实世界的凝视,仿佛虚幻与真实已没有界限。“她们”静静地面对面,没有语言,只有眼神,一切都平静如水,玻璃看上去没有了厚度,就像是两个世界只隔了一层薄薄的透明膜,只需轻轻一吹即破,那女孩似乎就要与真人相触碰。

通常情况下,只有在室外比较黑暗的情况下,从室内看玻璃才能产生镜面的效果,但在拍摄的当天,下午的阳光灿烂明媚,充足的光线透过玻璃照射到女孩的身上,舒适而惬意,也令她的肌肤显得光滑细腻。因此,既要把作为主体的女孩选取到合适的角度,同时还要把握女孩的神情,又要在室外光线强烈的情况下保证玻璃窗反射人像的清晰,是这张作品的难点。
图8中的两个女孩隔窗而站,服装几乎是一样的,甚至两张“洋气”的面孔也很有几分相似,不过这可不是简单的镜子里的反射人像的照片。
近处的女孩是作品的主体,摄影师通过人物左侧光线的运用,令女孩的面部棱角分明,很有立体感,不过仅仅是一个身着绿纱的女孩站在镜头前,还是显得单调乏味了些,这时候,她的女伴(远处窗外的女孩)就起到了作用。

摄影师没有去寻找一个能够令眼前的女孩在玻璃窗上有清晰投影的角度,而是让另一个女孩穿着几乎一样的服装站在了窗外。他让窗外的女孩看着近处的女孩,也是静静地站立,通过焦点的安排而虚化的影像使窗外女孩看上去与眼前这个女孩面容相似神情相近,如眼前女孩灵魂般游移着,又似乎是眼前女孩在镜中的影像一般,真是巧妙的安排。不过,这次窗外的“影像”不是虚幻的,而是真实的世界中真实的人物,这似真似假的安排,把整个画面活泼了起来,也更具有了趣味。除了我们常见的平板玻璃(窗)外,车窗玻璃也是可以很好利用的道具,虽然能够起到的新创意并不太多,但是变化还是很新鲜的。
图10中,摄影师让模特坐在车内,并在车厢内用修车灯对她的脸部进行照明。拍摄的时候,车窗是摇上的,贴了防晒膜的车窗玻璃投射出一种雾气的感觉,又有着神秘的气氛。
车窗略带弧形,外部建筑的投影清晰而变形,交待了环境与空间,所不同于往常的是,女孩被放到了空间的另一边,她隔着朦胧看世界,而观者则是隔着朦胧看女孩,彼此都有着一种迷茫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