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里有什么
第一节 宇宙里有什么
宇宙中有各种各样的天体,有像太阳一样自己能发光的,有像月亮一样自己发不了光,但是可以反射太阳光的,也有像黑洞(black hole)一样完全不发光的,种类繁多。
单看发光这一个特性,就可以分为很多方面。比如天体自身能不能发光?发什么颜色的光?是不是可见光?那到底是什么决定了天体多种多样的性质呢?其实归根结底,天体之间最大的差别,或者说对性质具有最大影响的参数,就是天体的质量(mass)。
质量的划分
按照质量由小到大来划分,宇宙中的天体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档位。
以太阳的质量(solarmass)作为参照物,质量小于0.07倍太阳质量的,可以分为一类。这一类天体,靠自身没有办法发出耀眼的光芒。比如太阳系里的八大行星,再比如月亮、木卫这样的卫星,还有更小的彗星,以及其他的小行星(asteroid)、矮行星(dwarf planet)等。
这些不发光的天体,之所以有不同的名称,质量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主要是因为它们运行轨道的特点各不相同。比如行星是围绕着恒星运行的,且必须是自己轨道附近质量最大的天体;小行星和矮行星虽然也围绕着太阳公转,但不是围绕着自己轨道里质量最大的天体;而卫星则是围绕着行星运行的天体。初始质量达到0.07倍太阳质量的初期天体,就可以成为一颗恒星,开始发光了。
但是等天体自身的能量消耗殆尽,由于质量的不同,它们将去往不同的终点。此处我们对天体的质量的划分,统一用它们恒星时期的质量,由于恒星在核聚变(nuclear fusion)释放能量的过程中,质量也在不断减小(核聚变的反应本质是将质量转化成能量以辐射的形式释放出去),因此我们需要明确此处的质量是天体恒星阶段的质量,而非反应后进入老年时期的质量。质量特别大的天体,最终就有机会成为一个黑洞。要想成为一个黑洞,一般需要天体在恒星阶段时的质量达到太阳质量的29倍以上。因此我们可以把质量是太阳质量29倍以上的天体,也划分为一类,它们是有希望最终成为黑洞的天体。
当然,29倍并非是一个确切的数值,因为理论上黑洞的形成并不需要临界质量(criticalmass),只要表面引力达到足够强度就可以。只是根据科学家们的计算,恒星在成为黑洞之前,通常都具有太阳质量29倍以上的质量的初始质量。那么质量在0.07—29倍太阳质量之间的天体,是我们重点的研究对象。这个区间的天体早年都是恒星,不断向外发光发热。等到有一天能量消耗光了,它们会根据自身质量的不同,从恒星演变为不同的天体。这中间还有一个关键点,就是10.5倍左右的太阳质量。10.5倍左右太阳质量的恒星,在结束核反应之后,剩下的质量大约等于1.44倍太阳质量。1.44倍太阳质量这个节点,叫钱德拉塞卡极限(Chandrasekhar limit)。反应后质量在1.44倍太阳质量以下的恒星,最终将变成白矮星;而1.44倍太阳质量以上的,最终可能会变成一颗中子星,或脉冲星(pulsar)。中子星和脉冲星的质量也有上限,这个上限叫作奥本海默极限(TOV limit),大约是3倍太阳质量,对应于反应前的恒星状态的质量大约是20倍太阳质量。而脉冲星由于高速旋转的离心力可以抵消部分引力,它的奥本海默极限会更高一些。
图5-1 不同质量的天体划分
所以用天体核反应前的初始质量来划分天体几个重要的挡位,分别是0.07倍太阳质量、10.5倍太阳质量、29倍太阳质量。但是如果以核反应后的最终质量来划分,则是0.07倍太阳质量(0.07倍左右太阳质量的天体核反应速度极慢,它们的寿命甚至比目前宇宙138亿年的年龄要长得多,达到了万亿年的数量级)、1.44倍太阳质量以及3倍太阳质量。
大质量天体的共同特点
性质最有趣多变的,是质量在恒星这个挡位,也就是0.07倍太阳质量以上,29倍太阳质量以下的天体。
质量在0.07倍太阳质量以下的天体虽然种类繁多,性质也各异,但对于它们的研究反而更像是天体物理、地球物理、地质学甚至化学的一些分支学科。我们此处更关心天体的宏观性质。谈到宏观性质,大质量天体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它们都是球形。
为什么天体大多是球形?
为什么大质量天体的形状都是球形?这背后的原因其实也是质量。
质量足够大导致天体作用在自己身上的万有引力足够大,也就是说,任何在这个星球表面的物体,它们感受到的重力都是比较大的。引力是一个各向同性的力,一个质点(只有质量大小,没有体积的理想模型)在空间中某点受到的引力大小,只与该点远离该质点的距离有关,与该点相对于质点的具体方向无关,因此一个球形天体的引力分布在三维空间里会形成一个球对称(sphericalsymmetric)的形状。
图5-2 哈利法塔——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828米)
久而久之,天体就倾向于成为一个球。并且质量越大的天体,它的表面就越光滑,越接近一个完美的球形。这是为什么呢?假设我们在地球上盖一栋摩天大楼,很显然,这栋摩天大楼盖得越高,楼的重量就会越重,但是任何建筑材料能够承载的压力都有一个极限。
压力大到一定程度,材料就无法保证原来的形状,就会变形,甚至使建筑物倒塌。也就是说,你不可能盖一栋无限高的楼。
同理,当一个天体的质量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它上面的物质不可能保持很高的高度。如果无法保持很高的高度,就一定会垮塌。因此,越是质量大的天体,它的表面就应该越平坦,形状就越趋向于一个精确的球面。在太阳系里,火星和金星的重力都比地球小,这两个行星上的最高峰都比地球的珠穆朗玛峰高,火星的重力大约只是地球的三分之一,它的最高峰——奥林帕斯山的高度是珠穆朗玛峰的三倍之多。
这就是为什么大部分天体总体的外形都是球形。虽然天体的表面会有一定的起伏,但是这些起伏的高度跟天体的半径比起来都是很小的。而宇宙当中那些质量比较小的天体,就不一定是球形了,比如很多小行星、陨石和彗星。因为它们的质量太小,引力没有办法把它们的表面“吸”成球形。
第二节 恒星为什么会发光
核聚变
首先要回答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恒星为什么会发光?答案:核聚变。
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能量等于质量再乘以光速的平方。做一个简单的计算就可以知道,这种能量的释放是极其巨大的。核聚变就是这样的反应:比较轻的原子相互碰撞,结合成比较重的原子。在结合的过程中会亏损一部分质量,以能量的形式释放出来。
虽然亏损的质量很小,但是由于E=mc2,所以转化后的能量仍然十分巨大。那要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发生核聚变呢?答案是:温度足够高。
图5-3 氘氚聚变反应
两个比较轻的原子核要能聚合在一起,前提是这两个原子核要以非常高的速度相互撞击。原子核的结构是非常稳固的,要让它们结合在一起,一个原子核要打破另外一个原子核的结构,就好像要穿透一层厚厚的装甲,就需要用速度极快的炮弹去轰击一样。
所以,要想发生核聚变,就需要使聚变的原子核运动速度非常快,也就是动能要非常大。
恒星发光的物理过程
那为什么恒星能够发生核聚变呢?关键原因还是质量要足够大。因为只有质量足够大,才能给原子带来足够大的动能。
一个质量越大的天体,它自身的引力就越大。那么在天体内部越深的位置,物质要承受的它上方所有其他物质的重力就越大,那么该点的压强就越大。而压强和温度正相关,也就是在一定的体积内,压强越大,温度就越高。这样的生活经验大家都有,比方说给自行车轮胎打气,气打得越足,打气筒就会越热。所以越大的压强对应越高的温度。
那温度又是什么呢?中学课本里有一个定义:温度是物体的冷热程度。但是这种说法并没有触及温度的本质。冷或者热,都是人体的主观感受,并不是物理学上的精确定义。在热力学(thermodynamics)中,温度正比于微观粒子平均动能的高低,微观粒子的运动速度越快,其表现的温度越高。
所以根据上面的推理,当天体的质量越大,则内部压强越大,温度越高,造成微观粒子运动速度越快。当恒星中微观粒子的运动速度快到一定程度,达到可以让核聚变发生的极限,恒星就被“点燃”,开始了发光发热的过程。
发生核聚变以后,释放的热量会进一步提升恒星的温度,可以让核聚变持续进行下去。新产生的能量会被释放到天体表面,最终达到一种动态平衡,恒星也会保持相对稳定的温度。
所以天体要成为恒星,必然是有一个最小的临界质量。高于这个质量的天体,才会成为一颗恒星。那这个质量是多少呢?大约是太阳质量的7%,低于这个质量,就无法成为一颗发光发热的恒星。当然,光有质量还不够,这颗恒星上的物质必须能够发生核聚变反应。比如太阳主要由氢元素(hydrogen)和它的同位素(isotope)构成,这些都是核聚变反应的原料。但是恒星的能量也不是无限的,总会有消耗殆尽的一天。那么恒星燃烧完了之后会变成什么呢?恒星的“生命”有没有终点呢?
第三节 恒星的第一种结局:白矮星
如果把一颗恒星从诞生到死亡比作一个人的一生,那么发光的阶段其实就是恒星的青年、壮年时期。但是等恒星“老去”,它的老年,甚至死亡,会是什么样的呢?
为什么天体有大小?
首先来看一个跟恒星的演化并不直接相关的问题,就是天体为什么会有大小?天体之所以能够形成,是因为物质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聚合到了一起。也就是说,万有引力永远提供一个向内收拢的趋势。
天体形成以后,这个引力仍然存在,天体上的每一寸土地都还受到万有引力的作用。那么既然它能形成一个固定的大小,就必须有一个向外的力去跟引力平衡,否则天体一定会继续收缩。
那究竟是什么力去跟恒星引力平衡的呢?答案是恒星内部的核聚变所释放出的巨大能量的反冲力。
核聚变放出光和热跟氢弹的爆炸一样,是以爆破的形式向外辐射的。这股向外的趋势会平衡恒星的引力,让恒星达到一个稳定的大小。
恒星燃料耗尽了怎么办?红巨星与超新星
当恒星用来聚变的燃料耗尽时,比如氢元素在聚变之后形成了氦元素(helium),那么用来平衡引力的力就没有了,恒星会继续收缩变小。
但是恒星的收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原本稳定的状态突然失稳,会有一个剧烈变化的中间态,视乎恒星质量的大小,这个状态或是红巨星,又或是蓝巨星(blue giant),甚至是不同类型的超新星。所以红巨星、蓝巨星以及各种类型的超新星并不是稳定的天体,而是恒星衰老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对于中等质量的恒星,例如我们的太阳,它在能量消耗殆尽后会转变为一颗红巨星,红巨星状态存在的时间大约是几十万到上百万年。虽然这段时间在我们看来非常长,但是相对于恒星几十亿,甚至上百亿年的寿命来说,其实是非常短的。红巨星极其巨大,它的直径可以大到恒星的几百倍。如果太阳变成红巨星的话,体积一定会大到吞噬地球,届时地球上的生命就会灭绝。
为什么红巨星反而会越变越大呢?因为当氢原子作为核聚变反应的燃料消耗殆尽时,生成的氦原子在一定情况下,还可以继续进行核聚变。氦的核聚变比氢的核聚变难度更高。在太阳中心,氢的核聚变在一千多万摄氏度就可以发生,但是氦的核聚变要达到一两亿摄氏度才行。
氢的核聚变完结以后,恒星就开始收缩成体积更小的状态。而更小的体积对应更大的密度,也就意味着更大的内部压强。这种强大的压强可以把恒星内部加热到一两亿摄氏度,从而激发新的核反应。
氦原子在核聚变的作用下,会结合形成碳(carbon)原子,进一步发出能量,这种物理现象叫作氦闪(helium flash)。氦闪的过程是恒星核心收缩到一定程度后发生的,一旦发生就有一股巨大的能量向外喷出。这股能量的瞬间爆发,就提供了红巨星向外膨胀的力量,所以理解了氦闪,就理解为什么会有红巨星的产生了。当然,并非所有恒星在核聚变结束以后都会发生氦闪,质量小于约0.8倍太阳质量的恒星,其引力就不足以提供发生氦闪所需要的温度。
蓝巨星其实就是能量等级更高的红巨星的前置状态,因为能量高,所以辐射的电磁波的频率比红光要高,光的颜色往蓝光方向偏重,因此呈现蓝色,但是随着能量的消耗,蓝巨星也会逐渐变成红巨星。
超新星总的来说分为两大类,对于大质量恒星,如8—20倍太阳质量的恒星在能量消耗殆尽以后,会形成II型超新星。超新星释放的能量巨大,喷射物的速度能达到光速的十分之一,它的亮度可以与整个银河系的亮度相当。另外一种特殊的超新星叫作Ia型超新星,它的形成机理相对复杂,需要一个双星(binarystar)系统,也就是两个相互围绕对方旋转的天体系统,其中一个天体已经成了白矮星的状态,并不断从伴星吸收质量。当白矮星不断吸收质量并达到1.44倍太阳质量的钱德拉塞卡极限的时候,内部的简并压(degenerate pressure)无法抵抗强大的引力,就会再一次发生大规模的爆发。由于1.44倍太阳质量的钱德拉塞卡极限是比较精确的,因此这种Ia型超新星爆发时的亮度也是一个恒定的值,通过观察Ia型超新星的亮度并与其固有亮度进行比较,我们就能够清楚地算出这颗超新星与我们的距离,并可以通过对其光线红移分析出它远离我们的速度。
白矮星
那么继续往下,如果氦核聚变也结束了,甚至质量极大的恒星,在氦核聚变以后,还可以开启碳、氧(oxygen)的核聚变,生成钠和镁(magnesium)。如果所有核聚变都结束了,会发生什么呢?
无论发生什么,我们都说这颗恒星彻底进入老年阶段了。这就来到了恒星最主要的宿命之一——白矮星。
白矮星就是一颗恒星,所有能够发生的核聚变反应都已经结束了,不再有爆炸性的核反应能量释放,但是它的质量还在,内部压力还在,所以温度还在。白矮星会发出白色的光芒。这种白光不是因为核聚变产生的,而只是单纯的热辐射而已。
当然,依据初始质量的不同,最终白矮星的成分也是各异的,质量大的恒星,例如8—10.5倍太阳质量的恒星,在最终变成白矮星之前可以发生氧和氖(neon)的核聚变,生成镁。
图5-4 红巨星、白矮星、地球的类比(白矮星的质量跟太阳相当时,它的大小跟地球是相当的)
热辐射
总的来说,任何有温度的物体都会向外辐射电磁波,并且温度越高,电磁波辐射的能量就越高。这就跟把一块铁加热到温度很高时,它就会发红的道理是一样的。
日常生活中的物体也不是不发光,而是它们的温度不够高,一般都是发出红外线。戴上夜视仪就可以在黑暗当中看到物体辐射出的红外线。
白矮星之所以会发出白光,是因为它的表面温度仍然很高,有七八千摄氏度,在这个温度下,物质就会发出白光。跟恒星一样,白矮星的能量也不是无限的,总有一天会由于热辐射消失殆尽,最终白矮星会变成一颗黑矮星。只不过热辐射释放能量的效率很低,跟核聚变无法相提并论,所以恒星变成白矮星后,要经过很长时间,才会变成它的最终模样——黑矮星。黑矮星,顾名思义,就彻底不发出可见光了,只辐射极少的电磁波,它的温度与太空的背景温度相同。
但是白矮星阶段时间太长了,理论上白矮星的寿命比宇宙存在的时间还长,所以现在的宇宙中还不可能出现黑矮星。
根据科学家们的计算,只有质量介于0.07—10.5倍太阳质量的恒星最终才会成为白矮星。质量大于10.5倍太阳质量的恒星,最终的宿命就不是白矮星了。
第四节 恒星的第二种结局:中子星
当一颗恒星完成所有核反应后的质量超过钱德拉塞卡极限,也就是1.44倍太阳质量,它的最终宿命不会变成白矮星,其中一种可能会变成一颗中子 星。
在了解什么是中子星之前,先来简单介绍一个量子力学的知识,叫作泡利不相容原理(Pauli exclusion principle)。
泡利不相容原理
泡利不相容原理说的是,不可能有两个费米子(fermion)处在完全相同的状态。而费米子的概念比较复杂,此处简单理解,后文再做详述,电子是费米子。那么根据泡利不相容原理,在一个系统中,没有两个电子可以处在完全相同的量子状态。
有了这个知识,就可以问一个跟“恒星大小为何恒定”类似的问题。当一颗恒星变成白矮星时,它还是有一个固定的大小,那又是什么力跟白矮星自身的引力平衡呢?
这个力在物理学上叫作简并压,简并压就是由泡利不相容原理产生的。
要理解白矮星的物质构成,就要先考察原子的结构。简单来说,原子的基本结构是带负电的电子,绕着带正电的原子核运动。每个绕核运动的电子都占据了一个特定的轨道,在轨道里,电子拥有恒定的能量。既然电子的轨道和能量都已经知道了,那么它的状态就被唯一确定了。这个时候,如果另一个电子要进入该轨道,根据泡利不相容原理,它必须跟这个已经占据轨道的电子状态不一样。
电子还有另外一个性质,叫作自旋(spin)。自旋可以理解为每个电子就好像一个小磁铁一样,有南极和北极。电子的自旋有两个状态,或者南极向上,或者北极向上。
因此原子核以外的每一个轨道,至多可以容纳自旋相反的两个电子,其中一个电子北极朝上,另一个南极朝上,再多就不行了。这两个在同一轨道内、自旋方向相反、能量大小相同的电子,就处在简并态(degeneratestate)。
图5-5 电子的自旋
图5-6 白矮星密度极大
这就形成了原子的结构:原子核居于中心,外面围绕着很多电子,能量高低各不相同;电子排布的规律是每个轨道至多可以容纳自旋相反的两个电子,多余的电子只能继续排布在外面能量更高的轨道。
如此一来,原子就变成了一个有限大小的东西。原子的内部其实是非常空的,原子的绝大部分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占到了原子质量的99.96%。而且原子核的体积非常小,大概只有整个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
白矮星之所以不能够再收缩,就是因为泡利不相容原理。引力收缩的趋势要把外面的电子往里面的轨道上压,但是为了保证每个轨道至多两个电子,万有引力就与泡利不相容原理产生了矛盾,最终与简并压达到平衡。
白矮星的形态,可以认为是原子和原子之间没有了空隙,全都在引力的作用下被挤压在了一起,但是原子内部的空间还是很大的。这种情况下,白矮星的密度其实就是单个原子的密度。这个密度非常大,1cm3的体积内大概有10吨的质量。一个杯子大小的白矮星,就相当于一艘万吨巨轮。
中子星
如果恒星的质量继续增大,超过钱德拉塞卡极限,使引力大到超过简并压,会产生什么现象呢?很显然,这样一来,简并压就扛不住了,原子的结构会被压垮,恒星就会继续坍缩,最终走向另外一个宿命——中子星。中子星是由中子(neutron)构成的天体。我们知道,原子的中心是原子核,原子核当中,有带正电的质子(proton)和不带电的中子。
原子核里为什么要有中子呢?因为质子带的都是正电荷,而电荷的性质是异性相吸,同性相斥。大部分原子核里都有很多个质子,那又是什么力能够克服质子间相互排斥的库仑力,让质子老老实实待在原子核里呢?答案就是中子。中子充当了质子之间的“黏合剂”,它能提供强相互作用力(后文详述),把质子“绑”在一块儿。
如果天体的质量超过1.44倍太阳质量,简并压就没有办法继续跟引力抗衡,电子就会被压到原子核里。由于电子带负电,会和带正电的质子结合成中子,于是整个天体的主要物质就都变成中子,形成中子星。
但是在中子星内部,中子的状态是不稳定的,会再次经历β衰变,成为质子、电子以及一个反中微子(antineutrino),从而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估算中子星的密度。因为原子结构不复存在了,原子里原本很大的空间就被压缩掉了,所以中子星的密度跟原子核的密度应该是差不多的。这个密度有多大呢?差不多是每立方厘米几百万亿吨,一勺子中子星上的物质差不多就能顶上整座喜马拉雅山的质量。并且,由于原子里的大部分体积都已经被压缩了,中子星的体积非常小,半径只有10km左右。相比之下,1个太阳质量的恒星,如果变成白矮星的话,它的大小则与地球相当。
脉冲星
中子虽然是中性的,但是由于中子不稳定,会衰变成带电的质子和电子。因此从宏观上看,中子星带有大量的电荷。这些电荷旋转起来,会产生非常强劲的电磁脉冲(electromagnetic pulse),这就是脉冲星。脉冲星在20世纪60年代才被天文学家发现,由于脉冲星发出的电磁脉冲信号十分强烈,并且很有规律,最开始被误以为是外星文明发出的信号。
图5-7 脉冲星
很多天体都自转,比如地球和太阳,这种自转,在天体坍缩、变小的过程中也一直存在,且随着天体体积的变小,它的旋转会越来越快。
这当中的物理规律叫作角动量守恒(conservation of angularmomentum)。简单来说,当一个物体围绕着某个轴做转动的时候,它相对于这个转轴的角动量,正比于它的质量乘以它的转动速度,再乘以它转动的半径。
当没有外部的力作用于这个物体上的时候,在它的整个旋转过程中,角动量是不变的。所以如果一个物体的旋转半径变小了,为了保持角动量守恒,它的旋转速度就必须变大。
其实,角动量守恒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比如花样滑冰。花样滑冰运动员有一个常见的动作,就是一开始蹲着,然后手脚撑开,开始旋转,在转动过程中逐渐站立起来,手脚往回缩。手脚撑开的时候可以理解为转动的半径很大,但是一旦运动员站起来,半径就变小了。为了满足角动量守恒,他的旋转速度就必须变快。
中子星形成后,体积非常小,直径只有几十千米。它处于恒星阶段的时候,原本有着上百万千米的直径,因此它缩小以后,根据角动量守恒,转速必定会加快。旋转速度快的脉冲星,它的表面转速甚至可以达到光速的十分之一。那么如果恒星的质量再大下去,连中子星也抵挡不住引力收缩的趋势,会怎么样呢?这样的恒星最终很有可能会成为一个黑洞。
第五节 经典黑洞
了解了白矮星和中子星之后,我们要先从经典物理的层面搞明白:黑洞都有哪些性质,它为什么是“黑”的,以及它为什么是一个“洞”。当然,经典意义上的黑洞还并非真正的黑洞,它只是一种理论的假想和推论,并非真实存在。真实的黑洞来自广义相对论的推论,但是认识经典意义上的黑洞对我们初步了解黑洞是有帮助的。
用一句话概括黑洞就是:一个引力大到连光都无法从上面逃脱的天 体。
逃逸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我们在“极快篇”第三章讲到过一个概念,叫作第二宇宙速度。
第二宇宙速度说的是,如果要彻底摆脱地球引力的束缚,就必须要达到一个临界速度,这个速度大概是11.2km/s,也叫逃逸速度(escapevelocity)。
逃逸速度不仅限于地球,任何一个天体都有它对应的逃逸速度。因为要逃出某个天体,就是要克服它的万有引力。总的来说,一个天体的质量越大,半径越小,它的逃逸速度就越大。而天体表面万有引力的大小,跟天体的质量成正比,跟天体半径的平方成反比。
图5-8 光无法逃出黑洞
逃逸速度大到光速会怎么样?
如果有一个天体,它的质量大到一定程度,半径小到一定程度,以至于它的逃逸速度超过了光速,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很显然,在这种情况下,连光都没有办法从这个天体上逃离。这种天体,就是一个经典意义上的黑洞。
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任何一个有质量的物体,如果速度达到了光速,就意味着它有无限大的能量,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所以任何有质量的物体的运动速度都无法超越光速,自然也就不可能从黑洞上逃逸出去(包括光在内)。
黑洞的性质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从经典物理的意义上讲,黑洞是“黑”的。你能看到一个物体有颜色,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传到了你的眼睛里。但是黑洞的引力太大了,没有任何光可以从上面逃逸出来,自然就无法进入你的眼睛,那你看上去它就是黑色的。
那为什么黑洞是一个“洞”,而不是一个球呢?这是因为它强大的“吸收”能力。任何东西只要进入了黑洞的范围内,就无法逃出来了,它就跟一个无底洞一样,只进不出,所以叫黑洞。
黑洞的形成,总的来说要让天体表面的引力足够大,要么质量非常大,要么半径非常小。在中子星半径很小的基础上,如果再加质量的话,就有可能达到黑洞的引力要求。
第六节 宇宙里还有什么?
放眼望去,你能在宇宙中看到各种天体,其中发光的主要是恒星。但宇宙里的主要物质,恰恰是肉眼不可见的,甚至目前连实验仪器也探测不到,这就是暗物质(darkmatter)。
简单来说,暗物质就是在宇宙中广泛存在,但只提供万有引力,不参与其他任何相互作用的物质。再加上万有引力非常弱,所以要在地球范围内探测到暗物质是十分困难的。那既然探测不到,暗物质的概念又是怎么来的呢?
银河系转得太快了
暗物质的假设来自对银河系转速的观测。我们知道,银河系内有很多天体,外观看上去像一个大圆盘,围绕着银河系的中心转动。
既然是转动,就需要一个向心力。什么是向心力呢?比如一根绳子上绑着一个重物,然后你挥舞着绳子让重物转动起来。转速越快的话,你会感觉手里绳子的张力越来越大。这个力,就提供了重物持续转动的向心力。
银河系既然在旋转,那么它也需要一个向心力,这个向心力其实就是银河系里的天体提供的万有引力。银河系里的可见天体有多少,我们是可以通过天文观测估算出来的。有了这个数值,也能估算出这些天体能给银河系的旋转提供多少万有引力。
算下来会发现,以目前银河系的转速,现有的银河系里的可见天体是无法提供那么大的万有引力的。换句话说,银河系转得太快了。如果光靠银河系现有的可见天体来提供万有引力,银河系早就散架了。
那要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科学家们就引入了暗物质的概念。
想象中的暗物质
暗物质是科学家们假想的一种物质,它几乎只提供万有引力。所以现实中还没有用任何可靠的实验手段探测到,起初只是为了解释银河系转速过快的问题。
暗物质不产生任何其他效果,这些暗物质跟电磁场也没有任何相互作用。为什么跟电磁场的相互作用那么重要呢?因为在实验室里,要研究一种物质,或者基本粒子,通常是用电磁相互作用来探测的。如果暗物质不跟电磁场有相互作用的话,就等于我们用常规手段探测不到它。
除了没有电磁相互作用外,暗物质也几乎不参与强力和弱力的相互作用。这样的话,我们也无法用粒子物理的办法去探测它。也就是说,如果暗物质存在的话,它在现实世界中碰到其他物体,都不会感受到任何障碍,暗物质可以“穿透”一切物质。
这也是为什么到目前为止,暗物质的概念已经提出了几十年[其实在19世纪末,著名物理学家开尔文爵士通过计算银河系的转速就已经有了“暗体”(dark body)的概念了],但是科学家们除了观察到它的引力效果外,完全没有任何相关的实验信息。并且由于万有引力非常弱,所以在地球范围内做实验的话,暗物质的引力效果几乎观察不出来,只有大到银河系的尺度,才能显著感受到它的存在。
有科学家提出,如果在对撞机(collider)里能制造出暗物质,由于除开引力它不参与其他相互作用,可以穿透一切的暗物质应当会在被制造出来之后自发地逃出对撞机,这样的话会造成对撞机内物质的能量和动量不守恒,这种不守恒应该可以被探测到。
虽然这个理论颇有道理,但目前也没有实验上的显著进展。
关于暗物质的猜想
假设暗物质真的存在的话,我们可以根据天文观测来估算一下它在宇宙中的含量有多少。根据计算,暗物质占宇宙中质能总量的20%以上,这是一个巨大的数字。要知道,宇宙中普通物质(ordinarymatter)的质量,也就只有5%左右。
再加上之前介绍过的主导宇宙膨胀的暗能量,它和暗物质加起来,总共占据全宇宙能量的95%以上。所以宇宙里的物质,可以说绝大部分是隐藏着的,是我们感知不到的,这更增加了宇宙的神秘感。
当然,也存在另外一种可能,就是我们目前的理论还不够完善。宇宙的尺度非常大,但是从实验探测的角度来说,人类至今还没飞出太阳系。虽然我们的科学理论在太阳系尺度内来看是很准确的,但是紧靠对于太阳系以外宇宙的观测,并不能百分之百保证,像广义相对论这样描述大尺度宇宙行为的理论,放在银河系,甚至全宇宙仍然是正确的。
所以,暗物质的概念未必是正确的,暗物质也未必真的存在,只是我们以往的理论还不够完善,不足以解释银河系转速过快的问题。可见人类在探索宇宙这条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