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奇妙的微观世界

导读 奇妙的微观世界

在“极小篇”,我们将关注微观世界的物理规律。微观到什么程度呢?至少微观到原子尺度,只有约1nm不到。

自古希腊以来,哲学家、科学家们就有终极一问:世上万物,有没有最小的组成单元?一个物体,我们去把它做分割,这种分割的动作是否能一直进行下去?会不会到了一个最基本的单元就无法再做分割了?

关于这个问题,古希腊哲学家留基伯(Leucippus)和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师徒俩提出了一个设想:世界万物的基本构成单位是原子,除了原子以外都是虚空(void)。这就是最早的原子论(hypothesis of atom)。

一直到今天,这个古老的问题也只被回答了一半。

现在的主流物理学观点认为,存在构成万物的基本单元。但是对于这种单元具体是什么,只有一种还是有若干种,并没有最终的答案。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科学家能够研究的尺度越来越小。19世纪初,英国的化学家道尔顿(John Dalton)用实验证明了每种元素都存在一个最小单元,并把这些最小单元定义为“原子”。因为每一种元素的最小单元都不一样,所以这里的“原子”并非德谟克利特意义上的基本单元。原子被证明存在以后,科学家们对于小尺度的研究才真正开启。

19世纪末,英国物理学家约翰·汤姆逊(J.J.Thomson)通过发现电子,证明了原子内部有更丰富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原子可以再分。直到 20 世纪初,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用散射实验证明了,原子分为集中了大部分质量的原子核,以及小质量的电子。但是原子核的体积非常小,只有原子的几千亿分之一,原子内大部分的空间是空的。到了卢瑟福时代,科学家对于微观世界的认知,就正式来到了量子力学的大门口。原子内部的电子和原子核的关系,已经不能用传统的电磁学理论来描述了。

量子物理的规律与牛顿、麦克斯韦等前辈大师建立起来的经典物理是截然不同的,它会从多方面颠覆人们对于这个世界的固有认知。“极小篇”的目标就是从原子论讲起,随着研究尺度越来越小,一路讲到标准模型(standardmodel),也就是目前来说前沿的已经被实验验证的粒子物理成果,它代表了人类目前对于微观世界最深刻的理解与认识[弦论、超对称理论(supersymmetry)等更前沿的理论尚未被验证,因此我只对这些前沿理论的基本思想进行介绍]。

内容安排

第一部分,包含第十章、第十一章,讨论原子物理(atomic physics)。

第十章,主要介绍人类是如何开始研究原子的。传统理论在原子结构问题面前统统失效,量子力学不得不被发明出来,去解释原子内电子的运动情况。

第十一章,将分别从薛定谔方程(Gorden-Kleine equation)和哥本哈根诠释(Copenhagen Interpretation)的角度来阐述量子力学如何解决电子运动的问题,以及量子力学的核心哲学思想是什么。

第二部分为第十二章,将研究尺度继续缩小到原子核层面。原子核是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但是它还有更基本的组成单位——质子和中子。我们将探讨质子和中子如何相互作用,以及涉及的反应——核反应。

第三部分,包含第十三章和第十四章,我们把尺度继续缩小,进入粒子物理领域。

第十三章,我们将讨论组成质子和中子的更基本单元夸克(quark)。把眼光从单纯的原子核里抽离出来,看看从广义上,基本粒子有哪些种类、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如何相互作用以及如何分类。像宇宙射线里那些运动速度快到已经接近光速的粒子,就需要狭义相对论才能讨论了。狄拉克(Paul Dirac)把相对论引入了量子力学,就会出现反粒子的概念。

第十四章,为统合性的一章。

我们了解了各种各样的基本粒子之后,既然基本粒子种类那么多,那么应当存在更加基本的理论对这些粒子进行统一性的解释。如何把这些粒子统合在一个理论框架内,这就必须引入杨-米尔斯场(Yang-Mills field),以及标准模型,其中“规范对称性”(gaugesymmetry)将是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