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冷即秩序

导读 冷即秩序

“极冷篇”是与“极热篇”相对的一篇。极冷,指的是温度极低。“极热篇”讨论从室温开始,温度逐渐升高的情况下,物质的各种形态,主要是气体、等离子体,甚至极端到了宇宙大爆炸初期的“暴胀宇宙”。“极冷篇”讨论的则是从室温开始温度逐渐降低,一直低到接近绝对零度,物质的形态会是什么样的。

内容安排

第十八章,在较低温度下,我们感兴趣的物质形态大多数是固体。因此,第十八章将以比较粗放的视角来研究固体,通过对固体做各种各样的宏观的实验测试,从而得出它各方面的性 质。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施加外力来研究固体的力学性质,这样就有了强度、硬度等物质属性。例如,钻石的硬度和强度都极高,就是在力学测试下得出的结论。除此之外,可以通过给固体加电场来看固体里是否会有电流,比如给固体接一块电池,就能部分得出固体的电学属性。还可以给固体进行加热、放热,观察固体的导热性如何。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瓷做的汤勺要比金属做的汤勺更方便喝热汤,因为金属做的汤勺容易烫手、烫嘴。这实际上就是因为金属的导热性要比瓷的导热性 好。

因此,第十八章讨论的是固体作为材料的各种属性,有力学性质、热学性质、电学性质以及磁学性质。这些其实可以被归类为材料科学的研究范畴。材料物理的研究方式相对来说更宏观,要深刻理解固体材料为什么会表现出各种属性,还需要从微观层面上进行研究。

第十九章,我们把研究的视角从宏观测试转移到了微观研究,用量子力学的视角来看待不同固体的属性。宏观的固体是由微观的原子组成的,我们会发现微观层面上原子的结合排列方式,以及不同种类原子的个体量子特性,最终都会体现在固体材料的宏观属性上。因此,第十九章讲解的内容,在物理学范畴内被划归为固体物理。固体物理是从原子的量子性质出发,研究材料的微观特性,从而解释为什么不同材料会有不同的宏观性质。

第二十章,我们会进入一个全新的物理学领域——凝聚态物理(condensedmatter physics),看看当温度比较低,物质聚合的情况下会有什么样的奇特物理性质。我们在“极热篇”认识了等离子体后,已经有了对物质四态的基本认知:固态、液态、气态和等离子体。但在温度极低(接近绝对零度)的情况下,并非所有物质都会以固体形态存在。氦气在低温下依然保持液态,但是这种液态并非简单的液态,而是有可能会形成超流(内部摩擦力为零的流体),这种形态往往对应于物质的第五形态——玻色-爱因斯坦凝聚(Bose-Einstein condensation)。它完全是由温度低的情况下,粒子的量子特性占据主导所导致的。

当然,这三章之间的学科界限并不是泾渭分明的,材料学、固体物理、凝聚态物理之间的交集非常广,甚至固体物理可以被划归为凝聚态物理的基础,它们的研究对象类似,只是研究的尺度、关注的具体对象有差异而已。

极低温度下,物质内分子、原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急剧降低,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会变得极其明显。在这种情况下,物质形态会变得极其丰富,除了超流体、超导体以外,我们还会介绍一种全新的物质形态——量子霍尔效应(quantum Hall effect)。

量子霍尔效应说的是:在低温环境下,给一块金属板加超强的外部磁场,这块金属板的电阻会变得与这块金属板的具体形状毫无关系,而只与外部磁场的大小和金属板内部的电流大小有关。量子霍尔效应的发现,可以说是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物理学领域——拓扑材料(topologicalmaterial)。这个领域目前是物理学最前沿的研究领域,自出现至今不过短短30年时间。

凝聚态物理、拓扑材料的研究不仅非常前沿,在实际应用领域也大有可为。量子计算(quantum computation)最近颇受关注,而拓扑材料就是最有希望用于制造量子计算机的材料之一。因此在第二十章的末尾,我们也将介绍量子计算大致是怎么一回事。它为什么标志着人类计算机技术,甚至整个人类科技文明的重大飞跃?

我们在“极冷篇”研究的对象,依然是如热力学、统计力学研究的多粒子系统,区别是在低温环境下,这些多粒子系统会呈现出极高的秩序性,产生丰富的物质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