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爱丁堡

在爱丁堡

一九四四年十月,庆祝中国科学社成立三十周年学术活动在贵州湄潭举行,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应邀出席。

此时浙江大学已由宜山迁移至此。李约瑟来参观浙江大学物理系时,看到简陋的校舍、落后的设备、教学的成果,他惊讶极了:“条件这么艰苦,你们还能坚持开展教学,搞科研,真了不起!”

“中国的科技要发展,就要有人扎扎实实做些事情。”陪同参观的王淦昌教授说,“我们有位年轻教授的研究成果,已经走向世界了。”

李约瑟很好奇。

“他才二十六岁,两篇论文即将在英国《自然》杂志和《剑桥哲学学会会刊》上发表。”

这是两本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刊发的都是名家论文。李约瑟很感兴趣,他的目光望向中国的陪同人员:“他是哪一位呀?”

“他叫程开甲,等会儿您就见到他了。”

在实验室里,李约瑟见到了程开甲,两人进行了热烈交流。

程开甲运用相对论知识,开展独立研究。他首先研究了水星绕太阳运行的轨迹,这个轨道计算是学界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他利用牛顿力学原理进行计算,首次给出了与测量结果一致的水星运行轨道,将研究成果写成论文,投寄《自然》杂志。这是他独立发表的第一篇学术论文,有标志性意义。紧接着,他又撰写了《对自由粒子的狄拉克方程推导》。论文完成后,他寄给了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本人审阅,经狄拉克推荐,论文将在《剑桥哲学学会会刊》发表。

李约瑟对这个富有钻研精神的年轻人十分佩服。分手时,程开甲将自己刚刚完成的论文《弱相互作用需要205个质子质量的介子》以及写给狄拉克的一封信交给李约瑟,托他转交狄拉克,李约瑟愉快地接受了这个重托。

与李约瑟先生的这段奇缘,给程开甲的科学人生带来了重大转折。经李约瑟推荐,程开甲获得英国文化委员会的资助,实现了出国留学的愿望。

一九四六年八月,在英国文化委员会的安排下,经过一周的辗转,程开甲抵达目的地英国伦敦。

踏上英伦土地,程开甲感受着英国先进的科技水平和文化气息。相比之下,当时的中国太落后了。兴奋与忧虑交织在他的心头。他想到了中国古代领先于世界的科学技术,想到了来自世界各地如朝圣般到中国长安学习的遣唐使队伍。那时候,世界科技交流的中心在中国,可是现在……只有努力学习,才能迎头赶上。

程开甲被分配到爱丁堡大学。

他在留学申请表上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情况,研究方向与马克斯·玻恩教授基本一致,他幸运地成为玻恩先生的学生。玻恩是当时极负盛誉的科学大师之一,在物理学、数学等领域都有卓越贡献,后于一九五四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一个大雾弥漫的上午,程开甲与玻恩教授第一次见面。

那天,程开甲起床很早,把自己收拾得整整齐齐,穿上西装,出发时比约定时间提前了不少,他想赶在玻恩先生之前站在门口恭候。然而程开甲没想到,当他到达时,玻恩先生已经站在门口等候了。见到久仰大名的物理学大师,程开甲手足无措,连准备好的问候语都忘说了。

“别把我当成什么专家,”玻恩握住程开甲的手,“我拜读过你的论文,很有见地,我们一起切磋。”

“我是来向先生学习的。”程开甲不好意思了。

玻恩先生给程开甲定下学习制度,每天上午或下午到他办公室交谈二十分钟。独立思考能力是玻恩先生最欣赏的,他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碰撞思想的火花。在二十分钟的时间里,程开甲与他自由交流。在质疑和争论中解决学习研究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这培养了程开甲的创新精神。

二十分钟是短暂的。为了让短短的二十分钟产生大大的价值,程开甲要在课前苦苦钻研,带着疑问和观点走进导师的办公室。这样的交流持续了四年,在那间不太宽敞的办公室里,留下了玻恩的谆谆教诲。对程开甲来说,还包含了方方面面的收获。这四年,程开甲不但学到了先进知识,了解了不同的学派,还结识了许多世界级的物理学家、科学巨匠,确立了自己的研究方向。人的一生,就那么几次机遇。成为玻恩先生的学生,是程开甲人生道路上的又一次幸运,让他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九四八年,物理学界在瑞士苏黎世大学召开低温超导国际学术会议,程开甲与玻恩合作撰写了一篇论文递交大会,题目是《论超导电性》。会议召开时,玻恩有事,不能参会,程开甲作为代表在大会上宣读了论文。

这次会议,研究超导问题的专家沃纳·海森堡也来了。

海森堡也是玻恩的学生,当时已是物理学界响当当的权威。他创立了量子力学的矩阵形式,成为核物理和基本粒子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去爱丁堡大学做过学术报告,介绍他的超导理论。后来,程开甲在《自然》杂志发表文章,指出海森堡这一理论的错误,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由于观点不同,程开甲在会议上宣读完论文,海森堡就与他争论了起来。海森堡是德国人,嘴里经常蹦出一些德文。程开甲在浙江大学念书时选修过德文,成绩优异。海森堡说德文,程开甲听得懂,还能以德文应对。他们唇枪舌剑,针锋相对,一会儿英语,一会儿德文,热闹极了。

大会主席是著名物理学家沃尔夫冈·泡利,他望着眼前的物理学家与来自东方的学子,饶有兴味地说:“你们争论,我来当裁判。”

两人争论了很久,都有充分理由,搞得裁判难决输赢。

泡利先生看看时钟,苦笑着说:“你们师兄弟吵架,为什么导师玻恩不来?这裁判我不当了。”

这场争论是苏黎世会议的花絮,程开甲给专家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会议结束后,程开甲去海森堡的住处道别。虽然海森堡没能在观点上说服他,但海森堡渊博的知识、敏捷的思维以及宽广的学术胸怀,让他充满了敬意。

海森堡打开房门,看到程开甲站在门口,他张开双臂,热情拥抱了自己的“对手”。在程开甲身上,海森堡再一次看到玻恩学生的风格——不盲从权威,只追求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