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

秘密

一九六○年,程开甲被任命为南京大学物理系副主任。

当时,国际风云瞬息万变。新中国成立后,帮助我们搞建设的苏联,欲望越来越大,什么事都要说了算,甚至侵犯我国主权。中国政府拒绝了苏联的不合理要求,苏联便召回了派来支援中国建设的专家,终止援助协议,中国刚刚建立的工业基础面临严重困难。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件事更坚定了中国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信念。

这一年,南京的梅花开得格外茂盛,一簇一簇,缀满枝头,点缀着金陵古城,远看好似一片粉色的霞。哦,它们是地上的霞,正对着满天朝霞微笑呢。

程开甲没心思赏景,他早早走进实验室,继续研究未完的课题。

时钟嘀嗒,太阳升得很高了,他还在专注地做实验。

“程先生,郭校长请您去办公室。”门口传来同事的声音。

“哦。”他这才抬起头来。

郭影秋校长郑重地说:“开甲同志,有一项重要任务,北京要借调你过去,明天报到。”

校长递过来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报到的地址。

想到物理系的科研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程开甲有些不舍。他是个喜欢钻研的人,钻进去就出不来,但是,自己不仅是科学工作者,更是一名共产党员。拥护党的纲领,服从党的领导,这是共产党员必须做到的。看着郭校长庄重的表情,他猜测,这准是一项特殊的使命。

第二天,程开甲就乘上火车,赶往北京。

按照地址,他找到了那里,是一个搞煤炭的单位。

“我是来报到的。”程开甲跟门卫说。

门卫疑惑地看看他,赶忙请示领导。领导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急忙给上级打电话。一番询问和请示之后,程开甲又得到一个新地址,在城北郊区。那里很偏僻,荒野里有一个朴素却戒备森严的院子,院里有两栋红砖小楼,一栋四层灰楼。

他被领进一间办公室,迎接他的人热情地伸出双手:“一路辛苦,开甲同志!”

那人见他满脸茫然,笑着解释:“这里是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所,我是副所长,姓吴,您是我们请来的专家。”

程开甲一阵激动,他知道,第九研究所简称“九所”,这里汇聚了全国一流的专家队伍。

“我们与南京大学商量,要把您调过来,南大不放,您先辛苦辛苦,两边兼着。”吴所长提醒,“我们的这项任务,是国家最高机密,不能向任何人透露。”

程开甲深深地点了点头。

就这样,他再次改行,加入了中国核武器研制队伍。

他牢记一条纪律:保密。从此,他不再参加学术会议,不再发表论文,不能出国,不能随便与人交往,甚至不能告诉家人他的工作。这一年,他四十二岁,正是年富力强的黄金年龄,命运把他引上了一条默默无闻为祖国奉献的道路,他心甘情愿“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因为他是中华儿女,他渴望看见祖国的强大。

十年前,也就是一九五○年六月,美帝国主义悍然入侵朝鲜,无视中国政府的严正警告,将战火一路烧到了中国的家门口,党中央发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斗号令。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把敌人赶到了清川江以南,使美国妄图快速占领朝鲜全境的计划成为泡影。美军制定了在朝鲜半岛使用新型核弹的具体方案,还扬言要用核武器进攻中国。后来的岁月里,“核阴云”多次在中国的大门口飘荡。

面对核威胁,中国人民没有被吓倒,反而深刻认识到:拥有自己的核力量,才是保障国家安全的唯一出路。为了尽快打破大国核垄断,保卫国家安全,党中央做出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两弹一星”指的是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有了“两弹一星”,侵略者就不敢欺负咱们了,这是强国的必由之路。

投入工作后,程开甲发现,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核武器是个秘密,有核国家都采取最严格的保密措施,当初苏联派来帮助我们的顾问,也很谨慎。有一次,中国专家请教了一个问题,顾问刚开口,旁边的顾问团领导就使劲咳嗽一声,打住了他的话头。

放眼世界强国,原子弹、氢弹,一颗接一颗在试验场炸响——

一九四九年八月,苏联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一九五二年十月,英国第一次原子弹试验成功;

一九五二年十一月,美国第一次氢弹试验成功;

一九五三年八月,苏联第一次氢弹试验成功;

一九六○年二月,法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这一声声爆炸,震撼人心,仿佛在警示我们:落后就要挨打!

逆境是成长的一部分,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才会日渐茁壮,国家的发展也是这个道理。当时,二机部有一份科研工作计划纲要,上面写着:“我们的事业完全建立在自己的科研基础上,自己研究,自己试验,自己设计,自己制造,自己装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低级到高级。”

中国人深知“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道理。汗水里浸泡过的微笑最灿烂,迷惘中踏出的道路更坚实。程开甲见证了侵略者的残酷,也品尝过“二等公民”的辛酸。二十多年前那个烽火七月,同学约他放弃学业,共同投身抗日战争,他摇摇头,那不是他软弱,而是因为他有更大的梦想——科学救国!

就这样,“程开甲”这个名字列入了国家绝密档案。

圆梦的时刻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