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小姐”即将登场

“邱小姐”即将登场

“邱小姐”是谁?这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代号。

原子弹是个威力巨大的家伙,怎么有个如此温柔的称呼?且听我细细道来。

一九五九年六月,苏联单方面撕毁了中苏双方签订的国防新技术协定,拒绝提供原子弹样品和生产原子弹的技术资料。眼看着中国制造原子弹这件事就要化为泡影,面对困境,党中央决定缩减开支,就算经济条件和国际环境再恶劣,也一定要把我们自己的核武器研制成功。为了牢记这段特殊的岁月,核武器研制计划叫作“596计划”。瞧,这就是中国人的志气!

经过努力,第一颗原子弹试爆在即。这可是国家机密,得搞一套密语出来。

外国人给自己的原子弹取过五花八门的名字,用来掩人耳目。美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叫“瘦子”,在日本投掷的两颗原子弹,一颗叫“小男孩”,一颗叫“胖子”。苏联的第一颗原子弹叫“南瓜”……

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的形象很圆润,像个大皮球。大家思来想去,决定把它的代号定为“球小姐”,谐音“邱”,就叫“邱小姐”。装原子弹的容器叫“梳妆台”,那里连接着几十根雷管,有很多电缆线垂下来,像少女的秀发,插接雷管叫“梳辫子”。原子弹装配叫作“穿衣”,原子弹停在装配间,密语为“住下房”,在塔上密闭工作间,密语是“住上房”。气象的密语叫“血压”,原子弹起爆时间叫作“零时”。

盛夏季节,核试验技术研究所进驻罗布泊,开始了仪器设备的现场安装测试工作。

这是一场特别的测试,科研人员测试设备性能,老天爷也在测试科研人员的意志。

白天的戈壁滩气温高达六十摄氏度,帐篷里像蒸笼,他们天天顶着烈日,迎着热风,晒脱了皮。喝的是孔雀河里的咸苦水,有人不适应,拉了肚子,一天拉十几次,人都要虚脱了。当时那是场区唯一的水源,拉肚子也得喝。戈壁滩的风沙更厉害,刮起风来,天昏地暗,飞沙走石,能把帐篷顶掀翻,飞起的石子儿打碎了车窗玻璃,剐掉了油漆。

都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戈壁滩的公路不亚于蜀道,路面布满连续不断的凹坑,人称“搓板路”。试验场区很大,他们每天坐在大卡车里,在“搓板路”上颠簸几十里甚至上百里,震得屁股疼,肠胃也痛。大家顶烈日,战风沙,喝苦水,走“搓板路”,始终坚守岗位,以苦为荣,全心全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确保不留隐患。

程开甲以身作则,披星戴月,走遍每个工区,走进每个现场,检查督促,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疑点。见过程开甲的人,都知道他是出了名的认真。

考虑到核试验的保密性和数据的可靠性,他提出了有线测控方案,而不采用无线测控系统,这就需要从原子弹爆心向各个测试点铺设电缆。戈壁滩大都是盐碱地,硬得像石头,一铁锹刨下去,砸得地上直冒火星,地面却纹丝不动。电缆沟是工程队一镐一镐刨出来的,很辛苦。

检查时,程开甲发现埋电缆时没铺细沙,马上要求停工,严肃地说:“所有电缆沟都必须铺放细沙,不这样做,冲击波或地面震动可能造成电缆破损,信号中断,影响测试结果。”

工程队的人着急了:“程教授,你这个小建议可是个大工程,需要运几百卡车的沙子,时间够用吗?!”

有人附和:“小题大做,没这个必要吧?”

“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这是周恩来总理提出的要求。”程开甲据理力争。

的确,这十六个字,字字千斤。试验基地用彩色石块把这十六个字镶嵌在办公区、工程区,好让它随处可见,这是他们的座右铭,程开甲比谁都清楚自己承担着怎样的责任。

他坚持铺沙,问题反映到基地司令员张蕴钰那里。

搞明白情况后,张司令命令道:“遵照程教授的意见办!”

这位在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中任军参谋长的将军,深深懂得核试验过程中专家意见的重要性。在他的带领下,基地形成了尊重知识、重视人才的良好风气。

铺沙工程开始了,程开甲也没放松,在一次检查中,他发现有些路段铺的细沙厚度不够,要求立即返工。

工程人员争辩:“细沙已经铺了不少。”

程开甲把手指伸进细沙,问:“你看看,这个厚度能行吗?”

“就差一点点。”工程人员哭丧着脸。

“科学实验必须严谨,任何程序都不能马虎,没有严谨就没有成功!”程开甲要发火了。

工程队赶紧行动,按程教授的要求做。

原子弹装配出来了,要不要试爆?有两种方案:一是发展技术,暂不试验;二是尽早试验,扬我国威。最后,毛泽东主席一锤定音:“要尽早试验。”

一九六四年九月,在新疆罗布泊的茫茫戈壁上,试验基地矗立起一座一百零二米高的铁塔,原子弹将安装在铁塔顶部。这座刺向苍穹的铁塔,采用无缝钢管结构,正方形断面,自立式塔架,共有十四节,如一把长剑,在烈日下闪耀着光芒。为了测试核爆炸的性质、当量、效应,他们在铁塔四周六十公里范围内布置了九十多项效应工程、三千多台测试仪器。

在所有人日夜奋战下,准备工作一切就绪,程开甲舒了一口气。他等待着,等待“邱小姐”闪亮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