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开始

从零开始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一九五○年的杭州西湖,荷花开了,一朵又一朵,宛若娇美的仙子,微风拂过,阵阵清香。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夏日,游人荡舟西湖,享受着幸福安定的日子。

海上漂泊一个月后,程开甲终于踏上祖国的热土。他回到杭州,直奔母校浙江大学,拜访恩师束星北。一进门,他就向老师深鞠一躬。

束星北望着西装革履、一副绅士风度的程开甲,拉住他的手,说:“我们又可以一起工作了!”

浙江大学热情欢迎程开甲归来,他成为物理系副教授。

不久,中国高等院校院系大调整,程开甲服从安排,背起行囊,来到南京大学物理系。

党总支书记找他谈话,说:“南京大学教授很少,你是归国的高级知识分子,经研究决定,你被提升为二级教授。”

“谢谢书记!”他连忙说,“我还没做出什么贡献,怎么能领取二级教授的薪金呢?国家还在抗美援朝,三级教授的薪金够我用了。”

书记看他如此诚恳,犹豫着说:“那好吧,这件事放一放再说。”

“物理系有什么工作安排吗?我一定尽全力发挥作用。”

“物理系刚刚组建,从其他高校调过来的教师不少,人员很复杂,你的经历和学识我们是信得过的,教学研究你要做个带头人。”

新中国成立初期,优先发展重工业。南京大学物理系决定开展金属物理研究,把初创任务交给了程开甲。程开甲是搞固体物理的,属于理论研究,金属物理虽然与固体物理相关,但偏向应用,实际上是金属学,与他擅长的专业相去甚远,但这是国家建设的需要,他二话没说,一切从零开始。

程开甲从小就有一股子钻劲儿,不懂就学!

南京工程学院有金属学课,一周两次,程开甲风雨无阻,每堂课都去旁听,甘做学生。为了掌握金属的锻压、加工等知识,他利用暑假,带领年轻教师远赴沈阳的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向金属物理专家学习。他从最基础的东西学起,彻底弄清楚了金属材料的内涵。返校后,他们添置实验设备,建起了金属研究实验室。程开甲发挥专长,亲自为物理系师生讲授理论物理、统计物理、量子力学、固体物理、金属物理等课程。很快,南京大学物理系正式成立金属物理教研室,这是南京大学建成的第一个教研室,具有示范作用。

一九五六年,是程开甲难忘的一年,有太多振奋人心的事。

一月份,党中央召开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周恩来总理代表党中央做报告,重点阐述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报告指出科学是关系我们的国防、经济和文化各方面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发出了“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口号。

捧读周总理的报告,程开甲眼里闪动着兴奋的光芒。总理的话,字字句句在他心里打下深深的烙印。程开甲学过的知识,有更大的用武之地了,他立下誓言:“爱党,信党,跟党走,把一切交给党。”一九五六年七月,程开甲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望着鲜艳的党旗,程开甲高高举起右拳,庄严宣誓。他心潮澎湃,曾经饱受苦难的祖国啊,历尽了屈辱践踏,是嘉兴南湖的碧波中一艘悄悄起航的红船,把共产主义的种子播撒在中国的山河大地,星星之火,熊熊燎原,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在每一缕晨曦中,每一方烈日下,每一片星光里,都有共产党员坚定的身影。如今,程开甲也加入了这支光荣的队伍,他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他要为祖国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入党不久后,程开甲接到通知,带足三个月的生活用品和必需的科研资料,到北京参加“十二年科技规划”的研究制定。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了科学家们。周恩来总理指示,要根据世界科学已有成就来规划我国的科学工作,要尽量采用世界先进技术,瞄准新兴学科、新兴技术,迎头赶上。制定科学规划,是把“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口号落实到行动上的第一步,一系列新兴的科学技术,如原子能、电子学、半导体、自动化等技术从此建立起来,“两弹一星”便是在规划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会议开了很久,开始时还是春暖花开,结束时已是绿树成荫。如此认真地做科研工作的长期规划,在我国还是第一次。程开甲夜以继日,出谋划策,偶尔看一眼窗外,只见枝头的绿意一日比一日繁茂了,他忘记了疲劳,又低头准备材料了。

在“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号召下,南京大学决定成立核物理教研室。这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谁能做好?任务又落到了程开甲肩头。他再次服从安排,将刚刚取得成果的金属物理教研室交给其他同志,又去开辟新领域,创建南京大学核物理专业。

一切从零开始,第一项工作就是创造科研环境。那时候,实验仪器严重短缺,程开甲决定带领几名教师自己研制,他们不分白天黑夜地分析、计算。他查阅大量资料,从英国带回来的书籍也派上了用场。他们要制作的是一台磁谱仪,需要设计磁场,抽真空,做放射源。遇到困难也不怕,程开甲不断学习请教,比如,遇到电子线路的问题,他就请懂行的专家来讲课。

有一次,他们把放电现象当成了放射信号,经过研究,才发现不对。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失败了,大家垂头丧气。

“罗马城不是一天建起来的。”程开甲平静地说,“失败了,大家可能会失望,但如果不去尝试,那就注定要失败。”

就这样,他们振作精神,反复研究,终于研制出双聚焦β磁谱仪,并成功运用这台仪器测量元素的衰变,这是南京大学第一台核物理实验仪器。

成功的路是一条陡峭的阶梯,两手插在裤兜里是爬不上去的。师生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不仅提高了专业知识,还磨炼了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