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的小溪
在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程开甲是公开发表论文最少的一位。献身核事业二十多年,他没发表过一篇论文。可是,这二十多年,他主持了我国首次原子弹、首次氢弹、首次两弹结合、首次地下平洞方式和首次地下竖井方式等三十多次核试验,均获得圆满成功。他科学地规划创建了核试验技术研究所,这个研究所获得两千多项科技成果奖,许多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他是中国指挥核试验次数最多的科学家,人们称他为“核司令”。
每一个“首次”,都是一次创新,每一次创新都离不开通宵达旦的忘我工作。
说不清多少次彻夜不眠的讨论,记不清多少次绞尽脑汁的思索,数不清多少次风尘仆仆的奔波,这对于程开甲和他身边的科技工作者来说,都是平常事。有一次,程开甲从课题研究中抬起头来,听见办公室门外吵吵闹闹的,推门一看,几个年轻同志正在打乒乓球。他提醒道:“现在可是上班时间。”大家都笑了。有人说:“程教授,您也歇歇吧,您把午休当成上班时间了!”他看看时钟,这才恍然大悟。
面对一项项崇高的荣誉,程开甲总是淡淡地说:“我只是代表,功劳是大家的。”
的确,核爆炸的成功只是瞬间闪现的辉煌,谁又能记清这辉煌的瞬间,凝聚着多少人的心血和汗水呢?开拓创新的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虽然写在立功受奖光荣榜上的名字只是少数人,但我国核试验事业的光荣属于所有参与者。如果说核试验事业是一片汪洋大海,那么,它是由许多无名的小溪汇聚而成的。
测量核爆炸冲击波的钟表式压力自记仪,是刚大学毕业的林俊德等几名年轻大学生研制的。他们因陋就简制造了仪器,又利用寒风、烈日、蜡烛和自行车的打气筒,检验仪器性能。为了掌握严寒条件下的仪器性能,他们背起仪器,在最寒冷的夜晚,爬到海拔三千多米的山头去做试验。就是凭着这股劲儿,他们在不断改进和完善压力自记仪之后,又研制了力学实验设备。
不只是科研人员,还有许多没有被记载姓名的工厂职工也在为原子弹事业默默奉献。
核武器的研制,需要一种矿物质——铀。为了寻找铀矿,早在一九五五年,地质部门就成立了三支勘探部队,分别为新疆的五一九部队,中南的三○九部队,西南的二○九部队。勘探队员们最早在新疆伊犁找到矿床,不久,在湖南、广西、广东等地也发现了矿床,十几名勘探队员为此付出了生命。
制造原子弹的核心材料是“铀-235”,但提取“铀-235”是个宏大工程。从南方的矿山开挖,选矿,粗加工,一步一步地筛选,一步一步地提取,将半成品送到北方某工厂,工厂加工后再送到西部多家工厂……最后提取出“铀-235”。整个过程涉及全国二十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属二十多个部门,九百多家工厂。
一九六四年一月十四日,中国的第一瓶丰度达百分之九十的高浓缩铀诞生了。当时,甘肃省兰州市铀浓缩厂的刘晓波,被选为提取第一瓶高浓缩铀的操作手,他成功提取了第一瓶铀。接下来,要将高浓缩铀坯精加工成铀球,任务落到了当时年仅三十岁的工人原公浦身上。如果出半点差错,那么,数万人十年的努力就都白费了。原公浦每天用同样大小的钢球练手,最后能达到一刀切下去,不用看就知道削下了多少。
一九六四年四月三十日,原公浦穿上笨重的防护服,戴上特制口罩,套上双层乳胶手套,像登月的宇航员那样,一步一步走上机床的操作台,开始了切削工作。
在机床的切割声中,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地看着切割刀靠近那块铀坯。突然,当的一声,铀坯在众目睽睽之下竟然从夹具上掉了下来。原公浦浑身一颤,顿时脸色煞白。
原来是机床的真空吸盘出了点问题,铀坯掉进了切屑盘中,万幸的是,铀坯丝毫未损。
领导安排原公浦休息一会儿,同志们递上了专门为他准备的牛奶。
平静了一下心情,他第二次走上了操作台。每一刀切下来的铀屑都有严格的标准。他聚精会神地切削,助手配合他进行精密测量,在单调的咝咝进刀声中,铀坯缓慢地改变着形状。经过四个多小时的精细加工,铀球渐渐成形了,还差最后三刀,不能多一分,不能少一毫。原公浦定了定神,一刀切下去,停下来量一下尺寸,然后切第二刀,再停下来仔细测量。切完最后一刀,原公浦用尽了所有的气力,瘫坐在地上。经严格检验,铀球完全符合规格要求。
研制核武器免不了接触高能炸药。制作炸药是有辐射的,据老工人介绍,他们进厂前佩戴十二层的口罩,下班的时候,十二层口罩全部是黄的,嘴唇是紫色的。体检时,一个车间就查出七十多名职工有职业病。炸药的另一个危险尽人皆知,那就是易燃易爆,一不小心就可能发生事故。这样的事故曾经发生过,四名工人在爆炸中牺牲了。
这份工作光荣吗?光荣。
危险吗?危险。
他们怕不怕?当然怕。
但是,没有一个人想逃离岗位。虽千难万险,吾往矣!程开甲说:“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国家强起来,国防强起来。”我们的工人师傅何尝不是怀着这样的心愿呢?!
“两弹一星”事业是集体的伟大事业。党中央集中了一大批既有高度爱国主义觉悟,又有广博科学技能的专家学者,有效组织各部门、各单位之间大力协同,为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一首抗战歌曲《团结就是力量》,歌中唱道:“……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向着太阳,向着自由,向着新中国,发出万丈光芒……”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来自全国的成千上万的科研人员、技术人员、后勤人员等,团结协作,并肩战斗,他们就像一条条无名的小溪,汇成了向现代国防科技高峰进军的汪洋大海。像这样的大协作,只有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