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的形成:清季十年的转折》简介
《革命的形成:清季十年的转折》这本书是由.罗志田著创作的,《革命的形成:清季十年的转折》共有18章节
1
自 序
今年是辛亥革命110周年。百多年前的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根本性的大转折。其“大”的程度,当事人的认知显有不足,后世亦然。 在辛亥革命前后十多年的时间里,中...
2
一、近代权势结构的转变
中国“近代”与历代最根本的不同之处,即外力入侵造成了既存权势结构的巨变(这里所说的“权势结构”不仅是政治的、军事的和经济的,也包括社会的、心理的和文化的,是这些...
3
二、庚子后清廷的失道形象和士人心态
上引谕旨里新与外、旧与中的潜在逻辑关联,总体虽可说是近代的通相,却也因朝野的一度共同趋新,本已淡出时人的言说。从曾国藩时代开始,朝廷逐渐成为新派的后盾。尽管向竞...
4
三、制度困境下的新政
从清季开始,中国的既存制度不适应时代,便是一个流行的说法。当时人已在申说立宪与专制的对立,稍后又延伸到帝制与共和的对立(前者是时人对于“政体”的一种概括称谓,后...
5
1.小政府遇到了大问题
傅斯年曾论“王安石变法”说:“其改革之总用意,亦为富国强兵,以雪契丹之耻。”故不仅其用心不可非,“即其各法,亦多有远见之明,此固非‘不扰民’之哲学所赞许,却暗合...
6
2.从民富国强到政府理财
小政府模式的管理成本较低,资源需求不多,勿需大量征收赋税。这一政治哲学的典型表述,即《老子》所谓:“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
7
3.新政繁兴导致纸张天下
蒋梦麟曾说,在中国这样的“学者之国”,尽管改革的过程缓慢,在某种倾向性形成后,“一旦决心改革”,又“总希望能够做得比较彻底”。[34]前引袁世凯所期望的“百废俱...
8
4.小政府和大政府的紧张
与此前的“弱国家”相比,清廷已经变得非常强有力了。但其并未准备彻底改变其政治模式,因而也无意从根本改变其政治伦理。当年推行新政时,凡遇“地方”之事,尤其涉及款项...
9
四、自上而下的立宪
上文最后说到,尽管当时局势确已非常困难,却也不是毫无转圜的可能。以革命的方式解决问题,并不是唯一的选择。以立宪为表征的革政,就是中国出路的一个选项。故革政与革命...
10
1.意在富强的立宪国策
日俄战争之后,立宪越来越被看作通向富强的必由之路。端方的奏折就一再强调,日俄战争表明,“立宪与否”就是“兵强国富与否之原因”。据他在外国考察,“东西洋各国之所以...
11
2.自下而上的立宪先路
若追溯前程,清末立宪也曾经历了一个民间走在前面的阶段。如夏曾佑1907年所说:“我国之知立宪、专制之别,大约不过十余年。”[8]甲午之后,中国留学生到日本,“首...
12
3.立宪的自上而下特征
鲁迅后来说:“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25]但清季则朝野皆感外国立宪必流血,而...
13
4.谁想立宪
在上面多数人的言说中,人民均被视为真正立宪的受益者,但这更多或是读书人代民立言。人民自身是否这样看?他们有没有立宪的要求?胡思敬对此就有疑问。他分析说,欧西“由...
14
5.附和声中的质疑
刘锦藻后来总结说,当年倡改革者的论述方式,是“一閧之市,有诟骂而无商量”。[70]这或许也是梁启超所说“舆论”力量的一个侧面,[71]但在刘锦藻看来,已形成其所...
15
6.“别开四千年来—世界”
夏曾佑很早就意识到立宪这一改革的根本性和整体性,所以他在1905年就提出,仿效外国立宪“当师其意,而不必袭其名”。因此,他希望朝廷在“改政体时,不当尽求之于法学...
16
五、官制改革的困窘
1906年的官制改革,可以说是立宪的第一个实质性举措,再次鲜明体现了立宪的自上而下的特色。从当年七月(旧历)派载泽等编纂官制,到九月宣布厘定(中央)官制,这样重...
17
六、转向自下而上:“筹备清单”带来的转折
中央官制大体定局后,接着就是外省官制的编订。这一进程到1911年才以妥协而草草了结。除形式外,涉及根本的实际变更,多未落实;却凸显了一个久已存在、复因“东南互保...
18
附录 五千年的大变:杜亚泉看辛亥革命——读《辛亥前十年中国政治通览》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的一大转折,然而当事人和后人对此的认知似都有些不足。由于时人对那次鼎革的认识不够深入,对革命可以带来的转变又期望太高、对共和的见效要求太快,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