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洪和道教

葛洪和道教

自东汉时期道教形成以后,魏晋之际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到南北朝时期已成为具有全国影响的一股宗教力量和社会思潮。葛洪则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道教理论家,他为道教理论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从而受到历代道家和道教徒的尊崇。葛洪的道教思想十分庞杂。他继承和发挥先秦及秦汉道家的哲学理论,并对道家一些基本概念加以神秘化的解释,才得以建立起道教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他又吸取了儒家的伦理道德学说,与儒家思想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葛洪所著《抱朴子》自叙称,“其‘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属道家;‘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3]。他还明确指出:“夫道者,内以治身,外以治国”[4],“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5],明显地体现了他的内神仙外儒术的思想。他的这种思想和理论,为后世道教所袭用和发挥,并为封建统治阶级所接受,在封建社会长期盛行。但是,葛洪的思想仍然是以道家为主体的,他认为:“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6],以道术修身与以儒术应世并不能摆在同等的地位。在葛洪的道教理论中,最基本的概念是“道”、“玄”和“一”。他说:“道者,涵乾括坤,其本无名。论其无,则影响犹为有焉;论其有,则万物尚为无焉”[7],把“道”描述成一种涵盖天地万物,影响其运动变化,但又无可捉摸,难以认识的神秘力量,而如果将任何事物“强名为道”,那么就“已失其真”了。他还说:“玄者,自然之始祖,而万殊之大宗也”,把“玄”说成是产生天地万物及造成物质多样性的本源。“一”则是象征天地人,但“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存之则在,忽之则亡,向之则吉,背之则凶”[8]的人格化的神物。就人而论,“一”存在于上中下三丹田之中,甚至有姓名、有大小、有固定的穿着,只是道家秘相传授绝不对外说出来而已。从“道”、“玄”、“一”出发,葛洪进而宣扬,如果人们能够“得道”,“通玄”,就会具有无限的超自然的力量,就能成为超自然的存在,从人变成长生不老随意上云霄入川海的神仙。要想“得道”当然就要“修道”,修道要在内修与外养两方面下功夫。内修主要是“守一”,并且还有“守真一”与“守玄一”的不同,“守形却恶,则独有真一”,“守一存真,乃能通神”[9]。但是,内修“守一”,行气导引,只能益寿延年,最多也不过是“通神”,还不能达到长生不老的地步,因此还需要外养。外养主要是服食金丹,所谓“长生仙方,则唯有金丹”[10],“服神丹,令人寿无穷已,与天地相毕,乘云驾龙,上下太清”[11]。炼丹术是炼制丹药的方法,只有掌握这些方法才能获得金丹。炼丹术还有一项内容就是炼制金银,实际上是伪金和伪银。服食金丹可以长生,炼制金银可以致富,都是很有诱惑力的事情,所以历代道教信徒为了追求长寿永生、得道成仙或者发财致富,一直对炼丹术十分重视,并且进行了不计其数的炼丹活动。葛洪是道教理论的奠基者,也是道教中“丹鼎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不仅继承了左慈、葛玄、郑隐传承的丹经和炼丹经验,而且周游四方,访道问贤,广泛收集各种丹书丹法。在此基础上,他在《抱朴子内篇》中对于各种丹药丹方和炼制方法,服食方法等,都作了翔实的记述,并且还有所创新,有所发展。这是对于自西汉到东晋时期中国早期炼丹实践及其成就的全面概括和系统总结,同时也为中国炼丹化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