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
三国魏人写的《水经》,记述河流一百三十七条,郦道元从小就喜爱读。此外,他还喜欢读《山海经》、《禹贡》、《周礼·职方》、《汉书·地理志》等。他觉得这些书写得不够周详和完备。他把自己看到的地理现象与古代地理书籍对照,发现地理现象是随时间的流逝而变化发展的。上古的情况已很渺茫,因为部族的迁徙,城市的衰亡,河道的变迁,名称的更易,都是十分复杂的。如果不把这些变化了的地理现象及时记录下来,后人就无法弄明白。由此他认识到,把经常变化的地理现象尽可能详细地记载下来是非常必要的。于是他决定选取《水经》为蓝本,为之作注。他以水道为纲,将河流流经地区的古今历史、地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风俗、古迹等作了尽可能详细的描述,从而达到“因水以证地,即地以存古”[6]的目的。这样一来,《水经注》在内容和文字上都大大超过《水经》,河流数目由《水经》的一百三十七条增加到一千两百五十二条[7],而文字则三十倍于《水经》,达到三十一万多字,成为当时一部内容空前丰富的地理巨著,是北魏以前中国地理的总结[8]。它在地理学上取得的成就主要有四项,分述如下。
一、《水经注》在水文地理上的成就
《水经注》讲的是陆地上河流、湖泊的水文特征。全书记载大小河流1252条,名称有河、江、水、川、溪、渠、渎、沟、涧、伏流、峡、谷、瀑布等,并按次序描述其发源、干流、支流、河谷宽度、河床深度、流程、方向以及水量的季节变化,河水的含沙量,河流的冰期等。在给河流命名时,它有一定的指标,如河流的干支关系,长短大小,独流入海还是汇入大河等。如经水的指标是:“水出山而流入海者”;枝水是:“引佗水入于大水及海者”;川水是:“出于地沟、流于大水及于海者”[9]。在描述河流的发源时,不是千篇一律,而是紧紧抓住各个河源的自然地理特点作仔细描述。如卷九《清水》、《沁水》和《淇水》三篇中,所记三条河流都发源在太行山东麓或黄土高原,但在郦道元的笔下,这三个河源具有各不相同的河源类型。清水是一条以山麓分布的诸陂散泉为水源的河流,“上承诸陂散泉,积以成川”。沁水是一条以山涧小溪为源流的河流,“三源奇注,逕泻一隍,又南会三水,历落出左右近溪,参差翼注之也”。淇水则是一条以山崖断层瀑布为水源的河流,“水出山侧,颓波崩注,冲击横山,山上合下开,可减六、七十步,巨石磊砢,交积隍涧,倾澜漭荡,势同雷转,激水散氛,暖若雾合”。汝水的发源地,郦道元还对照地图和地方志,亲自进行野外查勘,然后写入注文。
黄河的流域范围和流经地区的地理情况,郦道元大都引用历史文献予以说明,少数是他亲自调查的结果。如黄河支流白鹿渊水,“南北三百步,东西千余步,深三丈余。其水冬清而夏浊,停而不流。若夏水洪泛,水深五丈,方乃通注”[10],这是道元调查以后的记录。
《水经注》中有不少运河和农田水利的记载。把先秦、汉晋以来各地泽渚、陂塘、堤堰的兴废状况作了较详细的陈述。以陂来说,共记载一百零九个陂,较著名的水利工程有二十八项。像都江堰、白渠、龙首渠、成国渠、灵积渠、郑国渠、六门碣等,都是在历史上起过重大作用的。
《水经注》不仅记载有水河道,而且还注意记载无水旧河道。所记“今无水”的旧河道约二十四条。它可以为今天寻找地下水提供线索。
《水经注》记载的洪水,不仅有当时的,也有历史上的。这些历史水文资料是道元经过实地考察收集来的,非常宝贵。如穀水在魏太和四年(480)发大水,“暴水流高三丈”。道元进一步考察,发现穀水千金堨的石人记载了“太始七年(361)六月二十三日大水迸瀑,出常流上三丈”[11]。在伊阙左壁上,道元也发现了测水石铭上的记录:“黄初四年(223)六月二十四辛巳,大出水,举高四丈五尺,齐比已下”[12]。
郦道元非常重视收集历代河水和泉水颜色的资料,水色不同,反映河水的所含物质有差异。黄河水色黄浊,因为水中含黄泥多,达到“一石水六斗泥”的程度。黄河、渭水的水色有时变赤,可能是含有大量氧化铁。有的河水呈黑色,有的呈绿色,而庐陵郡(今江西吉水县)南城中有一口井“其水色半青半黄,黄者如灰汁,取作饮粥,悉皆金色,而甚芬香”[13]。
《水经注》共记伏流三十余处[14],其名称有伏流、潜水、重源。但书中对黄河重源说的传播,对济水三伏三见的讹传,则是《水经注》的不足。所记三十余处伏流,大部分是可靠的。道元还把有些伏流周围的岩溶地貌作一番描述。有的伏流,道元还记有长度。
对我国北方河流的冰期,《水经注》也有记载,如黄河孟津河段的冰层厚度是:“寒则冰厚数丈,冰始合,车马不敢过。”[15]
《水经注》记载的湖泊类型名称有十四个,即湖、泽、海、坈、陂、浦、渊、潭、池、薮、渚、塘、淀、沼等。其中有非排水湖,如蒲昌海、卑禾羌海(青海湖)等;有排水湖,如彭蠡泽、洞庭湖、叶榆泽等;有的是人工湖,如芍陂、长湖等。有的湖泊记载了面积大小,大的如洞庭湖,“湖水广圆五百里,日月若出没于其中”[16],小的如华池“池方三百六十步”[17]。《水经注》记载的湖泊,反映了分布不均的特点。广大朔北地区只有屠申泽;而在河南汝河流域的平舆县,安徽淮河流域的新息县则湖泊分布比较稠密,有湖陂二十七处。此外还记载了季节湖和沿海泻湖。
郦道元多次记载排水湖与河流之间的水文关系,表明湖泊可以调节河流水量。洪水期,河流将洪水排入湖泊;旱季,湖泊又把湖水补给河流。
二、《水经注》在地质、地貌学方面的成就
郦道元在《水经注》中阐述的关于流水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的见解,在中国古代地质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他通过长期观察,确认水的侵蚀力量很强,“水非石凿而能入石”[18],“触石成井”[19]。他不仅解开了安喜县(今河北定县东南)城角下面出现成堆积木之谜,而且体现出他具有流水侵蚀、搬运、沉积的思想。书中写道:“余考记稽疑,盖城(指安喜县城)地当初,山水漭荡,漂沦巨栰,阜积于斯,沙息壤加,渐以成地。板筑既兴,物固能久耳。”[20]秦氏建元中(374年前后)又发大水,冲崩两岸,安喜城也崩了一角,露出了古代沉积下来的积木。这就是积木的来历。郦道元的分析判断很正确,运用流水侵蚀、搬运、沉积的原理,解释了积木的来历,很了不起。这个卓越的思想,为流水地形成因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中国古代地质学理论作出了贡献。
《水经注》中记载了许多化石,包括古生物残骸化石和遗迹化石。如会稽有古脊椎动物残骸化石,渭水上游成纪县(今甘肃庄浪县)僵人峡有人类化石,湖南湘江流域石燕山有腕足动物壳体化石,湖南湘乡有鱼化石。
郦道元很注意收集矿物、岩石资料,所记矿物有二十余种,岩石十九种。如盐矿,不仅记载种类,池盐、井盐、岩盐、海盐、戎盐,而且所记产地很广,西到天竺,东至海,北到黄河流域,南及长江流域。
《水经注》中记载温泉三十一个,其中可供治病的十二个。有的温泉“赴集者常有百数”[21]。各地温泉水温差异很大,有的暖、有的热;有的炎热特甚,可燖鸡豚;有的炎热倍甚,下足便烂;有的炎势奇毒,可以熟米。从低温到高温有五个等级。在当时无温度计的条件下,作者能用不同程度的词汇作出区别,很不容易。它为我国地热变迁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历史依据。此外,道元还记载了温泉中的矿物质和生物,以及用温泉种稻等。
《水经注》中有丰富的地貌学内容。就地貌类型说,有三十一种,如山、岭、原、丘、坂、阜、洞穴、沙漠等。有的名称一直使用至今。《水经注》记载了岩溶洞穴四十六个,按洞穴结构、性状特点取不同名称。描述内容有洞穴大小,洞穴结构,洞穴气候,洞穴水文,洞穴利用,洞穴生物等。
三、《水经注》在生物地理学方面的成就
《水经注》全书所记植物品种大约一百四十余种[22],不算多,但各地的植被状况却有不同程度的描述。如“林木茂密”、“多木无草”、“无木多草”、“少草木”、“无草木”、“无树木”等。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是“林木茂密”和“无草木”两种。书中记载了植物分布的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记载了我国东部湿润地区的沼泽植被和水生植被,也记载了我国西部干燥地区的草原和荒漠植被。对植被垂直分布的原因作了分析,认为是“由地迥多风所致”[23]。书中记载的动物种类大约有一百多种[24],很有特点:第一,明确记载了动物的分布界线,说“瞿塘峡多猿,猿不生北岸,非唯一处。或有取之放著北山中,初不闻声,将同貉兽渡汶而不生矣”[25]。第二,记载了各地的特种动物,如伊水的鲵鱼,若水的象、犀、钩蛇,叶榆河的猩猩、髯蛇,吊鸟山的候鸟,沔水的猴猿、野牛、野羊,长江的鳄鱼,僰道县的犹猢,瞿塘峡的猿等。第三,多次记载淡水鱼类洄游的习性,是世界上记载淡水鱼类洄游的最早文献。
四、《水经注》在人文地理学方面的成就
《水经注》中有关农业地理的内容很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狩猎业。其中以农田水利为中心的种植业占了很大比重,全国几个有系统灌溉工程的大型农业区均作了重点记述。对边疆地区的农业,如轮台以东广饶水草的绿洲农业,西南地区温水流域的“火耨耕艺”原始农业也有记载。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上,《水经注》的记载也很有特色。如湖泊的开发利用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湖泊的灌溉效益;2.湖泊的资源开发;3.湖泊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工业地理方面,《水经注》记载的门类有采矿、冶金、造纸、食品、纺织等,其中以屈茨的冶铁工业的记载最出色,是一项完整的工业地理文献。在这个冶铁基地上,既有就地开发的原料和燃料,同时也有广阔的产品销售市场,是一个十分理想,具有很高经济效益的冶铁工场。此外还记载了铜、铁、金、银、锡等多处冶炼工场以及冶炼设备,全国各地大小盐场十八处。介绍了池盐、井盐、石油、天然气、金、雄黄等矿物的开采技术和运销范围。
《水经注》中有关运输地理的内容包括水上运输和陆上运输。河道中的滩、堆、峡、濑常被作为航运条件加以评价。水位的季节变化也结合航运问题介绍,如“泗水冬春浅涩,常排沙通道”[26]。陆上运输方面,郦道元广泛搜罗了各地桥梁和津渡的资料。全书提到的各种桥梁超过九十座,津渡有九十余处[27]。桥的种类按材料性质分有藤桥、木桥、竹篾桥、石桥;按桥的结构形式分有悬索桥、平面桥、浮桥、石拱桥。
民族地理方面:《水经注》提到的民族有十三个以上,分别介绍了他们的不同语言和风俗习惯,指明了某些民族的地理分布,叙述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彼此交流等。
沿革地理和地名学方面,《水经注》也是一部杰出的著作。全书出现地名约一万七千七百五十六个,有全面地名阐释的达两千一百三十四条[28]。全书提到的县城、镇、乡、聚、村、戍、坞、墟、堡等居民点数目接近四千个[29]。县级以上的行政区和居民点,大部分都记载了历史沿革。有的地名,除了叙述沿革外,还常常进行地名学的考证。
《水经注》是一座异常丰富的文化宝库,除了地理学的成就外,还在文学、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碑版学、语言学等方面有突出的贡献。
由于《水经注》的内容十分丰富,所以后世学者纷纷从中吸取营养,进行广泛的研究。经历代学者的深入研究,形成一门学问,叫做“郦学”,其中又形成了学派,如考据派,词章派,地理派。“郦学”不仅在中国发展、壮大,而且在国外有所发展,出现一些著名的“郦学”专家,如伯希和(Paul Pellict)、费琅(G·Ferrend)、沙畹(E.Chavannes)、马伯乐(H·Maspero)、森鹿三等[30]。
[1]《九章算术》少广章开立圆术李淳风注。
[2]“负”字原著为“员”,此据钱宝琮主编《中国数学史》校改。
[3]此段引文均见《宋书·律历志下》。
[4]本节材料主要依据《梁书·儒林·范缜传》,下引此传者不另作注。
[5]赵贞信:《郦道元之生卒年考》,《禹贡》半月刊,7卷1—3期,1937年。王成组在《中国地理学史》中提出生于455年。
[6]王先谦:《水经注合校》序。
[7]《唐六典》工部·水部郎中注。
[8]侯仁之、黄盛璋:《〈水经注〉选释》,《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读》(第一辑),科学出版社1963年版。
[9]《水经·河水注》卷一。
[10]《水经·河水注》卷五。
[11]《水经·穀水注》。
[12]《水经·伊水注》。
[13]《水经·赣水注》。
[14]陈桥驿:《水经注研究》,第43页,天津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15]《水经·河水注》卷一。
[16]《水经·湘水注》。
[17]《水经·河水注》卷四。
[18]《水经·河水注》卷四。
[19]《水经·滱水注》。
[20]《水经·滱水注》。
[21]《水经·沔水注》上。
[22]陈桥驿:《郦道元与水经注》,第75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3]《水经·渐江水注》。
[24]陈桥驿:《水经注研究》,第124页。
[25]《水经·江水注》一。
[26]《水经·泗水注》。
[27]《水经注研究》,第17页。
[28]刘盛佳:《我国古代地名学的杰作——〈水经注〉》,《华中师院学报》(自然版)1983年第1期。
[29]《水经注研究》,第17页。
[30]陈桥驿:《水经注研究二集》,第1—13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