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事苛严,厉行节俭

治事苛严,厉行节俭

冯太后对孝文帝管教很严,她要求孝文帝身旁的内侍十天内要汇报一次孝文帝的表现,不汇报则加以责罚。有的内侍搬弄是非,因此孝文帝每每挨打,有时被杖责几十下,虽然受了委屈,也默不作声。冯太后还曾经有意废孝文而另立咸阳王禧,因拓跋丕、穆泰、李冲等人固谏才作罢。“自太后临朝专政,孝文雅性孝谨,不欲参决,事无巨细,一禀于太后”[25]。即使孝文帝一天天长大了,也是如此。孝文不参决干预大政,而冯太后常常独断,事情办了也不告诉孝文一声。这固然与冯太后对孝文严苛管教有关,但更重要的,恐怕是孝文对祖母心悦诚服,衷心钦佩,因为孝文帝后来完全忠实地继承了冯太后的事业,继承了冯太后制定的政策。

冯太后以女主临朝,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她不能不对可能动摇其地位的人实行严厉制裁,直至诛戮。因此,她是严苛的。她还利用宦官和受宠者来加强集权统治,给他们很大权力,很厚的赏赐,但即使对这些人,她“亦无所纵”,所以他们中大多数比较规矩,并无大的过失。冯太后用人颇具政治眼光,她宠幸李冲,更器重李冲的见识才干,当时的政治措施,制度兴革,多有李冲的擘划。她给游明根、高闾特殊礼遇,是因为这两人“儒老学业”[26],博综经史。

在封建统治者中间,冯太后还是比较朴素的,她不喜欢金银饰物,穿的衣服,用的被褥都是一些素色的缯帛而已。她吃饭的小桌子,只有一尺宽,饭菜数量比过去少了十分之八。她生前预先对自己的丧葬作了安排,一切从俭,坟墓不过三十步,内室一丈见方,棺椁很普通,不用随葬器物,甚至一般的素帐、陶瓷也不要。后来坟墓、内室扩大一倍,是孝文擅改的。

冯太后不愧是北魏历史上起着承前启后作用的杰出人物,她采取的种种改革措施,成了北魏封建化道路上的里程碑,而且对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代亡后,什翼犍下落各书记载不一。《晋书·苻坚载记》载其为秦人俘至长安。这里采《魏书·序纪》说。

[2]贺兰部于登国四年背叛联盟。次年贺讷请降,拓跋珪徙贺讷及诸弟于东界。

[3]北魏初,道武帝拓跋珪立制,凡后宫产男将立为储君,其母皆赐死,以防母后临朝,外戚干政,是后数世而不改,遂成制度。孝文帝始革此弊制。

[4]五行之次,即“五德终始说”,系战国时齐国阴阳家邹衍所造,它认为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土、金、水、木互为终始,周而复始,循环无穷,各个相袭的朝代也按此顺序进行统治。

[5]《黍离》诗是《诗经·王风》中的一首诗。西周亡后,东周大夫过镐京,见到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不胜感慨,因作此诗。全诗共三段,这里仅录其一,大意是说镐京的故宗庙宫室旧基上长满了茂盛的禾黍,诗人从这里缓步走过,心神不定,像是寻找什么,极为伤感。指斥了周幽王等统治者残暴无道,导致亡国的罪恶。

[6]古人称妻的父亲为外舅,也简称舅。

[7]《魏书·高祖纪》。

[8]此处四姓是指魏晋以来的汉族地区依据官爵、门第高低而划分的甲、乙、丙、丁四个等级,不是指具体的某四个姓。

[9]瓮,wěng,一种口较大的陶制器皿,可盛水、酒等物;瓨,róng,一种长颈陶器,口小。

[10]《魏书·彭城王勰传》。

[11]《魏书·食货志》。

[12]《魏书·高宗纪》史臣语。

[13]《魏书·道武皇后刘氏传》。

[14]《北史·献文帝纪》。

[15]《北史·献文帝纪》。

[16]《魏书·高祖纪上》。

[17]《魏书·文成皇后冯氏传》。

[18]《魏书·高祖纪上》。

[19]“子孙既立”句,《魏书·李孝伯传兄子安世附传》原文为“三长既立”,此据《册府元龟》卷四九五《邦计部·田制门》径改。

[20]《魏书·李孝伯传兄子安世附传》。

[21]《魏书·公孙表传孙邃附传》。

[22]《魏书·公孙表传孙邃附传》。

[23]《魏书·李冲传》。

[24]《魏书·食货志》。

[25]《北史·文成文明皇后冯氏传》。

[26]《魏书·游明根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