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悟菩提》简介
《禅悟菩提》这本书是由太虚大师创作的,《禅悟菩提》共有83章节
1
目录
...
2
佛学概论
本论略本,民国十五年八月,在北平佛学研究会讲,罗庸及黄中疆、骆德先笔记,当由佛学研究会印行流通。十九年,增入学史及结论部分,改名佛学ABC,交世界书局发行。三十...
3
绪 言
所谓“佛教”者,平常都以寺庵中之僧尼为代表,以为不过一种礼拜式之宗教,何学之可言!此曰佛学,未免有所未喻,故先将“学”字解释之。“学”字常义有二:一是动词,如学...
4
上编 学史
...
5
第一章 释尊略传
...
6
第一节 释尊出于印度之背景
佛学之真理,即为宇宙万有之实相,无始常新。然今此人世所流行之佛学,实由释迦牟尼佛世尊(简称释尊)证明之宣说之而起。 释尊之生印度,约在距今二千五百年至二千九百年...
7
第二节 未成正觉前之释尊
“释迦”译能,乃贵族中之一族;“牟尼”译寂,以形容其恬静。“释迦牟尼”谓释迦族中之恬寂者。佛陀及世尊等,则世人对之之尊称也。实姓乔答摩(瞿昙),名悉达多(译义成...
8
第三节 成正觉后之释尊
正觉之成,实为佛学之源海,盖佛学皆流出于正觉之心境者也。其觉悟之境,在明万有缘起。众缘所成,自无实体。无实体故曰自性空。众缘成故,一一皆互为主伴而得存立,无内无...
9
第二章 印度佛学略史
...
10
第一节 佛灭后结集诸藏差别
佛为一切教法之本。佛应世时,亲闻佛说,佛示寂后,依佛遗教。佛之遗教,即诸圣弟子所闻持结集之法藏也。然法藏之结集,传说非一。善见律但传经藏、论藏、律藏之结集。真谛...
11
第二节 小乘盛行与分成各部
初百年间,由迦叶、阿难等传持法藏,遂形成小乘之教团;至阿育王时,乃极盛行,然分裂之端亦由是起。首分为上座部与大众部,至五百年间有二十部之多。《异部宗轮论》云:“...
12
第三节 大乘继兴与其派别
薄伽梵(世尊)所说大乘教法,虽有窟外大众暨文殊弥勒等,曾结集为大乘法藏,与小乘并流行于世,然在初五百年间,全印所宏传者唯小乘为盛,而大乘法若存若亡,未能光显焉。...
13
第三章 中国佛学略史
...
14
第一节 经律论之翻译
自汉明帝夜梦金人,派蔡愔等十八人迎摩腾竺法兰,白马驮经像来华后,中华佛法即增高继长,迄今流行不绝。但初时摩腾等仅于经中摘译若干条法义,以示于人而已,若今所传《四...
15
第二节 宗派之成立
宗派之成立,首为大乘三论宗或四论宗,以中论、十二门论、百论或兼大智度论为主也。同时有小乘之成实宗,以成实论为主。已而有涅槃宗、后归天台,地论宗后归华严,摄论宗后...
16
第三节 唐末以来之变迁
唐武宗毁佛教而各宗衰落,禅宗以简单易行,恢复后遂独盛行。入宋之后,影响为宋明理学,与中国之思想界发生极大关系。他若天台宗、华严宗之学说,赵宋以来亦流传不绝,而亦...
17
第四章 各地之佛学略史
...
18
第一节 锡兰缅甸暹罗等处之佛学
锡兰古译狮子国,缅甸古云金地,在佛寂二百年间阿育王时,已分派摩西陀等传教其处,其所传者为本上座部。自是相承,在锡兰代出高德,继续发展,今印度小乘各部皆已不传,而...
19
第二节 尼泊尔、蒙古、中国西藏等处之佛学
印度今仅存之佛教区,殆唯尼泊尔。尼泊尔虽近佛本生地,且残存之梵文经典,时有足资参证者,然今所传行之佛教,盖与蒙古、我国青海同奉我国西藏为法式,故西藏为今大地现存...
20
第三节 朝鲜、日本、中国台湾安南之佛学
朝鲜乃包括高勾丽、新罗、百济之三国者,最早为高勾丽,秦苻坚始遣道顺送经像与丽王小兽林,即建寺居之。后十二年由梵僧摩罗难陀传入百济,后五十年由高勾丽传新罗。后百年...
21
下编 学理
...
22
第一章 因缘所生法(五乘共学)
...
23
第一节 总论
因缘所生法,是佛法之大宗,五乘之共学。以佛之说法,应闻法者根机而说,大致分为五类:一、人乘,人乘中之圣即是圣人。二、超出人类之天乘,佛说之天与别种宗教所崇天神不...
24
第二节 无始流转
因缘所生法(法界诸法)即通常言世界万有。因缘者,非于世界万有之外别有其物,因者以世界万有为因,缘者亦以世界万有为缘,是无边无中,无始无终者。此诸法是有为生灭法,...
25
第三节 业与界趣
业之意义,前已大略讲过,即行为造作义。业之杂染者曰有漏业,有烦恼漏故。然行为不都属有漏,如菩萨行亦曰净业,即无漏业。但今别名净业为行,此处之业且专指染业。 业之...
26
第四节 异生与圣
异生即通言凡夫。人与天之身形同,与佛菩萨亦相近,故天与人皆是善报。畜生鬼狱则奇形怪状,异形无数。可生此异形类中者曰异生,此统言凡夫之类皆可受“异”形“生”故。然...
27
第五节 成圣之道
一、有情种姓 有情想知觉之众生,谓之有情众生。众生以种姓分,大别有五,即在有情众生藏识中,有五类不同之种子: (一)阿赖耶识中无出世智种者,曰无出世种姓。此类众...
28
第六节 再论业与界趣之流转
上已总明世出世间皆因缘所生法,而此中须先明而又最难明者,即业与界趣之流转。由善不善有漏业,得三界五趣生死轮回。欲解脱此生死轮回,须先明轮回之义。轮回即流转。凡理...
29
第二章 三法印(出世三乘共学)
印者印定之义,为此三法所印者,即佛所说之出世三乘法;不相符者,即非佛所说出世三乘法。此三乘共学之三法印:一、诸行无常,二、诸法无我,三、涅槃寂静,今即分三节明之...
30
第一节 诸行无常
行者造作变坏义。此中有三:一、生,二、异,三、灭。此生、异、灭以造作变坏为义,故曰行。常者不变义,如虚空即恒常不变。然物或有暂时不坏而以后要变坏者亦非常,此永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