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俄罗斯统一国家的形成
一
有些西欧国家结束封建割据局面、统一为中央集权的国家,是在商品货币关系急剧发展的过程中资本主义的上升时期完成的。然而,东北罗斯各国统一的历史却迥然不同。蒙古人统治下的东北罗斯,名义上是一个弗拉基米尔大公国,实际上是处在政治上分裂为若干个封建小公国的割据局面。形成统一的俄罗斯国家,是在封建主义的上升时期进行的。斯大林说:这是俄罗斯国家“特殊的国家形成方式” (1) 。俄罗斯国家之所以会出现“特殊的”形成方式,其内部必有它自身特有的社会经济、政治情况。本文试图就此问题略作论述。
14到15世纪东北罗斯社会经济的新高涨,为罗斯国家的统一创造了前提。早在13世纪上半期,东北罗斯各国没有幸免于蒙古人的侵略和破坏。根据史料记载,蒙古人入侵后,东北罗斯各国“田园荒芜”,“伟业沦丧”,“劳动所获尽为歹徒所僭窃”,“土地悉为异族所掠夺” (2) 。但是,这一切并没有改变东北罗斯的社会经济制度。几十年后,到13世纪末期,东北罗斯的社会经济又有了明显的恢复;14世纪中期,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出现了繁荣景象。
农业历来是罗斯的主要经济部门。14到15世纪,东北罗斯出现了许多新开垦的耕地,长期荒芜的“田园”重新翻耕了。蒙古入侵时逃往密林深处和沼泽地避难的居民,纷纷回到祖祖辈辈曾经生活和居住过的地方重新定居。东北罗斯的土地上又筑起了许多新的村落。在耕种技术和耕种制度方面也有了明显的改进。耕地上普遍使用粪肥,而且广泛采取“三区轮种”制。为了适应扩大耕种的需要,农具方面推广使用铁铮犁,并以牛、马牵引铧犁耕种。耕耘土地的效率大大提高了。农业以及畜牧业、捕渔业、狩猎业、养蜂业等都有了显著的发展。
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的发展,引起了封建统治阶级对土地越来越大的欲望。封建的王公贵族凭借权势任意掠夺农民开垦的原来属于农村公社的土地,变成了私产;或者通过封建战争和金钱购买等手段,从别的王公贵族手中夺取上地。封建土地占有制由此而发展起来了。但是,王公贵族的“领地常常分散在其他封国之内” (3) 。封建土地占有制已经越出某一公国的范围 (4) 。从政治上结束封建割据,统一罗斯的土地,则是符合封建土地占有者的切身利益的。
封建土地占有制在东正教教会方面更为发展。教会利用蒙古统治者赐予的各种特权,在各地任意侵吞所谓“上帝”的(即无人管理的)土地;或者直接掠夺农民开垦的属于国家的“黑地”;或者依靠虔诚的信徒慷慨施舍,以兴建教堂、寺院为名大批占有土地。这种属于教会、寺院的领地遍及整个东北罗斯。“莫斯科大主教……则几乎在所有封国和县邑内都拥有领地,其数以千百计,农户和村落数则以千万计。” (5) 教会、寺院的封建土地占有制的发展,同样要求各公国在政治上实现统一和集中。教会驻节地从弗拉基米尔迁移到莫斯科后的历届大主教,差不多都是莫斯科统一东北罗斯的忠实支持者。教会支持罗斯国家的统一事业,这是罗斯国家不同于一些西欧国家的特点。
14到15世纪封建统治阶级中兴起了一个新的阶层,即服役贵族,或者叫封地贵族。大公政权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和抵御外患,封建地主阶级为了在占有的土地上迅速取得经济效果,他们都迫切需要大批服役人员。他们把自己的部分领地作为报酬分封给他们的“宫廷仆从”和“领主侍卫”经营管理。但条件是所分得的土地不得世袭。这些人后来又按战功大小分得土地,并封为贵族,这就出现了一种新的土地占有制,即“有条件的土地占有制”,在14到15世纪相当盛行,是东北罗斯社会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现象。
封建土地占有制的发展,是统一罗斯土地的经济基础。世俗和教会的封建土地占有者成了统一东北罗斯的主要社会支柱。这是罗斯国家在统一自己国家过程中的特有现象,而在西欧一些国家恰恰相反,封建主阶级则是国家统一事业中的打击和消灭对象。
随着封建土地占有制的发展,许多农民逐渐丧失了独立的经济地位和人身自由,被迫为封建主阶级担负沉重的劳役和繁重的代役租。有的要把收成的四分之一缴纳给封建主,有的竟达一半之多 (6) 。农民们不得不向封建主借贷,甚至法律上还明确规定:农民未偿还债务之前不得离开封建主的土地。后来,连只要在尤里耶夫日(11月26日)之前偿还债务便可离开封建主的权利,也都取消了。农民完全陷入对封建主的依附地位,沦为农奴。由于封建主长期的剥削和压迫,农民与封建主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农民普遍以逃亡的形式进行反抗;有的则以拒服劳役、拒缴代役租、犁平地界、拆毁篱笆以及焚烧庄园、杀死地主等方式进行斗争。农民奋起反抗世俗和教会封建主的斗争,在14到15世纪相当普遍。封建主阶级要确保自己的利益,对农民实行有效的奴役和镇压,只有建立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国家机器,才能办得到。
14到15世纪东北罗斯城市手工业和商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推动了东北罗斯的统一事业。早在蒙古入侵之前,东北罗斯已有三百余座城市。但入侵时多数被毁。从13世纪下半期起,掌握各种手艺的匠人纷纷集居在城市四周,从事生产活动。到14世纪下半期东北罗斯的城市经济迅速恢复了,出现了新的高涨。用于战争需要的各种武器、军需品;供生活需用的餐具、皮革、鞋帽以及酒和面包等;供教堂、寺院和王公贵族装饰和享用的圣像、雕刻、金银首饰等,以及供农业生产需用的铁锋犁头、大镰刀和供城建需用的木材、石料加工以及铸造银币等等,均由城市居民中的手工业者所生产。手工业以莫斯科最为发达,莫斯科成了东北罗斯手工业生产的中心 (7) 。14到15世纪,商业在城市里占有重要的地位。城市不仅是城乡贸易的集中点,而且还是发展城市之间的贸易或者对外贸易的中心。在14世纪,商业比较发达的莫斯科和诺夫哥罗德,已经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商人公会组织:“苏罗什行商”“呢绒商”和“伊凡斯基百人团”。这些商人组织在经济上拥有相当的实力。有的拥有2万到10万卢布(相当于20世纪初的20万到100万金卢布)资本,有的竟达30万卢布(合20世纪初的300万金卢布)资本 (8) 。尽管如此,东北罗斯的手工业者和商人在城市中的地位,远不如一些西欧国家的城市市民那样能够主宰城市的命运。罗斯城市的统治者仍旧是封建的王公贵族。由于“王公和领主把土地分给继承人时,是连同‘乡镇、道路、村落和一切关税收入’在内”的 (9) 。商人们要把粮食从梁赞运往缺粮的诺夫哥罗德;或者从莫斯科、特维尔把毛皮、蜂蜡和亚麻等货物由诺夫哥罗德运往西欧;或者把西欧的呢绒、葡萄酒等通过普斯科夫运往莫斯科,再由莫斯科转运到伏尔加河中下游的喀山和萨莱,需要经过重重关卡,向各公国缴纳名目繁多的关税和杂捐。正是这些关税杂捐有时竟把商人“掠夺得精光” (10) 。
政治上的分裂和割据,成了东北罗斯城市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14到15世纪东北罗斯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趋势,要求各公国取消各自设置的关税卡,在政治上结束分裂和割据,建立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以利于商业和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
14到15世纪东北罗斯社会经济的高涨为罗斯土地的联合和形成统一的俄罗斯国家创造了前提。但是罗斯国家在政治上仍旧受着蒙古统治者的沉重压迫。罗斯国家要完成自己的统一事业,首要的任务在于摆脱蒙古侵略者的统治和压迫。东北罗斯各国的统一,是围绕着莫斯科公国逐步形成的。可是莫斯科公国的兴起,比诺夫哥罗德等一些罗斯国家要晚得多,而且蒙古侵入东北罗斯时,诺夫哥罗德几乎没有受到破坏和损失。东北罗斯各国联合起来的中心,统一事业的领导力量为什么恰恰是莫斯科公国,而不是当时已经比较强大的诺夫哥罗德、特维尔等一些国家?莫斯科公国地处东北罗斯的中心,距离屡遭蒙古人、立陶宛人侵扰和破坏的东西部边境较远;位于伏尔加河上游,奥卡河心脏地区莫斯科河畔,水陆交通四通八达,十分便利。这些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对莫斯科公国的发展固然非常有利,但最为主要的恐怕是莫斯科公国在摆脱蒙古统治和其他外来侵略的斗争中,始终高举民族独立的旗帜。莫斯科公国适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方针和政策,深得包括莫斯科公国在内的罗斯各国社会各阶层的广泛支持。这是莫斯科公国兴起后迅速发展,形成罗斯土地联合的中心和成为统一罗斯的领导力量的主要原因。
莫斯科公国的历代王公长期坚持同蒙古的统治和其他外来侵略进行斗争,而且策略灵活,在斗争中不断壮大自己。蒙古人统治东北罗斯各国并不是采取直接统治的方法,而是利用授予册封诏书,即委任某一罗斯公国的王公担任弗拉基米尔大公,由受命于金帐汗国的弗拉基米尔大公对罗斯各国实行统治。莫斯科公国兴起时,弗拉基米尔大公是由特维尔公国的王公所担任。莫斯科公国的王公们意识到了弗拉基米尔大公头衔的重要性,从莫斯科公国的第二个王公尤里·达尼洛维奇起就长期与特维尔王公争夺弗拉基米尔大公的称号。尤里的弟弟伊凡·达尼洛维奇在协助尤里治理内政方面,充分显示了自己的才干和远见。他利用莫斯科公国各方面的有利条件,使国库盈余,仅征收过境船只、车辆的关卡税一项,便是国库的一笔重要收入。当时的伊凡·达尼洛维奇就有闻名于东北罗斯的一个绰号“卡里达”即“钱袋”之称。由于财政实力日增,国力也就渐渐强盛起来了。但是,莫斯科公国的实力毕竟尚未强盛到足以同蒙古人公开对抗的程度。尤里死后,伊凡·卡里达继任王位,继续与特维尔争夺大公称号,但他的手段要比尤里高明得多。他机智、灵活地利用了金帐汗国的势力打败了自己的对手,从而壮大自己,为莫斯科公国准备了力量。当伊凡·卡里达了解到金帐汗乌兹别克对特维尔大公亚历山大·米哈依洛维奇并不信任,便等待时机利用金帐汗来打击以致最后消灭自己的对手亚历山大·米哈依洛维奇。
1327年,特维尔公国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反抗蒙古官员横征暴敛的斗争。伊凡·卡里达见机会已到,向乌兹别克汗献策,表示愿为金帐汗效劳。乌兹别克汗同意伊凡·卡里达率领5万官兵前往特维尔镇压反蒙斗争。伊凡·卡里达利用此机,同时打垮了特维尔军队,特维尔大公亚历山大·米哈依洛维奇因此而逃亡到普斯科夫。伊凡·卡里达在这一事件中捞到了莫大的好处:取得了金帐汗乌兹别克的信任,轻而易举地打败了自己的对手,并且从特维尔手中夺走了弗拉基米尔大公的称号。1328年,莫斯科公国正式从金帐汗国取得册封诏书,伊凡·卡里达成了大公,成为东北罗斯各国的“一家之长”。但他并没有因此而迁往弗拉基米尔城,而是继续留在莫斯科巩固他的地盘。
金帐汗国的横征暴敛政策遭到东北罗斯各国人民的反抗,乌兹别克不敢再往罗斯各地委派收税官,而是把征收贡税的权力委托给弗拉基米尔大公伊凡·卡里达。伊凡·卡里达利用这一权力扣留部分贡款存入自己的国库。伊凡·卡里达还善于利用金帐汗的册封诏书凌驾于各公国之上,对他们施加政治和经济压力,强迫他们承担参加莫斯科大公军事远征的义务。对不服从大公领导的王公们,轻者撵出国门,重者杀戮。他们的领地则以“无人继承的财产”的名义并入莫斯科公国。
特维尔公亚历山大·米哈依洛维奇逃往普斯科夫之后,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伊凡·卡里达则怂恿一向与他关系密切的教会公开“诅咒”亚历山大·米哈依洛维奇,宣布把他“革除教籍” (11) 。亚历山大·米哈依洛维奇被迫逃离普斯科夫,投靠了立陶宛大公国。伊凡·卡里达又疏通乌兹别克汗,使金帐汗国在外交上和财政上都支持莫斯科公国继续与立陶宛大公支持的亚历山大·米哈依洛维奇作斗争 (12) 。10年后,尽管亚历山大·米哈依洛维奇已经改变了早先与莫斯科公国为敌的政策,然而伊凡·卡里达并没有放弃彻底消灭世仇的计划。亚历山大·米哈依洛维奇终于在1339年以金帐汗召见之名,为乌兹别克所杀。正如马克思指出:伊凡·卡里达“以贿赂和欺骗的办法引诱汗用极残暴的酷刑杀害了他的同族对手……伊凡·卡里达把汗变成了他用以翦灭他最危险的竞争者和扫除他篡权道路上的一切障碍的工具。” (13)
在提高莫斯科公国的威信,统一罗斯土地的事业中充分发挥才干并取得卓越成绩的是伊凡·卡里达的孙子德米特里·伊凡诺维奇大公。德米特里·伊凡诺维奇继位时年仅9岁,但他得到了莫斯科大主教阿列克塞、莫斯科的服役贵族以及工商居民的支持,使莫斯科公国得以在内乱外患的困难环境中进一步发展起来。
14世纪强盛起来的立陶宛大公国对莫斯科大公政权一直采取敌对政策,而对金帐汗国却一味靠拢和结盟,并蓄意勾结东北罗斯各国的割据势力向东扩张,从而严重威胁了莫斯科大公政权的安全。特维尔公国仍归依靠立陶宛大公国的支持,同莫斯科大公争夺弗拉基米尔大公头衔,企图打败莫斯科公国。鉴于立陶宛大公奥尔格尔德咄咄逼人的攻势,德米特里·伊凡诺维奇决定备战,1368年在莫斯科周围修筑了一道非常坚固的石头城墙,准备迎击奥尔格尔德的侵犯。石城墙刚刚建成,立陶宛大公便勾结特维尔公连续三次(1368、1370、1372年)进犯莫斯科,头两次竟把莫斯科围困数天,但久攻未克。第三次来犯时,莫斯科大公主动出击,在留鲍特斯卡附近重创奥尔格尔德的前哨部队。奥尔格尔德被迫求和,保证“今后不干涉特维尔的事务和不庇护特维尔公国”。 (14)
特维尔公虽然暂时失去了立陶宛大公的支持,但仍知迷不返,继续勾结割据势力一起密谋反对莫斯科大公政权,甚至表示要不惜一切同莫斯科大公德米特里·伊凡诺维奇决一死战。特维尔公的民族背叛活动,莫斯科公国坚决反对,甚至激起了特维尔本国的诸侯和属于立陶宛大公国的契尔尼戈夫——塞维尔斯克公国、斯摩棱斯克公国的愤慨。1375年莫斯科大公动员了全部力量,率领苏兹达尔、罗斯托夫、斯摩棱斯克、雅罗斯拉夫、别洛泽尔、卡申公国的王公 (15) ,一起粉碎了特维尔公的图谋。特维尔被迫求和,承认自己是莫斯科大公的“小兄弟” (16) ,答应放弃以莫斯科为敌而与立陶宛结盟的政策。莫斯科大公德米特里·伊凡诺维奇在同立陶宛和特维尔的斗争中,联合了东北罗斯各国,巩固了莫斯科公国作为罗斯各国中心的领导地位。
金帐汗国统治者之间长期的封建战争削弱了汗国的实力,这对于东北罗斯各国摆脱蒙古的统治创造了有利条件。但金帐汗马麦在14世纪末暂时平息了内讧,统一了政权,对日益强盛并对金帐汗国的统治公开进行对抗的莫斯科公国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这对莫斯科公国来说仍旧是一件十分严重的事情。但是敢于同蒙古军进行斗争的德米特里·伊凡诺维奇依靠罗斯各国的力量,巧妙地组织罗斯军队在库里科沃会战中把蒙古大军打得一败涂地,从而使莫斯科公国在罗斯各国中享有更高的威望。
1377和1378年德米特里·伊凡诺维奇先后两次打退了马麦汗派遣的蒙军之后,马麦汗对此十分恼怒,发誓要严惩“基督教的王公们” (17) 。1380年夏,马麦汗亲自纠集了20余万人马 (18) ,经过伏尔加河,在沃龙涅什河口等待战机,随时向莫斯科发动攻击。当马麦汗得知立陶宛大公雅盖洛和梁赞公奥列格·伊凡诺维奇对莫斯科仍抱敌对态度,便竭力拉拢他们一起反对莫斯科。梁赞公奥列格卑躬屈膝地对马麦汗献媚讨好,莫斯科大公却奋起迎战,迅速集结了10万至15万兵力,于8月底在科洛姆纳集合,检阅后就向顿河战场开拔。根据史料记载,参加这次声势浩大反击战的还有来自摩洛姆、弗拉基米尔、佩累雅斯拉夫、科斯特罗马、罗斯托夫、雅罗斯拉夫和别洛泽尔的王公和士兵 (19) ,而以莫斯科军队为中心,“士兵的主干” (20) 则是市民和农民群众。
莫斯科军队迅速集结、迎战,打乱了马麦汗同雅盖洛和奥列格的进一步勾结计划。会战是在顿河和涅普勒德瓦河的汇合处库里科沃展开的。1380年9月,莫斯科大公率领罗斯大军渡过顿河在库里科沃摆好阵势,并在其左侧埋伏了一支主力部队,便寻找战机同马麦汗决战。马麦汗首先发起进攻,全力冲击罗斯军队,防线被蒙军突破。马麦汗以为首战告捷,罗斯伏兵突然从左侧出击,马麦汗措手不及。罗斯士兵“毫不留情地厮杀”,蒙军“死尸遍野,血流成河” (21) 。库里科沃会战以罗斯军队的全胜而告终。莫斯科大公德米特里·伊凡诺维奇因此而被尊称“顿斯柯依”即“顿河王”。
库里科沃会战动摇了蒙古人的统治地位,大大提高了东北罗斯各国摆脱蒙古统治的信心。德米特里·伊凡诺维奇大公统治期间,弗拉基米尔、科斯特罗马、别洛泽尔等公国在反对蒙古统治的斗争中,先后同莫斯科公国合并。德米特里·伊凡诺维奇大公去世时曾经立下遗嘱,要把大公国当作世袭领地传给他的长子瓦西里一世,“而对鞑靼汗颁发大公王位的册封诏书的权力不予理睬” (22) 。史实表明:莫斯科公国在摆脱蒙古统治和反对其他外来侵略数十年的艰苦奋战中,迅速地壮大起来了,已经发展成为统一东北罗斯各国的领导中心。莫斯科公国在斗争中没有被素称不可战胜的蒙古大军所压倒,反而敢于藐视金帐汗的绝对权威,甚至公开提出了挑战。
三
瓦西里一世统治期间,大乌斯丘格、上别热茨克、福明斯克和拉马河的沃洛克先后并入莫斯科公国。苏兹达尔公成了莫斯科大公的“仆从” (23) 。只有诺夫哥罗德、特维尔和梁赞等国继续与莫斯科大公政权相对抗。尤其是诺夫哥罗德贵族共和国的大贵族,是莫斯科公国内部封建割据势力的积极支持者。莫斯科公国在长期的封建战争中,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割据势力,为统一东北罗斯各国扫除了障碍,铺平了道路。
1425年,莫斯科大公瓦西里一世死后由其子瓦西里二世继位时,瓦西里二世的叔父,即加利奇的封邑王公尤里·德米特里耶维奇却自称是大公政权的合法继承者。各封邑王公勾结在一起支持尤里·德米特里耶维奇。瓦西里二世则以莫斯科的服役贵族、市民和教会为后盾,在大主教福梯的主持下举行就职典礼时,尤里·德米特里耶维奇却在加利奇集结军队,挑起了反对大公政权的、长达20余年的封建战争。尤里·德米特里耶维奇死后,他的两个儿子尤其是德米特里·谢米亚卡蓄意把封建战争的范围扩大,竭力把一直同莫斯科大公政权相对抗的诺夫哥罗德、特维尔和梁赞的封建王公都拉入这场漫长的封建战争。
这时,波兰—立陶宛的统治者和蒙古人趁莫斯科公国内乱之机,再次侵犯莫斯科。1445年7月,乌鲁·穆罕默德在苏兹达尔附近突然袭击莫斯科军队的兵营,瓦西里二世受伤被俘。根据史料记载,瓦西里二世缴纳了大约20万银卢布巨额“赎金” (24) 才回到了莫斯科。以德米特里·谢米亚卡为首的反大公政权的割据势力,趁莫斯科局势混乱占领了莫斯科。瓦西里二世再次被俘剜去双眼,并放逐到乌格利奇。一度篡权充当大公的德米特里·谢米亚卡竭力恢复封建割据制度,对莫斯科市民实行暴力统治。谢米亚卡不但遭到莫斯科服役贵族的强烈不满,而且激起了莫斯科市民反抗谢米亚卡统治的群众运动。谢米亚卡迫于各方面的压力,不得不释放瓦西里二世。瓦西里二世重整旗鼓,于1446年底包抄了谢米亚卡的阵地又返回莫斯科。漫长的封建战争以谢米亚卡为首的莫斯科公国的割据势力彻底失败而告终。从此以后,莫斯科公国的所有分封公国都被消灭,由莫斯科大公统一治理。莫斯科大公政权的实力增强,对于进一步统一罗斯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诺夫哥罗德贵族共和国的大贵族积极支持谢米亚卡的分裂割据活动,瓦西里二世于1456年攻打了诺夫哥罗德,并且签订了《雅热尔比齐条约》。诺夫哥罗德除了承担割地赔款的义务,还同意撤销“市民会议的勉令” (25) ,从而削弱了诺夫哥罗德大贵族的权力。可是最后彻底取消诺夫哥罗德政治上的独立,是在伊凡三世统治期间。伊凡三世一直把诺夫哥罗德当作自己的世袭领地。诺夫哥罗德的大贵族唯恐丧失全部特权和土地,于1470年公然违背1456年签订的《雅热尔比齐条约》,召开市民会议,决定邀请立陶宛大公米哈依尔·奥列尔科维奇充当诺夫哥罗德的王公,同时还承认诺夫哥罗德是波兰—立陶宛统治者卡西米尔四世的藩邦。诺夫哥罗德大贵族背叛东北罗斯人民而甘愿充当波兰—立陶宛统治者的走卒的政策,就连诺夫哥罗德的城市手工业者、商人以及部分封建领主也坚决反对。1471年春,伊凡三世决定讨伐诺夫哥罗德。尽管诺夫哥罗德集中了超过莫斯科军队八倍的兵力 (26) ,但是当战争开始后,由于诺夫哥罗德城市居民的压力,立陶宛公米哈依尔·奥列尔科维奇却溜之大吉,而卡西米尔四世也没有向诺夫哥罗德的大贵族伸出援助之手。1471年7月,在舍隆河战役中诺夫哥罗德大贵族终于遭到了彻底的失败。在科罗斯田镇签订的《莫斯科—诺夫哥罗德条约》规定:诺夫哥罗德保证1456年签订的《雅热尔比齐条约》完全生效,并且强调诺夫哥罗德放弃独立的对外政策,保证“不脱离”莫斯科,“不屈从”立陶宛 (27) ,同卡西米尔四世断绝一切联系。1475年,伊凡三世严厉惩治了一批同立陶宛有密切关系的大贵族。1477年9月,伊凡三世再次讨伐诺夫哥罗德,11月诺夫哥罗德求和。1478年初,伊凡三世宣布诺夫哥罗德“全国统归吾等治理” (28) 。象征诺夫哥罗德独立的“市民会议之钟”卸下后运到了莫斯科。莫斯科公国正式兼并了诺夫哥罗德贵族共和国。伊凡三世统治期间,通过封建战争又先后兼并了雅罗斯拉夫里、彼尔姆、罗斯托夫、特维尔和维亚特卡等公国。至此,东北罗斯的土地基本上统一在中央集权的莫斯科大公政权之下,统一的俄罗斯国家基本上形成。
自从库里科沃会战之后,金帐汗国日趋衰落。从15世纪20年代开始逐渐分裂成了几个独立的封建汗国,不断进行封建战争。1476年,伊凡三世趁金帐汗国衰落之机拒绝向金帐汗缴纳贡赋,阿合马汗企图以军事行动迫使莫斯科政府继续纳贡,于1480年率军侵入奥卡河一带。伊凡三世迅速占领各渡口,在乌格拉河同阿合马隔河对峙。根据史料记载:阿合马“率领全部兵力逼近乌格拉河,开始攻击我军,我军还击……”,“……十一月十一日率领鞑靼人逃走……” (29) 阿合马从乌格拉河仓皇撤退后,曾给伊凡三世发了一封“敕令”,“命令”莫斯科大公在40天内恢复纳贡 (30) ,遭到了伊凡三世的拒绝。阿合马撤退途中在伏尔加河下游为诺盖人所杀。从此以后,金帐汗国一蹶不振,罗斯人民终于彻底摆脱了两个多世纪的蒙古统治。伊凡三世在晚年时,还打败了立陶宛和里沃尼亚骑士团。正如马克思所说:到伊凡三世的晚期,“我们就看到伊凡三世坐在独立的宝座上。身旁是拜占庭末代皇帝的公主;脚下是喀山汗,金帐汗国的余部也群集来朝;诺夫哥罗德和其他俄罗斯共和国都已屈服——立陶宛萎缩了,它的君主成了伊凡手中的一个工具——里沃尼亚的骑士团也被击败了。惊惶的欧洲,当伊凡在位之初,几乎不知道夹在鞑靼人和立陶宛人之间还存在着一个莫斯科公国,这时看到一个庞大的帝国突然出现在它的东部边境而弄得目瞪口呆……” (31)
瓦西里三世继位后,又先后兼并了普斯科夫和梁赞,并从立陶宛的统治下兼并了斯摩棱斯克。东北罗斯的封建割据局面结束了,最后完成了东北罗斯各国的统一事业,统一的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形成了。这时的领土面积共达280万平方公里 (32) 。
四
莫斯科公国从14世纪初就开始了统一东北罗斯的斗争,到瓦西里三世最后完成统一大业,整整经历了两个多世纪的艰巨、曲折和复杂的历程。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不论是伊凡·卡里达、德米特里·顿斯柯依,还是瓦西里一世和伊凡三世,历代莫斯科大公都把统一东北罗斯的事业当作自己政策的最高归宿。他们的目标一致,政策一贯,浴血奋战,始终不渝,最后终于达到了统一东北罗斯的目的。
历代莫斯科大公都是封建统治者。但他们始终是罗斯各国摆脱蒙古统治和抵御外国侵略的领导者和组织者。罗斯各国的统一是在推翻蒙古统治和反对外国侵略斗争中同时进行和逐步实现的。虽然罗斯的城市居民和农民是同割据势力和蒙古压迫进行斗争的“主干”,但它的领导权从始至终为莫斯科大公所掌握。在大公政权领导之下所统一的俄罗斯国家,必定是中央集权的国家。一个中央集权的政府,一个君主,是消灭封建割据势力的必然结果。君主专制是统一的俄罗斯国家的政体,大公则是中央集权的俄罗斯国家的最高君主。由此可见,在封建主义上升时期俄罗斯国家统一的历史与道路,同一些西欧国家完全不一样。有些西欧国家消灭了封建割据,统一为一个国家后,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而东北罗斯统一的结果,却是巩固了封建制度,确立了农奴制度和建立了君主专制制度。
以莫斯科公国为中心的俄罗斯国家的形成,在俄国历史上乃是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随着罗斯土地的联合和罗斯国家的统一,在东北罗斯出现了一个统一的名称:俄罗斯。俄罗斯民族在罗斯的统一事业中形成了,同时还形成了具有本身特点的俄罗斯语言。这为发展国家的经济和文化开辟了道路,同时也为争取民族的独立和发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正如斯大林所说:“只有联合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才有可能真正的经济文化的成长,才有可能确定自己的独立。” (33)
(1) 《斯大林全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第301页。
(2) 诺索夫主编:《苏联简史》第一卷上册,第62页。
(3) 梁士琴科:《苏联国民经济史》第一卷,第203页。
(4) Л.B.契列普宁:《14—15世纪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第184页。
(5) 梁士琴科:《苏联国民经济史》第一卷,第204页。
(6) 梁士琴科:《苏联国民经济史》第一卷,第199页。
(7) А.М.沙哈洛夫:《14—15世纪东北罗斯的城市》,莫斯科大学出版社,1959年,第84页。
(8) 梁士琴科:《苏联国民经济史》第一卷,第293页。
(9) 梁士琴科:《苏联国民经济史》第一卷,第222页。
(10) М.Н.波克罗夫斯基:《俄国历史概要》上册,莫斯科工人出版社,1931年,第43页。
(11) 苏联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苏联史纲要》(14—15世纪),苏联科学院出版社,1953年,第200页。
(12) 苏联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苏联史纲要》(14—15世纪),第200页。
(13) 马克思:《十八世纪外交史内幕》第五章,《历史研究》1978年第1期,第8页。
(14) B.B.马夫罗金:《俄罗斯统一国家的形成》,列宁格勒大学出版社,1951年,第109页。
(15) 苏联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苏联史纲要》(14—15世纪),第217页。
(16) B.B.马夫罗金:《俄罗斯统一国家的形成》,第109页。
(17) B.B.马夫罗金:《俄罗斯统一国家的形成》,第112页。
(18) B.B.马夫罗金的著作中是20万人,《苏联史纲要》中则为25万到40万人。
(19) B.B.马夫罗金:《俄罗斯统一国家的形成》,第113页。
(20) И.И.斯米尔诺夫等:《苏联简明通史》第一卷,苏联科学出版社,1963年,第92页。
(21) И.罗曼诺夫斯基:《莫斯科历史与建设博物馆》,文物出版社,1958年,第16页。
(22) И.И.斯米尔诺夫等:《苏联简明通史》第一卷,第942页。
(23) B.B.马夫罗金:《俄罗斯统一国家的形成》,第130页。
(24) Л.B.契列普宁:《14—15世纪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第789页。
(25) 苏联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苏联史纲要》(14—15世纪),第268—269页。
(26) Л.B.契列普宁:《14—15世纪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第860页。
(27) 苏联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苏联史纲要》(14—15世纪),第277—278页。
(28) И.И.斯米尔诺夫等:《苏联简明通史》第一卷,第122页。
(29) И.罗曼诺夫斯基:《莫斯科历史与建设博物馆》,第19页。
(30) И.罗曼诺夫斯基:《莫斯科历史与建设博物馆》,第16页。
(31) 马克思:《十八世纪外交史内幕》第五章,《历史研究》1978年第1期,第9页。
(32) 苏联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苏联通史》第二卷,莫斯科,1966年,第142页。
(33) 原载苏联1947年9月7日《真理报》,转引自B.B.马夫罗金:《俄罗斯统一国家的形成》,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