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
苏联经过几十年的计划管理实践,确定了一整套计划管理体制。统一制定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经过最高苏维埃通过后,就作为行政命令下达,各级都必须无条件地执行。
一、 高级人才培养的计划性
在国民经济计划管理体制下,苏联的高等教育形成了一整套计划体制,其特点就是根据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通过制定教育规划和人才培养计划,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人才培养的数量和种类、人才的分配和使用、学校布局等进行有计划的发展。高度的计划性则体现在苏共中央提出发展高等教育的目标,然后由定期召开的党代表大会批准。党中央委员会的决定取得苏联部长会议同意后,由苏联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部执行。规划的过程则是“根据国民经济的需求情况,并考虑到学校根据教学—物质基础和教授—教员构成的现状与远景发展趋势,对培训专家的可能性而提出的建议来拟定的。苏联各部和主管局、各加盟共和国要综合分析这些建议,按照对专家的需求数量,同时考虑到在干部培训工作上与其他主管局和各加盟共和国进行协作的必要性,对上述建议作出结论并报送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和苏联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部”。由此可见,苏联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制度,是按照计划程序发展的,是总的统一经济发展计划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分配高等学校毕业生的计划“是在他们毕业前1—3年之间拟定的,并随后转为五年的分配计划。分配青年专家的年度计划则要依据远景计划的任务,并在对这些任务规定出必要的具体办法和执行指令性机关关于保证向我国各部、各主管局和各经济区输送干部的决定的情况下加以拟定的”。这又是苏联高等教育计划工作的一大特点。
制定的计划必须准确执行,“准确执行指标的必要性,乃是完成培训专家的计划,首先是完成高等和中等专业学校招生计划的重大特点,任何偏离业已批准的计划指标的现象,都可能导致专家培训工作上的比例失调,从而引起专家人数的不足或过剩的结果”。
二、 几种规划方法
在确定高等学校的发展远景时,需要根据一般社会规律和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进步的总趋势来确定方针。高等学校应被看作一种担负多种职能并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全部社会体系协同动作的社会体系。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计划是通过确定专门人才的需要量,制定高等学校的招生计划和毕业计划等各种措施来实现的。对上述人才的需求数量分目前时期和远景时期分别确定。苏联在计算高级专门人才需要量时主要有三种计划方法。
(一) 饱和度法
这是计算长远需求时采用的一种方法。根据这种方法,需要量是以专家在工作人员总数中所占的比例来确定的,而工作人员总数及其在计划期间内增加的人数,则是根据预计产量和劳动生产率指标来确定的。
(二) 职务目录法
根据这种方法,需要量以国民经济和文化的具体发展计划、现有企业和机械的投产和扩大计划、劳动和其他指标计划为基础。这种方法用于确定对各种专业人才的需要量。
(三) 标准法
这种方法以事先规定的有关专业的专门人才数量的标准为基础,而这个数量标准是经过实践证明合理的人数标准。这种方法的预测准确度较高。
三、 高级人才培养高度计划性利弊分析
高级人才培养计划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的一个部分。在这个庞大的计划体系中,各个部分互相联系、不可分割,因此人才培养的计划性的利弊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它本身所固有的特点,而应该放到整个社会体系中去考察。但本文只能着眼分析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计划性的一些利弊。
(一) 适应性
苏联高等教育的计划工作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起来的,早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就对工业企业、农业、教育、文化和科学机关所需要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干部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由此制定了高等学校招生和专家毕业计划。工业化时期,对专门人才的需要量空前扩大,苏共中央和苏联政府多次作出相应的决议,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专门人才的需求。1934年联共(布)第十七次代表大会《关于苏联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要求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高等学校毕业的专业人才为34万人,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17.07万人相比增加1倍”,第三个五年计划规定培养出“60万受过高等教育的专家”。
从苏联共产党和政府的决议我们可以看出,强调的重点乃在于使培养人才的计划同国民经济的发展密切结合起来。从苏联几十年的经验来分析,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是基本相适应的,特别是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影响下,社会生产的部门结构和地区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随之高等学校培养专门人才的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20世纪60和70年代,苏联加紧培养对工业部门具有决定意义的专门人才。1950—1978年,高校大学生人数增加了3.1倍,而同时电子技术、电子仪器制造和自动装置等专业的学生则增加了23.6倍,无线电技术和通讯专业的学生增长了9倍,机器制造和仪器制造专业的学生增长了5.9倍。1949—1979年,大学毕业生总数中工程师由22%上升到43%。综合大学由31所增至67所,增加1倍。1979年苏联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高度熟练人才的饱和度在每1000名工作人员中已达100人,充分适应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二) 弊端
苏联专门人才培养工作的计划性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计划性有两大特点,“必须准确地完成计划指标,重要的是不仅不允许不完成计划,而且同样重要的是不允许超额完成计划……任何增加和减少计划指标的偏向,都可能导致比例失调,造成干部的缺乏或过剩”。这也就是指令性的特点和准确性的特点。
1. 正是由于计划的指令性过强,造成了苏联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
不难理解,在社会这个复杂的系统里,制定计划时得全面考虑社会的各个方面。由于这个社会系统太复杂,而且千变万化,所以制定的计划无论怎样精确,总是不完备的,总会渗进许多非计划性因素,因而计划并不能按预定的步骤完成;另外,由于计划的严格性,这就排除了根据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加以调节的可能性,这是高度计划性的一个主要缺点。
2. 计划的准确性和具体性造成了专门人才知识的狭窄
根据计划,每个被培养的专门人才都预定了未来的工作位置,培养是按既定目标进行的。20世纪30年代典型的“现成专家”培养制度充分暴露了这个缺点。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随着生产集约化约发展,窄专业的高级专门人才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要求。“高等学校的专业划分过细,妨碍了对干部的合理使用,常常是不得不用两三个专业狭窄的工程师顶替一个真正专业知识面宽的工程师。”“狭窄的专业化的工作人员,由于不了解边缘科学和混合科学,在自己的创造中就要受到限制,他掌握新知识,在生产中发展和运用这些知识就比较困难。”按照计划,应该最大限度地根据所学专业安排专门人才的工作,但实际上并不能达到这一点。苏联对里沃夫一系列工业企业、建筑和设计机关所进行的调查表明:“有68%受过高等教育的专门人才在高等院校毕业后的头3年,是按照在大学所学专业工作的,在4—9年工龄时,只有43%,而在10年以上工龄时,总共只有38%。”这说明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在高等院校毕业后,并不是按他们所学专业进行工作的,因而没有达到计划所安排的学用一致的目的,生产集约化的要求也就遇到了问题。
3. 与此相联系,严格的计划妨碍了专门人才个性的充分发展,引起许多无形的损失
苏联提前几年预分的计划,从学生进校就预先决定了他(她)将来的工作,目的在于严格做到学用一致。结果一方面不能按计划人尽其才,另一方面束缚了个性的充分发展。严格的计划与个人选择发生了冲突。每个专门技术人才都应该有多次选择自己方向的余地,这是个性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严格的计划性使他们不能重新作出选择,引起许多无形损失,毕业生不按所学专业工作的情况屡屡发生。“很多高等学校毕业生都不到各部和主管部门派往的工作地方去……而且有时是用非所学。”这样,也就破坏了计划的严格执行。
由上观之,高度计划性在经济粗放发展的情况下,基本上能同社会经济的发展保持一致,但是在社会发展愈加复杂化的情况下,生产的发展愈来愈取决于生产者个人的素质,因而需要每个工作者在社会中扮演最佳角色,这样,计划性就愈来愈显得无能为力了。
四、 高级人才的三位一体培养格局
培养人才,满足社会当前的需要,为实现长远目标而合理开发人力资源是高等教育的职责。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苏联高级人才的培养形成了本科生、研究生和进修生的三位一体的格局。
(一) 研究生
苏联自1925年开办研究生部以来,已有60多年的历史,形成了一整套培养研究生的制度。其间,在培养目标、培养方法和手段方面都有较大的变化,但我们从它发展的历史轨迹中仍可把握它的主要特点。
1. 培养科学教育干部
关于研究生部的宗旨,《苏联关于制定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方法规定》开宗明义:“培养科学和科学教育干部的计划要通过研究生部”,也就是说科学研究人员和科学教育人员均由研究生部培养,而高等院校研究生部更注重科学教育干部的培养。特别是在研究生部开办初期,主要目的是解决高校科学教育干部缺乏的问题,“在苏维埃政权建立后的最初十多年,高等学校的任务是消除严重缺乏熟练干部的现象,这不能不影响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实际上把它排挤到第二位了”,而从一开始到现在,研究生部就一直带有培养科学教育干部的特征,是培养科学教育干部的最重要场所。“高等院校科学教育干部的补充依靠几个主要来源,其中最重要的来源是研究生部……大多数毕业生,特别是脱产研究生,被分配去做高等院校教师的工作,读完研究生部并通过了论文答辩的绝大部分不脱产研究生,通常也转到高等院校搞教育工作。”研究生必须具备教育学方面的知识,“研究生应按照苏联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部批准的教学大纲自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并进行教育实习”。
2. 培养研究生的途径多样化
苏联的研究生部是大学后培养科学教育干部的主要组织形式。研究生部一般设在规模较大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研究生部培养研究生的形式多样且多具灵活性。在形式上,研究生部分为脱产的和不脱产的,特设研究生部和一年制研究生部,时间为1至4年不等。脱产形式能使研究生把精力完全集中于所选的研究方向上,有明确目的地提高自己的科学水平和教学技巧;不脱产方式有助于学习与实践的结合。一般来说,苏联培养基础科学、普通理论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生采用脱产的形式。脱产研究生学习期限为3年,不脱产研究生为4年。
苏联对经院式的学术研究向来持反对态度。如“1955—1957年注册研究生人数骤然下降。从后来的发展着,需要仍是不断的。下降一定是由特意的限制所引起的。尽管研究生有潜在的用处,却被认为是与生活脱离太远”。在培养目标和方式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在此有必要重申,苏联研究生部发展的整个过程都带有这一特征。下面对研究生部的几种培养方式略作分析。
一年制研究生部是培养副博士的一种形式灵活而又显示实际水平的方式。苏联发现在一般形式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很容易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出现为获取学位而闭门撰写论文的情况,导致科学水平和实践水平的下降。苏联多次对这种状况提出批评,认为“论文答辩有时是相当肤浅的”。为避免这种现象,一年制研究生部是一条可行的途径。事实上,研究生部并不是通向副博士的唯一途径,“高等学校资历深的教学人员可以不经过副博士课程考试而直接撰写论文……允许学术委员会以那些对自然科学、技术和人文科学作出特殊贡献的人的名义,为他们申请学位,即使他们完全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确,论文并不是目的,只是研究成果的自然总结。一年制研究生部只吸收那些“具备科研或教学工作资历;已全部通过副博士课程考试;就所选题目进行了一定的科学研究工作,足以在一年制研究生部学习期内完成副博士学位论文的撰写工作并参加答辩;已发表过与论文题目有关的文章或专著”的人员入研究生部学习。这是避免为追求学位而不顾科学价值和实用价值的倾向的一种有力措施,它将研究、论文和学位有机地结合起来了。“录取入一年制研究生部的人员,在研究生部学习期满后均须返回原工作单位。”
苏联还有一种特设研究生部。这是研究生部招生的一种基本组织形式,它“为那些没有条件就地培训科学干部和教学干部的各加盟共和国、各部和各主管部门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工业企业、国营农场、集体农庄及其他单位培训科学干部和教学干部”,“此类人员入研究生部,不经竞试”;“特设研究生部毕业的专业人员均须返回原派遣企业、机关或组织听候使用”。这类似于我国委托培养研究生的制度。
1950—1975年本科生、研究生和科学工作者及副博士情况表
苏联研究生数量从1965年以来便没有多大增长,请看上表。
(二) 本科生
以上表格数字表明:科学工作者的增长幅度是最大的,其次是副博士的增长幅度。研究生人数的增长不如科学工作者人数的增长。显然科学工作者的很大一部分是由本科生来补充的,而且研究生也不是通向副博士的唯一途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我们可以在苏联本科生的教育中找到部分答案。苏联高等教育几十年的发展,始终把重点放在本科生教育上,对本科生施以高质量的教育,使之在某种程度上已接近了研究生的水平。
苏联本科生教育采取了一些有力的措施,其特点如下:
1. 学制长
苏联高等教育学制一般为4—6年,多数专业都在5年以上,比其他国家的学制都要长。“高等学校的修业年限为4至6年,其中全日制大部分专业为5年至五年半,极个别的专业有4年的。”学生根据所划分的专业学习,每个专业都有详细的专门化的教学计划,因而苏联大学生能接受更多的专业知识。
2. 不授予学位
按规定:“苏联高等院校发给文凭,不授予学术性学位。”“完成了毕业论文答辩或通过了国家考试的学生,由画家考试委员会决定,授予与其专业相应的资格、毕业证书及证章。”
3. 注重科研工作
苏联高校本科生阶段非常注意教学与研究相结合。一般说来,大学学生都可以参加学校教研室和科研单位的科研工作,并列入学校、系和教研室的教学和科研总计划中。特别是高年级大学生要参与科学研究工作,通过各种形式的科学研究活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素质。
4. 坚持学习和实践相结合
苏联历来重视本科学习与实践的联系,国家制定了高等学校学生生产实习条例,要求“所有高等学校和中等专科学校毕业的青年专家都应……到一定的地点在生产上工作5年”,“生产实践应成为全部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生产实习应该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应当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运用理论知识”,“在进一步发展和改进我国高等教育制度时,应保证使专门人才受到更好的实际锻炼和理论培养”。
苏联本科生教育的这种特点,即培养周期长达4—6年,严格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保证了毕业生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他们受到良好的科学研究的训练,经过实践的锻炼,培养了较好的适应力,已成为苏联科学工作者中的重要力量。但是,这支庞大队伍中的大多数人并没有进入研究生部深造,那么,他们怎样适应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呢?那就是进修系统。
(三) 进修生
进修系统也可称为大学后教育系统。苏联通过建立进修学院、进修班和高等学校进修系构成了完备的大学后教育系统,通过这种系统,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地完善专家的知识和实际技能。它可以被认为是研究生部以外提高专家科学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它能够对科学技术的进步作出迅速的反应。在知识的老化和更新都在加速的情况下,“即使有高级职称的专家也经常被要求同他的研究的专门领域的变化保持一致”,因而这种系统显得更加适用。苏联作出决定,“把受过高等教育和具有实际工作资历的专家送到高等学校的专门系,在有发展前途的科学技术部门方面进行再培训”。根据专家进修的目的和内容,大学后教育主要采用三种形式:业务进修、补充训练和专家再培训。业务进修系统主要是更新和充实专家在有关科学和实践领域及专业方面的知识;补充训练则是满足当今条件下各行业飞速发展,专家职务经常变更的需要;专家再培训则是让专家研究科学与技术的新发展,以保证他们在新的领域中熟练地工作。
通过上述三种各具特点的途径,苏联基本上满足了社会对高级人才的需要。取得这一成就绝非轻而易举的事情,从最高决策层对高级人才培养的重视,到各项具体培养措施,都是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在本科生、研究生和进修生三者构成的高级人才培养体系中,研究生是通向未来的高学历的主要途径,但是苏联采取措施抑制了一味追求高学历的倾向,创立了颇具特色的一年制研究生部,将研究同论文和学位置于一种自然的过程中,大大提高了培养质量。同时,将本科生教育置于最重要的地位,构成苏联科学工作者最基本的力量。另外,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时代,采取进修的形式将受过高等教育并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专家进行大学后的再教育,使他们能够经常获得科学技术的新知识,同周围不断变化的世界保持联系,这无疑是一种高级人才培养的较好途径。上述的特点是苏联能够成功地满足对高级人才的需要的基本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