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植物的多样性
植物的多样性存在于分子、细胞、物种、种群、群落和植被等各个阶层,可以概括为以下方面。
(一)种类繁多
据估计,全球植物种类总数达50万种,主要在热带地区,如巴西亚马孙河流域有极其丰富的物种,且种群数量巨大。
(二)类型多样
1.大小:最小的藻类,个体为单细胞,小到以微米计,如螺旋藻和小球藻。大的植物如巨杉(又称“世界爷”)高达142米,胸径12米;杏仁桉则高达155米。独木成林的榕树,覆盖面积可达足球场大小。
2.形态:有单细胞个体、单细胞群体、多细胞的丝状体和叶状体,有根茎、叶分化的草本、木本(半灌木、灌木、乔木)的复杂植物体。
3.营养方式:(1)自养:绿色植物体内有叶绿素,吸收太阳光能,进行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释放出氧气,维持了地球的繁荣。(2)异养:非绿色植物体内不具备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分解死的有机体,即矿化作用,将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再为绿色植物所利用。主要分为:腐生,许多真菌、细菌以及一些高等的有花植物如水晶兰、大花草、天麻等;寄生,某些真菌、细菌和少部分有花植物如菟丝子、列当等。
4.生活习性:有生存时间较短的植物,如某些单细胞藻类和少部分生活在沙漠中的十字花科植物;一年生:在一年内完成生长;二年生:在第一年生长,第二年开花结实;多年生:多年生长,每年都开花结果。巨杉可生长3 500年以上。
5.繁殖方式:以孢子繁衍后代,如低等植物、苔藓、蕨类植物等孢子植物;以种子繁衍后代,如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等种子植物。
(三)基因型丰富
植物在生存和繁衍过程中会不断发生变异,形成不同的基因型,这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源。人工栽培植物的品种繁多,为育种提供了丰富的遗传种质资源。野生的和栽培的果实,大小和品质差异较大。野生植物经过引种驯化栽培,在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下不断分化定型,产生出许多新的生活型栽培种。如中国有水稻品种约5万个,大豆品种约2万个。小黑麦是小麦与黑麦的属间杂交种。经遗传工程可以产生新种,转基因技术是培育作物新品种的技术。中华猕猴桃源自中国,然而新西兰生产的猕猴桃成为新西兰主要的出口水果。观赏植物如菊花、月季花、桂花、梅花和牡丹等都起源于我国。
(四)分布广泛
从茂密的热带雨林到寒带西伯利亚冻土高原,甚至南极、北极,从平地到高山,从海洋(生活有大量海藻,红海就是由于富有红色毛状带藻造成的)到陆地,甚至极端干旱的沙漠中均分布有不同的植物类群。南极有荷兰石竹,北极有北极柳、雪生衣藻、雪生黏球藻;70摄氏度的温泉中也生活有蓝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