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七国之乱

01 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七国之乱

导语

吴王刘濞是汉高祖刘邦的侄子,为人凶猛彪悍,颇有才力,曾立过战功,年纪轻轻就被受封为王,可谓风光无限。在被封王时,汉高祖曾问刘濞是否会造反,他说不敢。但为何后来刘濞又食言,兴兵造反了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吴王刘濞为何会造反,造反的过程又是怎样的?

吴王刘濞(bì)是汉高祖刘邦的哥哥——刘仲的儿子。刘邦平定天下七年之后,封刘仲做代王。后来匈奴侵犯代国,刘仲未能坚守,丢弃封国逃走了,回到洛阳,向皇帝自首。因是至亲骨肉,刘邦不忍心以法律惩罚,便将他废黜为郃阳侯。

过了几年,淮南王黥布反叛,刘邦亲自率军前去讨伐黥布。刘仲的儿子沛侯刘濞那年二十岁,以骑将的身份跟随刘邦出征。刘邦担心吴地、会稽地方的人轻浮好斗,没有年富力强的王来镇抚他们,自己的儿子又还小,便封刘濞在沛地当吴王,统治三个郡五十三个县。

吴王接受印信时,刘邦心中有些后悔,然而任命已经下发,不能收回,就拍着他的背,告诫他说:“汉朝建立后五十年内东南方有反叛的人,会是你吗?不管怎样,天下同姓是一家,你千万不能反叛!”吴王叩头说:“不敢。”

孝惠帝、高后时期,天下刚刚平定,郡国的诸侯都一心安抚自己的民众。吴国有豫章郡的铜矿山,吴王便招募天下亡命之徒私自铸钱,煮海水制盐,由于这个原因不征收赋税,国家的开支非常富足。

孝文帝在位时,吴太子入京朝见,陪皇太子饮酒、玩博戏。吴太子的老师全是楚地人,轻浮强悍,并且一向骄横。博戏时,吴太子与皇太子抢夺博局上的通道,态度不恭敬,皇太子拿起博戏用的台盘扔向吴太子,打死了他。于是将他的尸体运回吴国安葬。吴王见到儿子的尸体,又生气又怨愤,说:“既然说天下同姓皆一家,死在长安便应当葬在长安,何必送回吴国安葬呢!”于是,又将尸体运到长安埋葬。从这以后,吴王就渐渐丢掉了作为封国王侯的礼仪,经常称病不入京朝拜。朝廷知道他是因为儿子才称病推脱,又确认吴王的确没有生病后,就把代替吴王进京的使者全部问罪惩罚了。于是,吴王逐渐动了反叛的心思。

后来,文帝赦免了吴王的使者,还赐给吴王坐几和拐杖,并明令允许吴王不必朝见。因此,吴王又放弃了反叛的想法。但是他的封国由于产铜产盐的原因,民众不必缴纳赋税。士兵去服役,还可以领取津贴。每逢年节,吴王还慰问有才能的人士,赏赐百姓。其他郡国的犯人逃到吴国,吴王统统收留保护起来。吴国的军民俨然成为吴王手中的利剑,随时听候吴王差遣。

而朝堂之上,晁错深得太子的宠信,屡次鼓动太子陈述吴王之罪,应当削减他的封地。然而文帝宽厚,不忍心惩罚吴王,使得吴王日益骄横。到了孝景帝继位,晁错升为御史大夫,他对景帝说:“从前,高祖皇帝刚平定天下,兄弟不多,儿子们年少,便广泛地分封同姓的人。其中齐王、楚王和吴王三个旁系亲属就分走了天下的一半。吴王称病不朝见天子,按照法律应该诛杀,文帝不忍心,还赐给他坐几与拐杖,这种恩德非常深厚,吴王应当改过自新。可是他越来越骄横放肆,私自铸钱制盐,还吸纳天下逃亡的人,阴谋叛乱。现在削减他的封地,他会造反;不削减,他也会造反。不如让他提前造反,减轻危害。”

景帝三年(前154年)冬天,楚王来朝见,晁错乘机说楚王去年给薄太后服丧的时候失礼,请求诛杀他。景帝下诏赦免了楚王的死罪,削去了他的封地东海郡,还趁机削减了吴王的豫章郡和会稽郡。前两年,赵王由于有罪,已经被削去了河间郡。胶西王由于卖爵位的时候舞弊,被削去了六个县。

吴王担心皇帝会不停地削减封地,就打算起兵叛乱。但仅仅自己起兵反叛的话,很快就会被镇压,所以他还需要帮手。吴王听说胶西王勇猛好斗、喜好用兵,齐地的诸侯都畏惧他,便派使者前去鼓动胶西王。在使者三寸不烂之舌的劝说下,胶西王答应了吴王的请求。吴王还是不放心,便亲自出使胶西,当面与他结盟。胶西王又命使者邀约齐王、菑川王、胶东王、济南王、济北王,他们全都答应了。

等到削减吴国会稽郡和豫章郡的文书传来,吴王就第一个起兵。胶西王杀了朝廷委派的俸禄在二千石以下的官吏,然后起兵。胶东王、菑川王、济南王、楚王、赵王纷纷效仿,史称“七国之乱”。

亲近原典

《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节选

念诸侯无足与计谋者,闻胶西王勇,好气,喜兵,诸齐皆惮畏,于是乃使中大夫应高胶西王。无文书,口报曰:“吴王不肖,有宿夕之忧,不敢自外,使喻其欢心。”王曰:“何以教之?”高曰:“今者主上兴于奸,饰于邪臣,好小善,听谗贼,擅变更律令,侵夺诸侯之地,征求滋多,诛罚良善,日以益甚。里语有之,‘舐糠及米’。吴与胶西,知名诸侯也,一时见察,恐不得安肆矣。吴王身有内病,不能朝请二十馀年,尝患见疑,无以自白,今胁肩累足,犹惧不见释。窃闻大王以爵事有适,所闻诸侯削地,罪不至此,此恐不得削地而已。”

注释

(tiǎo):逗引,诱惑。

②饰:遮掩,蒙蔽。

③滋:益,更加。

④释:释放。

译文

他想到诸侯里没有值得与他筹划的人,听说胶西王勇猛,好斗气,喜好用兵,齐地的诸侯都畏惧他,便派中大夫应高去引诱胶西王。没有书信,口头报告说:“吴王不才,有早晚将要降临的灾难,不敢将自己当作外人,命我来传达他的好意。”胶西王说:“有何赐教?”应高说:“现在皇上提拔奸臣,被奸邪之臣蒙蔽,贪图眼前小利,听信挑拨是非的坏人,擅自更改法令,掠夺诸侯的封地,征求越来越多,杀害惩罚善良的人日益严重。俗话说‘吃完米糠便该吃米了’。吴国与胶西国全是有名的诸侯,一旦被察觉,恐怕就不得安宁自由了。吴王身体有暗疾,不可以按春秋两季去朝见已有二十多年了,曾经害怕被怀疑,不能表白自己,现在缩着肩膀小心走路,还担心不被宽恕。私下听说大王由于出卖爵位的事情有罪责,听说诸侯被削减封地,罪过不应该有这么严重,这恐怕不只是削减封地就可以了。”

识典故

间不容发:西汉初期,刘邦把他的亲属分封到各地当诸侯王,并赋予这些诸侯王很大的权力。时间久了,诸侯王和朝廷的矛盾愈加尖锐,成为朝廷的严重威胁。为此,景帝开始削减各诸侯国的封地。刘濞对此不服,阴谋反叛。这引起了他的谋士枚乘的注意。枚乘给刘濞上书分析了反叛的严重后果。他举例说,如果给一根线吊上三十斤的重物,重物悬在空中,下面是无底的深渊,那即使是最笨的人也知道这极其危险。他又说,马刚受惊吓就在马身边击鼓,线将断又吊上更重的东西,结果必然是线在半空断掉无法联结,马坠入深渊无法救援。这种情势的危急程度,就像两个物件非常接近,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请大王深思。但刘濞还是决定谋反。于是枚乘离开刘濞,投奔了梁孝王刘武。后来,人们就用“间不容发”来形容情势危急到极点。

格古物

铜豹镇:汉代流行在室内铺席子,为了避免因起身、落座时折卷席角,人们就用镇压住席子的四角。这种做法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但到了汉朝,镇的使用更加普遍,质地和形制也更加丰富多彩。用于制作镇的材料有玉、石、铜、铁、琥珀等。镇的形象也分人物、虎、豹、羊、鹿、熊、龟、蛇等多种。汉代流行以豹、虎等较凶猛的动物为形象的席镇,含有辟恶避邪的用意。压席的镇为四枚,大多排列成方形。收藏于徐州博物馆的铜豹镇是汉镇中较为常见的一种。

有所思

你知道典故“某业所就,孰与仲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