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吏列传第六十二张汤治狱严获武帝尊信
导语
前面说到了循吏,本节我们说的是酷吏。酷吏是古代使用严刑峻法的官吏。历史上有名的酷吏有来俊臣、周兴、义纵、张汤,这一节的主角是张汤。从本节中我们能知道张汤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他在历史上到底做了哪些事情,他最终的结局又是怎样的。
张汤是杜县人。他的父亲担任长安县丞。小时候,有一天张汤在家看家。等到他父亲回来,发现老鼠把肉偷走了,十分生气,便拿鞭子责打张汤。事后,张汤挖洞捉到偷肉的老鼠和剩下的肉,便煞有介事地审讯老鼠,然后写下供词,定罪判刑。他父亲见他这样一番折腾,又看了他写的判决文书,文书如同出自老练的法官之手,他父亲非常吃惊,便让他学习刑狱文书。他父亲死后,张汤担任长安的官员,做了很久。
张汤的升迁之路非常平顺,他凭借出色的办事能力,一路被人举荐。田胜刚做卿官时,曾被囚禁在长安监狱,张汤尽力解救。到田胜出狱封为周阳侯后,与张汤关系很密切,将权贵人物都引见给张汤。张汤在内史任职,担任宁成的属官。因张汤才能无人可及,宁成向丞相府推举他,张汤调任茂陵尉,掌管土建工程。武安侯田蚡当丞相时,调用张汤任内史,常常向天子推举他,后来张汤又补任御史,查验处理各种案子。他主持审理陈皇后巫蛊案时,深究同党。于是汉武帝认为他能干,将他逐步提升至太中大夫。
张汤为人狡诈多端,擅长动心眼来掌控别人。他当初做小官时,曾经白白侵吞别人的财产。等到他位列九卿时,就与天下名士大夫结交,尽管内心与他们不合,可表面上却装出一副仰慕恭敬的样子。
张汤之所以深受汉武帝信任和重用,首先因为他懂得投其所好。汉武帝崇尚儒家学说时,张汤办理大案件,都要附会《尚书》《春秋》这些儒家经典上的说法。碰到不敢决断的事就呈报给汉武帝裁决,张汤还会事先替汉武帝分析好事情的原委。汉武帝赞同的,他就记录下来,作为今后判案的规则,然后以廷尉的名义公布,再歌颂一番汉武帝的圣明。上报的事要是受到汉武帝的责怪,张汤也能自圆其说,获得赦免。
其次,他懂得揣摩汉武帝的意思。所审办的案子若是汉武帝想严办的,他就让执法严酷的人办理;若是汉武帝想宽释的,就交给执法较轻的人去办。他处理豪强,常常会仔细地抠法令条文,来给他们定罪;若是普通民众,他就向汉武帝口述案情,请汉武帝裁定。于是,汉武帝一般都会赦免那人的罪。
张汤能当上大官,还由于他自身修养很好。他和门客一同饮食,并会关照贫寒的亲戚,因此张汤虽执法严酷,处事不完全公正,却也得到了好名声。丞相公孙弘更是多次称道张汤的美德。后来,张汤又升为御史大夫。
等到匈奴浑邪王等人来投降汉朝时,汉武帝又兴兵攻伐匈奴,紧接着崤山以东又发生了水灾和旱灾,贫民流离失所,衣食都靠着政府供给。战争加上天灾,官府仓库快要被掏空了。于是汉武帝推行并铸造银钱与五铢钱,垄断天下的盐、铁经营权。张汤根据汉武帝的授意,攻击富商大贾,遏制豪强,用法律惩治不服管教的豪强富绅,确保法律推行下去。这段时期,丞相空居官位,天下的事都由张汤来决断。每次张汤上朝奏事,谈论国家的财用,都要说到傍晚,汉武帝为了听他汇报,连饭都忘记吃了。面对改革,民众骚动不安,各级政府没得到利益,而贪官污吏趁机侵占的,则依法受到严惩。举国上下人心惶惶,都埋怨张汤。
张汤为官多年,仗着汉武帝的宠信,得罪过很多人,于是就有人合谋告张汤的状,说他先向汉武帝奏请政事,然后再给关系好的富商透露消息。商人得到消息后,立刻囤积物资,发财致富,再和张汤分赃,还罗列张汤的其他罪状。汉武帝就拿这件事问张汤:“我想去做的事,商人怎么能事前知道,而恰巧去囤积那些货物,似乎有人将我的想法告诉了他们。”张汤假装惊讶地说:“是呀,肯定是有人这样做了。”在这时,又有人告张汤犯法。汉武帝终于认为张汤心怀巧诈,当面诓骗君王,让八批使者按记录在案的罪证依次审问张汤。张汤却一一否认了这些罪过。于是汉武帝遣赵禹审问张汤。
张汤和赵禹两个人关系要好,张汤更是将赵禹视为兄长那样对待。两人曾一起制定各种法令,以严刑峻法来管制约束在职的各级官员。赵禹为人廉洁清高。他做官以来,家里从不养食客,从不结交高官。因为只有断绝与知心朋友、宾客的来往,才能秉公执法。赵禹来了之后,责怪张汤说:“皇上怎么能不知道情况呢?你处理案件时,被灭族的有多少人呢?现在人家上告你的罪状都有证据,天子难以办理你的案子,打算叫你设法自杀,何必多做辩解呢?”张汤见汉武帝一心要查办他,心灰意冷,便写信谢罪说:“张汤寸功未立,起初只是一个小小的刀笔吏。幸得陛下提拔,叫我位列三公,无法推脱罪责,不过张汤的确是被阴谋陷害的。”就这样,张汤在狱中自杀了。
张汤死后,家中的财产只有五百金,都是所得的俸禄与汉武帝的赏赐,没有其他的产业。他的兄弟和孩子们准备隆重地安葬他,他的母亲说:“张汤身为天子的大臣,被恶言诬陷而死,怎么能够厚葬啊!”就以牛车拉着棺材下葬。汉武帝得知后,感觉案情有疑点,于是重查此案,发现确实是有人刻意构陷,便处决了诬告的人。汉武帝怜惜张汤,逐步提升他儿子张安世的官位。
孔子说:“以行政条令引导人,以刑法制约人,那样人们便没有羞耻心,只会想办法避免犯罪。以道德加以教导,以礼仪加以约束,那么人们便会有羞耻心,而且会改过自新。”老子说:“法令越是严酷,盗贼就越多。”
◎《汉书·张汤传》和《后汉书·张纯传》所述张安世家族世系图
太史公说:这些话千真万确啊!法令只是治理的手段,不是把混浊的政治变得清明的根本。以前天下的法网一度很严密,可奸邪欺诈之事还是经常发生,这样的情况最严重时,官吏与民众相互欺瞒,致使国家难以振作。这时官吏的管理就如同负薪救火、扬汤止沸一样毫无作用。汉朝建立后,在法制上做出了重大变革,法律制定得很宽疏,吏治也十分宽厚,也就没有出现什么奸邪之事,民众太平无事。由此看来,国家政治的好坏,在于宽厚,而不在酷刑。
亲近原典
《酷吏列传第六十二》节选
所治即上意所欲罪①,予监史深祸者;即上意所欲释,与监史轻平者②。所治即豪③,必舞文巧诋;即下户羸弱,时口言④,虽文致法,上财裁察⑤。于是往往释汤所言。汤至于大吏,内行修也。通宾客饮食。于故人子弟为吏及贫昆弟⑥,调护之尤厚。其造请诸公,不避寒暑。是以汤虽文深意忌不专平,然得此声誉。
注释
①罪:治罪。
②轻平:轻缓平和。
③豪:豪绅,豪强。
④口言:口述。
⑤财:通“裁”,裁定,裁断。
⑥昆弟:同昆仲,指兄弟。
译文
他所审办的案子若是皇上想严办的,就让执法严酷的监史办理;若是皇上想宽释的,就交给执法轻而平和的监史办理。他所处理的若是豪强,就定会舞弄法令条文,来巧妙攻击;所处理的若是普通民众和羸弱之人,就常亲口向皇上陈述请求裁决,即便按法律条文要判刑的人,也要请皇上裁定。于是,皇上一般都赦免了张汤所说人的罪。张汤当了大官,是由于他自身修养很好。他和宾客交往,与他们饮酒吃饭。对于老朋友子弟当官的和贫穷的弟兄们,他都非常宽厚地给予照顾。他去拜访三公,不避寒暑。因此张汤虽执法严酷,内心妒忌,处事不完全公正,却也得到了这样的好名声。
访名人
义纵:生年不详,卒于前116年,河东郡(今山西省晋南地区)人。西汉中期的著名酷吏。凭借姐姐义妁有幸于王太后,经胡太后推荐,义纵得任中郎、补上党郡中县令。义纵治政严酷,县中没有逃亡的事。义纵历迁长陵令、长安令、河内都尉和南阳太守、定襄太守,在职时依法办事,不避权贵,娴于杀戮,以严厉手段打击豪强地主。义纵后任左内史。元狩六年(前117年),因破坏告缗法,义纵被杀。
识典故
抱薪救火: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反而使灾祸扩大。典出《史记·魏世家》。魏国受到秦国侵略,总是被夺走城邑,而且秦军直逼魏国国都。安釐王就想以割地来讨好秦国,苏代则劝说他和诸侯国联合抵抗秦国,而不是退让妥协,不然只会助长秦国的贪婪,并不能解除魏国的危机。这个成语可以用作谓语、宾语、定语。
有所思
除了张汤,《酷吏列传》中还有哪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