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列传第六十一罢黜百家,表彰六经

10 儒林列传第六十一罢黜百家,表彰六经

导语

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后来逐渐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始皇时期,因为“焚书坑儒”,儒家思想受到重创。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又使得儒家思想获得了一定的地位。本文写了孔子和董仲舒等人对儒家思想的创立和发扬。

太史公说:我阅读朝廷考查和选拔学官的法令,读到拓宽鼓励学官成长的道路时,总是禁不住放下书来叹惜。周王室衰落从而使《关雎》出现,周幽王、周厉王统治衰微从而导致礼崩乐坏,诸侯们任意横行,强盛的方国开始发号施令。

孔子伤感王道废弃而邪道兴起,于是论定编次《诗》《书》,修订振兴礼乐。他到齐国听《韶》乐,沉醉其中,三个月尝不出肉味。他自卫国返回鲁国,随后修正音乐,让《雅》《颂》各得其所,有条不紊。由于世道混乱污浊,他周游列国,却没有一个国家任用他。他感慨道:“若有一个国家任用我,一年就够了。”到最后,他在鲁国的历史记录的基础上编撰《春秋》,来宣扬天子的王法。由于《春秋》文辞精深而意义博大,后代许多学者都学习传录它。

孔子死后,他的七十多名弟子奔赴各个诸侯国,成就大的做了国君的老师和卿相,成就小的结交和教育士大夫,有的则隐居起来。就这样,子路在卫国,子张在陈国,澹台子羽在楚国,子夏在西河,子贡在齐国直到死去。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gǔ)釐等一些人,都曾经受教于子夏等人,成了诸侯国君的老师。那时仅有魏文侯喜欢儒学。

◎清同治十三年孔宪兰刻《孔子圣迹图》卷首《圣行颜随》局部

后来儒学逐渐衰落直到秦始皇时期。战国时天下相互争战,儒学已受到摈斥,可在齐、鲁地区,学习研究它的人却不放弃。在齐威王、齐宣王时期,孟子、荀子等人都继承孔子的事业并使它发扬光大,依靠各自的学说在当世彰扬名声。

到秦朝末年,烧毁《诗》《书》,坑杀儒生,儒家的典籍“六艺”自此开始残缺不全。陈涉自立称王,鲁地的儒生们带着孔子家传的礼器去归顺陈王。于是孔甲做了陈涉的博士,最后与陈涉一起死去。陈涉自平民起事,率领一帮戍边的兵士,不出一个月便在楚地称王,不到半年便灭亡,他的事业刚刚起步,势力微弱,可士大夫却带着孔子的礼器前去投奔做他的臣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秦烧毁他们的书籍,他们积有仇怨,借陈王来发泄愤怒。

直到汉高祖灭掉了项籍,带领军队围困鲁国,鲁国的儒生还在诵讲经书、演习礼乐,乐声歌声不断,难道这不是圣人留传的风范吗?鲁国不是喜好礼乐的国家吗?因此孔子在陈地说:“回去吧!回去吧!我们乡里的年轻人志向高远,文采斐然可观,不知该如何去教导他们。”齐鲁地区对文化礼仪自古以来就是如此,这是他们的天性啊。因此汉朝建立,然后儒生们才能开始研修他们的经术,讲授演习大射和乡饮的礼仪。叔孙通制定出汉廷礼仪,所以担任了太常。那些与他一同制定礼仪的儒生弟子们,都成为朝廷首先选用的人,因此人们感叹说儒学开始兴起了。可这时候还有战争,朝廷仍在平定全国,也没时间顾及办学校的事。孝惠帝、吕后当政时期,公卿大臣都是依仗武力起家的功臣。孝文帝时,稍稍起用了儒生,可孝文帝原本就喜欢刑名学说。到孝景帝时,没任用儒生,而且窦太后又爱好道家黄老学说,所以那些博士只能空居官位以备顾问,没有被提拔的。

等到今上继位,赵绾、王臧等人懂儒学,而皇上也倾向于儒学,于是招选方正贤良的文学之士。从此之后,讲《诗》的在鲁有申培公,在齐有辕固生,在燕有韩太傅。讲《尚书》的有济南人伏生。讲《礼》的有鲁地高堂生。讲《易》的有菑川田生。讲《春秋》的在齐地、鲁地有胡毋生,在赵地有董仲舒。等到窦太后死去,武安侯田蚡当丞相,废弃黄老、刑名等百家学说,招纳几百名文学儒生为官,公孙弘因为精通《春秋》由平民升为皇帝左右的三公,封为平津侯。从此天下的学子们如同风吹一边倒似的热衷于儒学。

董仲舒是广川人。他因研究《春秋》,在孝景帝时当博士。他开坛讲解《春秋》,弟子们依据入学时间的长短来依次辗转传授。董仲舒治学非常专心,三年没到后园游玩过。他出入时的仪容举止规范,不做有违礼的事,学者都效法、尊敬他。

今上即位时,董仲舒任江都国相。他根据《春秋》中自然灾害与异象的记录来推导天象变化的原因。任职期间他曾被贬为中大夫,在家编写《灾异之记》。这时辽东高帝庙发生了火灾,主父偃妒忌他,窃取他的书上奏天子。天子就召集儒生们,将书给他们看,发现书中有指责当政者的内容。董仲舒的弟子吕步舒不知这是自己老师的书,批评书中的内容愚昧荒诞。最后判董仲舒死刑,皇上又下诏赦免了他,从此董仲舒不敢再谈灾异。

董仲舒为人廉洁正直,尤其精通《春秋》。公孙弘也研习《春秋》,但始终比不上董仲舒。公孙弘这个人更懂得迎合世俗,揣摩皇帝的意思,所以官至公卿。董仲舒认为公孙弘为人谄媚阿谀,不愿与他齐名。公孙弘嫉恨他,就向今上举荐说:“只有董仲舒可以派去当胶西王的国相。”于是董仲舒就被调离了中央。胶西王向来听说董仲舒有德行,也好好地待他。董仲舒怕时间久了会获罪,便很快辞职回家了。

◎明万历刻本《三才图会》之《董仲舒像》

到死为止,董仲舒始终不置办家产,一心研究学问、著书立传。因此汉朝建立到第五代皇帝期间,只有董仲舒因精通《春秋》而出名,他传授的是公羊氏一派的学问。而董仲舒的儿子以及孙子都因精通儒学做了高官。董仲舒的弟子中有的做到了大夫,充当郎官、谒者、掌故的数以百计。

亲近原典

《儒林列传第六十一》节选

及高皇帝诛项籍,举兵围鲁,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乐,弦歌之音不绝,岂非圣人之遗化,好礼乐之国哉?故孔子在陈,曰“归与欤归与欤!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夫齐鲁之间于文学,自古以来,其天性也。故汉兴,然后诸儒始得修其经蓺艺,讲习大射乡饮之礼。叔孙通作汉礼仪,因为太常,诸生弟子共定者,咸为选首,于是喟然叹兴于学。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暇遑庠序之事也。孝惠、吕后时,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孝文时颇征用,然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

及今上即位,赵绾、王臧之属明儒学,而上亦向之,于是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

注释

①大射:为祭祀择士而举行的射礼。乡饮:指乡饮酒礼。

②庠序:学校,引申为办学,开办学校。

译文

到高皇帝灭掉了项籍,带领军队围困鲁国,鲁国的儒生还在诵讲经书演习礼乐,乐声歌声不断,难道这不是圣人留传的风范吗?难道鲁国不是喜好礼乐的国家吗?因此孔子在陈地说“回去吧!回去吧!我们乡里的年轻人志向高远,文采斐然,不知该如何去教导他们”。齐鲁地区对待文化礼仪自古以来就是如此,这是他们的天性啊。因此汉朝建立,然后儒生们才能开始研修他们的经术,讲授演习大射和乡饮的礼仪。叔孙通制定出汉廷礼仪,所以担任了太常,那些与他一同制定礼仪的儒生弟子们,都成为朝廷首先选用的人,因此人们感叹说儒学开始兴起了。可这时候还有战争,仍在平定全国,也没时间顾及办学校的事。孝惠帝、吕后当政时期,公卿大臣都是依仗武力起家的功臣。孝文帝时,稍稍起用了儒生,可孝文帝原本就喜欢刑名学说。到孝景帝时,没任用儒生,而且窦太后又爱好道家黄老学说,所以那些博士只能空居官位以备顾问,没有被提拔。

等到当今皇上继位,赵绾、王臧等人懂儒学,而皇上也倾向于儒学,于是招选方正贤良文学之士。

探古迹

董仲舒墓: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唐代、明代修城,此墓皆得保存于城内,历代官吏军民至此下马,以示崇敬,故称“下马陵”。墓前有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书“汉董仲舒墓”碑。中华人们共和国成立初期,此墓封土高6米,后遭到破坏,现封土残高2米。1956年,董仲舒墓被列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识典故

罢黜百家,表彰六经:汉朝建立之初,汉高祖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在思想上倾向于清静无为的黄老学说。到武帝即位时,汉朝继续实行政治和经济上的中央集权制度。正在此时,董仲舒从《公羊春秋》中找到了“大一统”思想,提出“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就是把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的各家学说排除出官学。这一政策为以后各代统治者所遵奉,儒学成为主流思想长达两千年之久。

有所思

“表彰六经”跟“独尊儒术”有何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