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郑列传第六十汲黯刚直得天子礼敬
导语
本节写了汲黯的刚直不阿、忠正耿介。汲黯是汉武帝时期著名的谏臣,也是历史上有名的谏臣,汉武帝称其为“社稷之臣”。汲黯做事有原则,不趋炎附势,说话从来都是直来直去,汉武帝对他是又敬重又害怕。我们常说的“后来居上”这个成语,其实就是从汲黯对汉武帝抱怨的话语中得来的。
汲黯字长孺,是濮阳县人。他出身世代公卿的家族,凭借着父亲的职务,在孝景帝时任太子洗马,由于为人严肃而被人敬畏。孝景帝去世,太子继位,汲黯任谒者。
有一次河内郡发生火灾,大火烧毁了一千多户人家,汉武帝派汲黯前去视察灾情。他回来禀报说:“是民家失火,因房屋相连,致使火势蔓延,不用担心。不过臣途经河南郡时,河南郡遭了洪水干旱灾害,受灾民众有一万多家。灾情紧急,经过慎重考虑,臣用所持符节下令,发放河南郡官仓中的粮食以赈济贫苦灾民。现在臣交回符节,请治臣假托君命之罪。”汉武帝认为他贤良就赦免了他,并升任他为荥阳县令。汲黯对担任县令感到不满,便称病回乡。汉武帝听说后,就召见并命他当中大夫,后来又升任他为东海郡太守。
◎清道光十年刊《古圣贤像传略》载《汲太守像》
在东海郡,汲黯学习黄帝、老子的学说,以清静无为的理念治理官吏和百姓。他办理政事,只是求大的纲要,不苛求小节。汲黯多病,常常躺在卧室不出来。他就挑选郡丞和书史,将事情交给他们办。一年多后,东海郡太平安定,人们称颂他治理有方。汉武帝得知后召他来当主爵都尉,位列九卿。他处理政务一直主张清静无为,把握住大的纲要而不拘泥于条文。
汲黯为人耿直,不能容忍别人的过错,常常当面指责对方,与自己合得来的人便对他很好,与自己不相投的便不愿接见,十分意气用事,所以士人都不来投靠他。不过他为人好学,好行侠仗义,重视气节,素行良好。汲黯当京官时,王太后的弟弟武安侯田蚡任丞相,朝中官员见了田蚡,全行跪拜礼,田蚡却不还礼。而汲黯见田蚡则不行大礼,常常只是拱手作揖。就因为汲黯敢于直言进谏,所以不能久居官位。
汉武帝招纳文学之士以及儒生时,在朝廷上侃侃而谈有关设想,汲黯直接说:“陛下心里想要的东西很多,却只做表面文章,怎么能够得到如唐尧、虞舜那般的政绩呢!”一句话就把汉武帝气得变了脸色,随后汉武帝下令退朝。公卿大臣们都替汲黯担心。汉武帝退朝后,对左右的人说:“汲黯太不会说话了!”群臣中有人责怪汲黯惹恼汉武帝,汲黯就说:“皇上设公卿这些辅佐的大臣,难道是叫他们阿谀奉承、迎合旨意,让君主陷入不义的吗?何况我已身处这个职位,又怎能有损朝廷呢!”
汲黯多病,生病快有三个月了,汉武帝经常赐给他休假时间,最终也不能痊愈。汲黯最后一次患病时,庄助代他告假。汉武帝问道:“汲黯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庄助说:“汲黯当官,并没什么过人之处。可是他辅佐年少的君主,能够恪守自己的职责,任何人都不能动摇他的意志。”汉武帝说:“是这样的。古时候有安邦定国的良臣,汲黯就是那样的。”
大将军卫青入宫禀告事情,汉武帝在厕所里接见他。平时丞相公孙弘觐见,有时汉武帝连帽子也不戴。轮到汲黯觐见时,汉武帝定要戴上帽子才接见。有一次汉武帝曾坐在武帐中,正巧没有戴帽子。等到汲黯上前奏事,汉武帝便躲入帐内,并让人准了他的奏请。可见汉武帝对汲黯礼敬有加,甚至到了怕的地步。
张汤因更改刑法条令被任用为廷尉,汲黯多次当着汉武帝的面指责张汤,说他通过惩罚别人来成就自己的功业。两人时常当庭争辩,张汤辩论常好深究条文,苛求小节,汲黯则讲话刚直严肃,志气高昂,不肯屈服。汲黯被气急了就骂张汤是刀笔吏。等到汉武帝重用公孙弘,汲黯便时常攻击儒学,还说公孙弘貌似忠厚,实则内心奸诈,阿谀汉武帝来博得欢心。这下汲黯把张汤、公孙弘都得罪了。这些人心中怨恨汲黯,打算找机会除掉他。公孙弘就推举汲黯为右内史,让他去王公贵族多的地方上任,以便借刀杀人。幸运的是,汲黯当右内史的几年里,并没有出什么乱子。
大将军卫青因屡建战功而越加尊贵,他的姐姐也成了皇后,可汲黯仍跟他行平等礼节。有人规劝汲黯说:“自从天子打算让群臣对大将军屈尊自下,大将军更加尊贵显赫,你见到他要行跪拜礼节。”汲黯说:“身为大将军,有对他行拱手礼的客人,他难道不敬重吗?”大将军卫青得知后越发认为汲黯贤能,屡次向他请教关于国家朝廷的疑难之事,对汲黯的礼遇高过平生所结交的其他人。
起初,汲黯位列九卿,而公孙弘、张汤是小官吏。等到公孙弘、张汤渐渐显贵,与汲黯官位相同时,汲黯又责怪攻击公孙弘、张汤等人。过了不久公孙弘当丞相,被封为侯;张汤官至御史大夫;原汲黯时的丞相史都跟汲黯官位同级,有的比他还受到重用。汲黯对此颇有怨气,觐见汉武帝时说:“陛下任用群臣就如堆柴垛一样,后来的居上面。”汉武帝默不作声。等到汲黯退下,汉武帝说:“人的确不能没有学识,听汲黯这些话,可见他的愚直日益加深了。”
◎明万历刻本《三才图会》之《匈奴人像》
◎俄罗斯考古学家还原的蒙古诺因乌拉墓地中的匈奴贵族形象
汲黯一直反对征讨匈奴,认为这样劳民伤财。后来,匈奴浑邪王率领部众来归降,汉朝派两万辆车前去迎接。官府没钱采买,就向民众借马。有人将马藏起来,马的数量凑不足。汉武帝很生气,要斩长安县令。汲黯说:“长安县令没有罪,要杀就杀我,民众就愿拿出马匹了。何况匈奴人反叛他们的单于前来归降汉朝,又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汉朝却要由沿途各县依次护送。怎么能让百姓倾尽全力侍奉匈奴人啊!”汉武帝不与他争辩。
等到浑邪王来了,那些同匈奴人做交易的商人,有五百多人犯了罪被判死刑。汲黯求见汉武帝,指出他重金安抚匈奴,而不抚恤死难将士是错的。汉武帝依然缄默不语。几个月后,汲黯犯了小罪,正赶上大赦,被免去官职。于是汲黯在自家的田园里隐居。
过了几年,赶上国家改用五铢钱,民众有很多人偷着铸钱,楚地特别厉害。汉武帝认为淮阳为楚地,于是召见并任用汲黯做淮阳太守。汲黯拒绝接受官印,汉武帝屡次下诏强迫给他官印,他才受诏。后来汉武帝让汲黯在淮阳继续做官,享用诸侯相的俸禄。七年后,汲黯死去。
亲近原典
《汲郑列传第六十》节选
是时,汉方征匈奴,招怀四夷①。黯务少事②,乘上门间③,常言与胡和亲,无起兵。上方向儒术,尊公孙弘。及事益多,吏民巧弄。上分别文法,汤等数奏决谳以幸。而黯常毁儒④,面触弘等徒怀诈饰智以阿人主取容⑤,而刀笔吏专深文巧诋,陷人于罪,使不得反其真,以胜为功。上愈益贵弘、汤,弘、汤深心疾黯,唯天子亦不说悦也,欲诛之以事。弘为丞相,乃言上曰:“右内史界部中多贵人宗室,难治,非素重臣不能任,请徙黯为右内史。”为右内史数岁,官事不废。
注释
①招怀:招降安抚。
②务:务求。
③ :同“间”,有空。
④毁:抨击。
⑤触:触犯。
译文
这时汉朝正征伐匈奴,招抚四方的少数民族。汲黯力求省事,趁皇上有时间,常进言劝说同匈奴和亲,不要发兵征战。这时皇上正潜心于儒学,尊重公孙弘。到了事情更多之时,官吏与民众趁机钻空子,皇上才分析法律条文,张汤等人趁机多次上奏所定的案件,来博得宠幸。而汲黯时常攻击儒学,当面责难公孙弘等人内心奸诈而外逞智巧,阿谀皇上来博得欢心,而刀笔吏一味深究法律条文,弄巧诋毁,乱给别人定罪,不能使事实真相大白,拿成功断案当功劳。皇上更加尊重公孙弘、张汤,公孙弘、张汤心中憎恨汲黯,即便天子也不喜欢他,俩人打算找借口杀他。公孙弘当丞相,便对皇上进言说:“右内史管治的地区多为显贵之人和皇族,难以管理,不是向来有声威的大臣不能够胜任,请调汲黯为右内史。”汲黯当右内史的几年里,没有废弛荒疏政事。
析词义
刀笔吏:指古代文职官员。先秦时期,纸张还没有被发明出来,人们用笔在竹简上写字,一旦写错了,就要用刀刮去重新写。因为刀笔并用,从事文案工作的官员就被称作“刀笔吏”。后来人们用纸张书写,这个词却没有消失,继续沿用为文职官员的别称。人们也把讼师成为刀笔吏,因为他们深谙法律之规则,文笔犀利,用笔如刀,可以杀人不见血,也可以消灾解难。
访名人
郑当时:生卒年月不详,西汉时期大臣,郑桓公二十二世孙,陈(今河南省开封市)人,荥阳郑氏先祖,任侠善交,在梁、楚扬名。汉景帝时,任太子舍人。汉武帝时,历任鲁中尉、济南郡太守、江都相、右内史,后来因在窦婴、田蚡争论中首鼠两端被贬为詹事,之后任大司农、丞相长史、汝南郡太守。
有所思
汉武崇儒,为何会赏识学尊黄老的汲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