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稽列传第六十六东方朔机智多才受信用
导语
东方朔不仅言词敏捷、智慧超群,而且还是一个非常幽默的人。东方朔当时是汉武帝身边的大红人。因为东方朔会一些变戏法的绝活,所以有些人也称他为魔术界的“祖师爷”。关于东方朔还有一个“东方朔偷桃”的神话典故,感兴趣的同学不妨查一查。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历史上真实的东方朔到底是怎样的吧。
汉武帝继位时,广招天下贤才,齐地有一位名叫东方朔的人上书自荐。由于喜欢古代的史传书籍,喜好儒家经术,他博览了诸子百家的著作。别人的自荐都很简单,而东方朔整整写了三千片竹简,汉武帝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才读完东方朔的奏书,觉得他是个大有才之人,下诏任用他为郎官,让他常在身边听候差遣。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东方朔像》
汉武帝经常把东方朔召到面前谈话,他言词敏捷,幽默机智,常与汉武帝谈笑风生,汉武帝每次都很开心,经常下诏赏赐东方朔在他面前吃饭。吃完饭,东方朔将剩下的肉都揣在怀里带回家,衣服全染上了油渍。武帝还多次赏赐给他绸绢,他都扛着、挑着搬回去。东方朔举荐他的儿子做郎官,后升为谒者,经常奉汉武帝之命持节出使。因此,汉武帝身边的郎官有一半人都认为东方朔是“狂人”。汉武帝得知后说:“假若东方朔为人处事没有这种作风的话,你们这些人哪能赶得上他呢!”
◎清上官周绘《晚笑堂画传》之《东方曼倩像》
有一次,东方朔行走在殿上,有个郎官对他说:“人们都以为先生是狂人。”东方朔说:“像我这种人,就是所谓的在朝廷里避世隐居的人。古代的人,只是在深山内避世隐居罢了。”他经常在酒席上海饮,喝醉之后趴在地上唱道:“隐居于世俗之中,避世于金马门。在宫殿里可以避世隐居,保全自身,何必要去深山之内,茅庐之下。”金马门是宦官署的大门,大门旁边立有铜马,因此称它为“金马门”。
有一回朝廷召集了学宫的博士先生们共同参与议论国家大事,他们一起为难东方朔说:“苏秦、张仪一遇到拥有万辆战车的大国君主,便做到卿相的位置,恩泽惠及后代。现在先生您学到先王的治国之术,仰慕圣人的仁义道德,背诵着《诗经》《尚书》等诸子百家的言论,在竹简丝帛上写作文章,自以为海内无双,也可以说是见闻广博,聪明善辩了。但是您服侍圣明的皇帝,已经有几十年了,官职也不过侍郎,想必是因为您本人行为恶劣,以致如此吧?”
东方朔回答他们说:“以前是一个时代,如今又是一个时代,怎么能够同日而语呢!再说张仪、苏秦时期,周朝衰败,诸侯王们只要得到智者,国家便强大,失掉智者的国家便遭灭亡,因此智者能够身居高位,泽被后世,子孙长享荣华富贵。如今皇帝圣明,恩德普及天下,诸侯们朝贡臣服,威势震慑四方夷狄,天下统一和谐。贤与不贤,用什么来区分呢?古书上说:‘天下没有灾害,就算有圣人,也没有他展现才能的地方;君王与大臣上下和睦同心,就算有贤人,也没有他立功表现的机会。’因此说时代不同了,事情就会发生变化。《诗经》上说:‘在宫中敲钟,钟声传出宫外。”“白鹤在幽深的沼泽鸣叫,鸣叫声传到天外。’假若可以修养自身,何必担心不会显荣呢!姜太公践行仁义七十二年,遇到了周文王,才得以实施自己的学说主张,受封在齐国,传国七百年而未曾断绝。这便是士人之所以日日夜夜、孜孜不倦地研究学问、推行道义而不敢停止的原因。现在世上的隐士,目前虽然不被任用,但还是应该保持孤高,安然自得地独处,成为像范蠡、伍子胥那样的忠臣。”一席话说得那些先生们一声不响,哑口无言。
东方朔还善于察言观色,一有机会便直言进谏。一次,建章宫出现了一只长得像麋鹿的动物。汉武帝前去观看,询问身边群臣有谁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大家都面面相觑。武帝便下诏叫东方朔去看。东方朔说:“我知道这是什么动物,恳请皇上赏赐臣美酒好饭,让我大吃一顿,我才肯说。”汉武帝应允。东方朔吃饱喝足后又说:“某地有几顷公田、鱼池和蒲苇地,陛下如果能将它们赐予我,我才说。”汉武帝再次答应。这时东方朔才说:“这只动物叫驺牙。当远方有人要来投诚时,驺牙便会出现。驺牙这种动物牙齿前后一样,大小整齐相等,没有臼齿,因此得名。”大约一年后,匈奴浑邪王果真带领了十万百姓前来归顺汉朝。于是,汉武帝又一次赏赐东方朔许多钱财。
到了晚年,东方朔临终前规劝汉武帝说:“《诗经》上说:‘飞来飞去的苍蝇,落在篱笆上面。慈祥善良的君子,不要听信谗言。’‘谗言没有止境,四方邻国不得安宁。’希望陛下远离巧言谄媚的人,斥退他们的谗言。”汉武帝说:“如今东方朔说话竟如此正经。”并对此感到惊奇。过了不久,东方朔便生病去世了。古书上说:“鸟到临死时,它的叫声特别悲哀;人到临终时,它的言语非常善良。”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清道光十年刊《古圣贤像传略》载《东方曼倩像》
亲近原典
《滑稽列传第六十六》节选一
传曰①:“天下无害菑灾,虽有圣人,无所施其才;上下和同,虽有贤者,无所立功。”故曰时异则事异。虽然,安可以不务修身乎?《诗》曰:“鼓钟于宫,声闻于外。”“鹤鸣九皋②,声闻于天。”苟能修身,何患不荣!太公躬行仁义七十二年,逢文王,得行其说,封于齐,七百岁而不绝。此士之所以日夜孜孜,修学行道,不敢止也。今世之处士,时虽不用,崛然独立③,块然独处④,上观许由,下察接舆,策同范蠡,忠合子胥,天下和平,与义相扶⑤,寡偶少徒,固其常也。子何疑于余哉!
注释
①传:泛指古书。
②九皋:幽深遥远的沼泽淤地。
③崛然:高起、突出的样子。
④块然:孤独、静止的样子。
⑤与义相扶:即修身自持。扶:持。
译文
古书上说:“天下没有灾害,就算有圣人,也没有他展现才能的地方;君王与大臣上下和睦同心,就算有贤人,也没有他立功表现的机会。”因此说时代不同了,事情就会发生变化。尽管这样,怎么能不努力修养自身呢?《诗经》上说:“在宫中敲钟,钟声传出宫外。”“白鹤在幽深的沼泽鸣叫,鸣叫声传到天外。”假若可以修养自身,还担心有什么不会显荣呢!姜太公体仁行义七十二年,遇到了周文王,才得以实施自己的学说主张,受封在齐国,传国七百年而未曾断绝。这便是士人之所以日日夜夜、孜孜不倦地研究学问、推行道义而不敢停止的原因。现在世上的隐士,目前虽然不被任用,却能孤高突起地自立,安然自得地独处,远观许由,近察接舆,他们谋略比肩范蠡,忠诚堪比伍子胥,在天下安宁时修身自持,虽缺少同道,却也再正常不过。你们还向我质疑问难什么呢!
识典故
管窥蠡测:管:竹管;蠡:贝壳做的瓢。从竹管里看天,用瓢测量海水。比喻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狭窄,很片面,含贬义。典出东方朔《答客难》:“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以筳撞钟,岂能通其条贯,考其文理,发其音声哉。”
格古物
西汉走马楼竹简:竹质,有两种不同的长度,其中长简长45~46厘米,短简长约23厘米,呈双面屋脊形状,每片竹简上有两列字,是汉武帝早期的实用文书。竹简文字字体为成熟的隶书,用墨写成,笔画简洁圆润。竹简内容多为通行文书,包括下行、平行、上行文种,其性质大部分属于司法文书。这些文书涉及汉代当时的诉讼制度、法制改革、上计制度、交通邮驿制度及汉长沙国的历史、法律、职官、郡县、疆域等诸多方面内容。走马楼汉简系统地揭示了汉长沙国诸侯王府的行政结构及官员吏属的配置情况,出现的官吏的称谓多与中央朝廷类同,它为人们研究汉代诸侯王国诸官员的职权演变提供了具体资料。这批竹简现收藏于长沙简牍博物馆。
有所思
《史记》对东方朔的记载出自谁的手笔?